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

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

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
小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

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

(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

(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

此:这。

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

(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

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力图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

并且使语文课堂更加原生态,真正做到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

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

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

(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

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问其故。

b.及其日中如探汤。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孰为汝多知?
(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问题。

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

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

(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6、分组齐读3、4小节。

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学法,培养能力。

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小结。

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

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六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择。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凉)近(热)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能根据角色演绎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特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读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2分钟)
1、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2、引用古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诗、古文与我们现在常读的文章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第一次学习一篇古文《两小儿辩日》。

(板题)
二、读通读懂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范读全文。

2、生跟读全文。

3、师领读全文。

4、生质疑:
日与曰(一个胖点儿、一个瘦点儿)智与知(通假字)
5、借助注释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提问: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物?是哪几个人物?
三、扮演角色,感悟课文(18分钟)
过渡:两个小孩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小孩先在讨论问题,孔子介入……
1、师生分角色读文两遍。

老师相机指导。

2、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文两遍:
(二个人读叙述语言,两个人各读一小儿,第一遍强调语气,第二遍带上动作。


3、四人表演读一次,众生评议。

4、生上台对话一次,众生旁白:
过渡:我觉得两个都学得有板有眼,但这毕竟是古文。

能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话,不背课文,有没有难度?
5、生思考后,上台表演两次,师充当孔子。

(相机指导词语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辨别明理(10分钟)
过渡:现在咱们来想一想,两小孩争执激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坚持自己的看法呢?
1、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板书:
早晨:近大远凉
中午:远小近热
师过渡:这毕竟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场辩论,如果现在我们做第三个小孩,第四个小孩,参与这场辩论,你有什么道理来讲。

2、扮演角色,试着辩论:
师过渡:两千多年前的辩论,我们参与了,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呀很难辩明白,如果让现代的科学家去辩,可能也很难说清楚,不要紧。

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个新的问题,你们觉得这两小孩或者孔子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3、生自由谈学习收获:
(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不怕犯错误等等。


师过渡:刚才本人扮演孔子,我觉得我身上也有一点优点,刚才对大家说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不能决没有装懂,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孔子在这一点上,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好!我们再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4、师生齐读课文。

5、课外拓展:
这场辩论到此结束,同学们回去后如果有兴趣,可以再查阅相关的资料,看看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学法引导】
读熟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得意思教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教法】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题、释题
1、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
2、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

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课件出示原文)
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教师领读,(课件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点拨]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才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办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才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师板书)。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⑴ 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⑵ 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⑴ 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⑵ 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⑶ 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⑷ 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

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⑴ 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两小儿辩日》
⑵ 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⑶ 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五、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⑴ 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⑵ 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⑶ 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⑷ 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六、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1、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过论交流明道理”(课件出示)
2、生读课件内容。

3、师小结后,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板书设计】
一儿近(大)远(小)
一儿远(凉)近(热)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时长: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寓言故事,那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什么是寓言?它有什么基本特征?(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

如自然物(守株待兔)、人(刻舟求剑)。


作者简介:
《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

据传,列御寇是周朝,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

《列子》原书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

《列子》一书属于道家学派,书中散布了唯心主义,但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读一读:正音
辩斗dòu盘盂yú 沧沧cāng 凉凉探汤tāng 孰为shú wéi 汝多知zhì乎
读一读: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和语气。

解词译句:
1、先在小组间按古文翻译的方法互译。

2、翻译时碰到的难词难句把它划出来。

(显示重点)
议一议:解司译句。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辩论)。

问其故(缘故)。

2、一儿曰:“我以(认为)日始出时去(距离)人近,而日中(正午)时远也。


3、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4、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到)日中则(就)如盘盂(盛饮食的器皿),此不为(是)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及其日中如探(伸手)汤(热水),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6、孔子不能决(判定)也。

7、两小儿笑曰:“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多知(同“智”,智慧)乎?”
7、议一议:理解文意。

板书:
如车盖(大——早近)如盘盂(小——午远)
沧沧凉凉(凉——早远)如探汤(热——午近)
8、议一议:分段及概括段意。

一、(1)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二、(2-5)两小儿各抒己见。

三、(6-7)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9、议一议:研讨内容。

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为什么各有不同的结论?
一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根本原因是——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因而结果也就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孔子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着谦虚诚实的态度。

4、“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原文是“讥笑”的意思。

从孔子的实事求是的谦虚诚实的态度上来看,是不应该“笑”的。

我们还应该向他学习。

小结: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的精神。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更需要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创新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永远腾飞!
堂堂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见两小儿辩斗( ) 而日中时远也( )
孔子不能决也( ) 及其日中如探汤( )
2、翻译句子(4分)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b、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儿辩斗表现古人( )的精神。

(2分)
4、“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 ) (4分)
5、这则寓言告诉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3、写出你自己对大自然的一些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