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4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 14 2007总第228期Journal of Nor theast Nor 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um N o 1228 [收稿日期]2007-03-20 [作者简介]王志(1966-),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现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历史学博士。
=日本史研究>
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
王 志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级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其作为历史范畴,有一个形
成与发展的过程。
最初它只是以武士生活习惯为基础的行为准则。
到了江户时代,山鹿素行等儒学家,以中
国的儒学理论为指导,把儒学中的/道0作为哲学基础,构建了自镰仓时代以来一直都缺乏理论性的武士伦理,
使传统的武士道发展成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士道,成为武士阶级的主要生活指导原理。
[关键词]武士道;山鹿素行;士道;5叶隐6
[中图分类号]K31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7)04-0025-08
武士道也称士道,是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级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自10世纪以来,日本武士凭借着武力和日后被称为武士道的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团结力、战斗力登上历史舞台,确立了武家政治,从此武士道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武士道作为历史范畴,有一个形成与演变的过程。
武士道一词在镰仓时代还不曾出现,它最初由来于武士们在日常生活和军事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是由一系列当时被称为/武者之习0、/弓马之道0等习俗、惯例和常规所混杂在一起的实践道德。
到了江户时代,经过儒学理论的改造,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习俗、惯例和常规发挥作用的武士道发展成为系统的士道理论。
这种被系统化、理论化的武士道论在明治维新后并没有随武士阶级的消亡而失去作用,而是被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利用,成为构筑以对外侵略为目标的日本军国体制的道德基础。
一、中世武士道的思想内容及特征
日本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主要应归因于其以武力和团结力组成了家族式的军事集团)))武士团。
这种武士团是相对封闭的集体,其主要结构是由各个横向的家族与最有实力的豪族之间结成纵向的主从关系。
维护家族的存在和发展是武士结成武士团的初衷,而维系主从关系则是武士团得以存在的前提。
规范这种关系的道德观念,便是对主君的/忠0和对家长的/孝0。
/忠0与/孝0无疑都是来自中国儒家思想的概念,虽其字面相同,但是双方对其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却有所不同。
特别是在如何实践/忠0与/孝0,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行为规范,日本武士和中国的士大夫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武士的主从关系中,最初下属对主君的忠诚义务也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是以主君的/恩0为前提条件的,即对保护自己领地和家族的主君,为表示感谢和报答,臣下必须在平时或战时对主君/奉仕0种种义务。
这说明主君的/恩0与臣下的义务是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一种交换关系。
其中,主君最重要的/恩0是给予臣下以领地,或保护臣下已有的领地权;臣下最主要的义务则是为主君去战斗,乃至献#25#
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所谓的/献身道德0。
这种/献身道德0有为主君的/恩0而献身和为主君的/情0而献身两种表现形式,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在发生战争时,主君常以向臣下许诺恩赏来求得武士为其尽忠,奋力作战。
例如,在10世纪的平将门之乱时,武士首领平良兼欲讨伐平将门,他向臣下表示,要/积谷米以增勇,分衣服以拟赏0(5将门记6)[1]90,这说明主从的结合首先是建立在物质利益的给予和获得的基础上。
而武士的忠诚与武勇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利益上,明确表示/没有领地,就无须忠君,也无须在战场上舍命0(5北条五代记6)的武士大有人在[2]38。
有些武士认为,如果无法取得证据以证明自己的军功,并以此证据取得奖赏的话,那么为君主舍命就是没有意义的/犬死0。
/唯一人攻敌阵,无证人而死,乃徒劳无益,可谓犬死,若主君在时,可一马当先,舍命向前。
如此,我得高名,子孙也得勋功0(5源平盛衰记6)。
/欲显一身之勇武,重在知场所,于无人见处,奋不顾身而战死乃犬死。
若有名誉之人在场,则应争先于万人以显武勇,虽战死,可传武名于子孙0(5北条五代记6)[1]90。
可见当时武士崇尚献身道德和武勇精神的目的在于获取主君的恩赏,以此为家族和子孙谋取长远利益。
这种基于自我利益考虑的主从关系并不牢固,/昔是昔,今是今0,/恩就是主君0,这种观念始终支配着那个时代武士对主从关系的选择,对武士来说这是非常现实的想法。
因为在武家栋梁不断变换的时代,如果不及时选择去就的话,是很难保全身家性命和领地的。
例如,关东武士在源赖朝举兵前多隶属平氏,而一旦赖朝取得优势,他们马上就成了源氏的臣下,可见主从关系的不稳定。
这也说明,当时忠诚还不能说是/真正的弓马之道0。
但是,由于武士间的主从关系常常是世代相袭的,/主君的情这种非经济因素也是构成恩的重要因素0[1]93。
武士团主要是从事战争的军事集团,在战场上,主从之间在刀光剑影之中,同生死共患难,由此而结成的情谊,有利于巩固主从之间的团结。
这样,主从关系势必会超越简单的利益关系而向情感的亲和关系转变。
/源氏乃七代相传的主君,子子孙孙,永远不可忘0(5承久兵乱世记6)。
为了报答主君的恩情,/不惜生命,竭力杀敌,功入敌阵,马革裹尸,此乃幸事也0(5承久军物语6)[2]37。
武士把为报答主君家累代情谊而战死,看成是幸事,这说明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所产生的主君的/情0甚至超过主君的物质恩惠而开始占据重要地位。
有的武士说/情胜过领地,愿为高名而粉身碎骨0。
这种为主君之/情0而献身的精神,已经说明臣下对主君的/忠0已不仅是一种被动的献身,而是能动的服务与表现。
/有忠无私0正是这种献身道德的升华,当/忠0本身不是作为一种手段,而是作为一种目的来追求时,为主君献出生命就成为一种绝对义务,从而成为规范武士行为的最高道德准则。
但是这一准则只是代表一个理想,武士之中任何时候都不乏背叛与欺诈之徒。
武士是以战争为职业的军人,武士道最初也主要是从战场上培养出来的特立独行的战斗者伦理。
在镰仓时代,武士的作战方式被称为/一骑打0。
在战争开始时,由进攻方放射/鸣镝0,表示进攻开始,然后由一名武士单骑挑战,奔驰在前,大队骑马武士随后冲杀。
在这种作战方式下,每个武士的武艺和胆气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战场上每个武士身上都带有表示其家族渊源和荣誉的家徽和/指物0(插在武士铠甲上的用作标识或装饰的小旗),所以其在战场的表现使人一目了然。
在战场上表现胆怯和怕死,对于以战斗为职业的武士来说是最大的耻辱,而且不仅自身受辱,其祖先和子孙也将蒙受巨大的污名,这对于重视祖先崇拜和家名的武士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因此,在武士的战阵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最主要的就是武勇。
勇气是武士战胜任何困难,舍命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这种勇气不外是通过武艺和实践使身心得到磨炼的结果。
/惜名不惜死0正是武士勇气的体现。
武士富于名誉心,为了名誉,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生命。
/生于弓马之家,惜名不惜死0(5太平记6)。
对武士来说为什么名比命重要?/生于武士之家,惜名而轻视只有一次的生命,是耻于世间的嘲笑0(5大友记6),这种担心世间耻笑的心情支撑着武士的名誉心[1]95-96。
武士的重名知耻之心是他们在战场上表现武勇的动力和源泉,在战场上,不惜生命,一马当先是武士最高的名誉。
而能扬武名于天下,则是留给子孙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其价值绝不亚于领地。
在战场上怕死是最可耻的行为,是对家名、武名及忠义之名的最大侮辱。
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赢得荣誉,可以说是人类的自然情感,未必仅限于武士道。
但是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为高名而粉身碎骨0,/于大将军阵前,置父死子亡于不顾,拼死而战0(5保元物语6),这种/赌命0行为正是/武者之习0的典型。
而且/惜名不惜死0对武士来说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也就是说,只有经过长#
26
#
期的艰苦磨炼以养成一种质朴刚毅、大胆勇敢的精神,才能战胜敌人,最终获得名誉,这也是他们接受禅宗训练的重要原因。
重视名与耻成为武士的价值取向,这在没有法律制约、武力就是一切的乱世,作为一种社会风尚和道德准则,具有规范和制约武士行为的力量。
武士道作为武士的意识形态,在它的形成初期,是一种以/利0与/名0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道德观。
尽管其初衷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惜名不惜死0,把名誉看得比生命重要,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纯粹的理想0。
它成为当时武士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习俗,这就是所谓的/坂东武者之习0或/执弓矢者之习0。
镰仓时期武士道的特征,表现为对主君的绝对忠诚(5平家物语6),不顾身命的刚勇(5源平盛衰记6),重名知耻(5源平盛衰记6),而成为既通武道也修文道,辨文理,明是非的武士(5极乐寺殿御消息6)则是镰仓武士的理想[3]149。
七百年的武家社会,各个时代和社会的特征虽各有不同,但居主导地位的始终是武士。
在整个武家时代,镰仓时代所形成的武士道德准则和社会风尚,一直为以后的武士所尊崇。
而且由于祖先崇拜和敬重过去的传统,也使这些道德准则一直在发挥作用。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武士阶级内部关系的变化,武士道的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
室町时期的武士道与镰仓时代强调武勇的武士道相比,把追求文武兼备的理想人格视为理所当然,/不知文道,武道终不得胜利0(5今川了俊制词6),在5菊池武茂起请文6中,将/义0、/耻0和/不阿谀当世0视为/武士之心0,将/五常之道0视为武士应该遵循的/正路0。
战国时代,/下克上0成为/历史的道理0。
由于身处乱世,武家赖以生存的是武力,/不拘于先规、先例0(5朝仓景敏十七条6)取得战争的胜利就是他们生存的目标。
/武士便如犬牲,只以求胜为要0(5朝仓宗滴话记6),武力就是一切,只要能取得胜利,一切都是合理的。
武士之间激烈而频繁的战争,使这种实用主义成为战国时期武士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上所述的武士道,我国学者将其称之为早期武士道。
它只是以武士生活习惯为基础的道德准则,虽然包括一些中国儒家的道德信条并以禅宗作为精神支柱,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近世以前的武士道是习惯而不是理论。
二、近世武士道及其理论化
武士道作为武士阶级的道德规范,从性质上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主义的习惯,一种是理论性的认识。
从行为上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理性主义的,一种合理主义的。
随着德川幕府的建立,日本社会实现了长期和平,再加上兵农分离政策的实施,使武士不仅脱离了战阵生活,也离开了农村,过上了城市生活,很多武士也由战士转变成行政官僚。
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对武士来说,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行政管理的合理化,仅凭习惯行事已经无法应对,而粗疏野蛮更为社会所不允许,这就需要道德修养和理性原则。
德川幕府把以朱子学为代表的中国儒学确立为官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从而为经验性的武士道向理论性的武士道转变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导。
但是将经验变成理论,从习惯转向原则不是自发完成的,这里需要理论研究,需要静心地思考和总结。
正是在这种研究和思考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武士思想家,如中江藤树、山鹿素行、贝原益轩等,他们用儒家思想来思考武士的行为规范,使起初粗陋的/武者之习0、/兵之道0等实践道德,经朱子学的理论武装而成为精致的士道,从而达到封建武士道发展阶段的最高水平。
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山鹿素行。
山鹿素行(1622)1685)名高与,字子敬,号素行,通称甚五右卫门,是一个浪人的儿子。
据其自传5配所残笔6记载,其六岁随父移居江户,拜林罗山为师学习朱子学,后又跟小蟠景宪和北条氏长学习兵学。
素行自幼聪明过人,长于学问。
据5先哲丛谈后编6记载:/十一岁,为讲说5小学6、5论语6、5贞观政要6等书,论辩殆若老成,,十八岁从北条氏长学韬略,小蟠景宪高足之弟也,从学之五年,诸弟子无出于其上者。
0[4]18在35岁时,素行完成了山鹿流兵学体系,著有5武教本论6、5武教全书6、5兵法惑问6、5孙子句读6等书。
山鹿素行继承了其老师北条氏长的关于军法,不只是战技、战术,而是士法、士之道的军事思想,同时构建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武士的行为规范为核心的山鹿流兵学,并称其为/武教0。
#
#
27
山鹿流兵学的特征在于兵学既是战争学、战术学,也是政治学,简单地说就是文武合一,这种军事理论是针对德川时代武士既是军人,又是行政官僚这一性格特征提出来的,希望他们具备/文武之德知0。
所以山鹿兵法被称为/兵儒一致的山鹿流0[5]55,其兵学闻名于当世。
尽管山鹿素行一向以儒家自居,甚至自命是周公、孔子的正宗嫡传。
但是,他作为一个儒者并没有多大影响,也没有一个继承者,只是一个主要把力量倾注在建立武士道上的学者,/是一个把儒教首先作为维护武士阶层的特权地位和这个阶层内部的现有秩序的行为规范之学而全面加以应用的思想家0[6]88,92。
他把儒家思想与自镰仓时代以来形成的/武者之习0、/弓矢之道0结合起来,提出了具有新体系与新内容的士道论。
所谓士道就是将过去武士经验主义的行为准则和精神情操用儒家思想改造成理论化、系统化的武士道。
因此日本学者甚至将素行的士道论称之为/武士道政治哲学0[5]2。
概括起来,山鹿素行的士道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哲学基础。
山鹿素行士道论的哲学基础是/道0。
日本早期武士道也多称为/弓马之道0或/武道0,这里的/道0是指方法或行为方式,而山鹿素行所说的/道0是指原则和道理。
所谓/道0原本是一个具体名词,本义为道路。
随着人们的认识能力日益深入和抽象化,/道0逐渐引申为某种事务的法则、规律和道理,从一个实词衍变成为抽象的哲学概念。
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将宇宙天地万物之本源和规律概括为/道0;二是把社会领域人们应共同遵守的原则、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人的情性与本能称之为道。
前者可称为/天道0,后者可称为/人道0。
当人们用/道0来概括自然规律时,它本身就体现着一种必然性权威,因为/道0控制着世间万物生成衰亡;当思想家们用/道0来概括人类理性原则时,它也就成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准则。
中国儒家的/道0,从孔子开始,就试图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
在儒家理论中,/天人合一0居主导地位。
这样一来,儒家之/道0既是政治理性原则,同时又是宇宙本体在人间的再现,因而拥有无限的权威性和绝对的真理性,成为最高的价值准则[7]195。
山鹿素行继承了古典儒学中/道0的概念,/宋儒好言理,素则好言道0是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素行反对宋儒的清谈,注重实践和行动的价值,他认为道是物质性的,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既是天地运行的规则,也是人们行动所依据的准则,更是人们达到目标的途径。
他认为/物之外无道0,/天地之间事物皆有道,凡有行之仪,悉由道,其间唯以达道为的也0。
山鹿素行在5圣教要录6中将/什么是道0说得很明白:/道者日用所共当行,有条理之名也,天能运,地能载,人物能云为,各有其道不可违。
道有所行也,日用不可由行,则不道;圣人之道者人道也。
通古今恒上下,可以由行也。
0[8]343素行所说的/道0是天地之道和圣人之道,使自然规律的/道0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必然性和绝对性权威。
/道0就是路,人之行必有路,因此,/道0也就成为人们必须遵行的社会必然法则。
素行的关于/道0的理论,构成其武士道理论的哲学支柱。
第二,功利主义道德观。
素行针对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0这种抹杀人性的思想,认为/去人欲则非人也0,只有/死灰槁木0、/草木瓦石0可以去/人欲0[9]73。
在肯定人欲具有合理性的基础上,他提出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人皆有好利恶害之二心,是谓好恶之心0,/果无此利害之心,乃死灰槁木,非人也,以利为本,故此道立而行,君君,臣臣,果失此利心,则君臣上下之道不立0(5谪居童问6)[6]91。
认为利本身与/道0并不矛盾,相反地,求利之心如果合乎/道0,那就是道德。
这是他的道德观的一大特点。
/诚0是儒学中的一个重要德目,/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0(5大学6)。
如果没有/诚0,那么仁义与礼仪也就成了虚伪骗人的东西了。
/诚0也是日本神道中的重要内容。
近世日本儒学很重视/诚0的价值,并将/诚0视为伦理道德的根本和基础。
山鹿素行从人的/本然之性0出发,将/诚0这一概念定义为/不得已谓之诚0[8]344,在这里,/不得已0不是指没办法之意,而是不论如何控制都控制不住。
在素行看来,/诚0不是/天理0之本然,而是/自然之道0和/人之道0。
/如父子之亲乃不得已使然也,君臣、朋友、昆弟、夫妇之道亦同0,素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也是人无论如何都控制不住的自然法则的产物,而规范人伦关系的/道也德也仁义也礼乐也0都是基于这种/不得已0之诚而建立的,/诚0就是真实与自然。
/天地之道0以诚而立,君臣父子等人伦之道也是如此。
在素行看来,如果没有/诚0做基础,武士对主君的/忠0以及一系列道德观念和修养都将变得虚伪而没有意义。
第三,武士道德的独特性和实践性。
1656年(明历二年),素行按照5朱子小学6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5武教小学6。
该书主要是为培养武士子弟而作,可以说是一部军学启蒙读物。
目的是把武士子弟#
28
#
培养成正行正知,符合武士道标准的有用人才。
该书虽然在形式上效仿5朱子小学6,但在内容上和培养目标上则与其完全不同。
5朱子小学6是为培养士大夫所写的启蒙书,中国的士大夫多为纯文之士,对他们来说,朱子学所主张的/静坐工夫0和/慎问慎思0功夫是非常重要的。
而日本武士在本质上是战士,军事学是他们的必修课。
/在军学上,那些静态的思维方法是没有作用的,必须是适应任何变化的动态的思维方法0[10]85。
因此,5武教小学6强调的是实际能力,不是静止的知识的灌输,而是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并把道德的培养建立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
其重在要求武士子弟加强武道的修炼。
5武教小学6以尚武为核心,从/夙起夜寐0到/子孙教戒0共分十部分。
在/燕居0中,告诫武士子弟平素不可懈怠,否则/手足不自由,骨节不相应,身不轻、体不驯,而士之业必缺0。
因此,作为武士有时间就应/读书、论武义、讲兵法、阅士器(即兵器)0,如果只知饱食暖衣,放任自流,则与禽兽无异。
在/言语对应0中他告诫说,/士之可恒语者,义不义之论,古战场之事,古今勇义之行,时代武义之盛衰,皆议论而可戒今日之非0。
在/行住座卧0中,告诫武士要时刻保持军人本色,/座则正威仪、佩用具,常不忘不虞之戒;卧则不尸,旁不离利器,,凡为士之道,行住及座卧,暂放心,则必临变而失常,一生之恪勤,于一事可阙灭0。
在/衣食居0中,要求武士衣食住都要/唯以称武备为用0,而/耻恶衣恶食,求居安,则非志士0。
在/财宝器物0中说,/为士之道,委身于主君,守死于全道,,若吝财宝、习器物,则武义自缺如0,其结果必临节失义,/失国灭家0。
在/放鹰狩猎0中,要求通过狩猎活动来锻炼武士的筋骨,考察武士的作战能力。
在/子孙教诫0中,素行指出,/士者,以大丈夫为勇0,武士要以/信勇0教育子弟,使其/戒邪扬正养勇0,做到/游戏必以弓矢竹马之礼,言语皆以武义礼让之节,使其精气全,情欲寡0。
而对于文道的学习,山鹿素行指出要尽量避免陷入盲目模仿中国而忘掉本国传统,他反对以记诵词章为教,那样的话,就会陷入/忘倭俗而欲汉样0的弊害[11]41-49。
武士道作为自古以来武士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大都散见于战记文学之中。
对武士进行说教与训诫都是以家训的形式进行的,但其内容大多是一些直接的经验、习俗和简单的道德训条,教育的对象也仅限于自家子弟及家人。
用儒家思想为指导,将武士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整理成教学体系, 5武教小学6是第一部。
而且,该书作为武士的通俗读物,在近世社会广为流传,幕末维新志士吉田松阴曾推奖此书为/武士必读第一书0,并将其作为松下村塾的教科书,向其弟子讲解。
但是5武教小学6只是以实践道德为内容的教训书,还不是具有理论体系的武士道。
第四,武士道德的自觉性和理论化。
山鹿素行的武士道理论主要集中在其弟子收集他的日常讲义而编辑的5山鹿语类6中。
此书共45卷,其中第21卷是5士道6。
素行在5士道6篇中,将武士道分为立本、明心术、详威仪、慎日用四大项目。
在素行的士道论中,首先论述的是武士的职分,以强化武士实践道德的自觉性。
他认为,作为武士,必须先/知已之职分0。
/大凡士之职,顾其身,得主人尽奉公之忠。
交友以敦信,慎独以求义,父子兄弟夫妇乃不得已之结合,又是天下万民不可或缺之人伦。
然农工商忙于职业,常住相从而不得尽其道,士无农工商之业,可专务此道,三民者有乱人伦之辈可速罚之,以此正人伦于天下,是以士不可不备文武之德知。
0[8]31这样,素行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从理论上确定了武士的存在理由和价值。
这段话实际规定了武士有两大职分:一是要像过去一样,对主君尽忠;二是强迫/农工商0实行/人伦之道0,并以武力/正人伦于天下0。
其具体做法是/外具剑戟弓马之术,内励君臣朋友父子兄弟之道,文道立于心武道备于外0。
通过涵养和提高文武兼备的人格,来实现人伦之道,以此成为农工商三民道德行为的指导者和楷模。
武士既知/己之职分0,还必须/志于道0,即寻求实现/职分0的道,就是学习圣人之道。
/为士者,修身,仕君,孝行父母,相交于兄弟夫妇朋友,求其心心相印,则在寻道致用也。
0[8]20对于道,素行强调知行合一,/知而不行则不全,尤详可究理也0。
这就是说既然知道了实现职分的道,就必须躬行实践。
素行认为,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0的大丈夫气概是完善武士自身道义人格所不可缺少的品格,而这种大丈夫气概并不是任何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品格,必须从内在(思想、才能和品德)到外在(言行举止和日常生活)进行严格磨炼。
内在品格的涵养,首先在于/明心术0,就是要加强内心的道德修养。
其次,需要/练德全才0,即磨炼忠孝之德。
第三,要严守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礼仪,使他人感到威严,为此,要/详威仪0。
详威仪的内容涵盖很广,包括毋不敬;慎视听;慎语言;慎容貌之动;节饮食之用;明衣服之制;严居宅之制;详器物之用等。
总之,要求武士为人处世要/敬0,举止言行要谨慎,生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