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328例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3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发病特点及诊治经验。
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5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2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卫生统计分析。
结果:328例手足口病,其中大部分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特别是3岁以下90例(27%),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全部病例手足口腔,臀部见斑丘疹,疱疹,少数四肢可见皮疹,躯干部极少,病情重者皮疹反而少,发热280例,通过早期识别具有高危因素的19例重症病例,并予早期干预治疗,均获痊愈。
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严重的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后,大多数可以治愈,但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提示此病的预防治疗工作,任重道远。
标签:手足口病;临床分析;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与Kirsach组A型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是临床工作的重点,本文对2010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2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90例(57.9%),女138例(42.1%),发病年龄9个月~2岁180例,2~6岁120例,6~10岁2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标准。
1.2 临床表现
本组发热280例,哭闹夜睡不安190例,易惊90例,精神萎靡19例,咳嗽咳痰150例,腹泻120例,其中15例伴有心肌炎,本组发热280例,6 d者108例,所有患儿均分别在手足、口腔内、臀部、膝部先后出现皮疹、疱疹,疱疹内略有浑浊液体。
1.3 相关检查
(1)血常规:病例中80%白细胞升高,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重症病例白细胞均升高,90%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10%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2)心肌酶谱:212例患儿中出现心肌酶谱异常,其中15例伴有心肌炎。
(3)血糖:19例早期重症患儿均有血糖升高,余患儿血糖正常。
(4)病原学检查:送检198例中EV71(+)60例(30.3%),早期重症患儿5例EV71(+),14例COXA阳性。
(5)心电图改变15例(4.6%)出现T波异常改变。
(6)X线检查:120例
患儿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改变。
1.4 治疗方法
普通患儿均给予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配用清热解毒中草药,维生素B、C。
对年龄39 ℃患儿,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神志情况,对19例神经系统重症患儿酌情使用丙种球蛋白、甘露醇、甲强龙等药,同时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同时对家属进行宣教工作。
1.5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给药后24~48 h内体温正常,口腔疱疹溃疡和心脏皮疹明显改善。
显效:给药后48~72 h体温正常,口腔溃疡和皮疹心脏的皮疹稍有改善;无效:使用72 h以上体温不正常,口腔疱疹溃疡和心脏皮疹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经统计,临床发病特点:328例患者大部分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特别是3岁以下90例(27%),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临床症状均见手足口腔,臀部见斑丘疹,疱疹,少数四肢可见皮疹,躯干部极少,病情重者皮疹反而少,发热280例(85.37%)。
328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获痊愈,其中普通患儿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5 d,对19例早期重症患儿,经积极治疗后均获痊愈,平均住院天数8 d。
3 讨论
男孩HFMD的发病率略高于女孩[1],与新加坡研究结果类似[2]。
手足口病可由20多种病毒引起,主要以柯萨奇病毒、EV71型为主,一般在一周内可康复,临床上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瘢四个特征,有研究显示,EV71与COXA16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上难以区别,但EV71感染易伴发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损害,如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主要死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神经系统后遗症更易发生。
重症病例皮疹少且小亦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早期识别重症患儿对临床医疗工作者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民,刘闯.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7):591-594.
[2]张寿斌,廖华,黄呈辉,等.深圳237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血清型基因及临床特征[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1):38-41.
(编辑:王春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