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两校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浙江省两校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到:“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使之瓦解。

……王 (阳明)的中心范畴(心)则是潜藏着某种近代趋向的理学末端”,由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动摇了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B.继承了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C.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D.扬弃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
2.下图是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尼雅遗址中发现的汉代蜀地织锦,该织锦工艺复杂,图文并茂,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一时期内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五星连珠” 现象)八个文字。

该文物
A.反映了中国古代棉纺织技术发达B.是西域纳入中央政府管理的证据
C.呈现的文字字体是小篆D.体现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3.下图中相关信息解读准确是
A.①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已初见成效
B.②列强设立的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
C.③日本推进明治维新与侵略邻国同步
D.④中国主权受损,社会性质发生剧变
4.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当时最有可能
A.受到资本家真诚欢迎B.得到工人的普遍认可
C.获得国会的大多支持D.遭到少数农民的反对
5.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中有:"群蜂结巢,既成,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种者,其刺之。

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

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

”此文
A.宣传优胜劣汰理论B.蕴含著民主革命的思想
C.体现民族危机深重D.表达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6.2019年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议会休会五周请求,得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

但是随后最高法院判决约翰逊此举违反法律,认为这是在英国“脱欧”之前的关键时期“阻止议会履行职责”,裁决要求议会上下两院议长自行决定下一步行动。

这说明英国
A.最高法院是最高权力机关B.政府权力已经高于议会
C.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实权D.政府方案需经议会批准
7.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下列属宋朝“创新”表现的是
①推行科举制②打破“坊”“市”界限③发明灌钢法④开创青瓷制作技术⑤形成理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⑤D.③④
8.某思想家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的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

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据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A.公正平等下的经济自由B.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
C.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D.倡导“新经济”发展模式
9.1869年美国人丁匙良在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时,曾增设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课程。

他在《同文馆记》中记述:“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他们只能慢慢地踱方步。

中国学生是没有粗野游戏的,如足球、棒球等类。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竞技体育活动项目极其稀少
B.“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尚未萌生
C.传统观念制约近代教育转型
D.“中体西用”主张受到学界推崇
10.下列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的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
11.IBM前副总裁拉尔夫·戈莫里说:“在这个全球化的崭新时代,公司利益和国家利益早已分道扬镳。

与过去相比,对美国全球性企业有利的事情,对于美国人民而言,已经未见得是什么好事了。

”拉尔夫·戈莫里指出经济全球化A.使美国国家职能面临新挑战B.受到原主要推动者的阻力
C.违背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D.不利于美国经济长远发展
12.在这部巨著中,十位青年男女一起逃离瘟疫肆虐的城市,住到乡下的一座别墅里,以讲故事的办法振作精神。

它的故事主题涉及14世纪意大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重要主题是反对教会、揭露僧侣的腐败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A.塞内卡B.彼特拉克C.薄伽丘D.莎士比亚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地区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

藉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品,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及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

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材料二:欧洲人藉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邦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折其本土经济的增长和民族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的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以上材料均摘自《殷海光文集》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各自的立场。

(2)根据两段材料,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有关史实进行论证。

(3)两段材料的主要评价标准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
14.(20分)材料二战后,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反省非常彻底。

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德国对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

联邦德国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以防止纳粹沉渣泛起和新纳粹产生。

教育青年面对纳粹罪行和侵略真相,树立正确历史观。

根据1952年联邦德国同美英法三个占领国签订的《波恩条约》,德国要对境内外受纳粹迫害者进行赔偿。

尊重战后国际协定,承认战后边界,对邻国放弃一切领土要求。

走和平崛起道路,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减少邻国对纳粹德国“东山再起”的疑惧。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被称之为欧洲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

通过以勃兰特为代表的历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有力地推动着德国与东方国家的和解进程,使德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

——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为解决历史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措施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D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程朱理学的瓦解,同时其中心范畴又是“潜藏着某种近代趋向的理学末端”,这反映了王阳明心学思想对理学的扬弃,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王阳明心学思想是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未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B选项错误,王阳明的生活时代早于李贽,其并非继承李贽思想;C选项错误,“知行合一”指的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践行其事密不可分,材料并未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D
【解析】
汉代蜀地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文物反映了其受到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D正确;汉代蜀锦应该是丝织品而不是棉纺织品,排除A;文物不能体现汉代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排除B;文字应该是隶书,排除C。

3、C
【解析】
据所学可知,1868年日本民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对外殖民扩张,1874年侵略就是例证,C正确;据所学可知,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1861年,与①无关,A错误;列强设立的使馆区是北京东交民巷,而②是山东地区,与材料无关,B错误;④是甲午战后日本割占,中国主权受损,但社会性质未发生剧变,D错误。

4、B
【解析】
根据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内容可知,新政以暂时牺牲资本家的一些利益保障工人利益,包括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对当时生活贫困的工人来讲,必然受到欢迎,但引起了资本家的不满,故选B,排除A;国会的代表主要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排除C;新政在农业上的措施主要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为主,稳定农产品价格,因此农民应该支持,排除D。

5、C
根据材料时间是“1903年”,此时《辛丑条约》已签订,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所以材料教科书主要是劝导学生要爱国,要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体现了民族危机深重,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优胜劣汰理论的宣传,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革命的思想,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平等自由的追求,D 项错误。

故选C。

6、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首相提出议会休会五周,但是被最高法院判决违反法律,因为按照规定政府是对议会负责的,因此政府方案要经过议会批准,故答案为D;最高权力机关是议会,A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女王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C 错误。

7、C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的商业概况;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陶瓷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创立及发展。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时间判断能力。

采用排除法即可答题。

①项开始于隋朝;③项发明于南北朝;④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期到商周时期;①③④都不属于“宋代创新”,故被排除;②⑤属于宋代在经济、思想上的“创新”,即为本题正确答案。

故选C。

8、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观点属于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故选A;“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属于重商主义的表现,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属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排除C;“新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故选A。

9、C
【解析】
依据材料中“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信息可知,“举步要稳重端正”的传统礼仪观念制约了近代教育转型,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学生碍于传统观念不愿学习体育,并非是当时竞技体育活动项目稀少;B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学界对“中体西用”主张的推崇。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C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故C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总括自己修《史记》的目的和意义,不是司马迁的治史抱负,排除A;“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语出《资治通鉴》,即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来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不符合题意,排除B;“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出自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即学问必须与社会人事相结合,必须为社会人事问题服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

11、A
【解析】
题干主旨是经济全球化使公司、国家、民众关系及相互之间利益分配发生新的变化。

这就对国家的管理提出了新的难题,挑战了国家职能,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原主要推动者的阻力,故B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仍是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故排除D项。

12、C
【解析】
据“十位青年男女”、“14世纪意大利”、“反对教会、揭露僧侣的腐败和虚伪”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薄伽丘的《十日谈》的内容,故选C;A项是斯多亚学派代表,排除;B项主张以人性对抗神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排除。

故选C。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材料一:欧洲人的成就改善了亚非人民的生活,推动了亚非地区社会的进步(现代化进程)。

站在欧洲殖民者的立场。

材料二:欧洲人的成就导致亚非地区变成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沦为殖民地,亚非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给亚非人民带来民族灾难。

站在同情亚非人民的立场上。

(2)材料一的观点: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的观点:西方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组成部分,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3)标准:材料一,生产力,材料二,道德情感。

看法: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西方近代文化侵入亚非地区的不同影响。

既要看其主观动机,又要看其客观效果。

【解析】
(1)材料一:观点,依据材料一“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品”“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可知欧洲人的成就改善了亚非人民的生活,推动了亚非地区社会的进步。

立场:依据材料的观点可知站在欧洲殖民者的立场。

材料二:观点,依据材料二“在经济上剥削他们,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的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可知欧洲人的成就导致亚非地区落后,给亚非人民带来民族灾难。

立场:依据材料二观点可知站在同情亚非人民的立场上。

(2)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选择任意一个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历史进行论证。

如果选择材料一的观点,论证依据所学从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等回答。

如果选择材料二的观点,依据所学从西方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组成部分以及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等分析回答。

(3)标准:材料一,依据材料一的近代化观点可知是从生产力角度;材料二,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是道德情感的角度。

看法:依据材料一和二的观点和所学可知分析历史现象应该一分为二,既要看其主观动机,又要看其客观效果。

14、(1)政府承担并反省战争责任;加强立法,防止悲剧重演;积极赔偿受害者;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尊重国际条约;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增进与邻国的政治互信。

(2)为德国重新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了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
(1)措施:根据材料“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德国对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可归纳出政府承担并反省战争责任;根据材料“联邦德国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以防止纳粹沉渣泛起和新纳粹产生”可归纳出加强立法;根据材料“教育青年面对纳粹罪行和侵略真相,树立正确历史观”可归纳出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根据材料“尊重战后国际协定,承认战后边界”可归纳出尊重国际条约;根据材料“走和平崛起道路,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可归纳出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建设。

(2)影响:结合德国反思二战的做法和所学可知影响需要从赢得有利的发展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及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