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荀鹤的讽喻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Jul.2008第28卷第四期 总第54期
102
论杜荀鹤的讽喻诗
周桃红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8) [摘 要]杜荀鹤的讽喻诗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民生疾苦,具有强
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批判性,人民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杜荀鹤;讽喻诗;批判性;人民性
杜荀鹤的十几首讽喻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批
判性,人民性,历来备受人们关注。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农民起义,战乱频仍。大唐国势江河日下。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系行将崩溃的统治,统治者加重赋税,残酷剥削人民。战乱、租税、酷吏三害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资治通鉴》卷六八《唐纪》:“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
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1]
杜荀鹤的讽喻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民生疾苦,描绘出晚唐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百姓的惨淡人生。
一、揭露统治者奢侈日甚,贪官污吏凶残恶毒 唐末宦官专权,皇帝不理政事,奢侈享乐。地方官吏更是贪赃枉法,横征暴敛,食民而肥。杜荀鹤十分痛恨贪官污吏。《再经胡城县》就是对贪官污吏的鞭挞抨击。 去年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怨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2]
胡城县在安徽阜阳西北。去年,诗人经过胡城县时,听到“县民无口不怨声”,按常理,“今来”胡城县,应听到县宰被罢免的消息。但恰恰相反,再经胡城县,看见“县宰加朱绂”。压榨百姓的酷吏竟然获得加官进爵。诗人愤怒地指出,县宰的朱绂,“是生灵血染成”的。统治阶级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享受奢侈糜烂的生活。唐代,户口、赋税是决定地方官吏升迁的两个主要条件。所以,地方官吏拼命征收赋税,即使灾年也是如此。在这样的压榨剥削下,人民肯定摆脱不了悲惨命运了。 杜荀鹤在抨击贪官污吏的同时,十分渴望行仁政,关心百姓的好官出现。《献池州牧》就是对这样的好官的赞扬。 池阳今日胜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这位池州牧,“大变凶年作小康”,在他的治区,人民“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逃难在外的人民,听到仁政,自然很快还乡了。 杜荀鹤把贪官污吏和仁政爱民的好官作一比较,寄托了他的理想和愿望:官吏要勤政清廉,善待百姓,让百姓安定快乐地生产生活。 二、揭露统治者用兵不息以及军阀暴行 唐末,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百业凋零。这些也是杜荀鹤讽喻诗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九土如今竟用兵”(《乱后书事寄同志》),战火不息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旅泊郡中叛乱示同志》诗云: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舆幸蜀年。 这些“军家”“遍收宝货”,“乱杀平人”,拆古寺,开荒坟,人们“相看不敢言”。军阀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百业凋零,农村更是一片萧条景象。 《乱后逢村叟》云: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这位老翁孤独地住在破村,他的儿孙已经在战乱中丧身。农村里鸡犬星散,桑柘被伐,一片萧条。可朝廷还像平时一样征收赋税。这位老翁如何承受得了呢?日落前山,老翁孤独倚门的情景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令人悲痛不已。
老翁的悲惨遭遇,在晚唐动乱的时代并不少见。因为“未尝州县略安存”,广大人民百姓是摆脱不了战乱的阴影的。“兵戈到处弄性命”,(《乱后逢李昭象叙别》)“家随兵尽屋空存”,(《题所居村舍》)“杀人将尽更邀勋”。(《题所居村舍》)诗人按耐不住内心的愤怒,对军阀进行无情地鞭笞和控诉,对人民的悲惨遭遇给予深切的同情。
三、揭露统治者赋敛愈急,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
唐朝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烈,国势衰弱,帝国大厦岌岌可危。为了支撑帝国大厦,满足自己奢侈享乐需要,唐王朝加重了赋税的征收,地方官吏乘机横征暴敛,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旧唐书·杨炎传》载:“科敛之名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
旧仍积,不知其涯。”[3]
繁重的赋税,使得农民大量逃亡。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讲的就是一个老妇不堪忍受重赋,而逃往深山,但仍然“无计避征傜”的悲惨遭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
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夫因兵死,桑柘被废,田园已荒,但仍然要纳税,征苗。她守蓬茅,穿麻苎,吃野菜,烧生柴,山中寡妇过的就是这种非人的生
活。
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其实是当时千百万苦难百姓悲惨命运的缩
影。 《题所居村舍》云: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这首诗已由衰翁、老妇扩展到农村普遍惨景。战乱过后,十室九空,家已尽,屋空存。桑木充寨,耕牛劳军,蚕无夏织,田废春耕。即使如此,税额不能减一分。为了收刮更多赋税,向统治者邀勋,酷吏不惜置人民于死地。这就是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用心常合道,出语或伤时”。(《自述》)杜荀鹤是一个关注时事,关心苍生的诗人。他深切地同
情人民的苦难,无情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无子无孙一病翁,将何筋力事耕农。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伤硖石县病叟》)他对贫富不均,社会不平提出强烈的质问。“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
樵夫跣足行。”(《雪》)“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蚕妇》)他指出“官苗若不平平纳,任是丰年也受饥”(《田翁》)。他曾以无比的勇气向梁王朱温献“《时
世行》十首,欲令太祖省徭役,薄赋敛”。但“是时方当征伐,不洽
上意”。[4]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济苍生之心以及回天无力,不能解民于水火的痛苦无奈之心情。
杜荀鹤的讽喻诗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现实性,人民性。“能使贪
吏廉,邪臣正,父慈子孝,兄良弟悌,人伦之纪备矣。”[5]
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值得我们深
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82. [2]彭定求.全唐诗[M].中华书局,1979.下引杜荀鹤诗,均见《全唐诗》. [3]后晋·刘响等.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4]后蜀·何光远.鉴诫录[M].四库全书本.
[5]唐·杜荀鹤.杜荀鹤文集[M].宋蜀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周桃红,男,安徽枞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
学2006级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