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障碍_兼论成都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合集下载

产业转移视角下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析——以成都经开区为例

产业转移视角下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析——以成都经开区为例
这样的正反馈机制, 既降低 了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
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集群网络的形成 , 提高了集群内企
7 0
和交易成本, 使集群内企业具有较强的区域粘性。 2 人力资源优势抵消了成本劣势 . 西部地区低廉的劳动力也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动 因之一。但东部地区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同时 , 不仅吸
势来源于产 业集群 。多年来 , 学术界从 不 同的视 角出发 , 对“ 产业 集群 ” 这一概 念 提 出了各 自的理 解 , 但大体 上可
以把产业集群分为三种模式 : 第一, 由纵向关联形成 的产
业 集群 。这 类集群 中 的企业 同属于 一个 产业 的上 下游 ,
中图分类号 :17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972 1 )6 0 6 — 4 F2 A 1 8 54 (0 0 — 0 9 0 0 1 摘要 :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 产业转移 已是大势所趋。在我
度转移理论, 处于产业发展周期不同阶段( 即处于不同梯 度) 的国家和地 区, 由于要素成本等要素价格上涨, 加快了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
地 区的转移 。 6 9
结构的变化等, 面临着许多新兴产业的挑战, 自身的产 其 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势在必行, 因此在客观上, 高梯度地区 有将其产业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的趋势。作为经济学中的
与此同时 , 也应看到东部地区业 已形成的产业集群 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 , 对产业向西部地 区的转移带来一
定 的“ 迟” 延 。


集群发展的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源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韦伯 的工业 区位 理论 、 科斯 的交 易费用 理论 以及 克鲁格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已经相对成熟,产业结构也更加多元化。

因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开始考虑将自己的生产基地从东部地区转移到西部地区。

这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还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其次,西部地区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比较稀缺。

此外,西部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市场需求不足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电力等方面的保障和能力。

除此之外,可以鼓励企业自建基础设施,政府可以给予土地、税收等支持。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高端人才,提高整个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

此外,政府应该进一步拓宽市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政府采购等方面的需求。

这样才能够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我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一些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从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调整思路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在某些领域的产业过于集中,而在一些新兴产业上则相对薄弱。

比如传统的制造业占据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而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不够均衡,难以适应当今全球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2. 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

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阻碍了全国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3. 产业结构与环境冲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还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与绿色环保发展的要求存在矛盾。

这些问题既严重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空间。

二、调整思路1. 优化产业结构。

应该倡导“两个保持、两个创新”,即保持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的势头,同时推进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推动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化转型,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增强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应该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加强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推动形成协调、高效、开放的区域产业结构。

同时推进产业转移和升级,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

3. 加大绿色产业发展力度。

应该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对高污染产业的淘汰和整治力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效、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4.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应该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进等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四川为例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四川为例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四川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省,作为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如何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并以四川省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我们将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研究,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四川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优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四川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实施策略。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认识,也为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们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西部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产业转移背景及四川省承接现状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正逐渐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目的地。

产业转移的背景主要源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一方面,东部地区随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部分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急需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资源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环境。

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尤为引人注目。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四川省还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通过建设产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入驻。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单一化:我国产业结构过于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这导致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较低,创新水平较差,难以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

2. 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快于西部地区,形成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格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更加先进,而西部地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中。

3. 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点,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也限制了我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以下调整对策:1. 优化产业升级布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改善基础设施、降低制度性壁垒等措施,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推动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 推动绿色发展: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通过以上的调整对策,可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能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西部地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思路与对策

西部地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思路与对策
堡 堕 堂 堕 堂塑
: 墨
“西 圈 发 展 与 改 摹 ”誓 谈 毫 拦
西 地 产 调 和 兴 思 与 策 部 区 业 整 振 的 路 对
第六期 西部班 “ 西部发展 与改革” 课题 四组
[ 摘
施 。
要 ]十大产业调整 和振 兴规划的推 出,对促进 西部地 区经 济快速发展 具有十分 重要 的战略作
第三,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相


十大 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推出 产业
关行业调整投资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原料和能源利用
效率、提升产业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必将迅速提升各个
( 一)推 出十 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 划的背景和意 义 行业的发展质量 。 ( )我 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 兴规划的特点 二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陆续制订发布了钢铁、汽车、 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 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面。
此次推出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体现了四个方面的
息及物流业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对于保持我国经济 特点。一是通过调整税费为产业 “ 减压” ,二是通过扩大融资 渠道和信贷规模为产业 “ 松绑” ,三是鼓励 自主创新,四是鼓
本文执笔人:李瑞雪。 指导老师:李江涛、惠双民。

75 ・
堡 堂 堕 堂 塑 Q 呈 兰 Q :
“西 圈 发 展 与 改 覃 ”簟 谈 专 拦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西部地区必须发展具有 自己特色的 优势产业,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有利于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有机的产业链,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现状和对策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现状和对策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现状和对策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新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成都市新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西部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本文将从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现状和对策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经验现状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都市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举措,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成都市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现代服务业也日益壮大,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2. 人才聚集和创新创业氛围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聚集于此,形成了良好的人才生态。

政府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各种人才政策的出台都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成都市的创新创业氛围也十分浓厚,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了支持和助力。

3. 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新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科技支撑新经济的发展。

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政府还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移。

4. 国际化发展和开放合作成都市着力打造国际化城市形象,积极推动与国际接轨,加大开放合作力度。

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合作机制初具规模,成都市已经成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外商投资和国际合作项目大幅增加,为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

二、对策建议1. 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都市新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产业结构不平衡、不完善的问题。

需要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源。

建立完善的产业政策和支持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浅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浅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 基金项 目】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计划项 目《 西部 大开发展战略实施 效果 的定量分析》 项 目编 号:X 4 4 ( L 02 ) [ 作者简 介 】 庞智强(9 5 )男, 16 一 , 汉族 , 肃秦安人 , 甘 兰州 商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 教授 、 J研 究生导 师, 硕-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统计分析方法 与调查技 术; 李云发(9 1 ) 男, 1 8一 , 汉族 , 山东临沂人 , 兰州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统计分析方法 与调查技 术。
地区相 比,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仍有较落后, 调 整步伐仍然 比较慢 , 实现本地 区产业结构的高度 化还 有很 长 的路要 走 。
二 、 部一 西部 三次产 业结 构发 展 极 不平 衡 , 一 第 产 业 的地 位 依 然较 高 , 第二 产 业发 展相 对 滞 后 , 而 第三产 业发 展 相对 超前
维普资讯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新 疆 农 垦 经 ; 齐
.o. 2 7 o 9
浅析 西部地 区产 业结构 的调整
庞智强 李云发
( 兰州 商 学院 甘肃 兰州 7 0 2 ) 3 0 0
[ 要 ] 99 , 摘 19 年 中央做 出了西部 大开发的重要战略部署。六年 多来 , 在国家资金和政 策的支持下, 西部地 区经济总量较开发前有 了明显的增加。 但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总量 , 还要从 经 济发展 质 量方 面加 以衡 量 。本 文透过 产 业结构 的调 整 变化 , 西部 大开发 战略 的 效 对
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 : 1第一产业所 占的比重仍然相对较大 , . 与东 部地 区相 比仍有一定 的差距 , 但这种差距较西部 大开 发前 有所 缩小 。 05年 西部地 区第一 产业 所 20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加快了技术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的产业空间不断收缩,因此,在中西部地区,我们面临着产业转移方面的重大挑战。

中西部地区有很多存在的问题。

首先,地区的资源和产业起源机制不完善。

由于地区资源和传统产业条件有限,因此,产业转移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撑。

其次,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是不平衡的,财政政策落后。

缺乏先进的产业技术和设备,加上政府对于对外投资的限制,也限制了地区的发展可能性。

因此,要有效地解决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完善基础设施。

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便改善地区的物流系统和公共设施,提高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发挥政府积极作用。

政府应加强关税政策和减税减费政策,以有效地吸引和支持外国投资者的进入。

此外,开放更多的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放宽贷款条件,使中西部地区有更多的机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更高的产业水平。

另外,学校和公司也应该密切合作,加强联合培训,提高地区内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改善人才的素质,为产业转移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之,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当积极探索和实施有效的策略来解决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只有通过政策安排和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全球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1. 传统产业发展瓶颈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尤其是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

这些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着技术落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了整体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 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领域依然存在差距。

企业创新意识淡薄,科研投入不足,导致了整体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产业升级。

3. 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配置存在着过度偏向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情况,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这导致了产业发展不均衡,影响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 环境压力加剧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传统产业的高能耗、高排放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这也成为了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障碍。

三、对策建议1. 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

2. 推动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

建立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3. 强化环保政策执行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推动企业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治理能力,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4.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

四、总结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然而,随着产业转移的加速,西部地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人才流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讨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产业结构单一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

这导致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难以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影响了其经济发展水平。

对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和技术,提高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二、人才流失严重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这也是制约其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才在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受到限制,导致大量人才流失。

对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待遇。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西部地区工作和生活。

同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提高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留住更多的人才。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也是制约其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条件不足,难以满足产业转移的需求。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条件,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好的支持。

四、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这也是制约其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导致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难以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

对策:加大环保力度,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环保政策,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提高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好的支持。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困难及建议哎呀,聊到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事儿,真是让人觉得一言难尽。

说实话,大家都知道,外面的世界花花绿绿,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可是,咱们中西部的朋友们,要想把这些好东西引进来,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这就像你想把一个大西瓜从市场上搬回家,结果发现自己的篮子小得可怜,真是哭笑不得。

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困难可多了,听着就让人觉得憋屈。

基础设施这块儿,嘿,真得好好说说。

你想,很多地方的路不好走,铁路更是时常“瘫痪”。

这就像打游戏,网络卡了,那可真是让人气急败坏。

想让企业来投资,基础设施得跟得上呀。

想象一下,企业老板开着车,结果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心里肯定会想:“我可不想再来这里了。

”这不是自毁前程吗?所以说,得加把劲,把这些基础设施搞上去,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

然后,还有人力资源的问题。

中西部的朋友们,尤其是年轻人,往往会选择去大城市拼搏。

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地方,机会多得数不胜数。

可是中西部这边,很多年轻人看到的是“家门口”的小企业,觉得没啥发展空间。

于是大家都像候鸟一样,往大城市飞。

这就导致了中西部人才流失,企业招人都成了难题。

没有足够的人才,企业怎么可能茁壮成长呢?这可真是个死循环,真让人心疼。

说到产业转移,还得提提支持。

这里的,有时候就像冬天的棉被,暖和是暖和,但总觉得不够厚。

不少企业在这里投资时,会因为不够明确而感到犹豫。

比如,补贴要是没有明确的指引,企业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拿到什么。

这就像你去参加一个聚会,却不知道桌上有啥好吃的,心里肯定不踏实。

希望相关部门能把梳理得明明白白,给企业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样大家才能放心大胆地投资。

市场环境也很重要。

中西部的市场竞争有时候就像一场麻将,打得热火朝天,有时候又冷冷清清。

很多企业在这里发展,感觉市场小得可怜,根本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

这就导致了大家都不太敢冒险,生怕一投进去就血本无归。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咱们得加强市场培育,鼓励消费,增加需求。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作者:徐建英来源:《学习导刊》2012年第02期【摘要】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广西。

面积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7%。

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

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

其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可观,依据已探明储量,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天然气占53%。

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

但是整体上来说西部地区较其它地区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

【关键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问题;对策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或时代,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背景条件。

不同经济发展时代有不同的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是一定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综合表现。

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从两条路径同时推进的,一是新兴的知识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各国都加大了对科研和开发的投入,注重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用新知识和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为了提高传统产业约生产效率,近几十年来,各国都致力于把成熟化的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

如美国运用计算机技术改造钢铁行业的设计和制造系统,实现了现场操作的自动化控制。

日本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装备批发零售业,提高了流通业的生产率等等。

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更替周期缩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趋势告诉我们,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再不加快步伐,我们将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的后面。

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1.1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1 0 5 ・
H 午第 ] 期
罗 吉: 新一轮 西部 大开发 背景 下西部地 区承接 产业转移的 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四川省 为例
f 南愎地 的 川川 I。 地 处 长江t 游 。 与 部
7个 肯 m交 界 。 是 肖、 两北和r t : 1 部 地 区的 重要 接 合部 。 是 承接 华 南 华 中 、 连接 西 南 西北 、 沟通 巾 亚、 东 角 的 要交 会点 和交通 走廊 , 也 是西 部特 别足 两 『 _ } 『 地 各种 要 素 和商 品 的重 要 集散 地 , 区 佗 优坍 分 著 仙 史 _ 【 二 , “ 蜀道难” 制 约 了 四 J I 』 I x : t 优 势 的发挥 。 改革 "放 以后 , 蜀道 难 的交 通 劣 势被彻 底改 观 , 逐渐J 戊 r交通优 势 , 在 肋 推 四川 I

四川承接产业转移 的优 势
( 一) 区位 与 交通优 势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一l 1 ~1 0
基金项 目: 四川省教 育厅人 文社会 科学重点项 目“ 区域产业转移 与新 一轮 西部 大开发政策创新研究” ( 】 2 S Al 1 7 )
作者简介 : 罗 吉( 1 9 7 8 一) , 男, 四川 遂 宁人 。 副教 授 , 硕士, 主 要 从 事 区域 经 济 研 究 。
供更 多 的就 业 岗位 缓 解 就 业 难 问 题 ; 但 我 们 也 不
能忽 视 其对 承 接方 所 带 来 的负 面 效 应 , 例 如 导致 欠发 达 地 区对发 达 地 区 的深 度 依 赖 , 致使 其 产 品
市场 占有率低 、 竞 争力弱 , 发展始终处 于被动地 位 。甚 至承接 产 业 转 移 中 , 发 达 地 区将 重 污 染 企

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障碍—兼论成都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障碍—兼论成都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维普资讯
第 2 9卷第 4期
2 0 年 7月 02
四川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n lo ih a oma Unv ri ( o ilS in e io ) o ra fSc u n N r l iest S ca ce c sEdt n y i
兴 产业 不 断产生 , 与此 同 时 , 出现 了如 食 品 、 织 、 但 也 纺 化工 、 机械 等 传统 产 业 的 衰退 , 这些 行 业 发生 了大 面 使
积 的 亏损 , 业 转 型 问题 日趋 突 出 。 由于产 业转 型 涉 及 到资 源 的再 配 置 和各 产 业单 位 利 益 的 重新 分 配 , 然 产 必
省 区的 土地 面积 就 占全 国 土地 面 积 的 5 . % , 地 面积 占全 国 的 1 . % , 地 占 3 % , 地 占 6 . % 。 煤 85 耕 77 林 8 草 93 炭 的探 明储 量 占全 国的 3 . % , 土 、 盐 、 等 矿 产 资 源 占全 国 9 % 以上 , 母 、 矿 探 明储 量 占 8 % , 93 稀 钾 镁 8 云 盐 0
Vo . 9 1 2 No 4 .
Jl 2 2 u y, 00
西 部 地 区 的产 业 转 型 障碍
兼 论成 都 市 的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杨 国 良
( 四川 师 范 大 学 资源 与 环 境 学 院 , 四川 成 都 6 0 6 ) 10 8
摘 要 : 业 转 型 调 整 是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的 重 点。 西 部 地 区 的 产 业 调 整 存 在 两 个 方 面 障 碍 , 产 业 要 素 缺 口障 碍 产 即
收稿 日期 :0 . i2 2 01i -7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问题和对策建议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问题和对策建议


再 次 , 三次 产生 结 掇的 整体 专业船 承 平 束 I 从 各地
经 加 人世 界 贸易组 织 , 部 大开 发 全 面启动 . 西 将会 对 我 国 区产 业结梅 与 全国 产业结 构 的类 同程 度 莲謦僻 慨 .西部
产生 螭 构 调整 和区 域经 济发 展产 生重 要 影 响 。这些 变化 地 区的降 低势 头更 为 明显 。在 19 - 9 年 。 国有 I 9 '-1卯 2 垒 8 既使 西 部 面临 日益 迫切 的结 构调 整 压力 ,也 为其加 快 结 个省区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下陴 。 其中西部 占 9 . 个 云 构 讽整 步伐注 人新 的动 力 。西部 在扩 大 开放 条件下 形成 南 艘 西 下降 幅度 较 大 。但是 。 西部 大 多数 省份 产韭 结构

月 刊
维普资讯
go 啪&嗍I ^哪回 0 砸 呻嘲 舶 曩∞ 蕾
囊 1 西 邬备省 区 市 工业 螭构 专业 化水 平 和墙构 变化 疆童
资料来 源 : 根据 国家 统 计局 E 司提 供的 全 国务省 鹾市 3 十工 业部 门蚶 总产 值 (9D 不变 价 ) 变 t I9 年 计算 ,西 藏数 据暂 缺 阜业 位指数 舟 于 0 0 —1 0之间 , 指数 越 大 丧明 专业忧螭构 相似 系数 的 变化
三 产 业 中的 地 位 就 不 像 西 部 这 样 普 毫 突 出
比教 优势 产业 是 动态 的 目前的 境 势产 业 可能 是地 区 比较优 势 的产物 . 可 篱 是过 也 去计 划经 济 的遗产 。在 发 展市场 经 济的条 件 下 .具 有地 区 比较 优势 的产 业势 必更 多 地接 受 市 场竞 争的 选择 和淘 汰 .现 有的 比较 优势 产业 将会 发生 奄化 。能够 经 得起 市场 考 验 的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问题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问题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问题研究本文就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偏离度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产业结构偏离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为西部产业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标签: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对策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有利条件。

但如何抓住国家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存在的问题1.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城镇化相对滞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大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过大,说明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的生产效益比较低。

西部地区有几个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直接影响西部现代化的进程,但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产品单一、流通不畅仍然是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第二产业经济总量不大,企业竞争力较弱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比第一产业低,说明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第二产业已初具规模,经济整体素质明显增强。

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各省工业经济全面发展,重点城市支撑作用明显;主要行业经济全面增长,一批优势产品迅速崛起;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重要骨干企业快速发展。

但是,从整体来看,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工業企业规模仍以小型化和分散化为特点,行业集中度低,工业企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降低单位成本,产生规模效益,但西部地区企业点少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仍需支持从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偏离度是最小的,说明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效益是最好的。

随着改革后市场开放度的加大,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吸纳了很多剩余劳动力,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在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居于主导地位,而一些新型的产业如金融保险业、物流业、仓储业、教育科研业等发展缓慢。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的思考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的思考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的思考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的思考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有利条件.但如何抓住国家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作者:孙莉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刊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 ECONOMIC TRIBUNE 年,卷(期): 2005 ""(21) 分类号: F2 关键词:。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作者: 吴林江
作者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页码: 20-22页
主题词: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层次;产业结构;区域政策;发展战略;结构调整
摘要: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型特征,农业结构与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层次低,主导产业关连度小,企业缺乏竞争力。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要将区域政策和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要合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要从资源导向型战略转向市场导向型战略,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问题和对策建议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问题和对策建议

Related Issues of and Proposals of Counter-measures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Region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当代经济科学
页码: 12-19页
主题词: 产业结构调整;中国;西部地区;竞争优势;市场经济;城市化;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宏观管理
摘要:1990年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正在按专业化方向加速变动,但是其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仍然普遍较低,并且与东部的差距拉大.影响西部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条件、制度条件和技术条件.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加快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走适合区情的产业发展路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9,No.4 2002年7月Jo 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 ty(Social Sciences Edi tion)July,2002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障碍)))兼论成都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杨国良(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8)摘要:产业转型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西部地区的产业调整存在两个方面障碍,即产业要素缺口障碍和产业进入、退出障碍。

成都市产业结构的转型障碍主要有劳动要素流动障碍、资本要素流动障碍和技术可进入性障碍,因此,应采取发挥政府对产业转型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市场信息化制度、启动人才工程计划、把衰退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开发相结合等措施。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12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15(2002)0420012206所谓产业转型,是指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也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的西部地区,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和/三线0建设两次国家资本的/注入0。

其中/一五0时期,国家用于西部地区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占全国的16.9%,/三五0和/四五0时期则上升为35.1%和24%,两次大转移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地区经济的不平衡性,但政府对基础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投入对西部产业结构体系的建立,仍然起了较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部地区原有产业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一些新兴产业不断产生,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如食品、纺织、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的衰退,使这些行业发生了大面积的亏损,产业转型问题日趋突出。

由于产业转型涉及到资源的再配置和各产业单位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遇到来自产业内部和外部的障碍,如产业要素缺口障碍、产业退出和进入机制障碍、结构性优化障碍等。

一产业要素缺口障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的构成要素也在发生变化。

首先,需要对资源要素进行重新认识。

过去对资源的理解太狭窄和肤浅,很多现在看来是资源的东西在那时并没有被利用,如信息、知识。

其次,新兴产业的出现一方面扩大了资源的利用范围,增加了某些资源量;另一方面一些传统资源日渐枯竭,不再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以传统资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出现了产业要素缺口,而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信息、知识、技术和人才在西部地区又十分贫乏,传统产业的发展、转型和新兴产业的进入遇到了产业要素的缺口障碍。

1.新兴产业对传统要素需求的弱化,使西部地区引入新兴产业增加了难度在工业经济时代,按照传统产业的要素标准,西部地区资源的拥有量是相当丰富的,如仅西部10个民族省区的土地面积就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8.5%,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7.7%,林地占38%,草地占69.3%。

煤炭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39.3%,稀土、钾盐、镁等矿产资源占全国98%以上,云母、盐矿探明储量占80%,汞、收稿日期:2001211227作者简介:杨国良(1965)),男,重庆市人,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杨国良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障碍锡、石棉、砷矿储量占全国60%以上[1]。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根据黄成林的分析,全国综合类旅游资源最丰富的10个省、市、自治区中,西部地区有4个,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最丰富的10个省区,西部地区分别占2个和3个,从总位序看,山西旅游资源丰富程度居全国之冠,云南、四川分列第3位和第10位[2]。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知识、技术、人力资源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传统资源虽仍很重要,但在产业要素中的地位已大大下降,因此,西部地区原来拥有的资源优势将被弱化,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将会缩短。

而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体系因信息、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短缺尚未完全建立,迫使衰退产业不能马上退出,这就必然造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困难。

西部地区传统资源优势被削弱,除了体现在新老产业资源基础的差异上,还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传统产业对传统资源的利用率低,如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20%、矿产资源利用率为40%)50%、能源利用率和化工原料利用率仅为33%[3],新兴产业无论是对信息、知识或人才的利用,还是对传统资源的开发深度和广度都比传统产业大,西部地区虽然传统资源丰富,但传统资源型产业多,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资源量并不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得到体现。

¦现代船舶技术的发展使海上运输成本降低,我国东部地区可以利用沿海区位优势低成本引入产业所必需的资源要素,这也缩小了东、西部地区间的资源差异。

§资金、技术、人才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可缺少的要素,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样一来,西部地区传统的资源优势将被削弱,其结果是更加增大了产业结构转型的难度。

2.区位环境劣势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决定了西部多数地区不具备发展工业地带或工业城市群的条件,更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

西部地区山高坡陡平原少,多数山地海拔在3000米以上,且地势起伏十分显著,如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海拔高达7782米,在其南部雅鲁藏布江谷地内墨脱附近的海拔却只有700米,两地水平距离相差仅40千米,相对高差却达7000米[4]。

如此起伏的地势对农业机械的运作,对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对城市建筑物和工业群的布局都有较大影响。

其次,西部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西北3P5以上的地区属大陆性或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少,且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因为荒漠扩张,水土流失严重,草地退化,土地盐渍化现象普遍;西南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广,石漠化问题日趋严重。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西部地区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发展受到规模和环境保护成本的双重限制,使同量的资本投放于西部较之于投放到自然条件好的东部地区,其资本收益要少得多。

而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处于偏僻的内陆,信息不如东部地区来得快,信息的拥有量也相对较少,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新兴产业的进入门槛,这样一来,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3.人才资源匮乏,人才出大于进构成了西部地区产业转型的关键性障碍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平均受教育年限低。

西部地区成人文盲率达20.63%,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47年(1999年),低于全国的5.5年(1990年),其中1990年6岁以上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长的北京达7.7年,宁夏、甘肃、青海、贵州、云南4.1)4.8年,最低的是西藏只有1.8年[5]。

¦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量少。

全国每万人中有工程师632.39人、科学家49.69人,而西部只有446.67人和24.22人[3]。

§西部地区人才出大于进,人才的流动迁移扩大了地区间的差异。

¨西部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且学生居住分散,其师生比(教师与学生人数之比)大于东部地区。

教育成本增高,相同教育经费投入所培养的人才少于东部,更何况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本身就少于东部。

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匮乏,一些高技术的新兴产业得不到应有的人力资本投入,所以,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很难进入,或者即使进入,其发展速度都不能与沿海地区相比,久而久之,因人才匮乏导致的产业转型障碍就构成了西部产业调整的关键性壁垒。

二产业退出和进入障碍1.衰退产业的退出障碍任何产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及获利能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总是从诞生、成长到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熟,最终走向衰亡。

也就是说,任何产品都有其市场寿命期,在市场营销学上称为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与产品定义的范围有直接关系,一般而言,产品种类较产品形式和产品品牌的生命周期要长,有些产品种类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可能还会无限延伸,但不可能每种产品的生命周期都会无限延长,这就决定了产业的市场寿命不能无限期延长。

西部地区一些老的传统产业,产品早已进入衰退期,甚至有的出现全行业亏损,但众多企业仍不能退出,这说明存在某种退出障碍。

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有下述四个方面。

一是固定资产配置的不可逆性。

西部地区以资源型和资本型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退出成本较大,企业一般不愿自觉退出。

二是西部地区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资源存在行业间转移障碍。

根据经济学原理,劳动力素质越低,劳动力转移成本(包括失业机会成本、再就业的岗前培训成本等)就越高,转移就越不容易实现。

三是西部地区长期建立起来的国有经济体制使产业的退出存在体制障碍。

我国的国有企业目标不如私营经济单一,私有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主要的也是唯一的目标,而国有企业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存在不以利润为唯一目的。

多元化的企业目标使企业在产品处于衰退、甚至亏损状态下经营,缺乏自动退出意愿[6]。

四是意识障碍。

西部地区处于改革的大后方,信息的渗透比东部地区来得慢,加之长期受/高就业、低工资、低效率0就业制度的影响,企业职工不愿接受再就业选择的挑战,这也阻碍了企业的退出。

2.新兴产业的进入障碍根据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性,新兴产业进入西部地区主要存在地理区位、资源差别、经济技术、制度体制和社会可进入性等障碍[7]。

(1)地理可进入性障碍地理可进入性是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和距离,包括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

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差,新兴产业进入难度系数大,其直接表现是企业对外交往不如东部方便。

(2)资源差别障碍新兴产业对资源的需求与传统产业有所不同,其主要差异表现在对信息资源,高技术人才资源(特别是人的智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资源)以及对环境的配合协作等方面的需求强度大,而这恰恰是西部地区的薄弱环节。

首先是西部地区原有企业接受新信息量少而且慢,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

其次是西部地区居民对新信息的需求欲望不如东部强烈。

根据/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02001年统计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收入高,报纸的阅读率高,而西部居民收入水平低,报刊杂志的阅读率低,了解的新信息就少,不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拔高了新兴产业进入西部地区的门槛。

第三是原有高技术人才少,加之西部地区条件差,不具备留住和吸引人才的优势,使新兴产业缺乏智力储备与支撑,新兴产业很难得以发展壮大。

第四,环境的配合对新兴产业也很重要。

西部地区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与东部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构成了新兴产业的进入障碍。

(3)经济可进入性障碍经济可进入性是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运费、通信费、技术获取费以及融资成本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