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探究
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是开展素质教育和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注意克服存在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耳朵即听觉感受,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地聆听和亲身参与音乐,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标签: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音乐不仅仅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而且对于人的智力,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则更需要一种精致典雅的音乐来丰富他们的心灵和人生,因此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开设是普通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和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和主要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能力。

学生正是通过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表达的意义,达到发展和培养自身的音乐素质,全面提高个人基本素质的目的。

一、当前高校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大多是公共选修课,大多只开设一个学期,36个学时,甚至有些院校只有18个学时,课时偏少致使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而大多数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在“重分数、轻素质”的环境中成长,致使他们的音乐知识相当匮乏,音乐认知能力较弱,这少之又少的课时安排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玩游戏、打瞌睡、玩手机、看小说的尴尬局面。

此外,大多数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只是注重课堂上机械的理论分析,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根本没有亲自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就更谈不上发挥主动性的自觉探究和创造性的思维了。

二、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耳朵
笔者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不仅仅尝试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还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逐步同化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脑与认知科学的兴起,各国的研究者逐步对音乐认知的脑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不断表明,人类语言认知的结构符合多重表征的观点,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类似语言的音、形、意信息表征,语言和音乐具有某些共同的神经加工源,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特点[1]众所周知音乐的音高和节奏组成了音乐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基础,是用
来表达艺术语言的主要手段。

大脑颞叶上回负责旋律的识别与再认,同时也能辨别和谐与不和谐结构的旋律,与颞叶中回一起在和谐与不和谐旋律之间进行转换[2]。

同时颞叶深部的海马区域也出现活动,这可能是海马发挥了记忆功能,将瞬时的音乐信息组织为一个整体,或者使音乐信息和有关过去事件的复杂背景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在听到不同特点和风格的音乐时能回忆起过去发生的相应事件[3]。

语言和音乐都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将各个成分联系在一起,语言具有词性、语法类别、语气性质等表现形式,音乐具有音程、旋律、调式、和弦等表现形式,两者虽然不具有相互对应关系,但在深层的组织规则上或许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4]都通过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来达到对整体意义或内容的理解。

[5]黄自在《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一书中,把音乐欣赏分为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

当代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说:我们大家都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中知觉的欣赏,是指由音乐节奏、曲调、和声、音色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快感,它在欣赏中是最为幼稚和肤浅的;情感的欣赏音乐家用音的表情法,引起人们敏锐的联觉已达到情绪情感的体验;而理性的欣赏则是要在对音乐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理论认知后更高层次的感悟。

笔者认为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按照我们在语言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浸入式的方式,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聆听,通过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结合音乐的曲式原理,跟随作曲家的思路坚持每天聆听半小时的古典音乐或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实现逐步同化。

即学生把每天聆听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内,就如同消化系统对营养物的吸收一样,经过长年累月地有意识的理性的聆听,能够培养学生“动的、有选择、有鉴别、有判断能力的听音乐”[6]从而达到所有的理性认识都潜移默化地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起整合作用,最终使情感体验达到感悟阶段,使更多学生“拥有打开好音乐的钥匙,并同时有对抗坏音乐的护身符”(柯达伊语),体验音乐给予人的最独特、最高境界的愉悦感。

2、组织参与教学法
斯特拉文斯基曾经说过:离开动作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

音乐,人类情感运动外化的一种形式,其基础是人类的肌体运动。

所以,欣赏音乐除了要有意识的理性聆听以外,还应当积极参与音乐。

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

那么如何参与音乐呢?笔者认为就是将主题及和声的演唱、节奏的律动等活动方式贯穿于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单一的“一听到底”传统教学方法。

例如莫扎特第四十交响乐第一乐章的主题是在欣赏该部作品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指导组织学生视唱并熟记该乐章的主题,在视唱的过程中学生对此音乐作品有了一个最直接最自然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一部音乐作品是在主题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反复、模仿、对比、变奏等并不时的加入新的素材,从而构成一步内容丰富多变的音乐作品。

另外,在讲述和声这节课时,由于和声的概念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很难以理解和把握,笔者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三组,指导三组学生分别演唱dol、mi、sol三个音,然后根据老师的指挥各个小组合唱出dol、mi、sol的和弦,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真实的感受和声带给音乐的立体感;除了课上视唱之外,如果班级中有学过器乐的学生,笔者还会请这些学生用乐器演奏出音乐作品的主题,甚至可以鼓励同学通过肢体语言去表现他所听到的音乐作品。

此外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将主题的乐谱进行抄录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乐段。

笔者发现,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和全身心的参与音乐,他
们对音乐的体验更生动而深刻,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音乐表现的精髓和价值,实现音乐审美素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音乐欣赏是一门综合性丰富的课程,传统语言替代型、單一欣赏型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欣赏的规律的。

众所周知音乐作品是要经过作曲家创作、演奏及演唱者演绎和听众的听赏这三度创作才能够完美呈现,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就无法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官愉悦性。

教师在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的聆听和亲身的参与音乐,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发现音乐美的耳朵,从而使学生为终身热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1]侯建成,董奇.音乐认知: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启示.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2.167-168.
[2]侯建成,刘昌.国外有关音乐活动的脑机制的研究概述兼及莫扎特效应[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1.110-118.
[3]J ackendof f R.F oun dat ions of L ang uage[M].N ewY ork:O xf ord U nivers ity,2002.198-202.
[4]Patel A.L ang uag e,mu si c synt ax and t he br ain[J]. N at ure N euroscience,2003.7(6)674-679.
[5]廖乃雄.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
[6]姚云霖.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探索.艺术教育,2003.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