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寡妇

合集下载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全诗原文及赏析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全诗原文及赏析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时世行》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相关翻译写翻译山中寡妇/ 时世行译文及注释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

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再也不能养蚕,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捐。

经常挑些野菜, ...相关赏析写赏析山中寡妇/ 时世行鉴赏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 ...作者介绍杜荀鹤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

官至翰学士知制造。

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

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juview_3062.h tml绿叶紫裹,丹茎白蒂。

出HH56F>自先秦宋玉的《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为高唐之客。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

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王曰:“朝云始楚,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楚也,榯兮若松榯;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衭鄣日,而望所思。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山中寡妇/时世行》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赏析此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
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
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

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
写来看,山中寡妇应该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

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此处的“纳税”,指。

形容底层人民苦难的古诗

形容底层人民苦难的古诗

形容底层人民苦难的古诗《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顾名思义,这首诗所展现的是一个贫穷女子的内心世界。

这位穷姑娘,生长在穷人家,不要说享受荣华富贵,就连正常的嫁人生子也变得非常艰难。

“拟托良媒益自伤”,想要找个媒人吧,一来没钱托媒人说媒,二来世人都不喜欢穷姑娘的品德,却喜欢那些打扮时髦、留着俭妆的富贵小姐,就算是找媒人也是一场空。

所以,这就是“益自伤”的原因,越想越痛苦,越想越难受。

哪怕穷姑娘有一身好本领,哪怕穷姑娘有高洁的品德,但是她每年绣出来的嫁衣,都是给那些富贵人家小姐所用,而她自己却只能一天天老去,永远没有结婚的机会。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首诗乃是诗人以“贫女”自喻,体现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体现“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郁闷与失望。

但我们只看字面意思,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穷姑娘的同情,对于古代那些辛苦劳动却得不到希望的老百姓的一种怜悯。

《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代诗人罗隐多次科举不中,流浪江湖,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和“可能俱是不如人”的痛苦感慨。

正因为罗隐饱受风霜,所以他对底层百姓的生活有许多了解,能够写诗为老百姓发声。

这首《蜂》意思很明白,不用怎么解释。

但是这首诗的含义却很丰富,可以有多种理解。

假如把蜜蜂当成穷苦老百姓,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有一种痛苦和绝望的意思。

蜜蜂们勤勤恳恳,费劲千辛万苦才采了蜂蜜,结果呢?蜂蜜不是被蜜蜂们自己享用的,而是被那些达官贵族享用的。

“为谁辛苦为谁甜”,辛苦是穷苦人家的,甜蜜是有钱人的。

于是,我们可以在这首《蜂》的古诗里感受到“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不平和委屈,感受到成千上万古代人的辗转吟呻。

就好像燕窝一样,有钱人说,这是大补之物。

却不知道,燕窝中都是血和泪。

就好像《红楼梦》里茄鲞如此好吃,简单的一道菜,却够穷苦老百姓数年的生存费用。

读友人诗杜荀鹤

读友人诗杜荀鹤

读友人诗杜荀鹤1、《送人游吴》思乡诗唐·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

2、《山中寡妇》唐·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3、《春宫怨》描写春天唐·杜荀鹤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假设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

4、《再经胡城县》讽刺诗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新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5、《送友游吴越》田园诗唐·杜荀鹤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

6、《长安冬日》唐·杜荀鹤近腊饶风雪,闲房冻坐时。

书生教到此,天意转难知。

吟苦猿三叫,形枯。

7、《送僧》唐·杜荀鹤道了亦未了,言闲今且闲。

从来无住处,此去向何山。

片石树阴下,斜阳。

8、《赠宣城麋明府》唐·杜荀鹤天下为官者,无君一轴诗。

数联同我得,当代遇谁知?年齿吟将老,生涯。

9、《长林山中闻贼退寄孟明府》唐·杜荀鹤一县今如此,残民数不多。

也知贤宰切,争奈乱兵何。

皆自干戈达,咸思。

10、《泗上客思》唐·杜荀鹤痛饮复高歌,愁终不奈何。

家山随日远,身事逐年多。

没雁云横楚,兼蝉。

11、《塞上》唐·杜荀鹤草白河冰合,蕃戎出掠频。

戍楼三号火,探马一条尘。

战士风霜老,将军。

12、《苦吟》唐·杜荀鹤世间何事好,最好莫过诗。

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

生应无辍日,死是。

13、《新栽竹》唐·杜荀鹤劚破苍苔色,因栽十数茎。

窗风从此冷,诗思当时清。

酒入杯中影,棋添。

14、《和刘评事送海禅和归山》唐·杜荀鹤衲外元无象,言寻那路寻。

问禅将底说,传印得何心。

未了群山浅,难休。

15、《赠李镡〔镡自维扬遇乱,东入山中〕》唐·杜荀鹤君行君文天合知,见君如此我兴悲。

只残三口兵戈后,才到孤村雨雪时。

16、《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唐·杜荀鹤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山中寡妇/时世行》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赏析此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
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
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

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
写来看,山中寡妇应该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

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此处的“纳税”,指。

杜荀鹤最经典十首诗

杜荀鹤最经典十首诗

杜荀鹤最经典十首诗“《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哇,你看这小松多有生命力呀!就像一个不服输的孩子,努力地往上长。

我记得有次看到一棵小树苗在石缝里长出来,可不就跟这小松一样嘛。

”“《蚕妇》:‘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嘿,这蚕妇多可怜呀!就像那被遗忘的小花。

我看到那些辛苦劳作的人,就想起这首诗。

”“《山中寡妇》:‘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哎呀,这山中寡妇的日子过得真苦呀!就像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草。

我听老人讲过去的苦日子,就觉得这首诗写得太真实了。

”“《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哇,这画面多美呀!就像一幅绚丽的画。

我有次在春天的花园里,就感受到了这种美。

”“《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嘿,这话说得多有道理呀!就像一个智者在教导我们。

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这句话。

”“《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哎呀,这苏州得多美呀!就像一个梦幻的水乡。

我有个朋友去苏州旅游,回来跟我讲那里的美景,让我想起这首诗。

”“《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哇,这秋天的景色真美呀!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我在秋天的时候去郊外,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就想到这首诗。

”“《题弟侄书堂》:‘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嘿,这学习的环境多好呀!就像一个宁静的世外桃源。

我想象自己在这样的地方学习,肯定很惬意。

”“《自叙》:‘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哎呀,这诗人的心态真好呀!就像那悠然自得的云朵。

我有时候遇到挫折,就想想这首诗,让自己心态平和一些。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哇,这战乱的场景多可怕呀!就像一个黑暗的深渊。

我看历史剧的时候,就会想到这首诗里的情景。

”结论:杜荀鹤的诗很有感染力,能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人生和情感。

唐诗赏析-杜荀鹤《时世行》原文译文鉴赏

唐诗赏析-杜荀鹤《时世行》原文译文鉴赏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麻苎(zhù):即苎麻。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征苗:征收农业税。
后:一作“尽”。
和:带着,连。
旋:同“现”。斫:砍。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
征徭:赋税和徭役。
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相关文章:
1.
2.
3.
4.
5.'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参考文档】山中寡妇赏析-范文模板 (23页)

【参考文档】山中寡妇赏析-范文模板 (2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山中寡妇赏析篇一:山中寡妇山中寡妇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

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

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

《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

】《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

人物简介杜荀鹤出身寒微。

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

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鉴诫录》)。

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

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

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

《唐风集》通行有明汲古阁刊本。

近人刘世珩辑《贵池先哲遗书》本,有补遗1卷。

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以刘刻本为底本,并据《全唐诗》加以补录、校勘,编成《杜荀鹤诗》,与《聂夷中诗》合刊印行。

杜荀鹤简介_杜荀鹤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杜荀鹤简介_杜荀鹤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杜荀鹤简介_杜荀鹤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杜荀鹤(846~904),唐朝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出身寒微。

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

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

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

杜荀鹤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

出身寒微。

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

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善长于宫词。

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

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他脍炙人口的诗《春宫怨》,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显示了作者艺术手段的高超。

然而杜荀鹤的诗的主要成就,还在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

《时世行》2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

在诗人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后,藩镇混战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

这类诗篇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又不为声律所束缚,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

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行世。

杜荀鹤代表作品:《小松》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荀鹤。

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附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杜荀鹤①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②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 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

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⑴C;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山中寡妇》杜荀鹤.拼音版

《山中寡妇》杜荀鹤.拼音版

山sh ān 中zh ōn ɡ寡ɡu ǎ妇f ù / 时sh í世sh ì行x ín ɡ【唐t án ɡ】杜d ù荀x ún 鹤h è夫f ū因y īn 兵b īn ɡ死s ǐ守sh ǒu 蓬p én ɡ茅m áo ,麻m á苎zh ù衣y ī衫sh ān 鬓b ìn 发f à焦ji āo 。

桑s ān ɡ柘zh è废f èi 来l ái 犹y óu 纳n à税shu ì,田ti án 园yu án 荒hu ān ɡ后h òu 尚sh àn ɡ征zh ēn ɡ苗mi áo 。

时sh í挑ti ǎo 野y ě菜c ài 和h é根ɡēn 煮zh ǔ,旋xu án 斫zhu ó生sh ēn ɡ柴ch ái 带d ài 叶y è烧sh āo 。

任r èn 是sh ì深sh ēn 山sh ān 更ɡèn ɡ深sh ēn 处ch ù,也y ě应y īn ɡ无w ú计j ì避b ì征zh ēn ɡ徭y áo。

【作者简介】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

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

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

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

天祐初卒。

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注 释】蓬茅:茅草盖的房子。

杜荀鹤《山中寡妇》的阅读附答案

杜荀鹤《山中寡妇》的阅读附答案

杜荀鹤《山中寡妇》的阅读附答案《山中寡妇》是中国清代文学家杜荀鹤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位在山中执守孤寡的妇女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杜荀鹤表达了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反思以及对妇女自主意识的探索。

本文将对《山中寡妇》进行阅读解析,并提供相应的答案。

首先,通过阅读《山中寡妇》,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与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描述了山中的环境,如“峰峦叠嶂,松柏夹道”等,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山林的幽静和寂寞。

这与寡妇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寡妇的生活贫苦艰辛,没有丈夫的陪伴,孤独感更加强烈。

这种对比手法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寡妇的内心痛苦,进而引发对她命运的思考。

其次,杜荀鹤巧妙地运用了对话和心理描写来展现寡妇的内心世界。

在作品中,寡妇与邻居的对话中透露出自己寂寞、无助的心情。

比如她对邻居说:“自从我丈夫去了,你们大家谁看见过我一位寡妇?”这种心灵的呼喊既让人扼腕,又勾起了读者对她的同情之情。

而寡妇内心的挣扎与奋斗也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例如,作品中写到:“余心欲驰之而适中自制住”,这句话道出了寡妇克制自己的决心与努力。

通过这种运用,作者将寡妇的内心独白与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读者更加能够理解并感受到她的孤独和无助。

再次,作品中充满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批判。

通过寡妇与邻居的对话以及作者的点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封建礼教的质疑与反思。

作者通过寡妇的遭遇,暗示了传统婚姻制度对妇女自主意识的束缚和伤害。

作品中寡妇说:“要外人当月花刺红远京城,男子到好人家,嫁了披挂灿烂的月白花,娶回端肃许多年”。

这个对传统的嘲讽与不满,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礼教中婚姻的陋俗和困窘的态度。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给予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引导我们对社会习俗进行反思。

最后,在阅读《山中寡妇》时,我们应该关注作者运用的象征意义。

比如,作品中的“山”与“寡妇”两个象征,既具有具体的象征意义,又包含了更深层次的隐喻。

山可以被视为隐喻寡妇所在的封闭环境,而寡妇则代表着受束缚的妇女。

山中寡妇赏析

山中寡妇赏析

山中寡妇赏析
山中寡妇这首诗啊,读起来真的是满纸辛酸泪呢。

你看啊,诗里描写的这个寡妇,生活那叫一个苦啊。

她住在深山里,丈夫死了,就剩下她自己孤孤单单的。

家里穷得叮当响,就那点破房子,感觉风一吹都要倒了。

她的日子过得可不容易了。

每天要忙着种地,可是那点收成,还不够交赋税的呢。

赋税就像一个大怪兽,张着大口,把她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都给吞走了。

她能怎么办呢?只能默默忍受。

诗里描绘的她的形象,真的是特别可怜。

穿得破破烂烂的,头发也是乱糟糟的,一看就是被生活折磨得没了精气神儿。

她可能每天早上起来,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心里就一阵难过。

想当初丈夫在的时候,虽然也不富裕,但是好歹有个依靠啊。

现在呢,什么都得自己干。

她去山里砍柴的时候,那动作都是有气无力的。

背着柴走在山路上,弯着腰,就像被生活的重担压得直不起身来。

她在想什么呢?也许在想,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

诗人把这样一个山中寡妇的形象刻画得这么生动,就是想让我们看到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有多艰难。

那时候的官府啊,只知道收税,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这个寡妇就像无数受苦百姓的一个缩影。

我们能感受到她的无奈,她的绝望。

她没有办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在这个深山里,一天天地熬着。

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想飞也飞不出去。

读这首诗的时候,真的是很心疼这个山
中寡妇,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到气愤。

这诗啊,就像一把小锤子,一下下敲打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去同情那些受苦的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杜荀鹤《山中寡妇》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荀鹤《山中寡妇》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荀鹤《山中寡妇》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山中寡妇[唐] 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②。

麻苧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③,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④。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⑤。

〔注释〕①本篇选自杜荀鹤《唐风集》。

②蓬茅,指茅屋。

③柘(zhe蔗),常绿灌木,叶圆而尖,同桑叶一样可以用来喂蚕。

桑柘,古代常用以代指养蚕业。

④旋,便。

斫(zhuo浊),砍。

⑤征徭,赋税和徭役。

〔解析〕中国古代反映社会面貌的诗篇,从写法上看一般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从大处落笔,较全面地揭示社会矛盾。

如杜甫的《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将“安史之乱”时期动荡的社会面貌、凋敝不堪的民生,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真不愧为一代“诗史”。

另一类则从小处着墨,通过具体的事例,以小见大。

这方面的例子就更多了,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便是其中的一篇名作。

《山中寡妇》描写的是逃亡山中的一个寡妇的苦难生活。

如果把唐末社会比作一个大舞台,它所写的只是这舞台上极不显眼的一角。

当时,黄巢农民起义已被残酷镇压下去,封建阶级弹冠相庆未久,内部各集团为了争夺权益,又开始了豺狼般的厮杀。

“九土如今尽用兵”、“四海十年杀人尽”,这个“山中寡妇”的丈夫也是惨死于这场祸乱的千千万万无辜者中的一个。

“夫因兵死守蓬茅”,诗落笔即扣紧题中“寡妇”两字,在交代她守寡原因的同时,概括而又颇形象地表现了她凄苦的心情和孤独无倚的生活。

起句写得虽很平实,但却能给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寡妇”的不幸遭遇留下丰富的思索余地。

次句转入正面描写“寡妇”的形象。

一个人的外形,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衣衫和头发。

故而尽管着墨无多,只写到低劣的麻布衣服、头发已变得焦黄,但已足以由此而使人明白她一定长久忍受着生活的煎熬,联想起她操持农活、日晒雨淋,为生存而挣扎着的苦难生活。

三、四两句点明寡妇为什么忍心离开了自己的家园。

由于军阀战乱,可爱的家乡变成了一片荒芜不毛之地。

“桑柘废来”、“田园荒尽”,正是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

【诗歌鉴赏】杜荀鹤《山中寡妇》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杜荀鹤《山中寡妇》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杜荀鹤《山中寡妇》原文翻译及赏析杜荀鹤《山中寡妇》原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注释、蓬茅:茅草盖的房子。

2、麻苎(zhù):即苎麻。

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3、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征苗:征收农业税。

4、后:一作“尽”。

5、和:带着,连。

6、旋:同“现”。

斫:砍。

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

7、征徭:赋税和徭役。

杜荀鹤《山中寡妇》翻译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

桑树柘树全废毁还要交纳蚕丝税,田园耕地已荒芜仍然征税叫青苗。

时常外出挖野菜连着根须一起煮,随即四处砍生柴带着叶子一起烧。

任凭你住在比深山更深的偏僻处,也没办法逃脱官府的赋税和兵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赏析《山中寡妇》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全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

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应该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

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杜荀鹤的事和诗大全

杜荀鹤的事和诗大全

杜荀鹤的事和诗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荀鹤的事和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关于杜荀鹤的事和诗诗文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关于杜荀鹤的事和诗杜荀鹤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山中诗词鉴赏

山中诗词鉴赏

山中诗词鉴赏山中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翻译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

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注释解释⑴滞(zhì):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

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诗文赏析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唐朝诗人杜荀鹤的诗词大全

唐朝诗人杜荀鹤的诗词大全

【导语】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在诗坛却享有盛名。

杜荀鹤还描写了同情⼈民苦难的诗词。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唐朝诗⼈杜荀鹤的诗词,欢迎阅读!唐朝诗⼈杜荀鹤的诗词篇⼀ 《⼩松》作者是唐代⽂学家杜荀鹤。

其全⽂古诗如下: ⾃⼩刺头深草⾥,⽽今渐觉出蓬蒿。

时⼈不识凌云⽊,直待凌云始道⾼。

【翻译】 松树⼩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那些野草(蓬蒿)⾼出了许多。

那些⼈当时不识得可以⾼耸⼊云的树⽊,直到它⾼耸⼊云,⼈们才说它⾼。

《⾃叙》作者是唐代⽂学家杜荀鹤。

其全⽂古诗如下: 酒瓮琴书伴病⾝,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肺腑⽆⾔处,⽩发吾唐⼀逸⼈。

【翻译】 酒瓮琴书终⽇与⽇渐衰病的⾝体相伴,虽然我熟知世道⼈情但也乐于孤寂清贫。

我宁愿安守穷困,做⼀个天地之间的诗者,决不投⾝官场,成为世间利禄之⼈。

吟诗作赋时不忘济世救物,可叹的是,世道⿊暗,⼈情深险,不能容忍正直本真。

平⽣肺腑之⾔⽆处诉说,如今⽼矣,苍颜⽩发,只能遁⾝世处,做⼀个隐逸之⼈。

《泾溪》作者是唐代⽂学家杜荀鹤。

其全⽂古诗如下: 泾溪⽯险⼈兢慎,终岁不闻倾覆⼈。

却是平流⽆⽯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翻译】 泾溪⾥⾯礁⽯很险浪很急,⼈们路过的时候都⾮常⼩⼼,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不⼩⼼掉到⾥⾯淹死的消息。

恰恰是在⽔流缓慢没有礁⽯的地⽅,却常常听到有⼈被淹死的消息。

《溪兴》作者是唐代⽂学家杜荀鹤。

其全⽂古诗如下: ⼭⾬溪风卷钓丝,⽡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翻译】 在⼀条僻静的深⼭⼩溪上,有⼀只⼩船,船上有⼀位垂钓者。

风⾬迷茫,他卷起钓丝,⾛进篷底,拿出盛酒的⽡罐,⾯对着风⾬⾃斟⾃饮;饮到烂醉,倒下⽽睡;⼩⾈⼀任风推浪涌,待他醒来时,才发觉船⼉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

唐朝诗⼈杜荀鹤的诗词篇⼆ 《⼭中寡妇》作者是唐代⽂学家杜荀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
1、蓬茅:用茅草做成的屋。

2、麻苎(zhu4):即苎麻,可以制布的一种植物。

3、柘(zhe4):指柘树叶,可养蚕。

4、征苗:征取青苗税。

5、征徭:租税和劳役。

【背景与出处】
此诗选自《唐风集》,诗中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赏析】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

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显然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

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

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

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何以为生呢?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

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

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

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

“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

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

《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

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

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赏析】这首诗以通俗的语言刻画出一个极端贫苦的山中寡妇的形象:她鬓发焦黄,面容憔悴,穿着苎麻织的粗布衣裙。

战祸夺去了她的丈夫,她只好孤守着破旧的茅屋。

桑柘废了、田园荒了,她还要缴纳各种赋税。

统治者的盘剥使她过着非人生活,吃野菜,舍不得去根;烧生柴,等不得晒干。

这个寡妇的形象有很强的典型性。

她概括了唐末广大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形。

她的遭遇还说明造成农民不幸的原因乃是连年不断的兵乱和无孔不入的赋税。

通过这个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的强烈抗议。

【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

出身寒微。

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

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

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

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鉴诫录》)。

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

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

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

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

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译文】
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

桑树柘树荒废了,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税。

她只能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

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