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以生态教育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广西为例

以生态教育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广西为例
以生态教 育促 民族地 区农 业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 —
以 广 西 为 例
黄 约 , 辛 燕
( 西经济管理干部 学院, 广 广西 南宁 5 0 0 ) 30 7
【 摘 要 】 要牢固树 立 民族地 区农 民群众 的生态文 明意识 , 根治农村面 临的各 类生态 问题 , 必须高度重视对广大 农民群众进行 生态教育 , 强农 民的生态意识 , 觉将 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经济有机 结合起 来 ,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 增 自 开辟


生态教 育面 临的 困难 与挑 战
在农村社 区开展生态教育 , 其重点 是让农 民群众 了解发展 农业 经济与保 护生态环境的紧密联系。由于农村 的信息渠道不 甚通畅 、 科技文化基 础薄弱 、 才缺乏等条件 限制 , 人 存在 的突 出 问题 有 : ( ) 态 文 化 素质 低 下 , 态 保 护 意 识 差 一 生 生 生态文化 ,是人类社会继工业 文化之后产生 的新兴 文化 , 生态 文化对工业文化制造 的生态废 墟进行深刻反思 , 倡导消 除 工业 文明反 自然的种种恶 习, 形成有利 于人类 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 良好 文化氛围 。生态文化培养人们 热爱大 自然 , 与生态环境 相互 良性循环 为前提 , 合理 开发使用 各类资 源 , 促进经 济发展 造福子孙后代 。目前 , 人们 的生 态文化知识 尚处 于 自发 状况 , 农 民现 有的生态认 知大多来 自零星 的个体生 产 、 生活经 验 , 缺乏 系统 的生 态文化训练 。国家统计局 2 1 年最新颁发 的调查情 0 1 况显示 , 村义务教 育经费保 障新机 制建设初 见成效 , 村义 农 农 务教育全 面纳入公 共财政保障范 围 , 塑造我 国教 育发 展史上新 的里程碑 。由于条 件的限制 , 目前农村教育依然停 留在完成九

民委工作报告加强民族地区生态保护

民委工作报告加强民族地区生态保护

民委工作报告加强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我是民委工作报告的起草人,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向大家介绍我部门在加强民族地区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就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提出建议。

以下是我们的报告内容。

一、综述近年来,我部门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认识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加强保护和修复工作。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生态保护(一)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为了有效监测和评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我们将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技术手段,提高监测水平。

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动态分析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环境变化。

(二)推进生态修复针对民族地区存在的生态退化和破坏问题,我们将加大对生态修复工作的投入力度。

通过植被恢复、水源保护、土壤修复等措施,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生态功能的恢复。

(三)加强环境执法强化对民族地区的环境执法工作,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执法力量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执法效能,确保环境法规的有效执行。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推动经济结构转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鼓励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二)加强教育与宣传加强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结合,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同时,加强对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生态友好的民族文化。

(三)加强国际合作面对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我们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挑战。

四、展望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生态保护工作。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全面加强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国边境牧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边境牧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边境牧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我国边境牧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边疆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地区以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被誉为“牧区明珠”。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个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边境牧区的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污染等因素影响,我国草原面积不断减少,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这不仅导致了草原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还导致了草原动物种群减少和生物多样性降低。

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到牧区的生态安全。

边境牧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由于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牧民在草原放牧、水资源利用以及能源消耗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浪费现象。

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给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不小的障碍。

加强对边境牧区的生态保护,遏制草原退化。

政府应加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力度,加强对过度放牧行为的管理和限制,推广可持续的草原管理方法。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鼓励农牧民参与生态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边境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边境牧区的投入,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绿色农畜产品。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边境牧区的发展能力。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研发和应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加强对农牧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

解决边境牧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只有政府、企业和农牧民共同努力,加强合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边境牧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边疆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什么是生态文明?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

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做自然的奴隶。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或称农耕文明。

铁器的出现是农业文明的根本标志,这一时期,人类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虽然对自然环境造成某些破坏,但程度较轻,依靠自然的力量往往都能恢复。

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

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不过三百年,但这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史却是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人类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却因为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的索取而制造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这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

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

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

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

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人发展的基础。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已初显成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难在短期内使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再生功能、净化功能、循环功能及承载功能呈继续下降趋势。

这不仅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也使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危害,这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第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造成经济的巨大破坏。

民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除占用和破坏大面积土地外,还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塌陷、地面沉降,并引发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由于滥垦、滥伐、滥牧,湿地围垦、陡坡地开荒、河流上游毁林垦荒等,导致森林、湿地的蓄洪调洪能力大幅度下降,一方面洪水灾害加大,另一方面抵御干旱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旱涝灾害加重。

由于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使森林树种趋于单一化,林龄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林地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生态功能下降;过牧、樵采、过垦、滥挖使草地植被破坏严重,群落结构改变,质量与功能下降,鼠虫害肆虐。

第二,农牧业生产受灾损失严重,产出下降。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承载力相对低下,农牧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加之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干旱、霜冻、雪灾、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农牧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现象加深,经济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生态环境恶化使民族地区脱贫难度加大。

西部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山区、沙漠等地带。

民族地区发展保障措施

民族地区发展保障措施

民族地区发展保障措施引言:随着中国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促进经济发展与扶贫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 加大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投资力度,提供适应民族地区特点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各地区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2. 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在民族地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民族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强教育与文化保护教育和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1.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民族地区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保障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发展。

2. 注重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鼓励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文化艺术活动,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3. 加强民族地区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推动多语种教育的普及,并为民族地区人民提供母语教育权利。

三、加强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保障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 完善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2.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3. 加强民族地区的宗教和民族关系管理,深化宗教改革,倡导宗教和睦相处,促进民族团结。

四、保障生态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1.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资源的科学管理,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生态保护区建设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区建设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区建设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区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区域。

然而,在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下,生态保护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保护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要坚决守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杜绝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当地社区的发展需求,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居民从保护中受益,从而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特征、物种分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情况,明确保护的重点和目标。

同时,要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的发展状况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划定合理的缓冲区和实验区,为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空间。

生态保护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支持。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保护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违法开发、盗猎盗采等行为;运用基因检测技术,对珍稀物种进行保护和繁育;推广生态修复技术,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此外,加强生态保护的科研投入,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物种的生存需求,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生态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生态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保护意识。

在保护区内设置科普展示馆、自然观察径等设施,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解生态知识的平台。

同时,将生态保护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下一代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生态旅游是生态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设计生态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生态旅游,可以为保护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用于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社区的发展。

但要注意控制游客数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压力。

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是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当地居民提供替代生计,如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手工艺品制作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我们的环境质量,更与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过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采取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模式,导致许多资源被过度消耗,甚至面临枯竭的危险。

而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评估资源的储量和可开采量,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计划。

例如,对于矿产资源,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开采数量,而是注重开采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大对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对于水资源,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样一来,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为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其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也逐渐减弱。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这些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采用更加环保、节能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新兴的绿色产业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将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

这些产业具有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点,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设备制造到能源存储和输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

生态农业的兴起,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得到提高,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生态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比如,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各地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出了各种生态旅游项目,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浅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浅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浅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1. 引言中国拥有众多的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所处的地理、气候、历史、民族特色、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各项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然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本文旨在探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措施。

2.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在民族地区,经济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工业、服务业等比例较少。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落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同时,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建设欠缺,交通不便。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例如水源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等等。

从经济指标上来看,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相对较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云南、贵州、西藏等地的人均GDP分别为32095元、30230元、21242元,分别低于全国人均GDP的66.8%、63.3%和44.7%。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3.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3.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民族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

例如,一些地区的交通网络不完善,造成货物运输不便、商品流通成本高;电网建设不足,限制了电力使用和生产;通讯设施不够发达,影响了信息化程度和后期的产业升级等。

3.2 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由于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生产条件不稳定。

例如,农作物生长期受到缩短、土地退化等影响,造成农业收成减少。

同时,民族地区不同地方地形地貌迥异,存在着不同的自然灾害威胁,如高山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这些自然灾害造成了很多财产和人员损失。

3.3 产业结构单一在民族地区,经济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比例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较慢,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且受制于国内外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发展的动力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解决策略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解决策略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大挑战,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服务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和发展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只有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持续推动相关工作,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现状、重要性、分析、政策、措施、扶贫、投入、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研究、持续推动。

1. 引言1.1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现状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现状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经济总量与国家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规模较小,缺乏增长动力。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人才短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吸引工作还存在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地区的发展。

四是贫困问题突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解决贫困问题是当前重要任务。

五是生态环境恶化,由于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环境治理不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现状十分严峻,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1.2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全国范围内,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广泛,涉及的人口和区域较大,对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

少数民族地区代表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保留着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语言习俗,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04
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保护优先
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 要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
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
制定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包括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 护等重要内容,确保民族地区的可 持续发展。
环保法律制度
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和保护,对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
民族地区的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
01
02
03
科技创新引领
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 展中,要充分发挥科技创 新的引领作用,推动绿色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绿色产业升级
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 和升级,发展新兴的绿色 产业,推动民族地区的产 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社会发展背景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逐渐得 到重视和支持。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了 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02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
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 导,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加快。
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 众基本生活。
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力 度,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 题。
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
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
加强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挖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民族特 色旅游品牌。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维普资讯
加 强生 态环 境保 护 与 建设 促进 内蒙古 经 济社 会 可 持续 发展

特稿 ・
加 强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与 建 设 促 进 内 蒙 古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发 展
云二 柱
( 内蒙古 自治 区环境 保护局局长 , 呼和浩特 oo i) i o o
与 建设 的 总体 部署 , 出 了生态 保 护 与污染 防治 并 重 的 县开 展 了生 态环 境综 合 治 理 工 程 , 完成 治理 面积 5 0 提 共 0
方 针 , 加 强 生态 环 境 保护 与 建设 作 为参 与西 部 大 开发 多万 亩 ; 把 在黄 河 、 辽 河 内蒙 古 境 内开 展 了水 土 流失 治 西
在 : 区土 地沙 化 、 全 砾石 化 、 渍化 、 土流 失 、 丘活 化 生 态环 境 十分 脆弱 和 具有 重 要生 态 功 能 的地 域 , 立 了 盐 水 沙 建
的 面积 已达 13 7 0万公 顷 ,占 自治 区总 面 积 的 l % 。荒 特殊 生 态功 能 区 , 制 了规 划 , 定 了生 态恢 复 工 程 项 5 编 确 漠 化 土 地 已 占 全 区 土 地 面 积 的 6 % , 且 仍 以 每 年 目, 有 资金 投 入 , 程 即可 马 上启 动 。 0 并 如 工 10 00多万 亩 的速 度推 进 。 矿 产 资 源 的 乱 采 滥 挖 , 贵 珍 二是投 入 3 0多 亿 元 在 大 兴 安 岭林 区 和 2 9个 旗 县
S TREN GHTHENI NG THE ECoLoGI CAL ENVI RoNM ENT PRoTECTI oN AND CONS TRUCTI oN TO M PROVE I TH E USTAI S NABLE DEVELoPM ENT N NNER o NGoLI I I M A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在当今社会,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探索各种途径,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种措施的支持和实施,以实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希望能够给您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发。

一、政策扶持政策扶持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可以制定各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措施,来鼓励企业在民族地区投资兴业。

政府还可以出台各种政策,对民族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进行重点支持,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人才支持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才支持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提供奖学金、开展培训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来到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

与此也可以通过提高薪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等方式,留住和激励当地人才。

三、产业支撑发展产业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投资兴业、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等途径,来推动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提升当地经济的整体实力。

也可以采取措施鼓励本土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以增强民族地区的发展动力。

四、文化传承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加大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支持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通过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特色产品,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的重要优势和资源,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来保护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鼓励和支持当地开展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经济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

如何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内容介绍
通过以下方式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方法/步骤
打开学习强国app
方法/步骤
点击上方进行搜索
方法/步骤
在弹出页面搜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协调统一”
方法/步骤
点击“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 的位置”
方法/步骤
查询结果中有详细阐述“生态文明建 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一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于2008年12月 1日出版发行的一本书籍。
参考资料: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2014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可云。
参考资料: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参考资料:产业生态转型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观的超越,代表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 识的新升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尊重生态规律,能缓解资源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日益趋紧的矛盾, 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 突破口。当前,为推动我国产业的生态化转型,需不断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实施鼓励生态 化转型的产业政策,推行并完善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
感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经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本2023年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曾贤刚。
参考资料:以生态文明看待发展
《以生态文明看待发展》是201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爱平等。
参考资料: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 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05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和 展望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1 2 3
制定针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
针对民族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一系列优惠政 策,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以促进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交 通、通讯、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提高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展基础。
详细描述
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资源等多方面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与发达地区存 在较大差距。同时,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现代化工业 和服务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此外,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人
均收入水平较低,贫困问题较为突出。
人才流失问题
总结词
民族地区人才流失问题严重,高层次人 才外流现象普遍。
01
文化产业发展
支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民 族工艺品、文艺作品等的创作和销售。
02
03
科技创新支持
引导和鼓励民族地区企业加强科技创 新,提供科技项目支持和技术转移服 务。
04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 挑战
经济发展不平衡Biblioteka 总结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发展速度和人均收入等方 面。
贫困问题
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偏远山 区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扶贫政策需进一步精准施策,加 大投入力度。
基础设施
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滞后,交通、通讯、水利等方面存在明 显短板。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地区发展基础。
对未来的展望
绿色发展
创新驱动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应坚持绿 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 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路径探讨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路径探讨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路径探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城市化,环境问题和生态建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是当前全球各国的共同使命,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环境治理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国普遍面临的共同难题。

近年来,中国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不仅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产生深刻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只有通过环境治理才能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也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例如,环境治理可以促进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进而获得更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环境治理也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和环境风险,提升企业和地区的可持续竞争力。

二、生态建设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生态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重度污染,生态环境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生态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生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将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进驻区域,促进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

最后,生态建设还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促进消费者对生态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进而推动生态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构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路径1. 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支持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鼓励企业创新和投资,从而提升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2. 引导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落实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通过差别化的税收政策、环境标准和扶持政策等措施来引导市场机制,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市场导向性,创造健康和良性的竞争环境。

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

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

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
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包括:
1. 经济支持: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和补贴等形式,鼓励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吸引投资和人才流入,推动当地经济繁荣。

2. 教育支持:国家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提高当地教育资源,改善基础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3. 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民族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的投资,提高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当地交通和生活条件。

4. 就业创业扶持:国家鼓励企业在民族地区设立企业或扩大规模,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和培训,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

5. 文化保护与传承:国家加强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当地文化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民族地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6. 卫生健康保障:国家为民族地区提供优质医疗资源和卫生服务,改善当地卫生健康条件,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工作。

7. 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加大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

8. 民族团结促进:国家推行民族团结政策,加强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以上是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些主要措施,旨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基础设施、就业、文化、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共同繁荣的目标。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报告2023-10-29•引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情况目录•民族地区环境保护情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政策措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条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总体经济形势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稳定,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内需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01020303民族地区的旅游业等特色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产业结构与特点01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高,但现代化程度较低,生产效率不高。

02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较为严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民族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素质人才和技术支持,创新能力不足。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

03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情况教育事业发展基础教育普及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逐渐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

师资力量增强民族地区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教育资源优化政府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设施逐步完善,基层医疗条件得到改善。

卫生设施改善民族地区医生护士数量增加,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

医疗队伍建设政府加强民族地区的疾病防治工作,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

内蒙古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的宝藏

内蒙古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的宝藏

内蒙古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的宝藏1. 引言1.1 概述内蒙古草原被誉为中国北方的“绿色海洋”,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作为中国最大的草原地区,内蒙古草原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影响,内蒙古草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挑战。

1.2 研究背景以往对于内蒙古草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地理位置、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特点等方面。

然而,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关注内蒙古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深入研究该地区已实施的保护措施、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

1.3 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内蒙古草原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挑战,并探讨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在促进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旨在通过对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经验的总结和展望,提供对其他类似地区的指导和启示,同时也为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以上内容仅为示例,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 内蒙古草原概况:2.1 地理位置:内蒙古草原位于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十分广阔。

它北邻蒙古国,南界黄河流域平原,东临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西接阿尔泰山和喀拉喀什山。

这片广袤的草原地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内陆草原之一。

2.2 物种多样性: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这里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物种,如藏羚羊、鹿、狼、狐狸等。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鸟类如天鹅、灰鹤和乌鸦等。

内蒙古草原还是世界上重要的飞禽迁徙途经地之一,在迁徙季节吸引了大量候鸟前来栖息和繁衍。

同时,内蒙古草原也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

其中包括亚洲野马、贝加尔斑羚、草原犀牛等。

这些物种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员,对维持草原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3 生态系统特点:内蒙古草原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草地生态系统之一。

民族地区发展与经济发展策略

民族地区发展与经济发展策略

民族地区发展与经济发展策略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着众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些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资源,但在经济发展方面却相对滞后。

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体现尊重和保护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众多的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这是其宝贵的财富。

政府应该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文化品牌,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要鼓励研究和开发民族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和手工艺品,挖掘其商业价值,促进当地的就业和收入增长。

其次,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有些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限制。

政府应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和生活水平。

同样,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的建设,提高当地人民的素质和福利待遇。

另外,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注重产业转型和创新。

过去,一些民族地区依赖土地资源或传统农业生产为主,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这些产业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

通过发展新的产业和经济模式,可以激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和创业,培育当地的新兴产业和新型经济主体。

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民族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民族地区的发展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民族地区往往是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监管体系,确保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最后,民族地区的发展也需要注重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

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政府应该充分尊重和维护当地的宗教自由和民族文化,加强对社会稳定的综合治理,确保民众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巨勇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02期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人发展的基础。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已初显成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难在短期内使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再生功能、净化功能、循环功能及承载功能呈继续下降趋势。

这不仅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也使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危害,这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第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造成经济的巨大破坏。

民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除占用和破坏大面积土地外,还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塌陷、地面沉降,并引发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由于滥垦、滥伐、滥牧,湿地围垦、陡坡地开荒、河流上游毁林垦荒等,导致森林、湿地的蓄洪调洪能力大幅度下降,一方面洪水灾害加大,另一方面抵御干旱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旱涝灾害加重。

由于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使森林树种趋于单一化,林龄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林地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生态功能下降;过牧、樵采、过垦、滥挖使草地植被破坏严重,群落结构改变,质量与功能下降,鼠蟲害肆虐。

第二,农牧业生产受灾损失严重,产出下降。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承载力相对低下,农牧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加之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干旱、霜冻、雪灾、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农牧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现象加深,经济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生态环境恶化使民族地区脱贫难度加大。

西部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山区、沙漠等地带。

生态恶化使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雪上加霜,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草原载畜能力下降,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返贫率不断上升,生态难民逐年增加。

例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16个县中7个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另有7个是省级扶贫重点县;共有牧业人口40.89万人,75.5%是贫困人口,其中因生态恶化导致贫困的占到了相当大的份额。

第四,生态恶化与经济发展滞后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生态环境恶化毁坏了大量农田、草场,而人为的扩大垦荒和超载放牧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草场退化,农田草场自然生产率下降,导致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自我发展能力十分低下。

由于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后无能力恢复治理。

这一累积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民族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

民族地区所处的西部是我国的生态屏障,西部生态环境关系整个民族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空间。

西部地区处于我国的江河源区及其上游地区、西北季风的发源地,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跨区域影响,是维持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地区。

1998年的长江洪水、2000年频发的沙尘暴和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黄河断流,这三大生态警报使全社会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乃是防灾兴利之本。

第二,生态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一是加剧了贫困程度。

目前西部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生态恶化和贫困问题呈双重恶性循环,贫困既是恶劣生态环境的结果,也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是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脆弱生态环境使区域开发治理成本较高。

三是生态破坏加剧自然灾害发生,日益频繁的旱灾、风灾、洪灾和地质灾害,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问时,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

第三,改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

产业结构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这种特色经济主要包括一些民族手工业、具有特殊生产工艺的制造业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建立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基础上的旅游产业。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注重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药业、食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体系,把环境的潜在价值变成现实效益。

三、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途径
第一,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各地资源禀赋状况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

对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长期掠夺式生产造成资源衰退和发展后劲不足的地区,从产业发展受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规律双重制约的客观实际出发,注重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吻合,建立结构有序、功能最佳、良性循环的绿色生态经济系统。

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紧紧围绕不同区域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进行科学的综合治理。

在治理措施上,实行生态措施与多种措施并举,以生态措施为主。

对于地点分散、地貌差异大、不宜统一整治的地区,合理规划,动员群众建设散而有效、小而有利的小型治理项目,从改善小气候,整治小流域做起,加强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对城镇地区,根据当前的人口、工业和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性的国土规划,包括工业企业布局、污染治理布局等。

第二,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项目。

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土保持工作要密切结合当地的降雨、水资源等生态条件,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上不依靠人工灌溉维持植被生长。

要逐步改造林种、林相单一的人工林,天然林应作为生态林进行重点保护,防护林应以复合林为主,畜牧业发展要以优先保护天然草场为前提,人工草场应限制在农牧交错带,坚决制止天然草场开垦。

科学划定农牧交错区、特别是界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降低干旱区的垦殖指数;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当地特点,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展“五代一改”(即以煤、电、沼气、太阳能、液化气代柴,改灶节柴) ,减少薪材的种植量和采伐量。

第三,建立资源型产业群。

民族地区具有巨大的矿产、能源、陆地再生、国土及农产品资源。

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不能单纯依靠增加投入、通过数量扩张实现数量大开发,它违背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但是也不能通过关停并转一部分中小资源型企业、创办为数不多的资源型企业集团的方式实现高效大开发,因为民族地区的资源型企业除个别中央直属企业外,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关停这部分企业就意味着断绝相当部分经济来源,规模效益可能上去了,但社会成本却上升更快,各方面难以接受;民族地区应当维持现有资源开发规模,以联合开发为体制形式,多极发展为目标,实现全面大开发,即以资源开发为中心,大力发展依托资源开发的新兴产业、新型产品,开辟新的市场。

重点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如甘肃甘南的蕨菜和临夏的民贸、新疆的哈密瓜和沙枣、青海的钾盐)、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新疆的天山天池、青海的青海湖和云贵的热带雨林等)等。

第四,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区域环境资源的利用水平。

建立鼓励科技创新的技术进步体制,形成科技推广的公共服务体系。

重点推进以土地、矿产、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战略,包括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

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用投入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促使整个工业侧重向资源节约型、低(轻) 污染型、质量效益型倾斜。

第五,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

连绵的森林与无边的草地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西部地区的特色,人们曾长期认为它们是天赐之物,可随意使用。

对其正确的认识应视它们为“资源性资产”。

在传统市场框架之内,此类资产的价值没有货币实现的渠道,应建立一种经济生产和交换体系,使它们的价值在市场得到实现。

但由于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先天缺陷,这就使生态环境的价值难以在市场上得到公平交换。

西部民族地区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应采用系统措施进行综合开发治理。

对民族地区来说,发展经济需开采资源。

国家对资源性资产的开发方针是“要充分考虑资源性资产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有偿使用,充分补偿,有利再生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总原则”等。

为此,应以新思维做指导,在工程化和经营化农业、集中化和商品化畜牧业、精细化和品牌化加工业、多样化和清洁化能源业等关键领域内实施突破。

例如,农业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应以生态农业建设为核心进行综合开发,应用高新科学技术手段,施行作物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保健服务的一体化作业,大量生产适销对路的绿色食品,将传统农业变为特色商品农业。

再如,畜牧业在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自治区地位非常重要,为此要深化畜牧业改革,实行定居放牧,限制超载畜牧,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保持草场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简介:张巨勇(1971-),男,河北衡水人,管理学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经济学。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L08BJY02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