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义利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
将重组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结构 ,造成当代社会
主义发展 的强劲势头。 参考文献 : [ 1] 陈国新等. 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 与实践. 昆明: 云
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 」 韩莉.试论 科 学社会 主义在 中国的创新 与发展. 中国教育导刊, 2007年第4- s 期. [3 ] 陈立旭, 姜毅然.科 学发展观 与 当代社会 主义. 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第9卷第1期.
运用科学 发展 观理论 来 指 导 当代 社会 主义实践 ,
人 ,衡量社会主义是否得到发展的尺度是人 ,只有这 样, 社会 主义的发展 才有 了正确 的方 向。 4.科 学— 当代社会主义发展 的新 的基拙条件 科 学发展 观理 论指 出社会 主义 的发展必须 以科学 为基础 条件 。这 是 因为科学发展 观理论本身就是科学 的体系 , 强调的是科学的内涵 , 其立足点在于科学 , 它 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科学发展 ,它的全部理论贯穿着 科学这条红线。它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发展要讲求科学 , 自觉遵循客观规律 , 要依靠科学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文化 、 政治 , 同时 , 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 、 文化 、 政治三 者的协调发展也必须贯彻科学精神 。
关键词 : 义利观
和谐社会
合理 内核
物质基础
道德基础
一、 传统义利观的嫂变及其合理 内核 义 利 关 系 问题 是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 的一 个 重 要 问 题 ,也是历代哲人所关注的一个人生大问题。 自古 以 来, 义利之辩纷争不息 、 源远流长。 义 利 之辩 在 我 国社 会 历 史 上 大 致 经 历 了三个 阶 段。一是先秦时期 。对“ 的问题 , 利” 先秦思想家大致有 三种不同主张 :杨朱主张为“ ,拔一毛而利天下 , 己”“ 不 为也”《 ( 孟子 尽心上》 。墨子主张“ ) 为人”“ ,摩顶放踵
以利天以调节 , 一方面承认一己之利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 另一
方 面又 强 调 个人 之 利 只能被 肯定 在一 定 的 范 围 与尺 度
之 内。“ 富与贵 , 是人之所欲也 ; 不 以其道得之 , 不处 也” (( 论语 里仁》 “ , ) 富而可求也 , 虽执鞭之士 , 吾亦为
传 统 义 利观 与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武 东亮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山东 菏泽 274030)
摘 要 : 义利 关 系是所有社会 成员都不能回避 的大 问题 , 传统义利观 的演 变经历 了由义利统一到二者对立 的不同阶段 。传统义利观不但含有丰 富的利 民、 富民的
思想因素 , 而且对社会 中公利与私利、 物质需求与精神 需求的关 系进行 了理论探讨 ; 充分发扬其 中的积极 因 素,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之” 《 。( 述而》 可见孔 子将追求 富贵 、 ) 追求物质利益视 为人 的正当要求 。 这说 明孔子是不反对谋利的。 孟子还 明确提 出了义利兼顾 的观点 , 既反对杨朱的 自私 自利 ,
耻于其“ 拔一毛而利天下 , 不为也”又不赞同墨翟“ , 摩 顶放踵 以利天下” 的无私兼爱 , 而是认为要兼顾个人与 他人 , 既不能为了 自己而不顾他人利益 , 也不能只为利 人而不顾 自身利益。二是两汉时期 。自董仲舒提出了 “ 正其谊不谋其利 , 明其道不计其功” 春秋繁露》 , (《 ) 儒
家的义利统一观开始发生讹变 。 义与利 由统一开始走 向 对立。但董仲舒也并非完全排斥对“ 的追求 , 利” 他说 : “ 天之生人也 , 使之生义与利 。利 以养其 体 , 以养其 义
心 。心不得义不能乐 , 体不得利不能安 。”故圣人之利 “ 民, 使之有欲 , 不得过节 ; 使之敦朴 , 不得无欲; 无欲有 欲, 各得以足, 而君道得矣。” 董氏在偏离孔孟义利统一 观 的同时 , 却从另一方面超过了他们 , 那就是开始了对 公利与私利的明确探求 。他很重视公利 , 强调“ 为天下 兴利” 以爱利天下为意” 同上) 。主张“ 和“ ( 克己利他” , 主要是反对极端 自私 自利 , 而不是完全排斥个人利益。 三是宋明时期 。以程朱理学的“ 天理 、 存 灭人欲 ” 为标 志, 传统义利观较之孔孟时代有 了更大的偏差。后人往 往认为宋儒是把义利完全对立起来 , 不但泯灭人性 , 而 且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其实, 把义利对 立 已非儒家先贤之本意 , 况且对宋代理学家的天理 、 人 欲也要有一个正确 的理解 ,才能对其义利观作 出客观 公正 的评价 。那么程朱所谓的“ 天理 、 人欲” 的内涵究竟 是什么呢? 这是我们评价宋儒 天理 、 欲之辩 的关键所 人 在。今人常常习惯性或者想当然地把“ 人欲” 直接诊释 、 转换成 “ 的欲望 ” 人 一词 , 然而相对 于程 朱 的原意来 说 , 这一理解实在带有很大的偏误。《 二程遗书》 卷一八说 : “ 且譬如椅子 , 人坐此便安 , 是利也 。如求安不 已, 又要 褥子 , 以求温暖, 无所不为 , 然后夺之于君 , 夺之于父 , 此是趋利之弊也。 利只是一个利 , 只为人用的利。 “ ”利” 即“ 也 , 欲” 二程认为耳 目口鼻四肢之欲是人皆有之 、 不 可或无的天性 , 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好 , 因此对于它我们 只可称之 为 “ ” “ ” 而不 可 称 之 为 “ 欲 ” 利 或 欲 , 人 。因为 “ 人欲” 只是趋利之 弊, 求欲之过 , 是对于“ 的过分要 利” 求 ,这种要求 已不满足于 自身在社会伦理规范限度 内 的合理所得 , 而只从“ 自家躯壳上头起意”不顾他人的 , 合理利益, 强取豪夺 , 损人利己。这样 , 原本正当的“ 欲” 便就流为不合理的“ 人欲” 了。所 以, 同样是“ , 利”同样 是“ , 欲”用得好与不好、 当与不当, 性质大不相同。用得 不好 、 用得不当, 就是“ 人欲” 。用得好 、 用得当, 就是“ 天 理” 朱子语类》 。《 卷一三载 : “ 问饮食之间, 孰为天理 , 孰 为人欲? 曰:饮食者, 天理也 ;要求美味, 人欲也‘ 显然, ”
将重组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结构 ,造成当代社会
主义发展 的强劲势头。 参考文献 : [ 1] 陈国新等. 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 与实践. 昆明: 云
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 」 韩莉.试论 科 学社会 主义在 中国的创新 与发展. 中国教育导刊, 2007年第4- s 期. [3 ] 陈立旭, 姜毅然.科 学发展观 与 当代社会 主义. 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第9卷第1期.
运用科学 发展 观理论 来 指 导 当代 社会 主义实践 ,
人 ,衡量社会主义是否得到发展的尺度是人 ,只有这 样, 社会 主义的发展 才有 了正确 的方 向。 4.科 学— 当代社会主义发展 的新 的基拙条件 科 学发展 观理 论指 出社会 主义 的发展必须 以科学 为基础 条件 。这 是 因为科学发展 观理论本身就是科学 的体系 , 强调的是科学的内涵 , 其立足点在于科学 , 它 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科学发展 ,它的全部理论贯穿着 科学这条红线。它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发展要讲求科学 , 自觉遵循客观规律 , 要依靠科学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文化 、 政治 , 同时 , 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 、 文化 、 政治三 者的协调发展也必须贯彻科学精神 。
关键词 : 义利观
和谐社会
合理 内核
物质基础
道德基础
一、 传统义利观的嫂变及其合理 内核 义 利 关 系 问题 是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 的一 个 重 要 问 题 ,也是历代哲人所关注的一个人生大问题。 自古 以 来, 义利之辩纷争不息 、 源远流长。 义 利 之辩 在 我 国社 会 历 史 上 大 致 经 历 了三个 阶 段。一是先秦时期 。对“ 的问题 , 利” 先秦思想家大致有 三种不同主张 :杨朱主张为“ ,拔一毛而利天下 , 己”“ 不 为也”《 ( 孟子 尽心上》 。墨子主张“ ) 为人”“ ,摩顶放踵
以利天以调节 , 一方面承认一己之利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 另一
方 面又 强 调 个人 之 利 只能被 肯定 在一 定 的 范 围 与尺 度
之 内。“ 富与贵 , 是人之所欲也 ; 不 以其道得之 , 不处 也” (( 论语 里仁》 “ , ) 富而可求也 , 虽执鞭之士 , 吾亦为
传 统 义 利观 与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武 东亮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山东 菏泽 274030)
摘 要 : 义利 关 系是所有社会 成员都不能回避 的大 问题 , 传统义利观 的演 变经历 了由义利统一到二者对立 的不同阶段 。传统义利观不但含有丰 富的利 民、 富民的
思想因素 , 而且对社会 中公利与私利、 物质需求与精神 需求的关 系进行 了理论探讨 ; 充分发扬其 中的积极 因 素,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之” 《 。( 述而》 可见孔 子将追求 富贵 、 ) 追求物质利益视 为人 的正当要求 。 这说 明孔子是不反对谋利的。 孟子还 明确提 出了义利兼顾 的观点 , 既反对杨朱的 自私 自利 ,
耻于其“ 拔一毛而利天下 , 不为也”又不赞同墨翟“ , 摩 顶放踵 以利天下” 的无私兼爱 , 而是认为要兼顾个人与 他人 , 既不能为了 自己而不顾他人利益 , 也不能只为利 人而不顾 自身利益。二是两汉时期 。自董仲舒提出了 “ 正其谊不谋其利 , 明其道不计其功” 春秋繁露》 , (《 ) 儒
家的义利统一观开始发生讹变 。 义与利 由统一开始走 向 对立。但董仲舒也并非完全排斥对“ 的追求 , 利” 他说 : “ 天之生人也 , 使之生义与利 。利 以养其 体 , 以养其 义
心 。心不得义不能乐 , 体不得利不能安 。”故圣人之利 “ 民, 使之有欲 , 不得过节 ; 使之敦朴 , 不得无欲; 无欲有 欲, 各得以足, 而君道得矣。” 董氏在偏离孔孟义利统一 观 的同时 , 却从另一方面超过了他们 , 那就是开始了对 公利与私利的明确探求 。他很重视公利 , 强调“ 为天下 兴利” 以爱利天下为意” 同上) 。主张“ 和“ ( 克己利他” , 主要是反对极端 自私 自利 , 而不是完全排斥个人利益。 三是宋明时期 。以程朱理学的“ 天理 、 存 灭人欲 ” 为标 志, 传统义利观较之孔孟时代有 了更大的偏差。后人往 往认为宋儒是把义利完全对立起来 , 不但泯灭人性 , 而 且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其实, 把义利对 立 已非儒家先贤之本意 , 况且对宋代理学家的天理 、 人 欲也要有一个正确 的理解 ,才能对其义利观作 出客观 公正 的评价 。那么程朱所谓的“ 天理 、 人欲” 的内涵究竟 是什么呢? 这是我们评价宋儒 天理 、 欲之辩 的关键所 人 在。今人常常习惯性或者想当然地把“ 人欲” 直接诊释 、 转换成 “ 的欲望 ” 人 一词 , 然而相对 于程 朱 的原意来 说 , 这一理解实在带有很大的偏误。《 二程遗书》 卷一八说 : “ 且譬如椅子 , 人坐此便安 , 是利也 。如求安不 已, 又要 褥子 , 以求温暖, 无所不为 , 然后夺之于君 , 夺之于父 , 此是趋利之弊也。 利只是一个利 , 只为人用的利。 “ ”利” 即“ 也 , 欲” 二程认为耳 目口鼻四肢之欲是人皆有之 、 不 可或无的天性 , 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好 , 因此对于它我们 只可称之 为 “ ” “ ” 而不 可 称 之 为 “ 欲 ” 利 或 欲 , 人 。因为 “ 人欲” 只是趋利之 弊, 求欲之过 , 是对于“ 的过分要 利” 求 ,这种要求 已不满足于 自身在社会伦理规范限度 内 的合理所得 , 而只从“ 自家躯壳上头起意”不顾他人的 , 合理利益, 强取豪夺 , 损人利己。这样 , 原本正当的“ 欲” 便就流为不合理的“ 人欲” 了。所 以, 同样是“ , 利”同样 是“ , 欲”用得好与不好、 当与不当, 性质大不相同。用得 不好 、 用得不当, 就是“ 人欲” 。用得好 、 用得当, 就是“ 天 理” 朱子语类》 。《 卷一三载 : “ 问饮食之间, 孰为天理 , 孰 为人欲? 曰:饮食者, 天理也 ;要求美味, 人欲也‘ 显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