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做04 时评-试题君之大题精做君2017-2018学年高二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答案】C
【解析】A项,“如果……就”表述过于绝对;B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呵护乡村记忆,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B
【解析】B项,“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并不是“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的标准,两者没有必然关系。
名师点睛
1.分析文中的材料,把握作者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章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
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意和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析作者有关评价,把握作者真实意图。
这一点是论述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阅读时要在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作者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推求材料与作者意念之间复杂的关系。
3.分析文中不同观点,把握作者的态度。
主要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对立的,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的,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准确把握。
4.了解选项常设的陷阱。
如背离原文、曲解观点、节外生枝、过于武断、夸大其词、张冠李戴等。
二、【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
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
“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
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
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
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
“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反思和内心体验活动及其产品、组织、制度、符号等所构成。
简而言之,是由社会“价值”以及对这种价值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而形成的“意义”所构成。
但是,在人文世界里,“意义”取代“价值”成为新的核心要素。
价值及价值实践在人文世界里只不过是主体用来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的材料。
人文世界究其根源而言是一个人的“意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的“价值世界”或人的“自然世界”,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
“人的问题”不能笼统地说成是人文世界的问题,因为“人的问题”既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事实性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价值性问题,而真正与人文世界相关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性问题。
(选自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有删改) 1.下面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C.“自然世界”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而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
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答案】C
是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2.下列言行属于该文所说“人文世界”范畴的一项是()
A.李先生发现超市多收了他一元钱,便花十元钱打车回去理论。
他说:“我就是要较这个真儿,值!”
B.朱峰同学当选学生会主席后,发表感言说:“感谢同学们给了我这个服务师生、施展才华的机会。
我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
C.漂亮的姐姐一心想嫁个白马王子,她说:“我就是想找个配得上我的人。
”
D.魏越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到边远山区支教多年。
他说:“在这里我才实现了真正的价值。
”【答案】B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与“意义”分别是区分“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社会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关键词。
B.“人文世界”是人在“社会世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因此“人文世界”即“人的世界”。
C.人类介入“自然世界”,构建“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社会价值,完善人生意义的过程。
D.“人文世界”体现出人类对人生价值的体验与反思,因此人文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都应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推断的能力。
B项,文中说“人文世界”“是一个人的‘意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的‘价值世界’或人的‘自然世界’”,由此可知“人文世界”和“人的世界”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网络文学是直面读者的文学,所写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紧密相关,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它往往能拨动读者的情感之弦,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读者的内在潜能,激起读者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
表面上看,那些玄幻、穿越、架空历史等类型的网络小说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它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
它通过奇遇、金手指、开挂等途径让主人公由“废柴”变成可以“逆天”的世间强者,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会经历各种磨难,但会凭借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闯过一道道关,其中还会有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故事,涉及团队精神、家国情怀、人生境界等精神层面的问题。
这样的故事带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它给读者以梦想,也强化了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帮助那些渐渐长大的青少年读者逐渐获得独立意识并找到自我。
在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中,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进小说,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
鲍鲸鲸的《失恋33天》、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曼陀罗天使的《七年之痒》等网络小说以切近现实生活的笔触,和读者一起面对生活难题,作者用生活智慧教会读者如何经营感情、事业、家庭,如何面对阶段性的人生困境,如何活得更精彩。
这些作品的理念是,小说是有用的,而不只是简单的消遣品。
它们洞明世事、通晓世故人情,能帮助读者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
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读的人越多,作品产生的影响才会越大。
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是自觉分类的,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类似玄幻、历史、穿越、悬疑、游戏、职场、言情等作品的分类标签,针对的是不同读者的口味,这种分类细化的做法类似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
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通过阅读中的互动,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
与大多数通俗文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的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确和强化。
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类似古代说书场的故事,又有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印迹,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既有对传统精神价值的弘扬,也有对现代观念的书写。
网络文学对读者的引导是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通过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为读者舒缓压力,放飞梦想,识理明志。
几乎每一部走红的网络小说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读者津津乐道,有一些“名句”被粉丝读者转录、传阅。
读者阅读故事时,不知不觉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化为自身心智情感的一部分。
网络文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选自周志雄《网络文学与当代现实生活》,有删改) 1.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紧密相关,它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是直面读者的文学,可以激
起读者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
B.网络文学与其他文学一样,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其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作品产生的影响大小与读者的多少有关。
C.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它很少探寻价值观,较多的是明确和强化已有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
D.网络文学激发读者认同感的途径是讲述人物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去思考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答案】A
【解析】“它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是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不是所有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玄幻、穿越、架空历史等类型的网络小说的主人公,常常由“废柴”变成世间强者,这样的设定往往能够给读者以积极的精神影响。
B.《失恋33天》《杜拉拉升职记》等网络小说不属于消遣品,它们教人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如何活得精彩,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C.有些直面现实的作品能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经验,原因在于作者现身说法,在作品中写了自己的生活经验。
D.玄幻、历史、穿越、悬疑、游戏、职场、言情等作品的分类标签,是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针对不同读者的口味自觉细化分类的作品类别。
【答案】B
【解析】“不属于消遣品”错误,原文说的是《失恋33天》《杜拉拉升职记》等小说并“不只是简单的消遣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网络小说写励志故事,阐述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这样的作品影响是积极正面的,能够帮助青少年获得独立意识。
B.网络文学往往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其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他们通过阅读中的互动来共同探讨问题。
C.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这两种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书写现代观念,后者则侧重弘扬传统精神价值。
D.网络小说若想走红,不仅要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应该有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使读者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答案】C
【解析】“前者侧重书写现代观念,后者则侧重弘扬传统精神价值”于文无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污名与冲突:时代夹缝中的广场舞
王芊霓
“广场舞”在今天的中国业已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焦点。
它流行的原因通常被解读为廉价和低门槛,或者是集体主义时代传统的回潮。
伴随着这种解读,“广场舞”和广场舞者被接连不断的负面新闻淹没,似乎整个社会以“噪音污染”和“空间占用”为主要战场,开始了对“广场舞”的讨伐。
然而围绕着噪音和空间来讨论“广场舞”的问题显然是流于表面的。
对广场舞者来说,跳舞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情趣,大大小小的舞队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中老年女性排遣孤独、沟通情感的团体。
与“广场舞”赋予其参与者的正能量相对比的,则是这一群体所蒙受的社会污名。
人们把参加“广场舞”的这些并不年轻的女性称为“大妈”,这个词在北方方言中带有贬义,而现如今它俨然成为了大嗓门儿、有些发福、不再性感的中老年女性形象的代名词。
不仅如此,“广场舞”和“广场舞大妈”已经成为不少脱口秀和笑话节目的固定“包袱”和笑料,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大妈和引用广场舞的方式,也都说明了广场舞大妈蒙受污名之实。
根据戈夫曼对“污名”的洞见,招致污名的原因往往是蒙受污名者的某些特征与社会对它的期望不同。
基于此,人们对“广场舞”或含蓄或明确的消极态度就容易被理解了。
“广场舞”的污名,其实裹挟了社会期待,对它的主要参与者——中高龄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广场舞”无论是被“污名化”还是被“魅力化”,其实都是社会和文化动态建构的产物。
以健身和舞蹈为例,在动态的建构过程中,它们被赋予了积极或消极的符号意义。
例如瑜伽已经成为健康、积极、高端的代名词,甚至已成为专属于城市中上层的一种高雅的运动方式。
换句话说,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练习瑜伽而成功地标榜一种品味。
比如,在斯里兰卡,有一种叫做“Kandyan”的传统舞蹈,它的表演者因为与传统的密切关系而遭遇边缘化。
舞蹈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这种传统舞蹈被它代表的“落后的过去”长期禁锢了,舞者们被认为与“现代”格格不入而陷入一种底层困境。
有人通过对秧歌的研究认为,对秧歌的污名化和舞者多为老年人的身份有关,因为老年人参与舞蹈往往挑战了社会惯常对他们的期待。
这些社会期待与老人的自我认同存在差异,社会惯常认为老年人应该是位于社会边缘的,与感官愉悦无关,与性感无关,是数日子度时光的。
然而,有些讽刺的是,这些中老年舞者体现的与社会期待冲突的自我追求,恰恰也是社会构建的产物。
大部分广场舞爱好者经历过推崇“去性化”的时代,然而在她们身上这种“去性化”的时代烙印已并不多见,反而她们表现出的对柔美和性感的追求是在当今社会被扭转和重塑出来的。
性感、柔美、苗条的女性出现在方方面面的商业宣传中,不停刺激着大妈也去追赶这种当下流行的女性美。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全世界的女性似乎都有类似的追求。
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英国,很多老年人钟情于摩登舞,这与英国社会对老年人行为的期待也有差异,却没有招致污名。
而中国的广场舞,却成为大众调侃和取笑的对象,这是否提醒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社会的包容性?
(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案】①首先指出广场舞者蒙受污名之实;②然后引用戈夫曼对“污名”的洞见,分析广场舞污名产生的原因;③最后呼吁社会对广场舞者适当包容。
语言作答,注意语言要具有概括性。
2.本文题为“污名与冲突”,“污名”具体指什么?“冲突”又指什么?
【答案】污名:①认为广场舞有噪音污染,占用空间;②称呼跳“广场舞”的中老年女性为“大妈”;③将“广场舞”和广场舞者作为笑料。
冲突:社会对中老年舞者的期待和她们的自我追求之间的冲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正文中,“污名”一词最先出现在第二段的“与‘广场舞’赋予……社会污名”一句中,这句话后面对广场舞者的污名进行了具体介绍,考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即可。
解释“冲突”的含义时要指出发生冲突的双方。
文章在介绍招致污名的原因时指出,社会对老年人的期待和老年人的自我追求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冲突所在。
3.如何才能减少或消除广场舞者的污名?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案】①广场舞者要自律,减少噪音污染,合理利用公共空间。
②社会要改变对中老年人的固有期待。
③对广场舞者少一些讥讽,多一些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