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辅导训练(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核心素养辅导训练(四)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
这说明当时北京人已经掌握了以下哪种生产技术()
A.种植水稻
B.会使用火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
2.有学者指出,夏商时期,以华夏为中心的“天下”,逐渐形成了松散的方国联合共同体。
到西周推行分封制度后,“天下一家”的观念大大增强。
这说明()
A.夏商周是部落联盟国家
B.分封制是先秦国家基本制度
C.分封制度推动了国家统一
D.政治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前提
3.《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是颧项、帝誉、尧、舜的祖先,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祖先,还是汉朝人和匈奴人共同始祖。
这种观念有利于()
A.维护宗法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文化认同
D.巩固政治联盟
4.周代宗法分封制,打破了远古以来方国之间政治相互独立的格局,以周王室为中心,联结许多有亲缘关系的诸侯国,形成在统一版图之内的强大统治机体。
据此可知,周代分封()A.出现了君主专权的局面 B.有助于亲缘关系的形成
C.建立起国家政治新秩序
D.产生了中央集权新机制
5.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
对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A.分封制使周文化扩展至黄河流域
B.秦汉有些县渊源于先秦的封国国名
C.春秋战国时列国已经出现郡县制
D.县是古代最低级的地方治理单位
6.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下图),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十六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
7.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
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
”郭希汾认为当时体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C.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
D.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
8.读表,这反映出()
A.秦朝苛政严重破坏社会生产
B.汉初通货膨胀现象突出
C.商人逐利是市场失序的根源
D.盐铁官营政策逐渐失效
9.甲骨文的“籍”字作人执耒而耕之形,“力”字作单齿木耒之形,“男”字作以耒耕田之形。
这说明当时()
A.耒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B.农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C.还未出现金属铸造的农具
D.木制农具都比较粗糙简单
10.表为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铁器清单:
而同时期出土的石器、骨器、蚌器农具较少。
这说明()
A.北方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B.北方地区已经全面推广铁犁牛耕的技术
C.北方冶炼技术超过南方
D.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11.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
铸造此鼎,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这反映了当时()
A.青铜器开始作为礼制象征
B.人工冶铜方法相当普及
C.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庞大
D.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
12.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这说明()
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1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
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14.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
这表明商鞅变法()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15.从西域传入的粉食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
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
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A.北方气候变化
B.丝绸之路开通
C.人口经常流动
D.食品种类繁多
1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
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井田制的废除
17.孟子提出:“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孟子这一言论()
A.呼吁保护弱势群体
B.要求平均分配财富
C.宣扬了民贵君轻思想
D.主张重构社会秩序
18.下表是对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领袖的描述,这说明当时()
A.少数民族领袖的文化素养高
B.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趋势明显
C.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D.儒学成为增进各民族联系的纽带
19.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
据此可知,当时()
A.民本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
B.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
C.儒家道统思想被普遍接受
D.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
20.下列为西汉时期若干帝王在位时,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变化统计表(注: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改编)。
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
A.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
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C.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
D.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
这种行为客观上()A.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B.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
22.下图描绘了古人劳动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
A.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B.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C.官府控制的对外贸易
D.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画像砖
23.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同时还列举了很多“非中国“(中原以外)之物。
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重实验,轻理论
B.重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
C.重民生,轻生产
D.注重引进外来先进技术
2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推行县制
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25.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6.(14分)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
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材料二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
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
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张国刚《中国家庭史》材料三秦汉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的整体,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
两宋学者组织的儒学,可以说是汉代以来规模宏大、海纳百川的文化传承,此时结
晶而成的一套严整的思想体系。
——摘自许绰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的主要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软实力”主要指什么?(6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核心素养辅导训练(四)答案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26.(1)主要特点:人数众多,集体大家庭;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组成,父系家长制,浓厚的等级色彩和明确的政治隶属关系;分支家庭、小家庭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不具有独立性。
(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2)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分)(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政治:“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国家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分)(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
(3)文化:形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形成广泛运用铁器与牛耕的灌溉农业(或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农耕经济)。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