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各战区划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争各战区划分
抗⽇战争时期划分了很多战区,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抗⽇战争各战区划分,希望能够给⼤家以启发。

抗⽇战争战区列表划分
第⼀战区
河北北部、⼭东北部
蒋介⽯
(9⽉改为程潜)
河南、安徽北部
卫⽴煌
陕西南部
胡宗南
第⼆战区⼭西、察哈尔、绥远阎锡⼭⼭西、陕西北部阎锡⼭
阎锡⼭
第三战区
江苏、浙江
冯⽟祥
(后由蒋介⽯兼)
浙江、福建、
江苏及安徽南部
顾祝同
顾祝同
第四战区
⼴东、福建
何应钦
⼴东、⼴西
何应钦
第五战区
⼭东南部、江苏北部
蒋介⽯
(后由李宗仁任)
安徽、湖北北部
及河南南部
李宗仁
刘峙
第六战区
湖北西部
孙连仲
第七战区
⼴东
余汉谋
第⼋战区
绥远、宁夏、
⽢肃、青海
蒋介⽯(兼)
朱绍良
第九战区
湖北南部、湖南、
江西
陈诚
(薛岳代理)
薛岳
第⼗战区
陕西
蒋⿍⽂
安徽
李品仙
第⼗⼀战区
北平、天津、华北
孙连仲
第⼗⼆战区
傅作义
抗⽇战争战区
就战略与兵⼒⾔,1937年战区划分,是以第三战区为重⼼,保卫京沪杭,期间也发⽣长达三个⽉的淞沪会战。

1938年战区划分,则以华中地区的第四、第五、第六战区为主,整编主要是为了"持久抗战,巩固武汉核⼼",战略⽬的则在于"东保津浦,西守道清"。

另⼀⽅⾯,位于武汉的国民政府,以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纲》⽅式,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定为战时政府之实质统治机构,也将统率国军的委员长取代了国民政府主席成为中国实际领导⼈。

1938年11⽉中旬,中国军队于临时⾸都武汉组织武汉保卫战失利,加上华南战场重要据点⼴州亦极为危险,⾄此,中华民国政府再度迁都⾄重庆。

为了此战略异动变量,加上兵⼠折损众多,战区同年年底⾄翌年年初予以⼤幅度更动。

⽽跟随战区,中⽇战争第⼀期之第⼆及三阶段亦告正式结束,⽽中国也正式迈⼊以重庆为根据地的第⼆期抗⽇战争。

1939年-1943年,随战争型态趋于固定,战区除了⼩更动之外,并⽆太⼤变化。

1944年则因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成⽴,战区再度予以更新。

除了将中国战区涵盖缅甸与越南之外,更增加第⼀⽅⾯军、第⼆⽅⾯军及第三⽅⾯军。

1945年中⽇战争末期,为了反攻及9⽉之后的胜利受降准备,战区扩充为⼗⼆战区并维持⽅⾯军设置。

值得⼀提的是,以接受⽇军投降及遣返
⽇俘为主的最后⼀次战区划分,因受苏联红军进军东北等因素影响,受降区或战区并未涵盖长城以北。

抗⽇战争各战区司令
第⼀战区:司令长官蒋介⽯
第⼆战区:司令长官阎锡⼭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祥
地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开始是蒋介⽯,后来换了李宗仁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祥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
第⼋战区:司令长官开始是蒋介⽯,后来为朱绍良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
第⼗战区:司令长官蒋⿍⽂
第⼗⼀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
第⼗⼆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
鲁苏战区:司令长官于学忠
冀察战区:司令长官⿅钟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