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总复习 考查点7 平抛运动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查点7平抛运动
考点突破
1.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可概括为两条:第一条,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为了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可做下面的实验,如图所示,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A球水平飞出,同时B球被松开.两球同时落到地面,则这个实验()
第1题图
A.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一条
B.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二条
C.不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任何一条
D.能同时说明上述两条规律
2.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P、Q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现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使P 球沿水平方向抛出,Q球同时被松开而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2题图
A.P球先落地
B.Q球先落地
C.两球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变化相等
D.两球落地时速度方向相同
3.甲、乙两物体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之比为2∶1,若它们的水平射程相等,则它们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之比为()
A.1∶2 B.1∶2C.1∶4 D.4∶1
4.如图所示,小球从楼梯上以2m/s的速度水平抛出,所有台阶的高度和宽度均为0.25m,取g=10m/s2,小球抛出后首先落到的台阶是()
第4题图
A.第一级台阶B.第二级台阶
C.第三级台阶D.第四级台阶
5.滑雪运动员以20m/s的速度从一平台水平飞出,落地点与飞出点的高度差为3.2m.
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运动员飞过的水平距离为s,所用时间为t,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s=16m,t=0.50s
B.s=16m,t=0.80s
C.s=20m,t=0.50s
D.s=20m,t=0.80s
6.用30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个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角,g取10m/s2.此时物体相对于抛出点的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分别为() A.303m,100mB.100m,135m
C.135m,135mD.903m,135m
7.如图所示,两个相对的斜面,倾角分别为37°和53°,在顶点把两个小球以同样大小的初速度分别向左、向右水平抛出,小球都落在斜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B两个小球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第7题图
A.1∶1 B.4∶3 C.16∶9 D.9∶16
8.平抛一物体,当抛出1s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角,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角.求:(取g=10m/s2)
(1)物体的初速度;
(2)物体的落地速度;
(3)开始抛出时物体距地面的高度;
(4)物体的水平射程.
9.如图,小球以15m/s的水平初速度向一倾角为37°的斜面抛出,飞行一段时间后,恰好垂直撞在斜面上,取g=10m/s2,tan53°=4
3
,求:
(1)小球在空中的飞行时间;
(2)抛出点距落点的高度.
第9题图
10.如图所示,一个半径R=5
16m的圆形靶盘竖直放置,A、O两点等高且相距4m,将质量为20g的飞镖从A点沿AO方向抛出,经0.2s落在靶心正下方的B点处.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求:
(1)飞镖从A点抛出时的速度大小;
(2)为了使飞镖能落在靶盘上,飞镖抛出的速度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
第10题图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1.(2019·江苏真题)小伙伴在河岸做抛石子游戏.如图所示为河的横截面示意图,小亮自O点以垂直岸边的水平速度向对岸抛石子.已知O点离水面AB的高度为h,O、A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x1,水面AB的宽度为x2,河岸倾角为θ,重力加速度为g.
(1)若石子直接落到水面上,求其在空中飞行的时间t;
(2)为使石子直接落到水面上,求抛出时速度大小v0的范围.
第11题图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志在夺A
1.如图所示,斜面上a、b、c三点等距,小球从a点正上方O点抛出,做初速度为v0的平抛运动,恰落在b点.若小球初速度变为v,其落点位于c,则()
第1题图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A.v0<v<2v0B.v=2v0
C.2v0<v<3v0D.v>3v0
2.体育课上同学们进行了一项抛球入框游戏,球框(框壁厚忽略不计)紧靠竖直墙壁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某同学将球(可视为质点)正对竖直墙壁水平抛出并投入框中,球框高度和球框左侧壁离墙壁的距离均为L,球的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H=3L,离墙壁的水平距离d=5L,球与墙壁碰撞前后瞬间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关于墙壁对称,已知球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不计.求:
(1)为使球落入框中,球抛出时的最小速度;
(2)为使球落入框中,球与墙壁碰撞的最高点离地面的高度.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第2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