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利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1世纪,作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知识经济正在蓬勃兴起,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为支柱的经济”。
世界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都归结于创造型人才的竞争,谁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主动,谁就将拥有21世纪。
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主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人类已有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发现和创新知识。
只有积极进行教育创新,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编拟一定的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并感受到创新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发生在我们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在近年的中考和各年级期
末的质量评估中大量涌现一些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好题――开放性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就是让学生参与试题的编拟的整个过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促使学生主
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
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分析思考的习惯。
通过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
思维,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
乐趣。
一个数学问题的系统中,通常包括四个部分,即:已知,解题依据,解题方法和结论。
如果四部分齐备,称之为封闭性问题,若四个部分不齐备,称之为开放性问题,它通常缺少四部分中的一、两个部分。
这样的问题既能达到考查学生能力的目的,又不至于让学生因过于
开放而无从下手,它的解题思路若隐若现,解题方法若有若无,它需要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尝试、判断、归纳、总结等过程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命题者欢
迎的题型,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是中考中的热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一些“开放性试题”的训练,是
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与那种具有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对照,开放性问题本身
就构成了对于“过分规范”的直接反对。
另外,所说的“开放性”也就直接决定了我们在此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
因此,“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当然,“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并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唯一途径。
教学中只要能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发散思维),也就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探索,并能大胆地突破各种已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那么,学生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是题型的改变,更是教学思想的重要转变。
一、中考“开放型”问题分类
1.条件开放型,这种题目中一般是给出问题的结论,让学生分析探索使结论成立的条件。
该题型的特点
是满足结论的条件往往不是唯一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猜想来得到不同答案,是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题型。
2.结论开放型,这种题型是在给定条件下,结论不唯一,或者题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而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去“猜想、推理、探求”出相应的结论。
3.存在性开放型,这类题型往往是以“是否存在”,“是否有”,“是否变化”等疑问句形式出现,以示结论成立与否有待判断。
4.可发展性开放型,这类型问题对某一问题进行改造或拓展,即改变某一个或几个条件,变成一个新问题,再对原来的结论进行更新探索。
5.方法开放型,这类题目,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请解题者设计一个合理方案,以到达最省钱,最省料,最合理等要求。
二、如何加强开放型命题的教学
以上几种开放型命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思路要开放,思维要开阔,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
(1)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
课堂教学中,应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
应让学生了解新知识获得背景材料,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教学中应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兴趣与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主动探索的精神常常发生于兴趣,但兴趣不能仅限于趣味数学那种兴趣,这样的兴趣不能持久。
培养学
生的创造精神,还需要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
(4)加强应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实践意识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等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从看书,听讲,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因为创新能力不像知识那样可由教师讲授而得到,而应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实习作业也是学生一种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它对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均有着重要作用。
(5)精心设计开放型命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如何在贯彻“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让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出更
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求异,善于应用数学思想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自主参与尝试创新》
[2]《教学认知的多维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