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辛弃疾,文比苏轼,武同岳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戈铁马辛弃疾,文比苏轼,武同岳飞
民国大师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重境界。

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中,第三重境界语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一经典词句广为流传,至今仍常被引用,百度的名称即出于此。

辛弃疾是一代词宗,和苏东坡并肩为宋词的两座巅峰,其地位相当于唐诗里的李白杜甫。

人们喜欢把他列为豪放派的代表,其实他的婉约词一点也不输于柳永、李清照。

不信请看他的一阙《摸鱼儿》,写得荡气回肠,百转千回: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还有如“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都是经典的婉约词。

不像陆游诗词并写,辛弃疾专心写词。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家。

他的风格是多面的,他的题材更是广泛的。

有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爱国词,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也有生机盎然、清丽朴素的田园词,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苏轼是旷世奇才,旗下有“苏门四学士”;而辛弃疾在苏的基础
上从内容、题材、意境等多方面都加以拓展,成就了“辛派”,旗下有辛派词人: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可否名为“辛门四学士”?
当然这样说有点委屈陈亮,只是陈亮比辛小三岁,又的确和辛弃疾很像:南宋顶级的词人,豪放任性,喜谈兵,力主抗金等。

陈亮和辛弃疾惺惺相惜,曾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山相会,纵谈国事、人生理想,被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

第一次鹅湖之会是朱熹与陆九渊,第二次朱熹因故没参加,但他与辛弃疾之间仍然有着亦师亦友的情分。

朱熹年长,是思想大家,可以为辛弃疾师长。

朱熹去世时,当时韩侂胄政府宣布朱子理学为伪学,并禁止官员参加葬礼,但辛弃疾不管不顾,毅然前去哭祭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可谓道义情深。

辛弃疾虽然以文更为著名,但他的个性其实一直豪侠尚武。

文更著名也许是其天赋所在,豪侠尚武则是其性情所在。

用他自己的话说:吾本秦人真将种。

辛弃疾祖居秦地,后迁至山东。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当时是金统治区。

父亲去世早,辛弃疾由祖父辛赞抚养。

辛赞在金朝为官,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

在祖父的教育和影响下,辛弃疾的心里早早埋下了抗金复国的种子。

祖父去世后,辛弃疾组织了一批人马加入到由农人耿京率领的抗金队伍。

由于不慎,误交僧人义端,被义端偷走军队大印逃往金廷。

辛弃疾单枪匹马夜追损友,在通往金廷的路上截下大印,力斩恶僧。

将功补过,能文能武的辛弃疾开始受到耿领导的赏识。

为了和南宋朝廷取得联系,辛弃疾被派南归。

然而当辛弃疾拿着朝廷嘉奖诏书归队时,发现耿领导已经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辛弃疾怒不可遏,悍然率领五十轻骑突袭金营,从令宋人胆寒的金军大营捉走张安国,在金兵一脸懵逼的注视下旋风般地疾驰而去。

辛弃疾的这个壮举堪比关羽万军中袭取上将颜良之首绩,不可思议。

纵览战史,像这种神话般的突袭似乎只此两例。

辛弃疾就这样以梦幻般的出场,开始了其在南宋的仕途生涯。


而,令人不解的是,辛弃疾既有此武功,为何没有像岳飞那样名扬宋金战场?
答案是没有机会。

当辛弃疾以突袭之名归到南宋时,金主完颜亮气势汹汹的南侵也刚刚在采石矶被文弱书生虞允文击败,战事暂时结束。

于是高宗朝廷委任辛弃疾到地方任文职小官,从基层历练。

1163年,张浚北伐,辛弃疾没能沾边。

原因应该是刚上台的宋孝宗匆匆发动北伐,起用老帅张浚,根本想不到地方小官辛弃疾。

张浚北伐不到一个月迅速溃败,宋金再次议和。

三年后,辛弃疾著名的抗金复国名策《美芹十论》出台,而宋金此时正处于长达四十年的和平年代初期,辛弃疾和他的《美芹十论》无用武之地,被束之高阁。

1206年,志大才疏的宰相韩侂胄北伐,或许过于自信,或许担心辛弃疾抢功,韩相开始没有重用辛弃疾做指挥,而在战败在即时,一再加官进爵,恳请辛弃疾出山挽救战局。

可惜,辛弃疾已病重卧床,战事还没结束,辛弃疾在连喊数声“杀贼”后溘然长逝,享年68岁。

虽然没有机会在宋金战场展露将才,但对内维稳上,辛弃疾和王阳明一样,为朝廷作过贡献,展现了其将才的一面。

如任江西安抚使,平定了茶寇之乱。

任湖南安抚使时,辛弃疾还成功地创建了“飞虎军”,只是没有能像“岳家军”那样开赴前线、建功立业。

同样,是没有机会,因为辛弃疾在创建了“飞虎军”之后,马上被朝廷调往江西。

也许是朝廷不愿看到又一个岳飞出现吧?
总之,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无法出现在现实世界里,只能跃然于其气壮山河的铿锵语句里。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最震撼的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
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身后名有了,可他无法赢得生前名。

他常自比李广、廉颇,感叹自己和李广一样难以军功封侯,和廉颇一样,壮士暮年,空有一身本领,难以施展。

他在《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中这样写道: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射虎裂石是李广的雄强刚猛,落魄封侯是李广的凄凉晚景。

对照自己,突袭金营是自己的惊天一击,而一生终究没有实现克复中原则是自己的无奈宿命。

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这样写道: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句“凭谁问”倔强地道出了烈士暮年、壮志难酬的哽咽悲叹。

辛弃疾一心主战,直捣黄龙、恢复故国的理想,可不是仅凭一腔热血的盲目呐喊,而是深思熟虑、透析敌我之后作出的可行性结论。

他在二十二岁前一直生活在金统治区,经常受祖父指派,前去金中都(今北京)办事,甚至曾经参加过金朝科举考试,所以他对金朝的国事民情很了解,看出金朝的危机,尤其是蒙古正在强势崛起。

1174年,辛弃疾三十四岁,知任滁州。

当年,辛弃疾上书朝廷,主张北伐,收复中原。

并预言六十年后金朝将灭亡,宋朝面临更大的忧患将是蒙古。

如同文王卜卦,这个预言神奇般地应验了。

只是还差一步,他没预见到、也许是不愿预见:他的故国南宋将在百年后也灭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