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微电影的“阐微”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微电影的“阐微”之道
微电影作为一种投资要求和技术门槛比较低、传播载体大众化、免费随点随播的艺术形式,深受群众喜爱,在“中国梦”的建构工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生态微电影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要适应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规律,另一方面要有利于生态主题的酣畅表达。
以多元化的生态主题突破“微片长”,以艺术化的情节设计演绎“微制作”,以最纯朴的生态情怀充盈“微镜头”,是生态微电影破微之囿、见微知著的基本要义。
标签:生态微电影;微言博义;题材视野;艺术情节;生态情怀
近年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空前破坏,土地沙化、天空雾霾、水体污染、资源枯竭等灾害性现象为人类的盲目发展唱起了“征服的挽歌”。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没有了环境这样一个生存之本,再多的金钱也将失去意义。
中国梦,首先就应该是生存之梦,是可持续发展之梦,而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提就是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梦,是中国梦的民生之本、绿色之魂。
中国梦的建构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是这个宏伟工程中的关键要素。
生态梦的实现,最根本的还在于老百姓生态意识的提高,而生态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宣传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梦的建构工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使命。
如今,电影早已摆脱了影院的限制而成为一种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非常灵活的文艺形式,院线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等形式相辅相成地构筑了电影传播的立体空间。
跟院线电影和电视电影相比,微电影的投资要求和技术门槛都比较低,而且传播载体非常大众化,基本上是免费地随点随播,所以深受百姓喜爱。
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电影艺术走近百姓有了更多的机会,而时长从几分钟到半个小时不等的微电影,更是以其独特的“精粹”优势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微电影之“微”在于其微片长、微制作和微投资,以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互联网。
生态微电影的发展,一方面要适应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规律,另一方面要适应生态主题的表达。
因此,生态微电影的创作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以更加艺术化的方式进行创作。
一、以多元化的生态题材突破“微片长”
微电影之“微”,最直接的表现莫过于“片长微”。
为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微电影的时长一般都控制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以内,最长的也不过30分钟左右。
时长虽然非常短,但是,微电影的内涵却并不打折扣,这也正是微电影实现“高影一等”的“秘密武器”。
但是,考察当前年产量不断翻番的微电影,真正“高影一等”的优秀之作并不多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影片的主题不够深刻。
而
主题浅薄,则与微电影的题材单一、内容老套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在生态微电影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我们可以对当前的生态微电影进行一番扫描:《母亲河》
(柳州拍客“双木伊凡”创作)以纯客观的现实镜头记录垃圾围村与河流污染的惨状;《习惯爱》(广州星壳传媒微电影工厂出品)倡导垃圾分类;《呼吸》(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策划制作)、《红苹果》(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与“郑创微影”联合出品)、《榕树下的约定》(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南方电视台出品)将镜头对准治污减霾;《迷失的家园》(乔乔拍摄制作)、《假如你是我》(三点一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巴斯的草原》(皇品微电影出品)呼吁保护野生动物;欧美剧情微电影《伽马射线》聚焦于科技灾难核辐射……乍一看,这些生态微电影的主题所关涉的领域并不是很单一,但是,我们稍作分析便不难看出,这些题材仍然没有突破大气污染、河湖遭殃、森林盗伐、野生动物受虐等“热门题材”的局限。
生态微电影如果不能通过拓展题材视野来表现多元化的生态主题,必将大大削弱影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日新月异,纯粹依靠新形式抢夺观众眼球的手段已经不再那么见效,内涵建设再次回到人们的精品意识中。
对于微电影来说,“内容为王”无疑是打动观众最为有效的利器。
信息时代观众审美趣味的提升以及微电影形制短小的约束,从客观上对微电影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表现形式和技巧上来说,相比传统电影,微电影的劣势比较明显。
具体到生态微电影,这种现象就更加突出。
基于既定的“生态”主旨要求,生态微电影更加难以具备表现手段上的优势,而只有另辟蹊径,见微知著,拓展生态题材领域,挖掘鲜为人知或被人忽视的生态内涵,才有可能弥补自己的缺陷,甚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生态微电影在内容上除了要贴近生活、新鲜有趣之外,同时还必须具备比较深刻的内涵,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赢得观众内心的共鸣。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生态梦”指示了明确的方向——“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以艺术化的情节设计演绎“微制作”
在当今这样一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很多人的休闲时光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
制式短小的微电影以其小巧玲珑的特质契合了广大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赢得了消费者的肯定。
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工作之余的各种时间“碎片”,欣赏一部或感人肺腑,或义愤填膺,或青春激扬,或睿智风趣的微电影。
同时,微电影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可以更好地满足快节奏生活中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一台随身携带的手机就可以成为微电影非常合适的传播媒介。
当然,微电影的适应性比传统电影更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很容易驾驭。
俗话说,长文好作,短诗难赋。
微电影“体”微但“意”不可以微,谋求微言而大义是微电影的根本之道。
当前,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典型的文化现象,微电影更需要以个性鲜明、感染力突出的声画方式表达独到的见解,叩问人性,感悟生活,烛照社会与人生,传递积极进取的价值理念。
微电影虽然微小,但它仍然需要在短小的影片中尽可能地展示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镜头虽然不多,但这有限的镜头却需要承载并强有力地阐释深刻的主题。
“与传统电影不同,微电影的‘微’优势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表意性(含意味、情趣),即集中抓住一个点生发出一种意味或情趣,以微而显大。
”由乐清市河道
办、乐清日报社联合出品的《爱归河处》,以一个悬念迭起的爱情故事诠释严肃的环保主题,打响了一场既关乎爱情又关乎环境的双重保卫战。
她和他曾经是一对恋人,现在,她是返乡的女艺术青年,他是本土的创业企业家,完全不同的环保理念让他们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阔别四年后他们再次重逢,此时已是物非人也非,面对原本见证着他们纯洁爱情的清澈河流被糟蹋得肮脏不堪,她伤心不已,而他开办的污染企业竟然就是罪魁祸首之一。
镜头下,美丽的河流只能收藏在记忆之中,不曾忘却的温情能否再次捂热?如果可以,他和她该用什么方式重燃爱情之火?挽救爱情与拯救河流能否实现双赢?起伏的悬念,曲折的情节,让人几乎觉察不到这是一部倡导环保的“主旋律”作品,但它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环保作品。
《习惯爱》同样是一个关乎爱情与家庭的故事,丈夫是一个自由职业设计师,废寝忘食地为“垃圾围城”设计解决方案,但他却总是把自己家里弄得邋遢不已,妻子越来越忍受不了他的坏习惯而离开了他,妻子的离家以及强大的工作压力使得他噩梦连连,家里也完全变成了一个垃圾场。
所幸的是,醒悟过来的他用一场精彩的蜕变诠释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理念——“不是你不习惯,而是你不够爱”。
有爱,才会有希望!同时,他也从自己连番的设计失败中悟出一个真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并不需要投资几十亿美金升级改造全城的垃圾车,最有效的办法是引导百姓树立责任意识、实施垃圾分类投放。
人物前后的鲜明反差、工程造价的天壤之别,让观众的心情跌宕不已,而最终又得到了巨大的满足。
与绝大部分的科幻灾难电影不同,《伽马射线》没有运用炫目震撼的特效镜头,没有建构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见证者”的口述,配之以短促的镜头切换,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灾难的恐怖和人类的弱小。
奥斯卡最佳短片提名微电影《让我们一起污染环境吧》没有像一般环保影片那样轰轰烈烈地呼吁环境保护,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极尽渲染之能事地号召大家一起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将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破坏的结果进行反讽式的美化,影片中风趣幽默的叙事令人忍俊不禁,更是发人深省。
由《第一财经日报》出品的《随家而逝》(Gone with Home)则采用全景式视角,讲述一群被迫移居到其他星球的无家可归的浪人,在远离家园的星球上唯有将对地球的回忆化为并不动听的歌声,吟唱出心中的酸楚与无奈:森林遭遇滥砍滥伐,野生动物被无情杀戮,冰川突然消融,洪水泛滥……“无家可归者是我的名字。
曾是家的地方哪里去了?”“我能否令时光倒转,回到过去改变这一切?树木蓬勃,鲜花盛开,别让希望随家而逝。
”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发问中,蕴含着的却是何等沉痛的辛酸与苦涩。
三、以纯朴的生态情怀充盈“微镜头”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缺少情感养育的艺术,是极容易凋零和枯萎的。
艺术家需要将饱满的情感融汇到特定的艺术意象中,让艺术意象浸透在丰富的情感氛围中,从而获得一种感人至深的审美效应。
电影艺术是一门典型的情感艺术,感染和打动观众是其孜孜以求的目标。
情感在影片中往往具有无可替代的凝聚力,既是影片中人物形象的生命凝结点,也是观众产生共鸣的基础,是影片人物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影视创作者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的表达既需要通过影片人物进行传递,更需要通过激发观众情感反应的方式来实现传达。
在很多人看来,囿于“生态”的主旋律主题,生态微电影在情感酝酿和召唤方面可能会比较欠缺。
而实际上,情感的感染力并不一定取决于主题和题材,而在于它的真实性和亲切性。
生态微电影要做到以情动人,就要善于找准一个“亲切的立足点”,以亲切的魔力聚集最广泛意义上的大众。
“在超越了‘感性认同’的浅层体验之后,导向更加深化的‘心理认同’与‘缝合传播’”
情感是最好的“润滑剂”,生态微电影“以情动人”可以有很多方式。
“砸锅卖铁”拍公益电影、被《人民日报》称为“疯子导演”的乔乔,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在五年的时间里,卖掉了自己的车子和房子,长年奔波在野外,花费八百多万元,拍摄了总计两千多个小时的自然生态视频素材,最终剪辑出一部时长仅12分21秒的生态微电影《迷失的家园》(获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金奖、第十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影像节最佳短片奖、巴黎青年短片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等众多奖项)。
乔乔这种倾尽所有为公益事业奉献青春的行为本身就近乎一个感人至深的英雄传奇,而影片《迷失的家园》中一个个客观真实的小镜头更是让观影者痛心不已。
被严重污染的水坑中,一只小鸭子中毒身亡,另一只小鸭子依偎在死去同伴的身上伤心不已,丝毫没有离去的意思,千千万万的网友被这一画面感动得泪湿衣襟。
镜头一转,一只鹭鸟正在警惕地孵蛋,突然,一个中年男子出现了,鹭鸟受惊而走,这个男子一枚一枚地从鸟窝中将蛋取出,然后又不可思议地一枚枚磕破、丢弃,原来,他是在找寻当地风俗认为吃了可以“大补”的毛蛋(雏鸟在蛋中孵化成形但还没有破壳)。
看到这样无比残忍的画面,相信每一位有良知的观众都会痛心疾首、义愤填膺。
数据显示,《迷失的家园》上传网络后在12小时内就收获了超过85万次的高点击率,毫无疑问,率真、纯朴、饱满的生态情怀是其打动观众最关键的元素。
由“工人DV”主创的《勾勾手,我们的七里河》以真实的笔触动情地讲述了一个悬念迭起的保护母亲河的故事:成绩落后的邢西西和学习委员夏小芸两个青春年少的男女同学被一个三十年如一日甘当河流守护神的李老汉所感染,在老师和同学们惊讶和疑惑的目光中,利用课余时间做起了城市美容师。
通过重重的悬念,我们看到了他们之间最纯真的同学情谊以及最朴素的护绿情愫,也如他们的老师和同学一样潜移默化地被他们所感染。
《爱归河处》的成功一方面归功于其利用爱情故事巧妙地诠释环保主题,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影片取景的亲切性,镜头中,都是乐清人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南大街、黄坦洞、胜利塘、东浦桥、仙溪等等。
有的地方拍得很唯美,即使有的地方受污染了,那也是乐清人的根,油然而生的亲切感有效地增添了影片的情感砝码。
为宣扬拒绝皮草的环保理念而拍摄的《假如你是我》,着力于表达反对虐杀动物获取皮草的公益宗旨。
名模、阔太、名媛、千金们身着价值不菲的皮草华服,傲气凌人地出席各种聚会,炫耀自己的富有和品位。
然而,镜头突然切换,她们一个个被赶进地下室,锁进了狭小而肮脏不堪的铁笼中,无可奈何地等待动物们的宰割,坐以待毙的她们绝望的眼神是那么恐怖!幸运的是,这只是皮草爱好者做的一个噩梦,但这正折射了这些爱慕虚荣的她们内心的空虚与惶恐!“一件皮草,千针万痛!”“爱我,就别穿我!”影片末尾真诚的呼告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密集的针尖正扎进我们的身体。
四、结语
在这样一个微时代,微电影的诞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艺术享受,而且为困境中的影视革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然而,严格说来,微电影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微电影的成长还处于一个充满探索意味的初级阶段。
微电影的“生态梦”,
抑或生态微电影的“中国梦”,都还有一个比较艰巨的“逐梦”任务。
生态微电影,作为微电影中一个公益性特别浓郁的品类,在题材选择、主题凝练、情节设计、情感渗透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要求。
然而,公益微电影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的性质,也决定了生态微电影在运作中不可完全忽视商业的加盟,适当的广告植入可以让其获得必要的投资,有利于生态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不过,为了带给观众比较完美的观影感受,生态微电影应该特别注重商业植入的艺术技巧,以求最大限度地淡化“商机”,赢得更多的“生机”。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12年第22期。
②刘文良:《状丑:当代生态诗歌独特的审美》,《思想战线》2014年第2期。
③陈晓伟:《微电影的意义建构》,《当代电影》2014年第5期。
④黄颖:《想象缝合、自媒狂欢的微缩景观》,《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责任编辑: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