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方言词语看东安丧葬民俗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方言词语看东安丧葬民俗文化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透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方言词语是民俗文化符号化的反映,透过方言词语的表述,人们可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面貌,并且通过方言词语的变化可以追踪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
在汉族各地,丧葬仪式的程序大致相同,但各地也存在着本地域的独特之处,其细节异彩纷呈,从而形成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语。
东安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
东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我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南东安方言中丧葬词汇的调查分析,来对东安丧葬民俗作一粗略考察,挖掘其中不一样的风景。
一、东安方言丧葬词语
丧葬礼作为人生礼仪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习俗。
丧葬与每个地方性的人紧密相关,汉族主流的丧葬礼制在“东安化”的过程中,被各种当地民俗文化溶化、吸收,并完全地方化。
可以说,现在的东安丧葬民俗体现了汉族主流丧葬礼制的延续与变迁,它们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东安方言词语为载体而得以展现。
(一)关于参与丧葬仪式的成员名称的东安方言词语
1.“孝子”。
既表示亡者的儿子,又指带孝的人。
2.“打道场的”。
前来吊唁的所有宾客的统称。
3.“做道场的”。
主持超度法事的人员的统称,人们一般都会尊做道场的为“师傅”。
4.帮忙的:为主家和宾客服务,保证丧事正常顺利进行的人员。
其中重要的有:“当家人”、“礼生”、“地生”、“账房先生”、“铺排师”、“服务队”等。
(二)关于丧葬仪式或丧葬事物的东安方言词语
1.烧起身盘缠起身轿子。
命终后,孝子跪在遗体前烧3.6斤钱纸和纸扎的轿子、轿夫,为亡者开路送魂。
2.请水。
孝子在敲锣人的引路下到井里或河里打水,并请人给亡者净身、更衣。
3.迁居正寝。
即停尸,将遗体摊于门板(现一般为普通木板),覆盖寿被,脚底下点冥灯(现一般为蜡烛),等待亲人与遗体告别。
4.报死。
也有的称为“报凶”。
旧时孝子头披散麻,身缚草绳,脚穿草鞋,下跪向亲友报丧。
东安有句谚语:“爷娘死了,大小一拜。
”现在仍是不论对方年纪辈分,都行跪拜报死,只是装束简化,不再穿草鞋,对方也会双膝稍弯,以此回礼。
5.万年屋,入棺,守夜。
东安方言中,棺材被称做“万年屋”、“寿材”,一般漆成黑色,以显悲哀庄重。
入棺即入殓,将已妆洗好的遗体放入堂屋中的棺材内,棺底铺垫石灰、木炭等吸潮,半掩棺盖。
灵堂无论昼夜都至少要有一名孝子守灵,晚上守灵则称为“守夜”。
6.出墙单。
报死后,主家、族人(如亡者为女性,则还有其娘家人)、地方主管等人在道场开始前会开会商议有关事宜,由铺排师用毛笔将人事安排列单,贴于外墙显眼位置。
7.扎孝堂。
主家在屋前扎棚,以接待前来吊唁的宾客。
8.做福事。
“做福事”是做道场的委婉语,通过一定的法事和仪式,超度亡魂,使亡者能超越苦难,免受阴曹地府的折磨,降福子孙。
9.打道场,上礼,打包封,祭绸子。
宾客吊唁称之为“打道场”。
宾客送礼要到外帐房那儿登记,称为“上礼”。
已出嫁的女儿、孙女或血缘很近的旁亲,则还要送上“祭绸子”。
10.化笼。
散道场后,由僧道师傅带领孝子去事先找好的空地焚化冥屋及冥钱。
来去的路上不能讲话,不能吐痰,不能往后看,以免受惊吓。
11.百零八拜。
此仪式的目的是为亡者“开路”。
师傅带领人们走三步朝灵柩跪拜一下,一共要拜一百零八下。
为了表示对亡者的尊重,孝子往往是光脚参拜。
12.唱夜歌。
2-3名歌师夜深唱歌于灵堂有一套程序:锣鼓开场,歌师念白后进入轮唱,先唱生离死别之情,其情悲凄;然后即兴唱歌,可对歌或比歌,对歌可以用问答形式的盘歌,可以扯白口,也可以相互唱长篇故事;接着唱“解劫歌”、“辞别歌”,表现亡者对人世的依恋和生者对亡者的怀念,歌词缠绵凄切,从而使灵堂不至于冷寂。
夜歌子一直要唱到天亮。
13.照地,挖金井。
请地仙看墓地风水称“照地”,请专人挖墓穴,称“挖金井”。
14.发引,抬阵,出门,收工乐。
“出门”即“出殡”,有亡者从家门出来之意。
出门时,将引路幡等移放到门外,称“发引”。
送葬队伍一般由孝子举引路幡在前,接着就是花圈、祭幛、遗像,中间是“抬阵”,即由8-16个人抬着灵柩,后面是孝子和其他送葬的人们,队伍的前后都有乐队。
队伍最后的中乐队很重要,他们演奏的乐曲称为“收工乐”,意即亡者在阳间的活动真正结束了。
15.下井,定向,成坟。
将灵柩放入墓穴是“下井”,地仙拿出罗盘调整确定灵柩的最终位置为“定向”,最后培土成坟。
成坟时鸣放鞭炮、烟花,孝子跪拜。
二、东安方言丧葬词语中的民俗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殡葬改革,丧葬习俗简化;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东安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甚至部分城镇地区,重敛厚葬的繁文缛节又成了殡葬的主流。
在民间,声势浩大、讲究排场、注重传统的丧事活动,其内涵已经超越了丧事本身,这并不能简单地用“封建迷信死灰复燃”一言以蔽之的。
其中隐藏着多重意味,折射出民众复杂的文化心理背景。
(一)敬畏生命,恐惧死亡,希望永生
丧葬礼属于重大的人生礼仪,它与人们的灵魂意识和灵魂不灭的信仰紧密相联。
人们的这种信仰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希望交织并存的两重心理,所以人们愿意相信人是有灵魂的,它可以独立于人的身体而存在,死亡是生命的延续,是灵魂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
个世界,是一种新生。
而丧葬仪式是灵魂顺利新生的必经程序。
东安丧葬习俗中就有许多仪式是希望亡灵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在另一个世界能安享人间一样的生活。
如:“烧起身盘缠起身轿子”是送给亡灵开路钱,“点灯”是为其照亮前进的路,“化笼”就是赠送亡灵足够的钱物,“做福事”中也有复杂的法事来超度亡灵。
(二)延续传统,彰显孝道,教育后人
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民俗也都在悄然的发生变化,而东安丧葬民俗至今却仍保存了主体仪式程序和基本禁忌,这跟儒家“慎重追远”等孝道丧葬观根植于东安人心中并世代相传紧密相关。
东安的丧葬礼仪中贯穿着孝文化,各程序都是按孝道思路来设计的。
例如“请水净身”、“盖寿被”、“三餐祭奠”、“送光”、“守服”等几乎所有的仪式都包含了孝子贤孙对长辈已故的哀戚之心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孝敬之情。
同时,在这繁缛的礼仪中后辈们也受到了特殊的孝道教育。
(三)寻求荫庇,炫耀实力,满足虚荣
隆重的葬礼不仅是彰显子孙尽孝的标志,也是显示主家以及宗族的地位、势力和经济实力的方式。
人们往往能够通过葬礼上的细节来判断主家实力的高低,如:鞭炮燃放的密集程度,打道场的人的数量与地位,待客的烟的档次,“上礼”礼金的数额,回礼包封的金额,流水宴席的规模,送葬时乐队的数量、车辆的数量等等。
人们在参与祖辈相传的丧葬活动中学习丧葬礼仪,同时也继承了重敛厚葬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在这种心理背景下,人们的虚荣心更容易膨胀,于是造成了讲究排场、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
这对于农村很多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四)释放情感,转移悲痛,抚慰生者
丧葬仪式有着重要的心理情感抚慰功能。
心理学认为,人们应及时用正确的方式释放、疏导或转移负面情绪,以防“久积成疾”。
亲人去世,人们哀恸悲伤,有着撕心裂肺的痛,如果不及时排解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而丧葬繁缛的仪式、纷杂的事务让主家不得不暂时放下
悲痛,打起精神,积极面对。
“哭丧”的过程其实也是孝子竭力宣泄释放内心哀痛的过程,痛哭过后,擦干眼泪,整理情绪,处理事务,接待宾客。
各种乐队加入的“闹丧”增强了葬礼的娱乐性和世俗性,淡化了葬礼的神圣哀戚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抚慰生者的作用。
(五)团结族人,整合资源,巩固关系
目前在东安农村,主要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一般一年或几年才回家一次,各小家庭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宗族观念也日渐淡薄。
惟有婚丧这样重大的人生礼仪,才能把家人族人姻亲聚合在一起。
宗族遵守着祖先传下来的习俗,通过各种方式使族人暂时放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放下纷争和矛盾,将各家各人的生活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宗族的内聚力和外抗力。
人们一般都会最大限度地贡献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到葬礼中,保证葬礼顺利有效有序的进行。
另外,主家还能通过“打道场”的宾客名单,整理分析出自身处于各人际交际圈的位置和情况,从而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促成更好的交际循环,巩固人际关系。
三、结语
“任何文化都表现为一些象征符号或符号系统,也表现为人在创造和使用这些符号过程中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东安人对丧葬仪式中各种事物、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东安方言词语固定和展现,并从具体可感的行为实践中获得某些文化意义和心理价值的满足。
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风尚旧习俗融合并行,如何通过民众心理文化引导人们继承和发扬健康伦理道德的良风美俗,摒弃束缚人们思想发展的陈规陋习,是一个迫在眉睫、不容忽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