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指导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型: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单项选择题 2、简答题 3、材料分析题 4、教学设计题120分钟,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26、27任选l小题作答,全部作答按前1题计分,共40分)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皮亚杰
2.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D.哲学
3.心理现象包括()两个部分。
A.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B.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表达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的是()。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D.个性、认知和意志过程
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需要
6.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A.兴趣
B.信念
C.理想
D.性格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性格、气质。
7.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A.杜威
B.冯特
C.詹姆斯
D.华生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了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8.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是()。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格式塔心理学
C.行为主义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人的无意识和异常行为。
9.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华生
D.皮亚杰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
10.(2013年真题)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A.刺激与反应
B.同化与顺应
C.平衡与守恒
D.完形与顿悟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11.把一个玩具从儿童的身边拿走,他会去寻找,这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少应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以及物体恒存(恒存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虽然外形发生改变,但其特有属性不变。
)的出现。
前运算阶段(2~7岁)的特征是不守恒、不可逆、泛灵论和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的特征是守恒、可逆、去自我中心。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的特征是思维方式接近成人,比较高级。
12.(2013年真题)一个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
按照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13.4岁的小兰知道小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当问她小明有没有妹妹时,她却回答没有。
这体现了小兰的()思维特征。
A.可逆性
B.不守恒性
C.自我中心性
D.守恒性
小兰不能从她哥哥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
14.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
C.具体逻辑思维
D.守恒观念形成
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15.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能逐渐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获得长度、体积、面积和重量的守恒概念。
这表明儿童已经达到了认知发展阶段的()。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6.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培养儿童信任感的最佳年龄阶段是()岁。
A.0~L 5
B.2~3
C.6~11
D.12~18
埃里克森认为,0~1.5岁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17.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青春期的特征是()。
A.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青春期为l2~18岁,本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18.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D.需要在不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学生独立活动时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9.()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A.感觉
B.直觉
C.知觉
D.思维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20.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
A.差别感受性
B.差别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阈限
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差异。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感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如人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都发生暗适应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如当从电影院出来时,开始觉得光线耀眼,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状态。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①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
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
②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继时对比。
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如盲人失去视觉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灵敏。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这些现象都叫做联觉。
21.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
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22.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
A.联觉
B.幻觉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2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这是()。
A.嗅觉适应的结果
B.嗅觉对比的结果
C.嗅觉补偿的结果
D.嗅觉统合的结果
24.冬天在室内乍一走到室外,感觉很冷,不一会就不觉得冷了,这种现象是()。
A.感觉的对比
B.感觉的适应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感觉的后效
25.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
B.视觉
C.色觉
D.知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人们把事物的颜色、形状等属性综合起来以后,才知道眼前的事物是红旗,这就是知觉。
26.学生用红笔在重点内容下边做标记。
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2)知觉的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3)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27.‚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8.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在起作用。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29.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地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30.漫画家画人物时仅勾勒数笔,别人就能看出画的是谁,这里反映出的知觉特征是()。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31.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作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
A.恒常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32.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指向性与集中性两个特点。
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密切联系,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2.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
它
表现为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就不由自主地立刻把感觉器官朝向这些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
有意注意也称为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
这种注意不仅指向个人乐意要做的事情,而且指向他应当要做的事情。
例如我们在学习上即使遇到困难或不感兴趣的东西,也都坚持聚精会神地学习,这就是有意注意。
显然,有意注意是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的,是人类特有的注意形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自觉的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同时具备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二者的部分特征。
它有自觉的目的,通常与特定的目标、任务相关联,这与有意注意的目的性特征相符;它无需意志的努力,这与无意注意的无需意志努力的特征相符。
简单的说,有意后注意既遵循当前活动的目的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典型的例子如:熟练驾驶汽车。
例如初学文言文,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这时候是有意注意。
此后,随着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凭兴趣可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
培养有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是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二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33.一名教师在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34.(2014年真题)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从外面飞进来一只蝴蝶,大家都把视线转向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
A.有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35.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限阈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是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之一。
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影响。
36.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
37.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稳定
38.马丽曾经发生过一次比较严重的车祸.每当她坐车时出现急刹车的情况或听到比较急促的刹车声,她都会感到十分紧张与害怕,仿佛再次经历了当年的恐怖车祸。
这种记忆属于()。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或回忆)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①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②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③语义记忆:又叫逻辑记忆,即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④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①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用言语表达,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②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即有
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问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
(3)根据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分为:
①瞬时记忆: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
特点是:很快就会消失,若得以加工,就转入短时记忆;容量较大;形象鲜明;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②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特点是: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易受干扰。
③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又叫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l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
长时记忆的特点是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3.记忆的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统一的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信息的输入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信息的储存相当于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
(1)识记: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
识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类: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②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2)保持与遗忘: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但是,在保持的过程中,识记的材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①遗忘的概念: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②遗忘的规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③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A.学习材料的性质。
B.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C.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D.识记的方法。
E.时间因素。
F.识记者的态度。
(3)回忆与再认: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
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
39.‚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属于()。
A.形象记忆
B.动作记忆
C.情绪记忆
D.逻辑记忆
40.小华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
A.动作记忆
B.形象记忆
C.情绪记忆
D.情景记忆
41.课本知识和生活常识的记忆属于()。
A.陈述性记忆
B.逻辑记忆
C.形象记忆
D.程序性记忆
42.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43.小明在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时,联系之前学过的‚角‛的概念弄清楚三角形的意义,最后将它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保留在记忆中。
这种记忆方法属于()。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机械识记
D.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反复领会、理解、弄清事物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识记。
44.最早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对记忆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奥苏贝尔
B.阿特金森
C.艾宾浩斯
D.班杜拉
45.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属于()思维特性。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这就是思维的间接性。
如根据动物的行动可推知天气,根据太阳的位置可推知时间。
思维的间接性使人们的认识摆脱了事物的依赖.从而扩大了认识的范围。
(2)概括性: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和定律、法则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是思维概括的结果。
例如‚花‛这个概念,包含规定这一类事物为花的本质的特征,从而舍弃了形状、大小、颜色等非本质的特征。
3.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
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4.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5.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凭借物划分:①直观动作思维②具体形象思维③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①直觉思维②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①聚合思维②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①再造性思维②创造性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①经验思维②理论思维。
46.古人通过对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板‚潮湿‛就要‚下雨‛,得出了‚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这体现了思维具有()。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抽象性
D.分析性
47.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从而得出结论,这是一种()。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性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48.教师在数学课上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同一道应用题,这种思维方法是()。
A.创造思维
B.聚合思维
C.发散思维
D.直觉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对同一道应用题,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属于发散思维。
49.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
A.联想
B.幻想
C.理想
D.想象
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如读自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头脑中也能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形象。
2.想象的分类:(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3)幻想、理想和空想。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50.吟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仿佛看到了祖国江南秀丽的景色,这是一种()。
A.记忆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51.‚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属于()。
A.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