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清除血肿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清除血肿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
血的效果比较
苑来生
【摘要】目的比较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清除血肿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鹿邑真源医院收治的1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颅内血肿体积和NIHSS评分;使用WHOQOL-BREF量化表评价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3 d血肿体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高,并发症少.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
【年(卷),期】2018(027)024
【总页数】2页(P4539-4540)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开颅手术;神经功能
【作者】苑来生
【作者单位】鹿邑真源医院神经外科河南周口 477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压力增大和油脂摄入量过多等问题日益严重,高血压发病率逐渐升高,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也呈现日益增高的趋势[1]。

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是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有效的方案,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逐渐被广泛应用[2]。

本研究旨在比较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清除血肿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鹿邑真源医院收治的1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纳入标准:存在高血压病史;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

排除标准:外伤或脑血管畸形造成的脑出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存在脑卒中、心肌梗死病史者;恶性肿瘤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障碍者;药物过敏者。

所有患者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将1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

对照组男31例,女28例,年龄41~65岁,平均(5
2.31±6.15)岁,出血部位为脑叶15例,丘脑14例,基底节30例。

观察组男30例,女29例,年龄42~65岁,平均(52.07±7.94)岁,出血部位为脑叶16例,丘脑14例,基底节29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使患者取侧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后,常规消毒铺巾;术前行颅脑CT扫描确定出血位置和出血量,根据术前CT定位在血肿中心体表投影处做6~8 cm的切口,翻转皮瓣使颅骨充分暴露后进
行颅骨穿孔操作,使用咬骨钳小心扩大骨窗至3 cm×3 cm,切开硬脑膜后暴露皮层,使用脑穿针穿刺血肿,吸引器清除血肿,电凝止血,使用生理盐水清洗血肿腔,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操作过程中应避开血管和重要神经。

观察组患者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术前同样行颅脑CT,根据CT定位确定血肿最大层面的颅
表投影线和穿刺点;使患者取侧卧位,局部麻醉、消毒后使用电钻驱动穿刺针从穿刺点穿透颅骨,取下电钻,拔出金属针芯,插入配套针芯,小心将其推入血肿中心部位,拔出针芯连接引流管,使用注射器抽取血肿,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区,待冲洗液颜色变淡后注入含尿激酶1~4万单位的生理盐水3~5 ml,夹闭引流管,保留2~4 h后开放引流。

术后复查CT,根据CT结果确定引流次数和时间。

术后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抗感染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①术前和术后1、3、7 d采用颅脑CT确定颅内血肿体积。

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③使用WHOQOL-BREF量化表评价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④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
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内血肿体积术前,两组患者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1、3 d血肿体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两组患者术后7 d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颅内血肿体积比较组别n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
对照组5983.07±4.0420.09±2.438.96±2.033.07±1.55观察组
5982.74±3.6826.34±2.5113.17±1.953.18±1.49
2.2 NIHSS评分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WHOQOL-BREF评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WHOQOL-BREF评分分别为(22.83±2.04)、(30.42±2.26)分,观察组患者术后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49,P<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组别n术前术后对照组
5926.71±3.687.64±3.51观察组5926.54±3.275.61±2.11
2.4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组别n感染再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599625.42观察组59328.47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由血压控制不佳所致。

长期血压水平异常会导致脑动脉出现玻璃样变性,变性的动脉血管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血压剧烈波动时会导致变性部位破裂,引发脑出血。

脑出血发生后还会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血浆大分子物质通过血管腔通透到脑细胞间隙,引发脑水肿,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出现极为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3]。

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地清除颅内血肿,保守药物治疗虽然不会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安全性较高,但药物起效缓慢,不适用于病情危重的患者[4]。

开颅手术是操作医生在直视条件下进行手术操作,手术视野较好,可有效清除血肿,但对患者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慢,且易引发多种并发症[5]。

随着近些年微创技术的高速发展,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具有明显优势,手术中只在血肿部位做1个不
足5 mm的微小通道,大大减少了对神经和脑组织的损伤,且局部麻醉就可满足
手术需要。

术中分次清除血肿可有效保证颅内压稳定,避免因颅内压波动过大导致再出血。

尿激酶溶液冲洗有助于彻底、快速清除血肿,手术过程中还将穿刺针固定于血肿中心,这可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感染和神经损伤[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3 d血肿体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与关艳[7]的研究
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较好,生活质量较高,分次清除血肿以维持颅内压稳定对改善患者预后有较大帮助。

综上所述,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高,且不易引发并发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张广明,刘建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摘,2017,17(6):18.
[2] 杨琳.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
生,2017,18(32):78-79.
[3] 陈捷,梁红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技术进展[J].微创医学,2014,25(4):467-469.
[4] 农胜德,陆明雄,李廷阳,等.颅内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炎性因子及血清铁蛋白、血清P物质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5(1):104-106.
[5] 李连发.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
南,2014,28(33):218-219.
[6] 吴远水,熊成英,虞露立,等.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16(22):3065-3066.
[7] 关艳.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