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2年山东省高考试题分解-近代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力学
1.(2010•山东文综•16)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解析】“君权神授说”是宣扬君主的权力是来自神的,所以众人应该服从于他的统治,这种思想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
“社会契约论”则宣扬人民有反抗暴君专制的权力的。
二者是相矛盾的。
【答案】C
1.(2009•山东文综•27)(25分)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二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6分)
材料三表3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4分)“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2分)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5分)
【解析】第(1)问儒家主要思想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等关键词中领会概括,积极作用可以从传承文化和巩固统治两个方面作答。
第二问思想领域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543年“,16世纪西方正处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主义是其指导思想。
科学领域注意材料中的“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可以联系到近
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第三问考察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制度和思想文化转变,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第四问是开放性命题,注意搞清楚“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含义。
【答案】(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思想领域的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
科学领域的变化: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
(3)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4)①科技知识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
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共产党宣言》
2.(2009•山东文综•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解析】以蒸汽机改良为特征的工业革命中火车的发明不仅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无产阶级形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且拉大了东西方的距离,世界逐渐缩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特别是造成了大清帝国的进一步衰落。
【答案】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2010•山东文综•15)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解析】注意时间是1688年,英国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结束了王权专制。
后来颁布权利法案,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这个时候君主的权力还是挺大的,行政权还在国王手中,所以排除B项。
后来才逐渐形成了责任内阁制,第一任内阁首相是罗伯特沃波尔。
排除C项。
D项“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时间更晚,我们知道后来英国工人掀起宪章运动,才提到争取普选权。
【答案】A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2009•山东文综•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
……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
……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
【解析】
(1)要理解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建筑物”的结构是“基本错误”的,因此这里的建筑物应该是指松散的邦联制。
(2)要结合美国的1787年宪法的政治意义回答。
【答案】(1)“建筑物”:邦联体制。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
(2)纠正错误:制订《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
意义: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2008•山东文综•1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
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
【答案】C
1.(2009•山东文综•27)(25分)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二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6分)
材料三表3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
政
下卷:杂类之书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4分)“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2分)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5分)
【解析】第(1)问儒家主要思想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等关键词中领会概括,积极作用可以从传承文化和巩固统治两个方面作答。
第二问思想领域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543年“,16世纪西方正处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主义是其指导思想。
科学领域注意材料中的“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可以联系到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第三问考察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制度和思想文化转变,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第四问是开放性命题,注意搞清楚“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含义。
【答案】(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思想领域的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
科学领域的变化: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
(3)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4)①科技知识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
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启蒙运动
1.(2012•山东文综历史•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反抗罗马教会的权威,否认教会和教士在信仰中的中介作用,强调个人自由;启蒙运动反抗封建专制权威,强调个人自由,崇尚理性,重视法制保障民主制度。
因此B、C、D属于启蒙运动,A 项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共同点。
【答案】A
2.(2010•山东文综•16)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解析】“君权神授说”是宣扬君主的权力是来自神的,所以众人应该服从于他的统治,这种思想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
“社会契约论”则宣扬人民有反抗暴君专制的权力的。
二者是
相矛盾的。
【答案】C
3.(2011•山东文综•27)(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
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8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8分)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9分)
【解析】第(1)题,“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应该回顾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再从材料里寻找相关的信息点进行作答。
“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君与臣,共曳木之人”可以归纳出儒家的民本思想。
第(2)题,第一小问从关键句“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则失于……尺度。
”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否则难免有失偏颇。
第二小问,注意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论,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并为未来掌权的资产阶级构建政治蓝图。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回顾相关知识点进行评价作答。
第(3)题,注意围绕“传统”和“交流”两个主题,抓住“两者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这个界定,注意把分开讲对中国的影响,也可把两者结合起来论述对中国的共同影响。
这样作答比较全面。
【答案】(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
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新航路的开辟
1.(2008•山东文综•24)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
图5是新航路开辟不久一位德国人绘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映出()
A.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D.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
【解析】绘制地图即德国人眼中的世界,从地图可以看出这幅地图是不完整的,没有北美洲、非洲大陆、大洋洲等,时间又是新航路开辟不久。
【答案】C
2.(2010•山东文综27)(2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8分)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0分),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是开放性命题,答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佳的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偶然”指他最初的目的是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印度),而且到他死,他都不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一块未知的新大陆。
“必然”主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本题类似前面考过的“哥伦布纪念活动“题,着重考察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二问“发现美洲”主要体现的就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则是考查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第三问是借鉴了上海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个短文,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全球史观,中国史和世界史相联系。
【答案】(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分)
(2)以欧洲为中心。
(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3)(10分)
评分标准:
项目
要求
等级主题观点史论结合逻辑表述
一紧扣主题
观点合理史实准确
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合乎逻辑
二符合主题
观点基本合理只罗列史实
史实基本正确条理较清晰
基本合乎逻辑
三基本符合主题
观点不够合理史实不够准确条理不清
缺乏逻辑
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2007—2012年山东省高考未命制试题
工业革命
1.(2011•山东文综•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示意图看,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所以①是美国。
荷兰在17世纪最为强盛,所以③是荷兰。
英国在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成为世界工厂,所以②是英国。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超过英国。
所以②是英国。
2.(2009•山东文综•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解析】以蒸汽机改良为特征的工业革命不仅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无产阶级形成,而且拉大了东西方的差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