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踏莎行》宋词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殊《踏莎行》宋词详解
1. 原文
这里提供两首晏殊的《踏莎行》宋词原文:
《踏莎行·小径红稀》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踏莎行·碧海无波》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2. 译文
《踏莎行·小径红稀》
小路旁的花儿日渐稀少,郊野上萋萋芳草已占遍大地。
绿树成荫,高楼台榭在树荫下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约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地扑面而来,乱扑行人的面庞。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
静谧的香炉里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缠缭绕在一起。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踏莎行·碧海无波》
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仙境有路可行。
细思量,当初就该双宿双飞。
想当时,轻易地离别了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觅她的芳踪?绮丽的宴席已经落满灰尘,香闺被雾霭掩映。
写好的书信,又能寄给谁?登上高楼极目远望,萧萧细雨洒落在梧桐叶上,天色已近黄昏。
3. 注释
《踏莎行·小径红稀》
●踏莎(suō)行:词牌名。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指晚春时节。
●阴阴见:暗暗显露。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莺燕都深藏不见,暗喻“伊人”。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踏莎行·碧海无波》
●碧海:在扶桑东边一万里的地方,无波无浪,碧色如水。
●瑶台:神仙的居所。
●红笺:红色的信笺,多用以题写诗词或书信。
4.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
节级)。
他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年~1110年)在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5. 背景故事
《踏莎行·碧海无波》的背景故事尤为动人。
据《道山清话》记载,晏殊为京兆尹(开封府的行政长官)时,辟张先(字子野,雅善诗词)为判官。
晏殊新纳侍儿,非常宠爱,每次张先来访,便令她来往于宴席之间,演唱张先的词曲,时常饮酒达旦。
晏殊的妻子王夫人渐感不悦。
晏殊是心思缜密的男子,觉出妻子的不满,虽是极难舍得,但在妻子与爱妾之间,他还是做出了取舍,将侍儿卖出晏府。
然而,此后晏殊总觉情伤,在一个初秋的雨夜,牵动衷肠,写下了这首《踏莎行》。
6. 古诗讲解
《踏莎行·小径红稀》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下片写身边的春景,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
全词以写景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胧而显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踏莎行·碧海无波》
全词上片追忆轻别,下片写别后光景,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传递书信的无奈愁绪。
7. 艺术特色
《踏莎行·小径红稀》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以“稀”“遍”“见”几
个词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写杨花扑面,是暮春典型景色,虽
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
自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室内寂静,香烟和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
《踏莎行·碧海无波》
●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起兴,引出对意中人的思念。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女子的落索与淡漠,亦可从中想见她婀娜的体
态、轻盈的身姿。
●全词抒情深沉而含蓄,虽是一般的别恨离愁,却从内心的懊悔与近于痴的
行动里自显情种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