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行业现场环境监察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
电镀行业现场环境监察指南
(征求意见稿)
环境保护部
2012年8月
前言
本指南介绍了电镀行业主要生产工艺、产污节点和治污工艺,分析了现场环境监察的要点,给出了定性检查和定量测算方法,供环境监察人员现场执法参考使用,不具强制性。

各环境监察机构在定期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选择指南部分或全部监察要点,自行制定《检查方案》和《检查清单》,实施现场执法检查。

本指南所列参考数据为各地区统计数据汇总而成,代表行业一般技术水平,个别地区由于地域、经济、技术等因素,可能会与本指南所列参考数据略有出入。

“现场监察程序”、“现场监察方法”、“环境应急管理”、“综合性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监察报告”参见已颁布的味精、焦化、铅蓄电池等行业现场环境监察指南,本指南中不再赘述。

指南中“3.监察工作依据”所列政策、标准更新后,以其最新版本为准。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对电镀行业实施的现场环境监察工作。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起草单位为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组织制订。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2.1 电镀 (1)
2.2 镀前处理和镀后处理 (2)
2.3 退镀 (3)
3.监察工作依据 (3)
3.1 政策 (3)
3.2 标准 (4)
3.3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5)
4.建设项目现场监察要点 (6)
4.1 产业政策 (6)
4.2 选址 (6)
4.3 环评制度执行 (6)
4.4 “三同时”制度执行 (7)
4.5 试生产管理 (8)
5.电镀企业监察要点 (8)
5.1 产业政策 (8)
5.2 生产现场 (9)
5.3污染防治设施 (18)
附件1:电镀企业现场环境监察单 (30)
附件2:排放标准 (36)
附件3:电镀生产工艺及污染治理简介 (39)
一、镀前处理 (39)
二、电镀 (42)
(一)镀锌 (43)
(二)镀铜 (45)
(三)镀镍 (47)
(四)镀铬 (49)
三、镀后处理 (51)
四、退镀 (51)
五、污染防治措施 (52)
1.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察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辖区内电镀企业、含有电镀车间的企业、电镀工业园履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各项政策及标准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和处理的活动。

(对化学镀、阳极氧化、磷化等表面处理具有参照作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 电镀
应用电解作用在制件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结合良好的金属或合金沉积层的过程。

2.1.1单层电镀
在基体仅沉积一层金属层的电镀。

2.1.2多层电镀
在同一基体上先后沉积几层性质或材料不同的金属层的电镀。

2.1.3 合金电镀
在电流作用下,使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也包括非金属元素)
共沉积的过程。

2.2 镀前处理和镀后处理
2.2.1镀前处理
为使制件材质暴露出真实表面,消除内应力及其它特殊目的所需,除去油污、氧化物及内应力等前置技术处理。

(1)化学除油
借皂化和乳化作用在碱性溶液中清除制件表面油污的过程。

(2)电解除油
将金属制件放入有一定组成的碱性溶液中作为阳极或阴极,利用通过的电流达到除油目的的过程。

(3)乳化除油
用含有有机溶剂、水和乳化剂的液体除去制件表面油污的过程。

(4)弱浸蚀
溶解金属零件上的氧化物薄膜,保证镀层与基本金属牢固结合的过程。

(5)强浸蚀
溶去金属零件上的厚层氧化皮或不良的表面组织,以及粗化
零件表面的过程。

2.2.2 镀后处理
为使镀件增强防护性能,提高装饰性能及其它特殊目的而进行的(如钝化、热熔、封闭和除氢等)电镀后置技术处理。

(1)化学钝化
用含有氧化剂的溶液处理金属制件,使其表面形成很薄的钝态保护膜的过程。

(2)除氢
金属制件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处理或采用其它方法,以驱除金属内部吸收氢的过程。

(3)出光
在溶液中短时间浸泡,使金属形成光亮表面的过程。

2.3 退镀
退除制件表面镀层的过程。

3.监察工作依据
3.1 政策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
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环法[1996]734号);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二批)》(2003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3.2 标准
目前电镀行业执行以下标准,标准修订后,以其最新版本为准:
G B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H J2002-2010《电镀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H J/T314-2006《清洁生产标准电镀行业》
G 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 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 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 B15603-1995《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
G 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 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 B15562.2-1995《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H J609-2011《六价铬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技术要求》
H J/T353《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试行)》
H J/T212《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
H J/T355《废水在线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H J 2000-2010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
3.3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环境保护部
令第5号)
4.建设项目现场监察要点
4.1 产业政策
禁止新建含氰电镀工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淘汰类)
4.2 选址
4.2.1环境敏感区判断
(1)禁止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新建、改建、扩建电镀项目;
(2)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电镀项目,改建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3)禁止在风景名胜区、重要渔业水体和其他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的保护区内新建排污口。

4.2.2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符合已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

4.3 环评制度执行
4.3.1新建、改建和扩建电镀项目,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由建设单位按规定上报有审批权的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环评审批手续。

建设单位必须在取得环评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

4.3.2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和防治污染的措施等应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环评审批文件一致。

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治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开工建设的,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3.3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别
2003年1月1日起,电镀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4.3.4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级
2003年1月1日起,电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由市(地)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4.4 “三同时”制度执行
4.4.1污染防治设施和生态保护措施严格按照环评审批文件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4.4.2环保设施应按环评审批文件要求逐一建设到位(可根据环评文件、环评批复文件或“三同时”验收一览表逐一核对各污
染防治设施);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应分期验收。

4.4.3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续齐全,验收提出的整改意见应逐一落实到位。

4.5 试生产管理
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应当按规定向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试生产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试生产。

试生产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特殊情况可申请延期,但需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

5.电镀企业监察要点
5.1 产业政策
2005年12月2日起,淘汰含氰电镀工艺(电镀金、银、铜基合金及预镀铜打底工艺,暂缓淘汰)。

辨别方法:
目前主要存在有氰电镀的镀种有镀锌、金、银、铜基合金(如铜锡、仿金)及预镀铜等,其中氰化物镀锌应予以淘汰。

通过查阅企业相关材料,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评审批文件、生产记录等确定是否符合产业政策;
根据企业电镀液配制原料记录判断是否符合产业政策。

5.2 生产现场
生产现场监察的主要内容有电镀种类、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

一般电镀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镀前处理、电镀、镀后处理三个环节。

从自动化程度上可分为手工电镀和自动化电镀。

手工电镀往往这三个环节分别布置在不同区域,可能存在用水量较大且不稳定、废水溢流的缺点;自动化电镀三个环节基本连续,基本不存在地面水溢流现象,用水量较小,水量稳定,重复利用率高,可采用管道分流等优点。

5.2.1 电镀种类和生产规模
目前常见的电镀种类为镀锌、镀铜、镀镍、镀铬等。

(1)检查要点:核实电镀种类、电镀生产线工艺和生产规模,判断是否存在未批先建项目、擅自变更生产工艺、擅自扩大产能等环境违法行为。

(2)辨别方法:
①通过对极板金属、生产记录、原料购买和消耗台账、原料储存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②与环评文件及批复意见内容进行对比。

5.2.2 镀前处理
(1)机械抛光。

采用打磨等机械方法对镀件表面进行平整处理,以增强镀层的结合力。

机械抛光过程产生的粉尘及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等污染物需要处理。

(2)除油。

除油一般有化学除油、电解除油、乳化除油,主要设备为除油槽和清洗槽,添加的化学品主要为氢氧化钠、有机溶剂、除油剂或乳化剂。

该工序主要产生含油废水。

①检查要点:
除尘装置是否正常连续稳定运行;
清洗槽、除油槽是否无外溢和渗漏现象;
清洗槽废水是否有效收集并处理。

②辨别方法:查看生产现场是否有明显粉尘和废水溢流现象。

(3)除锈。

除锈一般采用酸洗,主要按采用不同酸的种类和浓度区分,主要设备为酸洗槽和清洗槽,添加的化学品主要为盐酸、氢氟酸等。

该工序主要产生酸性废水和废气。

①检查要点:
酸洗槽是否无外溢和渗漏现象;
酸洗槽旁边是否有废气处理装置;
清洗废水是否有效收集并处理;
废气处理装置与废气产生情况是否匹配,处理工艺和处理能力是否得当,是否有无组织排放现象。

②辨别方法:现场检查废气处理装置的铭牌,判断实际运行参数是否满足铭牌所列参数要求;现场是否配备吸收液或吸收剂,是否存在刺激性气味、是否有明显废水溢流现象。

5.2.3 电镀
在电镀生产中常见镀种包括镀锌、镀铜、镀镍、镀铬,其中镀锌可作为单层电镀的代表,镀铜、镀镍、镀铬可以作为多层电镀的代表;其它金属镀种、化学镀、阳极氧化、磷化等表面处理过程可相应参考以上镀种。

(1)镀锌
镀锌根据镀液种类分为锌酸盐镀锌、氯化物镀锌、硫酸盐镀锌,主要生产设备为挂镀槽、滚镀槽、清洗槽。

该工序主要产生含锌废水。

①检查要点:
挂镀槽、滚镀槽槽液是否无外溢和渗漏现象;
含锌废水是否进行收集,并送到废水处理系统处理。

过滤渣、废槽液是否单独收集并按危险废物处置。

②辨别方法:
检查电镀液配制记录、原料消耗台账;
检查槽液添加、更换、处置记录;
观察槽液有无溢出或渗漏痕迹;
检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材料、处理协议和转移联单,并现场检查危险废物收集和贮存情况。

(2)镀铜
包括碱性镀铜和酸性镀铜。

根据镀铜溶液划分,使用最多的是氰化物镀铜、硫酸盐镀铜和焦磷酸盐镀铜,目前焦磷酸盐电解液已被广泛采用。

氰化物碱性镀铜一般作为其它镀种(镀镍、镀铬等)的预镀层,主要产生含氰铜废水和含氰废气;焦磷酸盐镀铜产生焦磷酸铜废水。

含氰废水、焦磷酸铜废水必须单独进行预处理。

①检查要点:
废槽液、过滤渣是否单独收集并按危险废物处置;
镀铜槽液是否无外溢和渗漏现象;
氰化物镀铜产生的含氰废气是否收集处理;
含氰废水、焦磷酸铜废水是否单独预处理,预处理后是否去往废水处理系统,处理产生的污泥是否有效收集并按危险废物处置。

②辨别方法:
检查槽液添加、更换、处置记录;
观察槽液有无溢出或渗漏痕迹;
氰化物镀铜是否配套含氰废气收集装置,并与处理装置连接;
含氰废水、焦磷酸铜废水是否有专用管道输送并单独预处理,含氰废水预处理一般采用碱性氯化法、臭氧氧化法和电解法,预处理后可与其他重金属废水混合处理;
检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材料、处理协议和转移联单,并现场检查危险废物收集和贮存情况。

(3)镀镍
按镀液划分,镀镍液的类型主要有硫酸盐型、氯化物型、氨基磺酸盐型、柠檬酸盐型、氟硼酸盐型等。

其中以硫酸盐型镀镍
液在工业上的应用最为普遍。

①检查要点:
若含镍废水回收利用,则检查镀镍槽边是否设置离子交换、膜组件等镍回收装置,处理后的水是否回收利用,回收装置再生、冲洗等产生的废水是否收集到含镍废水处理设施;
若含镍废水没有进行回收,则检查含镍废水是否单独收集处理,处理产生的污泥是否有效收集并按危险废物处置;
废槽液、过滤渣是否有效收集并按危险废物处置;
镀镍槽液是否无外溢和渗漏现象。

②辨别方法:
观察镍回收装置运行是否正常,若采用离子交换法回收,则查看再生剂(常用硫酸钠或硫酸)使用情况;
检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材料、处理协议和转移联单,并现场检查危险废物收集和贮存情况。

(4)镀铬
镀铬一般分为镀硬铬、镀装饰铬。

其中镀装饰铬需要预镀铜、镀镍作为底镀层。

①检查要点:
废槽液、过滤渣是否有效收集并按危险废物处置;
镀铬槽液是否无外溢和渗漏现象;
含铬废水是否单独收集处理,产生的污泥是否按照危险废弃物进行处理;
产生的铬酸雾是否收集处理。

②辨别方法:含铬废水单独用管道收集并与其它废水分开处理;
铬酸雾一般采用网格式铬酸雾废气回收装置,可净化回收,配合喷淋清洗净化设备处理;
检查槽液添加、更换、处置记录;
检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材料、处理协议和转移联单,并现场检查危险废物收集和贮存情况。

5.2.4镀后处理
电镀后处理方法一般包括清洗、钝化、烘干,其中主要的产污工序为清洗和钝化。

清洗分为传统单槽清洗和节水清洗(淋洗、喷洗、多级逆流漂洗、闭路循环),清洗后产生的废水根据各电镀工序的不同可分为含氰废水、含镍废水、含铬废水、混合废水等。

钝化分为六价铬钝化(高铬钝化、低铬以及超低铬钝化)、三价铬钝化和无铬钝化。

(1)检查要点:
①含氰废水、焦磷酸铜废水、含铬废水、含镍废水以及含络合物的废水是否单独收集并处理。

②检查车间各地面和集水沟是否已做好防腐、防渗措施,是否存在地面溢流。

③检查各废水管道有无连接错误,是否存在暗管或偷排漏排。

(3)辨别方法:现场观察及查阅企业生产车间布局图、排水管网布置图。

车间内的清洗设施应使用专用的清洗槽,清洗槽的溢流口及排水底阀用管道相连,接入对应种类的废水收集总管。

5.2.5 退镀
生产中不合格镀件比例较高时造成企业生产资源消耗和产排污系数增加。

但也有部分企业将不合格镀件送至其它企业进行退镀,同时部分企业接收外来不合格镀件进行退镀。

退镀可以分为化学退镀和电解退镀。

化学退镀即采用化学法
退去不合格镀层,不同的基体金属和镀种采用不同的化学药剂退镀,常见的有酸、碱、强络合剂等;电解退镀即电化学法退镀,把不合格镀层零件作为阳极,退去镀层。

退镀工序产生废液和废气,退镀后清洗镀件产生清洗废水。

(1)检查要点:
退镀废气是否有效收集处理;
退镀废液应作为危险废物处置;
清洗镀件产生的废水应有效收集处理。

(2 )辨别方法:
观察是否装有废气处理吸收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
根据退镀工艺判断废气处理设施与废气种类的匹配性,其中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等进行化学退镀产生酸性废气,采用氰化物电解退镀产生含氰废气;
检查退镀液申报登记材料、处理协议和转移联单,并现场检查危险废物收集和贮存情况。

5.2.6 生产现场环境综合管理
(1)检查要点:
①雨水、循环水、污水是否分流;
②厂区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系统等各类污水管线要设置清晰,并根据接触介质采取防渗、防漏和防腐措施;
③生产过程中是否有跑、冒、滴、漏现象;
④生产车间地面是否采取防渗、防漏和防腐措施。

(2)辨别方法:现场检查。

5.3污染防治设施
5.3.1 废水防治设施
(1)废水来源
①检查要点:检查废水来源,分析企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成份。

②辨别方法:
电镀废水可分为含氰废水、含铬废水、含镍废水、酸碱废水、混合废水。

酸碱废水一般包括前处理工序及其他酸洗槽、碱洗槽产生的废水,主要污染物为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钠等;
含氰废水主要由含氰电镀、氰化物电解退镀工序产生,主要污染物为氰化物、络合态重金属离子等,须单独收集进行破氰预处理;
含铬废水来源于镀铬、镀黑铬、钝化、退镀等产生的废水,
主要污染物为六价铬、总铬等,应单独收集处理;
含镍废水来源于镀镍、退镀等工序,应单独收集处理;
混合废水包括多种工序排放的废水,主要污染物为多种金属离子,添加剂、络合剂等有机物,及悬浮物、石油类、磷酸盐、表面活性剂等。

(2)进水水量和水质
①检查要点:检查各车间排放口排放水量与废水处理站进水量是否一致,检查废水处理站进水水质。

②辨别方法:
查阅企业用水记录,通过分析取水量、、废水排放量的关系(废水排放量可以估算为新鲜水量的0.8—0.9倍),判断企业用水、排水量的真实有效性;
根据废水处理装置进口泵功率,检查装置进口水量,分析企业主要生产废水是否全部收集,是否有偷排可能;
根据企业台账,检查进口各污染物浓度。

查看进出调节池水管数量及管径,辨别调节池液位变化与进出水量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如果趋势不一致,则有偷排废水的可能性;
查看各污水管线上是否设有可以连接活动软管的阀门或卡扣,并在操作间附近查看是否存在用于偷排废水的软管。

(3)处理工艺
①检查要点:
检查各类废水是否分质处理;
检查废水处理工艺类型是否得当,是否建有与生产能力配套的废水处理设施,判定处理工艺能否使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废水处理使用的构筑物是否进行防渗、防腐处理(一般采用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布)。

②辨别方法:
含氰废水、焦磷酸铜废水以及含络合物的废水应进行预处理,含铬废水、含镍废水应单独收集处理。

可对照设计方案和现场废水处理流程图、操作规程等材料,查看废水处理工艺与设计是否一致,是否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进行操作。

结合企业自行监测记录和环保部门监测数据,判断废水处理装置是否满足水质处理的要求。

企业应配有污泥压滤机等污泥脱水设备。

含氰废水目前较多采用碱性氯化法、臭氧氧化法、电解处
理法进行处理,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废水中氰离子浓度小于50mg/L时,宜采用碱性氯化法;废水中氰离子浓度大于50mg/L 时,宜采用电解处理技术;臭氧氧化法对进水氰根离子浓度没有限值,但含有络合氰根离子的废水不宜采用臭氧氧化法;
含铬废水目前较多采用化学还原法、微电解法、离子交换法进行处理。

化学还原法是在酸性条件(pH值2-3)下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后,再加碱调pH值至7-8左右,使其沉淀;采用微电解法需定时对铁屑床进行气水联合反冲,反冲洗水应进入污泥沉淀池;采用离子交换法时,阳柱采用盐酸再生,淋洗液中含有酸、重金属离子应有效处理,而阴柱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再生,解吸出的溶液经脱钠、浓缩后得到铬酸回用;
综合废水可采用氢氧化物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膜处理法、离子交换法等处理工艺,目前多采用氢氧化物沉淀法或硫化物沉淀法。

(4)运行状态
①检查要点:
检查每日的废水进出水量、水质,环保设备运行、加药及维修记录等是否记录齐全;
检查耗电量,判断废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
检查污泥产生量,判断废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
检查pH计、重金属监测仪、ORP测试仪、液位计、流量计等仪器仪表数据显示是否在合理的工艺参数范围内,是否存在损坏情况。

②辨别方法:
处理设施应有完整的运行记录,包括进水、出水水质分析化验记录;设备运行维护保养和药剂使用记录;废液和污泥产量记录、废液和污泥处置接受单位的联络方式及单据存根(危险废物还应有危废转移联单);
现场查阅企业环保设施运行记录;检查水泵等关键设备的额定功耗率,根据企业台账,计算其耗电量,判断是否与缴纳电费一致。

对比耗电量波动情况与废水负荷波动情况,若有较大出入,则存在废水处理装置不正常运转的可能;
根据污泥产生量台账和废水处理负荷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废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采用氢氧化物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污泥产生量一般为处理水量的2~3%左右,如果污泥量偏低,则存在偷排废水或污泥的可能;
采用便携式pH计、pH试纸等便携设备监测各参数数值,与自动控制数显进行对比,检查各仪表探头的校准维护记录。

(5)出水水量和水质
①检查要点:检查废水处理站出口水量及水质的达标排放情况。

②辨别方法:排放口水量与废水处理设施进水流量(扣除回用水量)是否一致;检查废水监测报告;现场用pH试纸监测废水排放口pH值,采样进一步监测氰化物、铬、镍等污染物;监测生活污水或雨水管网废水pH值,如pH值过低或过高,则有偷排废水的可能。

铬、镍、镉等属于第一类污染物,废水监测时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

5.3.2 废气防治设施
电镀工艺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粉尘、酸碱废气、含氰废气及含铬酸雾等。

废气处理系统主要包括收集系统、管路系统、处理系统。

(1)废气来源
①检查要点:检查废气来源,掌握废气主要污染物成分。

②辨别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前处理工序中采用机械法如喷砂、磨光及抛光等环节会产生粉尘;前处理工序中的浸蚀、出光、化学抛光、化学除油、电化学除油等环节及碱性和氰化电镀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