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在不同宿主中的传播与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沂涛 于建华/天津市东丽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300300 王海明/天津医科大学 300070
摘 要:
温动物,包括人类、牲畜、海洋哺乳动物和野生动物,是一种有着广泛宿主的人畜共患病。

在不同宿主中,弓形虫引起的症状与危害存在差异性,其防治方式也存在,但弓形虫病在各种宿主中的防治都至。

本文就弓形虫的病原学、传播和不同宿主中的预防措施分别做出了阐述。

弓形虫;宿主;预防
1 弓形虫病原学
弓形虫是尖端复合门、球虫亚纲的一种专性细胞内真核寄生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和致病机制。

其寄生于动物体细胞内,随血液流动可达全身,能够破坏大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

对世界各地的弓形虫基因型分析显示,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在北美与欧洲地区以typeⅡ、typeⅢ为主;近年来,我国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为Chinese 1型(Toxo DB#9)。

弓形虫基因组包括细胞核(66Mb,编码约8320个基因)、线粒体和质外体三个部分。

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在猫的体内它可以有性发育,形成高度传染性的、对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卵囊。

弓形虫检测主要方式为检测体液抗体,有多种血清学方法,包括Sabin-Feldman染料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直接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L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吸附凝集试验(IAAT)。

2 弓形虫的传播
弓形虫在不同的宿主物种内部和之间发展了几条潜在的传播途径。

如果在怀孕期间首次感染,弓形虫可能会通过速殖子垂直传播,这些速殖子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弓形虫的水平传播可能涉及三个生命周期阶段,即从环境中摄取感染性卵囊,或摄取许多不同动物的肉或
主要内脏中含有的组织包囊或速殖子,
也可能通过血液产品、器官移植或未经
巴氏灭菌的牛奶中含有的速殖子传播。

然而,目前还不清楚这些路线中哪一条
在流行病学上更重要。

在因食用卵囊或
组织包囊而感染肠道后,寄生虫会系统
地传播,在各种有核细胞类型中进行复
制,缓慢复制的慢性期可能会持续终生。

猫的排泄物会污染环境,例如宠物猫污
染家庭环境,流浪猫可能污染草丛、环
境水源等。

而从鸟类到人类等恒温动物
几乎都可以充当中间宿主,通过食用慢
性感染动物的卵囊或组织获得感染。


食被感染猫排出的卵囊污染的食物或
水,或进食含有弓形虫组织包囊的未煮
熟的肉类可能造成弓形虫的传播。

血清学调查表明,全世界多达30%
的猪暴露于弓形虫,并从屠宰时获得
的猪肉组织中分离出有活性的弓形虫。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过去20年里,
在集约化养殖管理的地区,弓形虫在肉
类生产动物中的流行率大幅下降。


如,在欧盟的几个国家,育肥猪中弓形
虫的流行率现在低于1%。

考虑到这些
数据,猪肉不太可能仍然是这些国家人
类的主要传染源。

然而,在文化和饮食
习惯不同的人群中,主要传播途径很可
能是不同的。

在美洲,在人类中暴发的
急性弓形虫病与卵囊环境污染有关。

3 猪弓形虫病及预防措施
欧洲食品安全局确认弓形虫是猪
肉检验期间需要评估的猪的公共健康
危害之一。

在过去十年中,在加工猪肉
或腌制猪肉产品中显示弓形虫DNA的
存在,科学家们提出了这些产品在弓形
虫传播方面的安全性问题。

弓形虫在
中国引起猪的临床弓形虫病暴发,最
近,关于我国猪弓形虫感染的研究文章
很多,尤其是关于弓形虫独特基因型
(ToxoDB#9)与猪临床弓形虫病暴发之
间的关系,这在其他国家很少见。

预防猪弓形虫病无论是对于降低
养殖户的损失还是保障人类健康,都具
有重要意义。

养猪场内,要有严密的围
栏,避免猫、狗、鸟类等动物进出猪舍。

猫的粪便是引起感染的主要路径,因
此,猪食用的饲料要在安全的环境中储
存,饮用自来水。

在养殖场内放置捕鼠
药和捕鼠笼等,进行持续灭鼠。

用科学
的猪饲料饲喂,不食用泔水、其他动物
产品等。

因为大多数猪是在出生后感
染弓形虫的,因此,母猪患弓形虫病的
可能性更高。

猪舍减少人员进出,尤其
是待产母猪猪舍。

对于已发病猪进行
磺胺类药物治疗,或及时淘汰。

注意不
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不能杀灭寄
生虫,并会引起耐药性。

4 猫弓形虫病及预防措施
弓形虫的有性生殖仅发生在猫科
动物,包括家养宠物猫和流浪猫。

中间
宿主被猫食用后,弓形虫包囊会在猫科
动物的小肠上皮中经过数代增殖,大概
2~4d包囊可发育成具有感染力和一定
抵抗力的成熟卵囊。

受感染的猫科动物
每天可排出数百万至1000万成熟卵囊,
并持续10~20d。

这些卵囊以较强生命
力存活于环境中。

环境中的卵囊越多,
被捕食动物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会
导致猫的感染率增加。

由于猫粪便中的
弓形虫卵囊数量可能太少,直接涂片检
测不到,因此经常使用浓缩方法(例如,
在高密度蔗糖溶液中浮选)。

与检测卵
囊相比,确定血清学流行率是判定猫暴
露于弓形虫感染的更好的衡量标准,即
血清阳性的猫已经排出了弓形虫卵囊。

41
因此,家猫和流浪猫的弓形虫防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主要手段有:流浪猫治理,流浪猫的食物较杂,患弓形虫病的几率高,且其活动范围广,传播能力强,因此城市和乡村要对流浪猫进行集中治理,集中饲养驱虫;宠物猫严禁饲喂生肉或生的动物内脏,应食用科学的猫粮,尽量保障家猫生活环境安全,尽量不让家猫离开室内。

一方面防止其误食中间宿主,如老鼠,另一方面也防止其粪便污染环境,阻断其对弓形虫的传播。

5 人弓形虫病及预防措施
数据表明,全世界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感染了弓形虫,但在不同地区,人感染率差异较大。

在美国和英国,估计有16%~40%的人口受到感染,而在中南美洲和欧洲大陆,估计感染人数在50%~80%之间。

大多数感染在具有免疫能力的人中是无症状的,但也有一些会导致视网膜损伤。

到目前为止,先天性弓形虫病最常见的后遗症是眼部疾病。

然而,弓形虫可以在人类中引起严
重的疾病,尤其是新生儿和免疫受损的
人,他们甚至可能死于弓形虫病。

在许
多动物宿主物种中,弓形虫病也具有一
定的致死率。

寄生虫可以通过跨越血脑
屏障和胎盘屏障等生物限制性屏障进入
免疫特权部位。

免疫受损个体的慢性感
染重新激活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

先天性传播可能发生在母
亲未经治疗的原发性感染期间,通常会
导致新生儿脉络膜视网膜炎和脑积水。

6 结语
社会应加大对防治弓形虫的知识
科普,人们需对弓形虫的生活史有一定
的了解,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弓形虫
在人群中的传播。

为了防止人类感染
弓形虫,处理肉类的人在开始其他工作
之前应该用肥皂和水彻底洗手。

洗涤
是有效的,因为肉中的弓形虫是通过与
肥皂和水接触而被杀死的。

其他有效
预防手段有:饲养者对宠物猫进行定
期驱虫,并减少其户外活动,科学饲养
等。

由于猫的粪便中的弓形虫会污染
环境,因此养殖其他宠物的家庭,也应
为其宠物进行定期驱虫,并避免户外误
食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案板和刀具要
严格做到生熟分开。

弓形虫会引起流
产,孕妇要尽量减少与不明来源动物的
接触,孕前可做检查确认是否感染弓形
虫,体内是否有抗体等。

未来关于弓形
虫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应该考虑卵囊
作为人类潜在传染源的作用,目前监测
这些来源的方法仍有待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1]怀孕主人如何与猫咪相处[J]. 北京农
业,2010(13): 34-35.
[2]胡坚.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 畜
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12): 127.
[3]Sebastian Lourido. Toxoplasma gondii.
Trends Parasitol. 2019 Nov; 35(11): 944-945.
[4]J it e n d e r P.D u b e y,C a m i l a K.
Cerqueira-Cézar, All about T 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s in pigs: the past decade. Vet
Parasitol. 2020 Dec; 288: 109185.
李耀光 乔德瑞 聂晨睿 张红勇/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030600
摘 要:
猫鼻支。

是由猫疱疹病毒1型(FHV-1)引起猫科动物呼吸道和眼部疾病症状
,其传播广、潜伏感染。

我国对FHV-1的研究相对较少,预防手段主要也。

本文结合近年来猫鼻支研究进展,着重总结和汇总了猫鼻支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方法,为兽医临床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猫鼻支;病因;慢性潜伏
1 病原
猫疱疹病毒1型属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是具有囊膜的线状双
股DNA病毒。

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
酸和脂溶剂敏感,56℃ 4~5min灭活,
但4℃下可持续5个月具感染力。

2 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本病主要感染猫科动物,其中
2~6月龄幼猫易感,发病率可达
100%,病死率20%~50%。

病毒通过
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经由口鼻、结膜
等途径进入体内,进而引发鼻黏膜上皮
细胞裂解性感染,并借此传播至结膜、
咽喉、气管、支气管,出现局部多发性
坏死。

感染后24h开始排毒,持续数周。

此外,病毒也可在神经元细胞内复制增
殖,即使康复后病毒依然可以潜伏于猫
三叉神经结内造成慢性潜伏感染,潜伏
期病毒仅保留基因组,最大程度逃避免
疫监视,使病毒长期潜伏而不被机体清
除。

导致约80%的猫感染该病毒后终
身带毒,当此猫遇到发情、分娩、泌乳、
环境转换、类固醇药物等诱发病毒再活
化应激因素时,可引起病毒再活化且排
毒,呈应激性间歇性散毒。

所以传染源
包括急性感染期的猫及慢性潜伏感染
排毒的猫。

此外,本病也可以垂直传播,
导致胎儿死亡或出生后带毒。

此外,疱
疹病毒在演化中形成了免疫逃逸机制,
通过合胞体逃避体液免疫,急性感染期
通过病毒表面的分子模拟逃避机体细
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