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之游导游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脂之游导游词
欢迎诸位朋友来到米脂。
大家郡知道,每个县的县名郡有一定的寓意和来历,您知道米脂县的来历吗?据县志记载,米脂古称银州,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 (即小米),米汁淅(意为淘)之如脂而得名。
下面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米脂的概况。
米脂位于陕北榆林的中东部,无定河中游,面积1212平方公里,人口21.6万,是榆林市最小的县之一,地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塑区,在历史上它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宋代时,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叛宋,夺取了银州(米脂),使宋朝军队不能北进。
宋代名人范仲淹说米脂是 “控山险,扼冲要,屏蔽延州(延安),为兵家所在必争也。
”
米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据史料记载,明、清之际,弹丸之地的米脂县涌现出了进士24人,举人67人,贡生、秀才500余人;民国年间有17人赴美、日等国留学,到京、沪、穗的学生就更多了,所以米脂被人们誉为 “文化县”。
米脂又因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豹蝉的故乡、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故乡而天下闻名。
这里历史上留存下来了许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来考察、探访,也吸引着大批游客、嘉宾去观赏、凭吊。
今天我带大家去游览比较有名的几处吧!
盘龙山原名马鞍山,位于米脂城北门外,是一座独立的土石山包,因其形似马鞍状而得名。
山南麓原有明嘉靖年间建造的真武祖师庙,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次年派他的侄子李过返回家乡,将原马鞍山扩建为行宫,是年11月,闯王李自成率大军回故里祭祖,见行宫地势雄伟,虎踞龙盘,遂赐名“盘龙山”。
该山东傍饮马河,
南眺文屏山,西临无定河,北依印台山。
山上建筑自上而下依形就势,占地面积3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整个建筑由乐楼,梅
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等7部组成。
楼台
叠峙,亭殿交错,依山据险,构思奇巧,规模恢弘。
盘龙山上的建筑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先有李自成行宫,后有真武祖师庙。
传说李
自成兵败后,女真族入主中原,清廷下令铲除大顺朝全部遗迹,闯王
故里的父老十分怀念这位家乡的英雄,不忍毁坏行宫,便抢先在启祥
殿内塑了真武祖师泥像,将行宫改为真武庙,保存了行宫原有的规模。
先有祖师庙还是先有行宫,成为后世的又一个争论的话题。
到了李自成行宫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自成,他初名鸿基1606年出生于米脂县李继迁寨。
李自成幼时家境贫寒,勉强读了几年书,十多
岁时给财主家放羊,为给地主还债,种过田,打过铁,当过驿卒。
1630年,迫于生计向艾财主借债,因无力偿还,被打入死牢。
后越狱
杀死财主,投奔闯王高占祥。
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崇
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吊死在皇宫后的煤山上,宣告统治了276年的明
王朝结束。
相传李自成幼时每天吃不饱,穿不暖,只有过年那一天,
才能吃一顿饱饭。
李自成说,若是我当了皇帝,就叫大家天天过年。
这话传到玉帝的耳朵里,很不高兴,就以天计年,把闯王40年的江山改成了40天。
李自成失败后,他的归宿问题,300年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当前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李自成在湖北武与清军交战失利后,仅
带28骑,奔往通山县九宫山,突遭以陈九伯为首的地主武装袭击而死,年仅39岁。
赞同这种观点的有著名历史学家姚雪垠、谢承红、吴晗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李自成用金蝉脱壳之计,来到了湖南省石门夹山寺
隐居为僧,直到69岁时圆寂。
这种观点是依据1981年该寺发掘奉天
玉和尚墓出土的许多文物,与当地流传李自成出家为僧的一些故事极
为吻合,专家们又根据出土的碑石、墓砖上有关文字、图案等,推断
出与陕北的风俗习惯有关,认为这个和尚极有可能是李自成。
对于李自成的历史悲剧,早在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毛泽东就向全党推荐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打江山难,守
江山更难”。
行宫正在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因貌美被誉为“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大家都知道 “沉鱼”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的西施;“落雁”指的是西汉时的王昭君;“羞花”指的是唐时的杨贵妃;“闭月”指的是东汉末的貉蝉。
到了米脂,
有句俗谚“米脂婆姨绥德汉”,它是啥意思呢?其实米脂婆姨最早指的就是貌若天仙般的貂蝉。
貂蝉东汉晚期出生于米脂,传说上界牡丹仙子不胜天宫寂寞。
降临无定河西林涛瑞草间的檀合焉,与淳朴英武的青年猎手点化成亲,住
在洞里。
据说后人把办喜事叫“入洞房”,就是由这里起头的。
仙姬聚山水秀气,集百花精英孕育腹中胎儿生下个女骇,取名貂蝉。
据说那年
方圆百里山花野卉不放一枝。
貂蝉观花露,吮叶霜,出落得百媚千娇,
八月中秋拜月,月儿因她貌美而被云遮蔽,便有 “闭月”之说了。
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眼看奸臣董卓即将篡夺东汉王朝,便设下连环计,将义
女貂蝉明里献给董卓,暗地许给将军吕布,貂蝉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周旋于二人之间,最终铲除了董卓。
貂蝉深明大义,以身报国,成为
一首千古绝唱。
京剧《风仪亭》,说的就是这出故事。
貂蝉洞坐落在米脂城西12公里的石沟镇杜兴庄村檀合焉北山顶上,湾内四周底凹,中间有高约30米的山峰突起,在山峰下离地面一丈高处,有一山洞,这就是貂蝉洞。
山洞为人工穿凿而成,宽约三丈,高
二丈余,斜下穿人,深不可测,传说这个洞通到黄河边上。
中国有两个出美女的地方,一个是新疆的达坂城,一个是陕西的米脂县。
有人说达阪城因闭塞和近亲结婚,基本看不到美女了。
而米脂婆
姨天生丽质,人才辈出。
革命战争年代,有敢于同蒋介石唇枪舌剑的
曹秀琴(杜聿明夫人);有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功勋卓著受到毛主
席接见的高敏珍;有1949年10月1日在殖民统治下的澳门,第一个
升起五星红旗的杜岚;有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纪念堂的建筑设计者
高亦兰;还有林彪原配夫人,被誉为 “陕北第一枝花”的张梅也是米脂人。
20世纪50年代歌剧《白毛女》盛行期间,在全国文艺团体中扮演“喜儿”而一举成名的米脂婆姨竟达27位。
据统计,解放后除牺牲的烈士外,任国家部局稠司局级领导的米脂婆姨有120余人,县处级580多人,
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达百余之多。
今天的米脂婆姨已成为一个品牌,
正在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村。
旧址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旧居、十二月会议旧址、西北野战军高
级干部及前委扩大会议旧址、庆祝宜川战役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
大会旧址,中央政治部、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社、战地医院、新华社
等旧址。
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在这里居
住了4个月之久,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十二月会议”,提出了“打
倒蒋介石,建设新中国”的号召,并从事了巨大的理论研究,仅编入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就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1篇著作。
杨家沟革命旧址,是闻名全国的原杨家沟马氏地主集团的庄园,
也是全国最大的窑洞式庄园。
杨家沟马氏家族,从明代万历年至今,
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马氏家族以农为本,农商并举,耕读传家,18
世纪中叶开始发家,19世纪中叶已成为名门望族,拥有土地数十万亩,是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集团。
土地改革时,这个村划定地主成分的就
达72户。
1942年中共中央由张闻天撰写的《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中
指出:“杨家沟是全国罕见的一个地主经济条件集中的村庄。
”陕甘宁辖
区的杨家沟,以有马光裕堂(一个地主集团的代号)而闻名陕北。
杨家沟村,又名扶风寨,是马氏族人于清同治年间营造的,在选址、规划、设计上,蕴涵哲学理念,讲究风水地利。
扶风寨是建在一
座陕北黄土高原少有独立的龙头凤尾孤山上,该山涧水绕合,三山环围,状如凤凰展翅,亦称龙凤寨。
毛泽东、周恩来旧居也称新院,是本村留日学生马醒民1929年亲自设计监修的私宅,坐落在扶风寨的九龙口上,天沟为界,依山据险,山
环水绕,雄浑壮观。
新院中西结合,构思精巧,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在采光、取暖、保温、纳凉、防卫、审美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大门
石构拱券,门楼垛口林立,一字坐北的11孔拱券窑洞,磨砖雕檐,凹凸交错,整个建筑将欧式拱券风格与陕北窑洞文化巧妙融为一体,既
体现了四方建筑的典雅,又反映出陕北窑洞建筑的雄浑,可称为中西
建筑结合的典范。
更可称奇的是新院有明暗9条龙:暗9条龙,即院子坐落在9个非常陡峭的黄土脊梁上;明9条龙,即巨形挑檐石上雕琢有9条形状各异的龙。
无独有偶,新院修好后主人没住几日,而天
之骄子毛泽东在这里住了4个月之久。
革命旧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15公里,米佳(米脂一佳县)公路沿线的桥河岔乡刘家峁村是陕北地区最大的财主姜耀祖于清光绪年间投巨资,历时16年亲自监修的私家宅院。
庄园依山就势,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40余亩,由上、中、下三院和寨墙、井楼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为砖石结构,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
1998年,姜氏庄园作为汉民族窑洞建筑的典范,以1:1的比例仿建于北京中华民族园。
庄园现在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下来请大家
随我从下到上去参观吧。
我们看石砌寨门上石刻匾额书“大岳屏藩”四个大字,这是主人姜耀祖手书,字体工整大方,苍劲有力。
从它的字面来讲,是说整个庄园
以高山大岳为屏障,气势磅礴。
但之外它巧妙地隐含了主人的名字,
这里的“岳”为姜海岳,也就是姜耀祖,“藩”取长子姜树藩一字,“屏”也
取长子又名姜辅文,字 “介屏”一字,“大”作为形容词,寓意主人如同大山一般的有实力和气度,可以“福泽子孙,荫庇后人”,可谓匠心独具。
这里是下院的平台,台东侧有与寨楼连为一体的井窑,高5米,宽4米,窑内有一口深百尺(33.3米)的水井,井壁用石块盘旋垒砌而成,水源引自山下泉眼,水质甘甜爽□。
井口安装传统手摇辘轳,井旁有高貂1米,宽2米的盛水大石槽和洗物用的小石槽。
窑壁留有瞭望和望孔,可观察寨外敌情,地下设有排水暗道。
井窑顶端办炮台,炮台寨
墙外形如城墙马面,可居高临下,扼守寨堡。
下院也叫管家院,坐西北向东南,是一座典型的窑洞式四合院,大门
用水磨青砖砌成,青瓦硬山顶,彩绘斗拱额枋,特别是门两侧的抱鼓
石,鼓面浮雕二龙戏珠等图案,生动传神。
门额悬挂 “大夫第”木雕巨匾,气势夺人,因姜耀祖捐过奉直大夫(即从五品文散官),故有此匾。
院内下面3孔窑洞是管家居住的,两侧的6孔厢窑是学堂和佣人居住的,大门两侧是石板铺顶的驴棚马圈和草料房。
院外墙壁上安有许多
拴马石,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姜氏家业兴旺,人欢马叫的喧闹场景。
从下院东侧穿过石砌门洞,我们便到达中院,它坐东北向西南,大门
青砖砌筑,灰瓦硬山顶,门额悬挂 “武魁”木匾,用以炫耀主人叔父姜鹰翔,曾在1822年中武举之绩而设。
大门两侧置抱鼓石,鼓面浮雕 “双
狮滚球”、“麒麟送子”等图案,异常精美。
门内是水磨砖砌成的月亮门,上有砖雕琴棋书画、姜太公钓鱼等人物图画,雕刻精细,寓意高雅。
院内方形石板铺地,院中两侧各有三间硬山式大厢房,门窗精巧细致,特别是圆形后窗,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从中院踏上16个石阶,便到了主人居住的上院,大门为垂花屏门,砖
木结构卷棚顶,门扇30多个5路门钉依次排列,严肃气派。
门洞置有
长方形石雕门枕石,上卧浮雕石狮,四面牡丹花卉,玲珑小巧,活灵
活现。
照壁两侧廊心墙砖雕 “鹿奔松林”、“鹤唳寿石”图,栩栩如生,寓
意福禄禧寿。
屏门按传统习惯平时是不能打开的,只有在婚丧嫁娶,
贵宾来临时才能打开。
院内的五孔正窑是主人居住的,穿廊抱厦,高
门亮窗,中间三孔相互通连,炕裙壁画,暖阁壁橱,水磨石灶,菱形
石板铺地,精巧宜人,无不体现出陕北窑洞室内独具的装置。
正窑两
侧各设小院,院内各有两孔窑洞,院申两侧对称的六孔厢窑是儿孙们
居住的。
上院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
院的正中石台上有一块非常大的石板,大家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它是石床,是主人夏天避暑纳凉休息的地方,床的底部四周用小石槽
包围起来,将水倒入槽内,通过水的隔离作用,可以起到防止虫、蚁
对人的骚扰,可见它的设计简单合理又科学实用。
我们看到姜氏庄园的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和谐自然,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外严于防范。
窑洞冬暖夏凉,起居舒适,室外
视野宽广、错落有致,特别是它的砖、木、石雕刻工艺,无不体现着
主人的聪明才智和文化底蕴,也为大家展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
庄园整体保存了历史
上原有的环境风貌和建筑格局,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及民俗方面的
价值。
现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鼎铭陵园位于米脂城东20公里佳米(佳县—米脂)公路沿线的桃镇
麒麟湾。
陵园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于1959年修建的,由米脂著名
工匠马向发设计监修。
陵园将陕北传统的坟墓建筑和现代陵园建筑风
格巧妙地融为一体,设计奇巧,工艺精湛。
庄严雄伟的塔型纪念碑携
刻有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和东北局挽词。
李鼎铭故居坐落在陵园脚下的
黄土坡上,是五孔典型的陕北石砌窑洞建筑,现已作为李鼎铭纪念馆。
李鼎铭(1881~1947年),原名丰功,生于米脂县桃镇桃花峁。
他出身于农家,幼年受教于舅父杜良奎(杜聿明之父)家中,通读经史子集,兼及医学经典著作,精通地理、数学,天文,曾自造地理仪、天文盘,计算日食,因学有所长,闻名乡里。
1903年赴绥德应试,考为廪生。
1913年,利用临水寺开办民国小学,后又在桃镇创办国民高等小学并担任校长。
李鼎铭先生从事教育事业十余年,同时开办医馆,治病救人,群众对他有很多赞誉。
1941年他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先后当选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边区政府副主席。
同年在边区参议会二届会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毛主席在《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和《为人民服务》中给予刻论述和高度评价。
1943年他还提出了另外一句名言 “与时俱行”,与1917年李大刽提出的“与时俱进”、1947年毛泽东提出的“与时并进”、200年江泽民提出的“与时俱进”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从政7年,对主管的工作躬亲过问,不顾年迈体弱,坚持调查研究,为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事。
在国民党胡宗南军队进攻延安时期,党中央毛泽东转战陕北途中积劳成疾,于1947年12月11日,因患急病医治无效,去世于工作岗位(绥德义合),终年66岁。
现在桃花峁每年桃花盛开,松柏常青,前来参观凭吊先生的游客逐年增多。
陵园与故居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