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讲四个个问题:
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全民族抗战的形成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路线与正面战场概况
3、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路线及抗战发展概况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全民抗战的发动(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日本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日本要称霸亚洲,必先征服中国,而要征服中国,必先占领满洲;要占领满洲,必先夺取朝鲜,即以占领朝鲜为渡满洲的桥梁。
2、日本侵略中国原因
(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日本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
而十九世纪列强已将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瓜分完毕。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条件已基本成熟:a.1904年日俄战争,其势力已伸进长春以南的南满地区。
b.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日韩合并条约》。
c.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日本在华经济支配地位迅速增强,超过英、法、德、美,占据首位。
(3)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工业生产下降,工
人失业增多,国内矛盾激化。
3、日本侵华事件(或侵略中国计划的实施)
(1)1931.9.18“九·一八”事变,四个月时间里占领了二百万平方公里、三千万人口的满洲。
(2)1932.1.28“一·二八”事变,侵略上海。
(3)1932.3伪满洲国事件,年号“大同”。
(1934.3称“满洲帝国”,年号“康德”)。
(4)1933年1-3,侵占热河。
(5)1935年夏——秋,华北事变(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五省)。
两个步骤,一是迫使国民党中央势力和军队退出平津和河北,削弱国民党中央对华北五省的统治,如1935年7月“何梅协定”,1935年6月“秦土协定”。
一是策动汉奸搞华北五省脱离中华民国的自治运动。
(6)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
4、日本侵华的罪行(P110)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1)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止境的侵略
(2)国内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
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内两大阶级阵营之间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3)国内阶级关系急剧变化
国内阶级关系变化表现:(1)民族资产阶级改变了其中间的甚至反共的立场,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和平解决国共之间纠纷斗争,以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2)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分化出了一些抗日反蒋的民主派,一些国民党军事将领自发地冲破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绝对不抵抗命令,开展抗日战争,如东北军的马占山将军,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鼎、蔡铤锴将军,冯玉祥将军也领导了察绥抗日同盟军的活动(1933年5月)。
2、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1)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建立统一战线。
号召各党各派、各界同胞、各种军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2)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示威,喊出了“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又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3)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政策。
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中国的政治形势,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政策,指出党的任务就是组织千百万民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进行民族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4)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在公布了《中共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西安事变发生原因:①根本原因,日本帝国侵略,民族生存危机加重,国内阶级关系急剧变化。
它是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矛盾急剧变化的反映。
张学良集家仇国恨于一身,体现了时代要求。
②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倒行逆施,重谈“攘外必先安内”反动论调,强令东北军、西北军进剿红军,激化了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势力派之间的矛盾——主要原因。
③全国人民抗日救国运动的推动。
④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①和平解决,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党内亲日派的阴谋,维护了国民党的团结和统一。
②它标志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是当时中国从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
1937年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停止向国民党军队的一切军事行动。
1月6日,南京国民政府明令撤销西安“剿匪”总司令部,同时外交部长张群去职,由亲英美派的王宠惠接任。
③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团
结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年2月中共致书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
(教材P113)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
②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努力。
③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初衷决定。
④国际上英、美、苏等大国希望和平解决。
⑤非和平解决方式只对日本和中国国内亲日派少数人有利。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展概况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战线
其抗战路线见之于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抗战建国纲领》
特点:①只依靠政府和军队对日作战,没有进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和民众总动员。
斯诺:“抗战决不是蒋的本意,这道路很简单,蒋根本没有使中国不抗战的能力。
”不敢对日宣战,直到1941年12月9日才向德、意、日宣战。
依靠军队抗战,大量招募士兵,1938年底已招募新兵4848245人,到1944年11月,抗战七年,共募兵1100万人,实际到达战场的不足500万人。
②不给人民抗日民主自由,限制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广泛兴起和发展。
③没有实行改良民生政策,以动员人民参加抗战。
实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两个典型事例:1938年6月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和1938年11月长沙大火案。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展概况及评价
1、1937-1938.10,武汉、广州失守,战略防御阶段或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是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对日作战积极,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的主战场,国军是抗日的主力,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在这一阶段,正面战场组织了四次大会战:1937.8.14——1937.11.12淞护会战,打死打伤日军5万多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计划。
1937.10.10——1937.11.8忻口会战,歼灭日军2万多人,国军也死伤10万。
1937.12——1938.5.19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歼敌1万余人。
1938.6——1938.10.21武汉会战,打死打伤日军20万人。
2、1938.10——1942.12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军侵华政策的变化,国民党政府也随之调整,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国民党正面战场中日两军呈相持胶着态势。
国民党正面战场战略地位下降,敌后战场战略地位上升。
但这一阶段国民党军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正面战场大体上保住了中国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
积极反共事件:
1939.12——1940.2磨擦地点,陕甘宁边区,华北抗日根据地。
1940.12——1941.3磨擦地点,皖南新四军,皖南事变。
几次较大战役:
1939年的“冬季攻势”。
1939.2——1939.4南昌战役。
1939.9.14——1939.10.10第一次长沙会战。
1941.9——1941.10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12——1942.1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0.5枣宜会战,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军。
3、1943年初——1945.8抗战后期,仍保留在统一战线里面,对日消极作战,积蓄力量,准备反共。
在日军新的进攻面由于政策、方针的错误,几乎丧失了抗战能力。
在1944年4——11月豫湘桂战役中,不到8个月时间内,损失近60万人,丢掉河南、湖南、广西、福建等大部分地区,丢掉洛阳、长沙、福州、桂林等四个省会城市,郑州、衡阳、南宁等146座中小城市。
日军打通了大陆交通线。
三、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路线及敌后战场发展概况
(一)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
内容体现在洛川会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基本点是:
第一,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第二,在国统区,广泛地发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宣传中共抗日救亡主张,动员后方各阶级人民参加或支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三,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的前提下,争取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基本政策。
(二)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战略指导思想及军事上的战略战术
1、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战略指导思想
亡国论观点:“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因为中国比
较日本进步迟了六七十年,中国的国家力量,不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我们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
——汪精卫。
速胜论观点:“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最大的希望是苏联出兵,次之是英美在上海干涉”。
——蒋介石。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全文5万字),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必须以持久战的思想指导中国的抗战。
抗日战争为什么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中日矛盾双方四个基本特点决定:
第一,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
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
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然强大,但它是一个小国,人力、物力、财力、军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第四,日本的非正文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的正文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2、敌后战场上的战略战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战后战场的游击战有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它不是在战术上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上的正规战,而是在敌人后方牵制和打击日军,在战略上声援、配合国民党的正规战争。
第二,敌后游击战是无后方作战,同国家总后方脱离的。
第三,由于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敌后游击战以抗日根据地为战略基地。
第四,敌后游击战可以演变成正规军的运动战。
敌后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第一,在战略防御阶段,作为正规战的辅助战方式,从战略上牵制日军,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牵制日军的进攻,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教材上观点“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作用”(P118)是值得推敲的。
第二,在战略相持阶段,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争方式,它破坏日军对中国占领区的强化统治,粉碎了其“以战养战”的战略企图。
第三,它积蓄和发展了抗日战争力量,奠定了夺取抗战胜利的基础,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三)敌后战场胜利发展概况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敌后战场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1、1937年11月——1940年底,敌后战场的开创和发展
1937年11月——1938年秋,八路军依托晋东北的五台山、晋西北的管涔山、晋东北的太行山、晋西南的吕梁山,相继建立了晋察翼、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等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人。
1937.11——1938年秋,新四军建立了苏南、皖中、豫东等抗日根
据地。
1938.11——1940年底,八路军又进入河北和山东平原,建立了冀南、冀中、冀鲁边、山东等抗日根据地。
1938.11——1940年底,新四军开辟了皖北、皖东、苏北、苏中、豫皖苏等抗日根据地。
2、1941——1942年敌后战场最困难时期
出现困难的原因:
①日寇的疯狂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企图摧毁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以战养战的战略计划。
②蒋介石国民党集团消极抗日,对各抗日根据地封锁包围,并派大批部队和官员以“曲线救国”名义投降日寇,进攻抗日根据地。
③华北各地连年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社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
中共克服困难的十大政策: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顿三风、审查干部、时事教育、三三制和减租减息。
其中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是两个中心环节。
1941——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与敌作战四万多次,毙伤俘日伪30万人。
1943年抗日根据地上升到8000万人。
3、1943年——1945年9月,敌后战场最后恢复发展胜利阶段
1943年各抗日根据地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恢复和发展了各抗日根据地。
1944年各抗日根据地开始了局部的反攻。
1945年8月进入全面反攻。
八年抗战,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
中日军52.7万人,伪军118.7万人,军队伤亡60万,根据地群众伤亡600万。
八年抗战,中国军队共毙伤俘虏日军264.7万(包括1945年9月3日后受降的128万)。
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2100万,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
(四)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中国这时已经有了以往不具备的进步因素,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第二,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开辟和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对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伟大的战略作用。
游击战,在通常的情况下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作战形式,在战役、战斗中对于正规战起配合的作用。
但在抗日战争中,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了全局性的意义。
特别是在进入抗战相持阶段,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战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巩固和保持其占领地时,抗日游击战争则成为中国抗战的主要形式,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则成为抗日的主要军事力量。
1944年春季,敌后战场已抗击着全部侵华日军的64%。
第三,组织和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这对于激发大后
方人民的爱国热情、坚持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和支持前线抗战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推动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策略方针,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为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原因及基本经验
见教材P127—P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