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第9套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 古诗文默写。
①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②________,________。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吴均《山中杂诗》)
③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________,________。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⑥《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烘托了木兰的英勇善战。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如果我是一滴水,做哪里的一滴水呢?做南极的一滴水吗?那里太幽jì了;做大海里的一滴水吗?澎湃的巨浪又令人畏惧___做黄河中的一滴水吗?虽然可以哺育生命,然而携带泥沙,太过劳累……思前想后,我做了一个决定——做瀑布。
瀑布的前身是小溪,无拘无束地畅流,小溪们汇聚一起,就长了能耐和勇气。
它们默qì地找到腾空而下的山岩,快乐地自高处跌下,嘻嘻哈哈地纵身一跃。
水珠们叠着罗汉,倒栽葱地撞向深处,被风扯出透明的旗帜,在飞翔中撒欢。
瀑布没遮拦地降到了谷底,反倒安静下来,与之前的轰轰烈烈相差很大,完全不一样,变成一湾安静的小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字读音选择正确的选项。
jì
qì
幽________
默________
________(A.péng B.pén)
________(A.pǔ B.bǔ)
澎湃
哺育
(2)根据语境,用合适的成语替换划线的文字。
(3)结合语境,在文中的“________”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4)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
二、综合性学习
3. “世界地球日”(每年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
4月17日~23日为第47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
我校拟在此期间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为校“世界地球日”活动拟定一条宣传标语。
(2)请根据以下两则材料,概括设立“地球日”的意义。
材料一:1970年4月22日哈佛学生丹尼斯•海斯组织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地球日”。
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它推动了多国环境法规的建立。
如美国就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法规。
材料二:2009年4月22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决议认为,地球及其生态系统是人类的家园,人
类今后和未来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需求之间实现平衡,必须与地球和谐共处,因此,提高了人类对保护地球及其生态环境的意识。
(3)“世界地球日”在即,校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15年全国360城PM2.5浓度排名榜中,贵州、云南、福建、海南和西藏是空气最好的五大区域,而南平市“气质”稳坐福建省榜首,为此,小记者采访了我市领导。
请你根据前后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内容。
小记者:您好!我是剑津中学校报小记者,请问,________?
相关领导:我市坚守生态底线,近三年让100多个不符合绿色发展定位的项目吃了“闭门羹”。
截至目前,关闭矿产开发企业110多家、小木材企业600多家,没有新批一个矿产开发项目,没有新上一个重化工项目。
正因为采取了这些措施,才有了南平现在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阅读
4. 下列有关名著《童年》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A . 它是俄国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B . 小说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
C . 正直的老工人“好事情”,乐观纯朴的小茨冈都给过主人公力量和支持.
D . 它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E . 外祖父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5. 阅读《童年》选段,回答问题。
米哈伊尔舅舅忽然扬起手对着他弟弟的脸就是一下;弟弟大吼一声,揪住了他,两个人在地板上滚开了,发出一片喘息、呻吟、辱骂的声音。
孩子们都哭了,怀孕的纳塔利娅舅母拼命地喊叫,我的母亲把她拖走了,快乐的麻脸保姆叶夫根尼娅把孩子们撵出了厨房,椅子都弄倒了,年轻的宽肩膀的学徒“小
茨冈”骑在米哈伊尔舅舅背上,格里戈里•伊凡诺维奇师傅,这个秃顶、大胡子、戴黑眼镜的人,却平心静气地用毛巾捆着舅舅的手。
舅舅伸长了脖子,稀疏的黑胡子摩擦着地板,呼呼地喘得可怕。
“该死的,这帮野种,清醒清醒吧!”
这个片段描写了________(人名)刚来到外祖父家时所经历的一幕生活场景,________的情景使他饱受惊吓。
6.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
欢①字景怡,吴郡盐官人。
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
父怒,欲②挞之,见赋乃止。
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
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
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③糠自照。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欢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
《南齐书•顾欢传》
【注释】①欢:南朝齐大臣,著名道教学者。
②挞:用鞭棍打人。
③然:通“燃”。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即书诗四句书:写
B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跟着
C . 笃志好学笃:坚守、忠实
D . 无遗亡者亡:丢失
(2)选出与“借旁近与之”中“之”用法、意思都不同的一项()
A . 邑人奇之
B . 欲挞之
C . 仲永之通悟
D . 见而异之
(3)翻译下面语句。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躬耕读书,夜则然糠自照。
(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
①余闻之也久
②父使驱田中雀
(5)用原文填空。
【甲】文中方仲永最终才华消失的句子是“________”,【乙】文中顾欢学有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段,分析造成仲永与顾欢这两个神童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
7. 阅读《二分之一的爱》,完成问题。
①她一直不太喜欢这个整天拖着鼻涕的小孩,尽管这是她弟弟。
父母生她的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刚刚提倡不久,所以,那批小孩里,独生子女居多。
而她,偏偏就有一个比自己小六岁的弟弟。
②周日,大院里的孩子都由父母领着去公园,她却只能待在家里。
弟弟年龄小,
父母都围着他转了,哪里轮得上自己。
③鼻涕精一岁多时,就可以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喊她切切(姐姐)了。
常常是和同院的小女孩们玩跳皮筋或是走格子,玩得尽兴的时候,他便出现了。
望着同龄的小女孩们那种诧异、同情或是带着一点调笑的表情时,她觉得自己实在是太丢人了。
于是更恼他。
④上中学时,弟弟上了小学,调皮,成绩又不好,还总是跟别人打架。
学校里的同学都喊他捣蛋虫。
⑤最让她不能接受的是,捣蛋虫开始挑战她的权威性。
一次,爸爸买了甘蔗回来,一刀下去把一根甘蔗一分为二,她抢先拿起了靠近根部的那段。
按照以往的规矩,捣蛋虫应该老老实实地拿起另一段,没想到这次他却伸手出来,强硬地说:“拿来!”她不乐意了,冲他瞪眼睛:“什么拿来,你给我老实点!”他更不乐意,突然就扑上来抢她的另一半。
他们扭打了很长时间,她哭着对他喊:“我告诉爸妈去。
”他却一边啃着甘蔗一边得意地说:“你告去啊,就会告状。
”
⑥但半个小时之后,他可怜巴巴地拿着作业来问她,她冷冰冰地回绝了他。
看着他哭丧着脸拿着作业本走出去,她心里有种快感。
没想到他却会恶人先告状,说姐姐不帮他学习。
⑦父亲把她喊过去训话。
她却气恨地说:“谁让你们多生了他,一份爱分开了,也成了二分之一份,我不要这二分之一份,我要全部!”
⑧父亲笑了,说:“今天给你二分之一,以后,他会把这二分之一还给你的。
”
⑨她认为父亲肯定是在哄自己。
⑩高中时,她终于摆脱了弟弟的影子。
姐弟两个,很少因为什么事情吵架了。
很快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她才知道思念的滋味,甚至那些吵吵闹闹的时光,在她看来都那么值得怀念。
⑪她两个星期往家里打一次电话,每一次都是父亲或母亲接电话。
开始,她还不以为意,可是后来,她渐渐想,为什么那个小不点就不能接一次电话呢?他上中学了,是不是与其他小男生一样长高了,声音变粗了呢?
⑫寒假回家,她刚下火车,就听到一个粗粗的声音在喊,姐。
⑬顺着喊声望去,她看到了他,个子居然长高了很多。
最让她诧异的是他的嗓音,较之以前的细嫩而言,几乎判若两人。
⑭他跑过来,拉起她的行李往前走,一边走一边说,咱爸买了一条大鱼,有五六斤呢,我快要馋死了,你可回来了。
⑮她微笑地看着他努力地拉着自己的行李走在前面。
⑯她结婚后没多久就怀孕了。
最后一次检查,是弟弟陪她去的。
上台阶时,他搀扶着她慢慢走上去。
他的手那样有力,她觉得,自己全身的重量都放上去也不成问题。
突然,她转过头喊了声,弟。
⑰他抬头,一脸关切的神情,怎么了,姐。
⑱她笑了,眼睛湿湿的,往事种种,包括父母所说的话都涌现了出来。
是的,弟弟正将他那二分之一的爱慢慢还给自己,而自己何尝又不是呢?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把应该属于他的二分之一的爱慢慢还给这个还不算长大的小子。
原来,两个二分之一的爱加起来不是一份,而是两份爱,证明他们来自同一对父母,同一份基因,因而会在同一片天空下相亲相爱、相依为命。
(1)请阅读全文,仿照例句将情节补充完整。
①小学时,弟弟总粘着我,我很气恼。
②________。
③高中、大学时,摆脱了弟弟,我却开始思念弟弟。
(2)第⑧段父亲的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⑱段划线句的理解。
8. 阅读《半碗月亮》,完成问题。
①我去参观画展,在一幅画前驻足,仰头久久凝望﹣﹣淡墨勾染出的矮墙,院内繁花似锦,墙外一条弯曲的土路伸向远方,一轮清亮的圆月斜挂天上。
这是一轮乡下的月亮,细看果然题名:乡间月色。
②这幅画将我的记忆带回遥远的童年,那样明晃晃、清亮亮的月亮是来自乡村的。
有月亮的晚上,乡下是不用点灯的。
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村民踏着月光归来,烧火做饭,而后端起碗聚在路边树下。
在月光的映衬下,每张清秀的、粗粝的、沧桑的、褶皱的年轻或年老的脸上都泛着光亮,吃着聊着,扯谈着田间的活计。
③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疯跑玩耍,我很少参与其中,尤其金枝、银枝两姐妹在时。
我那时六岁,性格内向孤僻,经常或倚或坐在矮墙上,一个人看月亮,等着妈妈。
我觉得他们是一伙的,我跟月亮是一伙的,要不怎么我笑它也笑。
一缕缕饭香钻入鼻中,我不停地朝路上张望。
待到母亲披着银白色的月光,扛着锄头缓步走来,我便跳下墙飞奔上前。
④那年初春,我患了病,咳嗽得很厉害。
母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十几里外的乡医院看病。
药吃了不少,病却不见好转。
⑤那天母亲又带我去乡里看病,回来天色已晚,一轮皎洁温润的圆月斜挂天上。
站到院墙外,我捂着心口剧烈地咳嗽着。
柴门突然开了,门里站着位身穿军装的清瘦男人,是父亲。
他挟带着海风的气息风尘仆仆地归来探亲,却不见我们,听邻居说母亲带我看病去了,就下厨把饭做好,等候我们回来。
母亲惊喜又慌张,目光温柔而甜蜜地缠绕在父亲身上,看他进灶间把汤盛好,端到院中石桌上。
⑥我冷冷地看着父亲,心里说不出是怨是恼。
他常年不在家,把地里的活撂给母亲,偶尔回来住几天又走了。
我恨隔壁家的金枝、银枝,她们的眼睛很大,可心是盲
的,脑袋里装满了恶作剧,不时爆出一串嘲笑,但我羡慕她们有个壮如黑塔般强悍的爹,俩人经常骄傲地跟随其后。
⑦碗里装大半碗粥,稀得照见人影,我心里更觉委屈,干脆坐着不动。
父亲轻叹一声,愧疚地垂下头。
旋即,他兴奋地说道:“快看,碗里有什么?”我低头看,什么也没发现。
“碗里有个月亮。
”父亲又说。
可不是吗?碗里有一个白胖的月亮,连母亲也看呆了,分外惊喜,说:“像个剥皮的鸡蛋。
”
⑧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卖掉了家中攒了半年的鸡蛋。
我心情好起来,捧起碗小口地抿着,直到把碗底舔得一干二净。
⑨饭后,父亲端出碗水煮大蒜,笑着说:“里面放了冰糖,能治咳嗽的,就着月亮喝下去吧。
”那时冰糖稀缺,市面上买不到,是父亲从部队带回来的。
那夜我睡得酣甜,仿佛肚子里真的卧了个月亮。
⑩随后的几天晚上,我喝着稀粥外加冰糖水,父亲陪我一起赏月,看碗中的月亮碎了又圆。
一周后,他匆匆返回时,我的咳嗽竟完全好了。
⑪在静寂的夜里,我又梦见小山村,碗中的月亮轻轻地晃荡着,洒落一枕思念。
朦胧间月亮从碗中升起来,变得又大又亮悬在空中,使我放下纠结与挂碍,心中一片空明清澈。
(1)那幅《乡间月色》使我回忆起遥远童年里皎洁月光下的哪些事。
(2)结合语境,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我觉得他们是一伙的,我跟月亮是一伙的,要不怎么我笑它也笑。
②一轮皎洁温润的圆月斜挂天上。
(3)第⑥段为什么插写了我对金枝、银枝的羡慕?
(4)结合文章,说说文题《半碗月亮》中的“月亮”指的是什么?
四、写作
9. 作文:
善待
要求:①半命题作文,先将题目补写完整,再写作;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0. 作文:
亲爱的同学,现在你正坐在试场里进行着语文学科的考试,相信你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其实,我们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无不经历着一次次的“考试”,倘若能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那么,在行进的路上,我们会走得更欢畅,更坚实。
请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