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整合
一、分析近代以来促成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化的重大因素及其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对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科技(工业)革命、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启蒙的作用等等。

(1)科技(工业)革命:①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

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②科技推动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深刻地影响着近现代人们生活、学习、思想方式、交往方式的改变。

(2)政治:①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取代了专制,法治取代了人治,平等取代了特权。

②在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3)思想启蒙:①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如戊戌变法以后,全国各地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人数大大增多,对推广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②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这些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趋势和特点
(1)趋势:
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

(2)特点:
①西方影响明显。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举凡衣、食、住、行、用的每一个方面,都明显地受到西方的影响。

②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原因: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③变化发展不均衡。

例如,剪辫断发快而彻底,而不缠足运动起步早,进展慢。

又如,从空间上看,沿海通商城市变化较显著,而广大农村和内地因自然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的制约,变化缓慢。

④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例题分析: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理解能力。

歌谣中的“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信工具,说明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受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女孩
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和学习新式文化,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

故排除②。

答案:D
跟踪训练
1.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②人们审美观的变化③断发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留辫子和剪辫子,说明了中国自身观念的变化,不是盲目模仿西方的结果,故排除④。

答案:A
二、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四次大的变迁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时间历史背景变化特征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
化大城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
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
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
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
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由于政府的
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
缔。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
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城市里生活
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
决。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
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
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
性。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
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
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
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

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现代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人民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②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

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

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例题分析: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解析:民国时期强调传统,新中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正月初一为春节,这一变化反映了中西结合。

A项错误,元旦这一称呼并非完整保留传统。

根据常识,我们的传统节日仍然保留,故B项说法错误。

C项亦有错,西方节日并非所有都普及,像万圣节,我们就没有普及。

答案:D
跟踪训练
2.下列两幅图片中的两地至今仍保存着近代大量的西洋式建筑,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这种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B.努力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加深
D.充分享受西方物质文明成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属中等题。

图片反映了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在中国建造的西洋式建筑,从建筑可知,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除在政治和军事上侵略中国外,还从文化和生活方式上侵略中国,这说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加深,A、B、D三项的表述都错误,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