试论_着_的语法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总第98期)
试论“着”的语法化过程
陈宝勤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文章认为,“着”由动词“附著”义而虚化为动词“放在、放到”义;由动词“放在”义而虚化为存在动词“在”义,由动词“放到”义而虚化为结果动词“到”义;由“在”义存在动词而虚化为持续态助词,由“到”义结果动词而虚化为实现、完成态助词。
“着”是在位于“主+动+着”、
“主+动+着+宾”两种语法结构中谓语之后补语位置上,从中古前期至中古晚期完成语法化过程的。
关键词:着;动词;语法化;时态助词;持续;实现;完成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2006)01-0031-04
0.导语
关于“着”由动词到时态助词的语法化过程,语言学界似乎早已定论,一般认为是由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的“附着”义动词“着”虚化为介词“在”,由介词“在”虚化为持续与完成态助词;关于时态助词“着”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表示持续态助词“着”产生于唐代,表示完成态助词“着”产生于宋代。
笔
,提出了与学界不同的观点,认为:时态助词“着”的语法功能一般是附于动词谓语之后,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时态,语义指向是其前的动词谓语;介词的语法功能是位于名词性成分之前,语法意义是对其后的名词性成分起引介作用,语义指向是其后的名词性成分。
从语法、语义上看,介词都不可能发展为时态助词。
时态助词都是从动词语义虚化而来,持续态助词“着”是由存在动词“着”语义虚化而来,实现、完成态助词“着”是由结果动词“着”语义虚化而来。
位于“主+动谓+着”“主+动谓+着+宾”两种语法结构中谓语之后补语位置上的“着”,由动词放在、放到义而虚化为“在”义存在动词和“到”义结果动词,由“在”义存在动词而虚化为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等持续的时态助词;由“到”义结果动词而虚化为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等实现或完成的时态助词。
“着”由动词语法化为时态助词,是从中古前期至中古晚期完成语法化过程的。
下面就动词“着”语法化为时态助词的过程进行具体探究。
着,是“著”的异体字,即“著”的俗体字,《正字
通》:“著,俗作‘着’。
”在中古、近古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著”与“着”并用;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着”发展为通用的正体字。
本文论述语言均写作“着”,引用文献则依文献而“著”“着”并用。
1.动词“着”
着,由动词“附着”义引申出动词放在、放到义。
中古时期,放在、放到义动词经常作谓语,其后一般带方所宾语。
例如:
(1)因脱两眼。
著其掌中。
(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四)
(2)公度为书一奏符,著鸟鸣处。
(东晋・葛洪《神仙传》卷九)
着,由放置动词放在义,引申出存在动词“在”义,由放置动词放到义引申出结果动词“到”义。
1.1“着”位于动词谓语后表示动作的存在
中古以降,“着”由放置动词放在义而演化出存在动词“在”义,一般位于动词谓语之后做补语,语义指向动词谓语,补充说明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存在,构成“主+动谓+着”“主+动谓+着+宾”两种主要语法结构形式。
1.1.1主+动谓+着
中古文献中,“在”义动词“着”常常位于动词谓语之后做补语,语义指向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存在,其后不带宾语。
例如:
(1)以下者上,虚设八仓,从阴收著。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2)九年春三月辛丑,诏郡国死罪囚减罪,与妻
・
1
3
・
子诣五原、朔方占著。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卷二)
上举2例“着”为存在动词“在”义,从下面2例后带处所宾语的“在”义存在动词“着”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1)礼毕,诏三公募郡国中都官死罪系囚,减罪一等,勿笞,诣度辽将军营,屯朔方、五原之边县;妻子自随,便占著边县。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卷二)
(2)诏天下系囚减死一等,勿笞,诣边戍;妻子自随,占著所在。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卷三)
1.1.2主+动谓+着+宾
中古文献中,“在”义动词“着”经常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语义指向动词谓语,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存在;其后常带方所宾语,表示动作行为存在的方位处所。
例如:
(1)凡可憎恶者,若溅墨漆,附著人身。
(《论衡・四讳篇》)
(2)其身坐著殿上。
(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二)
(3)汝取官司若干百斛谷,藏著某处。
(《搜神记》卷一七)
(4)烧马蹄、羊角成灰,春散著湿地,罗勒乃生。
(《齐民要术・种兰香》卷三)
以上所举“着”,均为存在动词,位于单音节动词谓语之后做补语,语义指向动词谓语,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存在;“着”后均带方所宾语,表示动作行为存在的方位处所。
1.2“着”位于动词谓语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中古以降,“着”由放置动词放到义而演化出结果动词“到”义,一般位于单音节动词谓语之后做补语,语义指向动词谓语,补充说明谓语动作行为所达到的结果,构成“主+动谓+着+宾”等语法结构形式。
例如:
(1)难陀寻至,牵著道侧。
(东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上)
(2)鬼王掌奉送著本土。
(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八)
(3)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
出著庭中,夜皆亡去。
(《搜神记》卷一六)
(4)其家左右寻觅,惟见虎迹,旬日,虎送桓下著门外。
(《异苑》卷三)
(5)目连以钵络,盛五百比丘,举著梵宫。
(隋・智 《妙法莲华经》卷一下)
关于上述位于动词谓语之后表示存在与结果的“着”,笔者不同意介词说的观点。
从句节韵律和语法结构上看,中古时期汉语的基本句节韵律是双音节,“着”一般位于单音节动词谓语之后,做动词谓语的补语,与单音节动词谓语构成“动+补”的双音结构,形成双音句节韵律;其后所连带的宾语多为双音方位结构或定中结构;少是符合汉语三音句节韵律规范的“2+1”或“1+2”式三音方位结构或定中结构。
从语义上看,“着”语义指向是动词谓语,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存在或结果。
故类似上述位于单音动词谓语之后的“着”是表示存在或结果的动词,而不是介词。
2.时态助词“着”
“着”经常位于动词谓语之后做补语,补充说明动词谓语动作的存在或结果,存在即意味着持续,结果即意味着实现或完成。
因此,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位于动词谓语之后做补语的“着”,逐渐由表示补充说明动作行为存在的动词而虚化为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态助词,由表示动作行为结果的动词而逐渐虚化为表示动作行为完成的时态助词。
由于持续态助词“着”,是在位于“主+动谓+着”“主+动谓+着+宾”两种语法结构中动词谓语之后补语位置上的存在动词与结果动词“着”虚化而来,故时态助词“着”产生以后,依然位于这两种语法结构形式的动词谓语之后,语义指向依然是动词谓语,但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结构关系则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语法结构上,从做谓语动词的补语而演化为做谓语动词的词尾;在语义结构上,从表示动作行为的存在而演化为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态,从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而演化为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或完成的时态。
2.1中古时态助词“着”
时态助词“着”产生于中古时期,一般位于动词谓语之后,语义指向动词谓语,表示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持续、实现、完成的时态。
中古时期时态助词“着”大多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态,部分表示动作行为实现的时态,很少表示动作行为完成的时态。
2.1.1中古持续时态助词“着”
2.1.1.1主+动谓+着在中古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着”常常位于动词谓语之后,其后不带任何成分,语义指向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态。
例如:
(1)如值宝匣,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著。
(《百喻经・宝匣镜喻》)
・
2
3
・
・
33・
・
43・
桥梁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适偶论在王充哲学体系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周桂钿1993:3657)尽管王充的适偶论并不是笼盖一切现象的普遍规律,而是用来说明他认为是偶适现象的事物,但毫无疑问,适偶论是王充批判当时流行的、神学目的论者在天人关系、人生祸福命题上所宣扬的天人感应说、善恶祸福观的有力武器,是王充哲学体系和《论衡》文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相应,王充在语言表达与运用上,自然离不开特定的恰幸副词,他不仅积极地继承了先秦已有的“会、适、正、方”,还创造性地使用了“偶、遭、遇、行、邂逅、偶适、遭适、际会、适自、偶自、偶适然”等新词新义,使恰幸副词在《论衡》这一十分有限的空间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呈现出既不朝共时平面扩展,也不向历时平面流播的“只此一书”、
“空前绝后”的局面。
附注:
①引例出自《论衡校释》、
《〈太平经〉正读》,一般只注明篇名或卷数、页码。
②俞理明(2001:99):“幸,正,刚好。
”
③《论衡・儒增》“汾阴直有金气”,注释小组(1979:481)注译为“直,正”“金气正出现在汾阴一带”,袁华忠、方家常(1993:591)注释“直:通‘值’,正当”,似乎视“直”为恰幸副词。
关于这一点,董志翘先生示以《汉书・郊祀志上》颜师古注、王念孙《读书杂志》、杨树达《汉书窥管》等相关说法,认为“古代望气者,云气当地面什么地方,就叫‘某某直’……‘直’在这里肯定不是副词”,谨从。
④当然,含有“会合”义素的动词也不一定都能虚化为恰幸副词。
如,《说文・ 部》:“逢,遇也。
”从“遭遇”义来看,“逢”的“会合”义素十分显著,《论衡・命义》“遭命者,行善得恶,非所冀望,逢遭于外而得凶祸,故曰遭命”(50)中的“逢遭”,注释小组(1979:81)注释为“指偶然碰上”,似乎“逢”已有了向恰幸副词虚化的迹象,不过,通览《论衡》一书,“逢”一般单用为“遭遇”义动词,即使与“遇”“遭”“会”“适”等同义连文为“逢会”“逢遇”“逢遭”、
“遭逢会遇”“遭适逢会”等多音节形式时也不例外,所以说,“逢”尽管也有与“遭”“遇”“会”等相似的语义基础,却并未发生类同引申。
⑤胡适《王充的论衡》,原载《现代学生》第一卷四、六、八、九期,转引自《论衡校释》附编四。
参考文献:
[1]俞理明.《太平经》正读[M].成都:巴蜀书社,2001.
[2]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M].北京:
中华书局,1979.
[3]袁华忠,方家常.论衡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4]田昌五.论衡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9.
[5]黄晖.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6]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7]蒋礼鸿.怀任斋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曹瑞芳)
(上接第34页)
3.结语
通过对“着”由动词语法化为时态助词的具体考究得出如下结论:
3.1“着”由附著义动词而引申出“放在、放到”义动词,由放在义动词而引申出存在动词“在”义,由放到义动词而引申出结果动词“到”义;由“在”义存在动词进而虚化为持续态助词,由“到”义结果动词进而虚化为实现、完成态助词。
“着”由动词语法化为时态助词,是在“主+动谓+着”与“主+动谓+着+补”两种语法结构中动词谓语之后补语的位置上实现的,是在言语与语言应用中,从中古前期至中古晚期完成语法化过程的。
3.2由于动词“着”是在“主+动谓+着”与“主+动谓+着+宾”两种语法结构中动词谓语之后补语的位置上实现语法化的,因此,“着”由动词语法化为时态助词之后,虽其依然位于这两种语法结构形式的动词谓语之后,语义指向依然是动词谓语,但其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结构关系则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语法结构上,从做谓语动词的补语而演化为做谓语动词的词尾;在语义结构上,从表示动作行为的存在或结果而演化为表示动作行为持续或实现、完成的时态。
3.3持续态助词“着”产生于中古前期,发展于近古前期,成熟完善于近古后期,兴盛于现代汉语中;实现态助词“着”产生于中古晚期,发展于近古时期,消失于现代汉语;完成态助词“着”产生于中古晚期,发展于近古时期,沿用于现代汉语南方某些方言中。
时态助词“着”的产生,导致位于动词谓语之后存在动词“着”与结果动词“着”的衰落;时态助词“着”的发展,致使位于动词谓语之后存在动词“着”与结果动词“着”的消亡。
参考文献:
[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宝勤.汉语造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4]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D].博士论文,2004.
(责任编辑 曹瑞芳)
・
8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