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夏夏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夏夏散文
作者:韦夏夏
来源:《当代教育》2014年第02期
韦夏夏:贵州贞丰人,布依族,1991年12月生,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3)班学生;有散文作品在《新华副刊》《广州日报》《贵州民族报》《夜郎文学》《当代教育》《拉萨晚报》《甘肃经济日报》《内蒙古商报》《兰州晚报》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转载)。

心中的记忆
“等你放学了,我再来接你。

”这句话触及了我心里封尘很久未启开的盒子。

这是一句我在上幼儿园时听过无数遍的话。

那时的我,每天放学都会在拥挤的人群中发现父亲以及他手中扶着的自行车。

父亲就是骑着那辆自行车每天送我去学校、接我回家。

自行车后有我的“专座”——一个藤编的座椅,被父亲细心地捆绑在车后座上。

每次去学校,在门口和父亲挥手说再见时,父亲就会告诉我:“等你放学了,我再来接你。

”这句让我安心的话,在我即将忘却它的时候,由一部叫《父亲》的微电影唤醒了。

回想我的21年,每当生日到来的时候,我总是被内心满溢的喜悦冲淡了我心中对父母的感谢,忘记了他们曾为我的付出。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年龄的通病吧,习惯了这份爱,却变得不在乎。

从我再次开始写东西以后,变得细腻了许多,也学会了用文字表达很多无法说出口的东西。

从一出生,我就注定是父母最爱的宝贝。

他们为我洗第一块尿布,教我说第一句话,走第一步路。

从父母口中我知道我第一句话叫的是“爸爸”,我学步时摔倒了还会笑,我吃饭时用手抓得满地都是,和小朋友一起去玩泥巴从来不会弄脏衣服……我的每一件小事他们都用心记住,甚至在我小时候的相簿上写下我出生的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

这些事也只有在这个静静的夜晚,当我静下我那颗浮躁的心时,才能一件件浮现出来。

我也曾做过伤他们心的事,可是父母是包容的,似乎包容是他们的必修课,而且每次都是高分的必修课。

我却不是一个能得到高分的女儿。

对于母亲,我想说的很多,可是一直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母亲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因为我曾独自和她呆过10个月。

母亲是个细腻的人,她总是能准确地把我需要的东西送到我的身边。

我在外地上学,母亲知道我们这边的气温,为我织了一件毛衣,并细心地洗干净,让父亲及时给我寄到学校。

看着一针一针织出的这件毛衣,我可以看见母亲坐在沙发
上,戴着眼镜慢慢地织着这么细的线。

对于眼睛本来就有毛病的母亲来说,这是足够辛苦的事了。

21年,我看着父母为我付出了21年。

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渐深的皱纹,看见母亲爬上八楼的家已经不再轻松。

在我看来,世界上最难表达的感激就是对亲人的感激。

我只能用这些细枝末节的话语来拼凑我脑海中的影像。

也就是这些细枝末节的影像,足够我用一辈子来感谢,用一辈子来回忆。

微笑的魅力
从学校外面回宿舍,偶遇一个女生,她从我的对面走来,似乎手机响了,拿出来看了几秒,然后放回口袋,嘴角的两侧微微向上提了一下;头稍低,然后再次抬起,左边的嘴角瘪了一下,好像怕被人发现了她的笑;继而,她放松了左边嘴角,恢复了两边嘴角的平衡。

这就是她的微笑。

每当看到这样的笑,我也会不经过大脑思考而嘴角微翘,以表示我也感受到了她的快乐。

微笑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人们总会用微笑来表达自己心中幸福的感觉。

在世界各地,人们都用“甜”字来表达幸福的味道,因而我自认为:微笑的味道是“甜”的。

一个甜甜的笑,是一种鼓励。

在高中的时候,我老是不好好学习,直到高三,每次月考总是不尽如人意。

可是,父母每次都给我一个鼓励的微笑,让我加油。

每次想到他们的微笑,我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也许,成功的距离就只是一个“微笑”。

微笑除了留在脑海里以外,照片也是记录微笑的一种好方式。

我家有一张小时候照的全家福,照片上的每一个人都在甜甜地笑着。

虽然我在照相之前还摔了个“狗吃屎”,可是拍照时我却忘掉了,还是笑得甜甜的,因为要把最好的笑留在家人的照片中。

微笑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和其他的笑不同,微笑没有冷笑的嘲讽,也没有大笑的夸张,它是温文尔雅的、恬恬淡淡的、温暖人心的。

一个微笑足以温暖一颗心,融化一座冰山。

我喜欢微笑的恬淡,它像我向往的生活,没有差别、没有假装的生活。

我喜欢微笑也因为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对于陌生人我不会用理性去分析他,我只会用我的直觉、用我的微笑对他,他也用微笑对我,那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好人”。

这就是我自己独特的判断方法,简单而单纯。

在我人生的第二十年,回味了我所遇见过的微笑,如父母和亲人给的、刚出生的婴儿在睡梦中无意流露出来的、让座后老人给我的、路边遇到的陌生人给我的微笑,等等,全是幸福的滋味。

回味到这,我也不禁笑了一下。

只有这样不掺假的微笑,才会让我在回味时有幸福的感觉。

当然,我会在我剩下的未知的几十年里,毫不吝啬地把我的微笑送给身边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让别人也感受到我带给他们的幸福。

因为微笑是幸福的,所以给予微笑的人更拥有满满的幸福。

直面死亡
某天晚上,在宿舍好友的极力推荐下,我和她一起看了一部电影,名字是《一年恋一天》。

在看电影之前,好友说结局很悲,有些突然,让我做好心理准备。

我自以为所谓结局的悲,无非就是男女主角中的某一个死了。

结局确实也是这样,即女主角死了。

然而就是她的死,让我惧怕了死亡。

情景是这样的:女主角骑着自行车去见男主角,在一个转弯口,她伸出手示意要过马路,突如其来的一辆卡车,一瞬间,只听见“嘭”的一声,我看见一个小巷里卡车走后宁静的车道,单车在她旁边静静躺着(镜头拉近)她的金发和着血液铺在地上,结束了一切的幸福。

看见女主角未闭上的双眼,我的脸颊已湿一片。

死亡是这样的突然。

我想,如果我在父母之前死了,我不知道他们如何接受这一切。

剧中的男主角在她死后的生活,我怕在我最爱的两个人身上上演。

我隐约可以看见父亲在厨房里做着我最喜欢的菜,然而却不会再看见最爱的女儿狼吞虎咽的样子的心情;看见母亲对着电脑,面对过不了的“植物大战僵尸”而不能叫着最爱的女儿帮她通过的心情。

当这些已经习惯、已经无法割舍的东西突然有一天消失了,我的父母该如何面对?
死亡是剥夺你爱的那些人的权利的法律。

当你拥有了它,你就失去了爱的权利。

每个人都会接受这部法律的判决。

这部法律没有人性化,只能无条件接受。

以前我执着地认为,爱是可以超越一切的。

可是我现在觉得我错了,爱不是万能的,它超越不了死亡。

爱的人已经永远不会再出现,那还能爱谁?
默默地回想那些已经离开我的亲人,我触及不到他们,也看不见他们,脑海里有时候竟然淡忘了他们的相貌,只能靠照片才能清晰地记起他们的模样,还有什么资格说我很想他们?
原来死亡不仅剥夺了死去的人爱的权利,甚至剥夺了活着的人爱他们的权利!
我多么希望时间就停留在这个时刻,这样我就可以一直和我所爱的人在一起,不会有死别。

不过,也许到了那一天,我突然可以接受了这一次永远的离开,可是我宁愿那一天不会来。

电影里的这一幕生离死别,每天都会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上演,我祈祷它走慢一些,晚些再来到我的身边。

母亲与我
都说女儿和父亲最亲,但好像又不是这样。

小时候确实和父亲很亲,可我越长大越和母亲亲。

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和母亲曾和父亲两地分居了六年,所以这六年和我最亲近的也就是母亲。

六年形成的习惯,我对母亲是很依赖的,一直是她的小尾巴。

那会儿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母亲在我长大了才告诉我,她每个星期的菜钱都是已经计算好的,也舍不得买贵一点的衣服穿,都是为这个家省下一分一毫。

其实,越是亲密的人越是写不出来她的好,有太多想写的东西,可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早上要很早起床上学,而冬天天亮得很晚,因此我总是天没亮就要去学校,每天母亲总要送我走过那段黑暗的路。

现在才发现,我当时竟然没有担心过母亲返回的路有没有危险,每次只是简单说完“妈,我走了”几个字,然后就不回头地去上学了。

母亲也会害怕,可是女儿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

直至今天我回想起来这一幕还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在记忆里还有另一种流泪,那就是挨打。

从小被冠于乖巧二字的我,挨打似乎离我很远,可是也有特殊时候。

比如一次和朋友在外边玩,母亲忙着要去学校开会,却又怕没带钥匙的我进不了家门;我明知时间太晚,回家定没有好果子吃,于是朋友同意和我一起回家帮我解释;在上楼时朋友告诉我,拔下一根眼睫毛可以带来好运,怕挨打的我忍痛拔下好几根睫毛,以为这样真的能带来好运;刚到家门口就遇见正在关门的母亲,正在气头上的母亲,抓住我就捏住我的耳朵,并打了我好几下,几乎不挨打的我哪承受得住啊,便哇哇大哭,并在心里发誓再也不理母亲了。

然而,当母亲开会回来时我却又忘了这个誓言。

这大概就是亲情吧,即使再生气,在亲情的作用下,理智也只能变为弱智。

如今我长大了,母亲也在渐渐老去,她的鞋柜里没有出现过细细的高跟鞋,反而是我开始穿上那样的鞋子。

上大学的我依旧是她最大的担忧,打电话时母亲总会问我想不想她。

我真的
想她。

母亲和女儿之间的爱从来不会像和父亲那样腼腆,我会在电话里和她说很多,而她的唠叨不管重复多少遍我都愿意听下去,我知道这份爱是伴随着我在这边的所有。

我是她唯一的女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她还是我心里最重要的两个人之一。

我要陪着她,这就是我的想法。

我走得再远,心在哪儿,就会回到哪儿。

感悟生活
和朋友一起逛街,累了,在步行街的座椅上休息,看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脖子上挂着一根绳子,绳子的两端系着一个塑料的大盒子,盒子的外面写着“香酥饼”三个红色的复印字体。

朋友比我心善,边起身边说:“我去买几个带回家给我爸妈吃吃。

”买回来以后,她让我也吃一个,我摇摇头,转眼向老人望去,老人关好盒子的盖,双手托着塑料盒减轻脖子上的重量,向前方走去。

我每次看见这样的老人都会心酸,也许是因为儿女的不赡养,也许是因为儿女自身也有困难之处。

看着那个老人的背影,还有他灰白的头发,我不禁和朋友说:“这样的老人过得太辛苦了。


在我看来,辛苦的定义也许就是老人生活下去的这种方式吧。

可是仔细想想,不用这种方式生活的人又何尝不辛苦。

可是,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不同的人生,在别人的人生里,我只充当了一个过客。

看到的,只是某一个片段,一个连缀不了前后的瞬间。

也许我会经常以这个瞬间来评定这个人的生活,其实,别人也是这样评定我的生活的。

在别人看来,我可能是女承父业,殊不知我其实是一个比较不够文艺的人,有时候我也会和朋友在大街上肆无忌惮地打打闹闹,不顾及自己的形象。

在别人眼中的自己也许不是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吧。

再回望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似乎每个人都带着辛苦前行。

对面那个女孩,不时地拿出手机来看看,再看看每条街口,内心煎熬地等着某个人;坐在我身边的朋友,也在因为自己即将毕业为找工作的事情煎熬着。

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辛苦。

我在小的时候期待着长大,因为我觉得被管束好辛苦;现在长大了却又想回到小时候,因为长大了有更多辛苦的事。

正处于大学的我,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可是我却经常感到很累。

看似轻松的大学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轻松,课程的繁忙和期末考试的压力,常常让我累得喘不过气,可是生活就是给予你辛苦的地方。

只有尝过辛苦的人,才能吃出甜不只是舌头上的一种愉悦感,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感触。

大学的忙碌反而给了我一种目的感,因为高中的忙碌给我的是一种盲目感。

这种辛苦确确实实在之后给我甜的感觉。

也许是橄榄的滋味,刚吃的时候苦涩得几乎想吐出来,可是就在你决心吐出的那一刻,甜从舌根冒了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辛苦,其实真的就是一枚橄榄。

我想,我能坚持到它回甜的那一刻。

大学生活点滴
大学新的学期又开学了。

班会以后,看着满满的课表,我都能感觉到从头到脚的窒息,因为我确实是一个讨厌上课的人。

课表给我的感觉是:我又要被关在教室这个“牢笼”里了。

周一的课程还算轻松,只是下午的英语课是我最不喜欢的课。

不能说不喜欢英语,而是不喜欢英语老师。

懵懵懂懂的上她的课,她那夹杂着浓烈西北方言的英语发音以及普通话,即使是上过她一年的课的我,依旧不太能听懂。

我还记得她有一次发桌子“table”的音是“太波”,我反应了几分钟才明白。

我很多时候庆幸她不是在我刚刚接触英语的时候教我,否则会把我带上“歧途”。

每次上完英语课,我就觉得这个星期又快乐了许多。

晚上依旧是上课进行时。

院内选修课,老师讲的是新闻写作,可是他说的话题却与之无关。

一节课的时间让我彻彻底底的了解了老师的爱好,而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赞美甘肃、赞美兰州。

作为南方的孩子,我们热爱的必然是南方,虽然那些文章把甘肃写得真的很美,可是同宿舍的几个南方小女生还是在座位上“批斗”着这个老师偏心。

周二周三是大学所谓的满课,也就是一天每节课都上。

这天,我们将见到新的现代文学课老师。

教室里正吵吵闹闹,这时有一个人推门进来,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门口。

我承认我被惊呆了,只见一个留着齐肩、烫成波浪卷头发的人走进了教室,如果是个女老师,我肯定没有任何惊讶成分,可是他是个男老师。

我突然觉得电影中所出现的麻辣教师出现在我们班级里。

他穿着一件牛仔衣,一条棕色的裤子,那头卷卷的头发尤为个性,给人感觉很年轻。

虽然他上课也会夹杂着西北方言,可是有个性的老师总是让人喜欢。

细细地看了看他,岁月还是毫不留情地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可是他依旧这么有活力。

现在想想,二十岁的我能遇见这么一个有个性的老师、感受不一样的课堂,真的很幸运。

周四早上的课,依旧是那个有个性老师的现代文学,很多同学为了能离他近一些,早早就到教室占座。

其实在大学,衡量一个老师所受欢迎的程度,就是看他所教的学生早早去占座,是为了占前面的座还是占后面的座。

这天晚上依旧是院内选修课,课名为“老庄”,一个年纪较老的非常严格的老师,严格程度可以和小学一年级老师让你上课把手背在背后相比,甚至可能比这个更严。

他一上课就给我们说了很多要求,听得我直把手机往包里藏,他总爱叫我们“小朋友”,可是小朋友这么一个亲切的昵称被他叫得我后背直发凉,也许他不适合这样叫我们。

周五似乎注定是一个周末来临的前兆,我总会显得异常兴奋,尤其是体育课,我破天荒地没有偷懒。

跑步、做准备运动、和同学一起练习排球,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很充实,因为我知道我即将可以休息两天了。

大学就是这样的,有担忧,有兴奋。

我的一生注定可能只有一次大学经历,其实我喜欢这个包容的环境,即使我会时不时地抱怨。

现在的我会珍惜这种大学生活,一种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的生活。

弥漫的心绪
原本想写点什么东西,楼下一阵鞭炮声把我的思路全部打乱,把所有的灵感冲淡,现在剩下一头的杂绪。

外面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提醒着我现在是新年的第一天。

昨晚除旧迎新,我却在新年炮响之前就入睡了,想想真是错过了一次认真陪父母迎新的机会。

越长大也许越觉得过年没意思,除了收压岁钱那一刻会让我察觉这是过年以外,似乎我的生活还是没有任何的变化。

生活就是不公平的,给你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收走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当我觉得现在的生活还不错时才发现,原来我更喜欢的是曾经的生活。

此时父亲在客厅看着电视,母亲在床上睡着了,我在电脑面前写下一些东西,生活变得平淡、似水,可却又是不可能缺少的。

外面的鞭炮声还在继续,新年还在继续,还有无数的人在为自己今年的生活祈福。

鞭炮一声接着一声,不知是哪一户亮着灯的人家点燃的,抬头向窗外一瞥,刚好看见一户人家关上了灯。

过去的一年就这么过去了,自己经历了些什么,却是不记得多少,只清晰记得这次回家第一次坐飞机刚起飞时头晕的感觉,看着飞机下点点灯光兴奋的感觉,遇到气流颠簸的小恐惧,以及家人为我守候直到下飞机的幸福的感觉。

凌晨的夜空依然烟花朵朵,年味一点也没有因为深夜而减少半分。

除旧迎新,迎接我的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新学期。

宿舍好友的短信正在这时打断了我的思绪,看到她们的短信,我
突然觉得我在这一刻也想她们了,我们会在一起度过四年,到最后毕业以后就会各奔东西,也许以后会再也不见。

现在我在想,宿舍的同伴们,还好吗?
这是上大学以后的第二个新年,捡起丢弃了六年的写作,我能为我的新年写下一些回忆,不也算是一番乐事。

等到年老、再回首,也许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抬头看看窗外的烟花,瞬间即逝,犹如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会绚烂,可惜都不能永久。

可是我却会让我的绚烂更绚烂些,也许,这就需要很多的努力。

现在的我只是烟花中的一簇小烟花,有一天我希望我可以成为自己的一束大大的烟花,绽放在天空,万人瞩目。

想到这些,我都不禁想笑笑自己,万人瞩目,是多大的一个梦,是否能实现还是一个谜。

现在的我,还是校园里最普通的一个人,也许你和我擦肩而过也记不得我的容貌。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我,蜷缩在校园的某个角落过着我的小生活。

我有着自己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够得到伸展的梦。

又到一年毕业季
六月,又是一个毕业季的到来,这个季节总是充溢着无尽的伤感。

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生穿梭于校园的大小角落,拍着照,唱着歌,他们在用力抓住校园的最后时光。

是的,他们毕业了,即将走向另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未知的世界。

我还羡慕地跟一个大四的学长说:“你们毕业了真好,以后都不用再上课、担心挂科了。

”学长回答:“等到你毕业的时候,你就知道你是多么舍不得这样的生活了。

”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很久,我总觉得校园的围墙把我围在了一个牢笼中,可是外面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牢笼呢,那个牢笼似乎更加密闭,更加让人喘不过气。

在宿舍里,总能听见离别的歌声,泪水混着欢笑的声音。

大学,融汇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距离让我们不得不屈服,因为,也许这一别,就是一辈子。

曾经一个宿舍、一个集体,大家一起走过四年,没有亲人在身边,我们早已把彼此当做自己的亲人。

最后一次和大四的朋友们一起聚会,看着他们尽力隐藏自己心里的情绪,可是到最后,都抱在一起痛哭,作为局外人的我都抑制不住自己。

这四年,他们一起经历过太多太多,即使现在约定以后一定会相见,但是现实也许不会允许。

我害怕离别,离别与死亡的区别只在于离别是我们都活着,但是可能再也见不到彼此了。

我们宿舍的姑娘们也做过约定,在每个人出嫁的那一天,其他人也一定要到场,无论有多忙,我们都一定要聚一次。

校车一辆接一辆地开走,带走一个又一个追逐更高梦想的人,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这里。

还记得曾经刚到这个学校的抱怨,抱怨这里的饭菜,抱怨这里的天气多变,抱怨这里经济不够发达。

可是在真正离开这里的时候,心中只有不舍,也许这里真的只有不够繁华的街道,只有荒凉的白虎山,可是我们在这里追逐过梦想,留下过回忆,这些东西留在我们心中,能值得一辈子去怀念。

现在的我应该庆幸我才大二,我还可以在这里留下更多的回忆,我还可以和宿舍的姐妹们侃天侃地,还可以睡我最爱的上铺,还可以说哪个哪个老师“挂”了很多人,还可以继续我的大学生活。

当我离开的时候,我会走遍这个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我会抱着她们每一个人痛哭,我也会遵守与她们的承诺,我会珍藏下这一份美好的回忆,因为我的一生只有一次的大学生活。

旅行的意义
人总要在路上,不管是在回家的路上,还是在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上,我们的一生都在旅途上。

现在的我刚刚经历了一次旅行。

在返回的火车上,只听见火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

夜晚也更加幽静,周围的人都已入睡,发出微微的鼾声,我睡不着,用手机和朋友聊着天。

也许确实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稳定的美好。

这段旅行固然美好,但是在之后只残留下失落,喧闹已离我而去,我又将回到规规矩矩的校园生活中去。

在放假的前几天我就对这次旅行感到很兴奋,在火车站候车时和朋友有说有笑,期待着这个新的地方带给我未知的东西。

确实,成都的舒适,慢节奏的生活让我乐在其中,即使我再喜欢,这里也不是属于我的,最后我都要离开,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

上了火车才是真正让自己感觉到在路上。

一个车厢充斥着各个不同地方的人的口音,大家用着标准或不标准的普通话谈论着自己的生活,如遇知己。

有时候过客才是真正的朋友,你可以尽情地诉说一切。

我在车上遇到两队年轻夫妇带着孩子去三亚过十一,两个调皮的孩子从晚上到白天一直闹腾着,一晚上我都没睡好。

第二天,我站在车窗前看窗外那些有别于西北大山的青山时,其中一个孩子的母亲过来和我说话,得知我是贵州的以后,说我们贵州也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还问了有什么特产,我一时语塞,还真答不上来,敷衍地说着那些都带不走东西,只能在当地吃。

其实待我回想,能带走的特产还是很多的,可是当时我竟一个都想不起来。

出门在外,我总觉得我就代表着我的家乡,提到家乡就会有一种莫名的骄傲感。

这次在成都,听着与我们略有差异的方言,我们也一样毫不留情地杀价。

逛着琳琅满目的商场,吃了正宗的四川火锅,辣得嘴都红了,还哼着不辣不辣。

这个西南最大的城市,六天都没有逛完的城市。

我喜欢每一个南方的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