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图版2012新版七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教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中图版2012新版七年级下册《黄土
高原》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描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课本84页“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黄土
高原是什么样的?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二、新课研究
1.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然后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
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同学们,我们来研究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和水土流失的原因。
据研究,黄土高原的黄土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另外,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这也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首先,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和植被等。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而黄土丘陵区的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度以上,有的达30度,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
甚至225吨以上。
此外,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其次,人为因素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很大。
例如,过度开垦和滥伐森林导致植被破坏,使得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此外,过度放牧和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也会破坏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加剧水土流失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
例如,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控制过度开垦和滥伐森林,合理利用牧草资源,限制过度放牧,以及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地减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
水土流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减少了耕地面积。
此外,水土流失还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地形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
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
延安的降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根据统计数据,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黄土高原的土壤疏松,在暴雨
的作用下,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使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人类活
动加剧了这种“脆弱”,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人们在黄土高原摸索出了成功经验。
这些经验包括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应采取多种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
例如,在坡脚可以建造挡土坝、护坡等工程措施;在陡坡地可以实行生物工程,种植草、灌木和山杏;在缓坡可以建造梯田、种植山杏和优质牧草。
此外,还应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在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减少过度放牧的地方的牲畜数量等。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惯,因地制宜地发展。
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
顾,协调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应采取以下行动:一是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二是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三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四,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
三、结论总结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
由于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再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
在生态建设中,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堂练
1)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关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 B。
坚持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
C。
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 D。
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3)被称为XXX“硅谷”的是()
A。
北京中关村 B。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
C。
广饶县的“订单”农业 D。
陕北吴旗县的生态农业
4)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最大的高原 B。
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
黄土层深厚,植被覆盖好 D。
北依阴山,南邻秦岭
5)被誉为我国“乌金三角”地区所跨越的省区简称是()A。
晋、陕、内蒙古 B。
晋、陕、冀
C。
陕、内蒙古、冀 D。
甘、陕、晋
6)下列煤矿不在山西省的是()
A。
大同 B。
阳泉 C。
神府 D。
平朔
7)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
加固黄河大堤 B。
在上游修筑水库
C。
搞好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D。
多挖几条入海河道五、作业布置
XXX
1)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3)你认为治理黄土高原的关键是什么?主要措施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黄土的成因被归结为“风成说”。
由于黄土地区的地形、降雨、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降雨、土壤和植被等。
人为因素包括毁林、毁草开荒破坏植被,以及基本建设如开矿、修路等不注意水土保持。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水土流失的后果是脆弱的生态环境。
这种环境对于黄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生态建设。
这个建设需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这样可以改善黄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