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
曹殿波;薛苏秦
【摘要】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works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 classification , logic starting point and function of micro courses .The essence of micro courses is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therefore, it should be classif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earn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era fundamentally promotes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 courses .Micro courses should exert their function by transforming learners'learning style and promoting
learners'role as the main subject .%文章在文献调研与作品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微课的概念、分类、逻辑起点及作用四个问题。

提出了微课的本质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应当从资源的视角进行分类,是传统的学习方式与信息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促使了微课的诞生与发展,微课应当从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以及促进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上发挥其功用。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年(卷),期】2013(000)005
【总页数】4页(P495-497,498)
【关键词】微课;分类;逻辑起点;作用
【作者】曹殿波;薛苏秦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7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传播活动即将进入微时代。

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呈现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时代[1]。

2009年,微博的出现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运动,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

在教育领域,微课也应运而生。

2012年秋季开始,教育部面向全国中小学举行微课作品征集评选大赛。

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
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
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这两项高规格的赛事在中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微课”热潮。

心理学中有一种“群体极化现象”,说的是群体的讨论使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支持;而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反对,最终使
群体的意见变得极端化,这种现象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显。

可见,一种近乎狂热现象的背后更需要有一种冷静的思考。

该文就是希望以一种中立的态度来分析微课开发中一些亟待厘清的问题。

1 什么是微课?
这是一个本体论性质的问题,截止目前这个问题仍没有形成共识。

有官方的理解,有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理解,也有来自高校理论研究人员的理解。

官方理解主要来自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官方文件和高校微课大赛官方文件。

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李玉平教师、广东佛山市胡铁生教师以及广东韶关市吴秉健教师为
主要代表。

高校理论研究人员对微课的界定较为丰富,主要观点集中在焦建利教授、张一春教授、黎加厚教授、郑小军教授等几位学者的文献之中。

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官方文件认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
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2]。

高校微课大赛官方文件认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3]。

李玉平认为:微课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
频文件。

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没有解说[4]。

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
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5]。

吴秉健认为:“微课”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以分享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师生都可以通过录制增强学习实境、实现语义互联的简短视频或自主学习的动态演示过程(可附相关的学习任务清单和
小测验等),而且又能成为被学习者定制和嵌入的维基(wiki)资源分享内容[6]。

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7]。

张一春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8]。

黎加厚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9]。

郑小军认为: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10]。

官方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早期研究成果。

基础教育中的一线教师与高校中的理论研究人员对微课的理解又有不同侧重。

一线教师更侧重微课的表现形式与功能,而理论研究人员则更注重微课的基本原理。

两种侧重分属两个研究层面,外在形式与功能研究直接与实践相对接,有利于迅速促进微课的应用实践。

基本原理和规律研究重视对微课的理性反思,有利于微课实践应用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

两种看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用之别,共同为促进微课的实践应用服务。

事物的表现形式是不稳定的,功能也可以转变,对事物的有效认识途径是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对微课概念的界定,笔者倾向于理论研究人员的思路,但是可以通过例证的方式辅助分析,这样既可以把握事物的核心特征,又有助于实践操作。

综合研究上述几种对于微课概念的界定,笔者对微课的理解仍然存在困惑。

第一,微课的“邻近属”是课程、资源、教学活动还是课程组件?这个问题是概念的定位问题,
决定着我们要从哪个范围、程度或方向去理解概念。

第二,微课的“种差”是时间、知识点还是教学环节?笔者认为微课的“邻近属”应该定位在“数字化学习资源”上,而“种差”只能定位在“微型时间段”上。

用一句简短的话表述:微课是适合
在微型时间段内使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下面分别对微课的“邻近属”与“种差”的来由进行详细分析:
1.1 微课的“邻近属”—数字化学习资源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微课不是课程,课程的两大构成部分是课业和教学进程,微课中有课业,在视频类微课中似乎也有进程,但是这种进程是虚拟的,并非是教师与微课使用者之间构成的真实教学进程,其本质是一种数字化学习资源;
其次,笔者不赞同把微课的形式限制在数字视频资源上,笔者认为只要适合在零散时间来学习的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都可以是微课,比如一段音频,一段文字材料、一个动画甚至是一个流程图或者结构图,等;
再次,微课中需要设计一定的教学活动,有时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来呈现微课的内容,但是微课内的教学活动都是相对固定的,不具有真实课程中生成性特点,因此也不能把微课表述为一种教学活动;
最后,微课的特点与课件的特点类似,只是这种课件的作用更多的是辅助学习者的自主性的“学”,而非教师的“教”。

1.2 微课的“种差”—微型时间段
首先,不能选择“知识点”作为微课的种差,因为并非所有的微课都是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学习是具有层级性与阶段性的,为了完成学习,学习者可能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重复,也未必一次性完成,为了适应学习的这些特点,微课的设计未必都是以单个知识点为单位,比如对于处于总结、复习阶段的学习来说,多个知识点的整合性呈现更加适合他们的实际需求。

其次,微型时间段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因此不能机械地规定这个微型时间段的长度,不同年龄学习者的注意力水平可以作为微课内容设计的参考,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学习者学习成效不仅仅与注意力有关,还有兴趣、需求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可见,只要总体来说可以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一次有效的学习即可,因此笔者在上述的界定中加入了一个限定词“适合”。

根据上述分析,微课不能理解为微型化的课程,而是一种可以辅助学习与教学的资源。

基于微课资源开展的学与教也打破了传统的“课”的概念,让“课”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充分拓展了灵活性。

2 有哪些微课?
分类是指以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其他显著属性特征作为根据,把各种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

它是人们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组织事物的一种逻辑方法。

目前,对微课的分类依据主要有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和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两种。

其中,以教学方法为依据将微课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
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以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为依据可将
微课类型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

此外,其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
等[11]。

以上这些分类方法有两个问题,第一不利于认识微课数字化学习资源
的本质,第二把微课的实践领域局限在学校教育之中,不利于认清微课的逻辑起点。

笔者认为微课是适合在微型时间段内使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借鉴学习资源的分类方法来研究微课的分类。

胡通海与汪颖两位学者从实用目的视角将微型学习资源分为医疗健康、家庭理财、生活休闲、体育运动、综合素质、电脑网络、防灾避险(七大类)。

从资源形式视角分为文字、音频、图片、动画和视频。

从资源时长视角分为一分钟以内、一至三分钟、三至十分钟、十分钟以上。

从适合人群视角分为老年人、学生、职场人士、其他人员。

从学习结果视角分为记忆型资源、应用型资源、方法型资源、动作模仿型资源、态度型资源[12]。

这种分类方法更有利于
我们对微课概念认识的深化。

3 为什么微课?
目的决定手段,目的不明确必然导致盲目实践。

通过对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和高校微课大赛中大量作品分析发现,大家对微课目的的认识尚不明确。

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微课逻辑起点的问题。

吴秉健教师认为微课程的逻辑起点是个性化学习需求尚未得到当今技术和实践的足够支持[13]。

微课的确可以让学习者更加灵活与有
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但是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每个时代都有,为何在今天如此迫切呢?笔者认为导致微课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不能简
单归因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应当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

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就是信息的极大丰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处于快速变化之中。

这样的时代特点给学习者提出了新的学习诉求,终身学习将成为主要方式。

这种学习需求是来源于外部的,而非是来自主体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可见,是传统的学习方式与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习者终身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促使微课诞生与发展。

微课的目标就是通过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来解决学习者在学习灵活性与针对性方面的需求。

4 微课有什么用?
事物的功用不仅与事物的结构、本质属性有关,还与其所面临的客观问题有关。

因此,在分析一个事物的作用时只能得到一个暂时性的结论,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2013年4月16日,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络视频会议中做了题为《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讲座,在讲座中焦教授认为微课的作用从目前看至少有六种,分别是在线学习、混合学习、颠倒教室、教育资源、教师成长与教育改革。

这些对于微课作用的分析正是建立在其对微课概念理解之上的。

这六种作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变革学与教方式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持。

可见,这种理解把微课的作用聚焦在了正式学习与学历教育的领域,而忽视了非正式学习与非学历教育的领域。

笔者认为,微课的核心作用就是解决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与信息时代背景下学习者终身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有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第一个层面是形式层面,微课的使用一方面突破时空限制,保证了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另一方面增加了学习资源利用的灵活性与个性化,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进行学习;第二个层面是实质层面,在传统的学习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正被逐步认识和确立,但是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却远未被发挥出来,微课在形式上支持了泛在学习方式,让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变得切实可行,对学习者主体作用发挥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1):7-8 [2]中国微课网.教育部发布“微课”评审新标准
[EB/OL].http://www.cnweike.cn/?c=main&a=newsdetail&id=6,2013-05-10
[3]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
[EB/OL].http://www.enetedu.com/editor/uploadfile/2012113015400 581431.doc,2013-05-10
[4]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5]胡铁生.胡铁生的最新“微课”定义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b64be60101arwp.html,2013-05-12
[6]吴秉健.比对“磨课”与“微课”的差异和聚焦共同点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1cdbc60101 b5a 8.html,2013-05-12
[7]焦建利.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远程讲座回放
[EB/OL].http://www.jiaojianli.com/2800.html,2013-05-12
[8]张一春.微课是什么? 我给出的定义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w0.html,2013-05-13
[9]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10]郑小军.我对微课的界定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a0210102e6ge.html,2013-05-13
[1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12]胡通海,汪颖.面向成人学习者的微型学习资源分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36-39
[13]吴秉健.微课研究的逻辑起点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1cdbc60101awos.html,2013-05-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