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百家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百家姓
四川百家姓---品读四川悠久历史弘扬传统姓氏文化
春秋时期,黄国被灭,黄姓人由此大量出现,并向四处迁徙发展,主要迁往南方。
到秦汉时,黄姓人的主力已经迁离了北方中原地区。
在中原几次战乱中,黄姓人受到的伤害不大,并且在南方得到了稳定而长足的发展。
宋元明时期,黄姓人在赣浙闽粤繁衍最为昌盛,成为如今的南方大姓。
在四川,应该说,黄姓人进入得比较早。
如今有学者考证,战国时期的楚国春申君黄歇是达州市万源人。
如果属实的话,黄歇所在的家族,至少在战国时就已经迁徙到了四川,并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
从隋唐到明清1300多年里,有数据显示,一共进行过文科考试745次,出了638名文状元;武科考试有500次左右,有姓名可考的武状元有182人,文武状元一共有812名。
其中,黄姓出了11名文状元,8名武状元。
先秦时期春申君黄歇,重新凝聚黄姓人
楚国灭掉黄国后200多年里,黄姓人散居在各地,默默无闻,直到黄歇的出现。
关于黄歇的籍贯,有多种说法。
主流的说法是,黄歇是河南潢川人。
如今有学者认为,黄歇是四川万源人。
黄歇究竟是哪里人,仍需继续考证。
黄歇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练就了一副好口才,得到楚顷襄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左徒(外事官员)。
公元前273年,秦昭王想
对老冤家楚国下手,急坏了楚顷襄王。
他想与秦国求和,把辨才出众的黄歇派去秦国游说。
黄歇赶到秦国时,秦国大军都准备出发了。
黄歇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上呈秦昭王,《史记》中写《春申君列传》一共有3600多字,记载这篇文章的文字就有1300多字。
这篇文章把联楚和攻楚的利害关系说得很透彻,秦昭王看后,收回了进攻的命令,热情而友好地接待了黄歇,派使臣与楚国缔结盟约,大家哥俩好,今后就是好朋友了!但秦国有个条件:楚国得把太子熊完(元)送到秦国来当人质。
楚顷襄王让黄歇跟着熊完到了秦国。
公元前263年,熊完逃离秦国,熊完即位为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令尹(相当于宰相),封为春申君,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公元前238年,熊完病重去世。
对黄歇不满的国舅李园抢先入宫,在棘门设下埋伏。
黄歇带着几个随从进入棘门时,刺客蜂拥而出,黄歇身中数剑而死。
黄歇有13个儿子,子孙众多,散居各地。
黄歇遇难后,大部分家人被杀,但幸存下来的也不少。
黄歇大儿子黄尚一支,形成了后来的淮阳黄氏和江夏黄氏;二儿子黄俊一支,形成了后来的阳夏黄氏;五儿子黄堂(黄咏)一支,形成了后来的东吴黄氏。
黄歇是战国末期黄姓人得以重新聚集的关键人物。
黄歇受封为相后,流离在各地的黄姓人纷纷向楚国靠拢,聚集在江夏(今湖北武汉江夏区)。
江夏成为黄姓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江夏黄氏是后世很多支系的主干,黄姓堂号江夏堂由此而来。
秦汉时期黄香几代人,形成了江夏黄氏
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原大量黄姓人向南方迁徙。
迁徙到湖北地区的黄姓人,形成了江陵黄氏和江夏黄氏两个郡望。
黄歇死后几十年里,黄姓基本上是一片沉寂。
秦末汉初,临江侯国(今湖北江陵)人黄极忠的突起,让黄姓振奋起来。
黄极忠据传是黄歇的孙子、黄堂的儿子。
黄极忠跟随刘邦,被封为邔侯,封地在今湖北宜城。
江陵邔侯黄姓家族人丁兴旺,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江陵黄氏由此形成。
淮阳黄氏第一个突起的是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黄霸。
五凤3年(公元前55年),黄霸出任丞相,封爵建成侯。
做了5年丞相后,黄霸去世,谥号定侯。
黄霸所在的黄姓支系,因黄霸为政宽和,把堂号定为宽和堂。
另外,因黄霸出任颖川太守多年,湖北汉川、武汉、黄冈的黄氏,把堂号定为颖川堂。
东汉时,江夏黄氏最有名气,对后世影响也最大,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
如今,天下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承认江夏是黄姓的郡望与发祥地。
江夏黄氏肇始人是黄香。
黄香9岁那年,母亲去世。
黄香日夜思念,形容憔悴,差点死去,大家都称赞他是孝子。
黄香最为孝顺的地方,体现在对父亲的行动上。
黄香看到父亲每天劳累,很是心疼。
为让父亲能睡个好觉,夏天时他先用扇子把床铺扇凉快,冬天时早早上床,把被窝烘得热乎乎的,才让父亲睡觉。
黄香的孝行,被写进了《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二十四孝子》中,也有黄香。
黄香有8个儿子,最有名气是黄琼。
黄琼前后当过“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身经四朝,五挂相印,一任帝师,七辞侯爵,是古代黄姓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琼的孙子黄琬,曾任司徒、太尉,后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杀害。
黄琬后代散布在江西庐陵(今吉安、抚州、宜春地区)、丰城及信州(今上饶)等地。
江夏黄氏从黄香、黄琼到黄琬,声名逐渐兴旺。
黄琬任太尉时,是江夏黄氏的全盛时期。
黄琬被杀,是江夏黄氏兴盛以来遭遇的最严重打击。
黄琬的后人及族人,有的到了四川。
两汉时,会稽黄氏、广西黄氏、固始黄氏等也在蓬勃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十支黄姓,三国时迁徙入川
魏晋时期,黄香子孙以江夏为起点向大江南北迁徙,较大的支派有70多支。
向北迁到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向南迁到四川、江西、湖南、福建等地。
迁到浙江金华的,形成金华黄氏;迁到河南固始的,后来又迁到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
如今的黄姓人,十之八九是这两个支系的后裔。
巴西黄氏开基祖是黄琬的儿子黄权、黄保,黄权的孙子黄广,迁到江西信州定居,开创了信州黄氏,后裔分布在江西、福建等地;南阳黄氏开基祖黄瓒,是黄琼次子黄阁的儿子,后裔中有蜀汉名将黄忠;淮南黄氏是从南阳黄氏分出来的,开基祖是黄祖;零陵黄氏,在三国时出了黄盖;两晋之际,固始黄氏中的黄元方定居福建晋安,开创了福建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后来分衍出候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
三国时,黄姓人有数十支进入四川。
黄琬被杀后,他的儿子黄权、黄保逃到巴西郡(今阆中)。
黄权的儿子黄贾在蜀汉政权中官至光禄大夫。
蜀汉亡后,黄贾的儿子黄广,从巴西郡迁到江西信州定居,成为信州黄氏开基祖。
黄权另有一支后裔,迁居巴东郡(今重庆奉节),形成巴东黄氏。
在蜀汉政权中,来自南阳黄氏的将领黄忠,是五虎上将之一。
黄忠只有一个儿子黄叙,据说黄忠之所以成名很晚,与黄叙有关。
黄叙天生体弱,经常生病,黄忠把大量精力都用在为黄叙寻医问药上去了,但黄叙还是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有后人。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中原士族纷纷南迁。
一些黄姓家族不断向南方各地迁移,形成新的名门望族。
永嘉2年(308年),“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以黄元方为首的黄姓人大批进入福建,形成晋安黄氏。
黄元方(又名黄允),出自固始黄氏,定居在福州候官黄巷(今福州东街口南侧黄巷),所以晋安黄氏又被称为候官黄。
黄元方子孙繁多,遍布福建、广东,被奉为闽粤两省黄氏始祖。
东晋时,江夏黄氏中的黄苾,带着家人迁居到婺州金华府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定居。
黄苾子孙繁衍兴旺,后来形成江夏黄氏的最大分支金华黄氏,黄苾被尊为金华黄氏始祖。
南北朝时,黄姓人大多生活在南方,远离北方的政治中心,在朝廷任职的不多,所以比较平淡。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黄峭的后裔,遍布在四川各地
这一时期,黄姓人继续按从中原向东南的路线迁徙发展。
由江夏黄氏分衍出的金华黄氏和固始黄氏,发展迅猛,分支众多。
金华黄氏衍生出众多分支,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地。
在唐朝两次开发福建的事件中,跟随陈元光父子开发漳州和王审知兄弟开发福建的固始黄氏有10多支。
他们在福建邵武扎根繁衍,形成了邵武黄氏。
在南北朝时期逐渐兴起的黄洞蛮黄氏家族,在天宝年间控制了岭南。
唐文宗太和年间,黄洞蛮被朝廷打压,家族成员四散各地,有的融人汉族,有的逃到越南,成为如今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到湖南、贵州,成为侗族、布依族中的大姓,留在广西的,后裔演变成现在壮族中的黄姓。
福建晋安黄氏,唐朝时分衍出莆田黄氏。
这个支系的黄氏,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朝,都是东南地区的望族,是科举考试专业户和官员孵化地,有“十状元十宰相”、“六会元三榜眼三探花”和“四尚书四贡元廿三解元五百进士千名举人”的美称。
唐朝黄姓人的发展,主要以福建为最。
黄姓进入福建的历史,与汉民族开拓福建的历史同步,福建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
唐朝有多个来自中原的河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黄姓支系进入福建,繁衍昌茂后又迁往各地。
四川、重庆、广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黄姓,大都与福建黄氏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黄惟淡,出自河南固始黄氏,在王审知时期进入福建,定居在邵武。
黄惟淡的孙子黄峭(俏),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官至工部侍郎。
唐朝灭亡后,黄峭弃官归隐邵武。
黄峭有上官氏、吴氏、郑氏3个夫人,每个夫人都生了7个儿子,总共21个儿子。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黄峭在80岁生日宴会上,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除3个妻子所生的老大留下来侍奉父母,其他
18个儿子都要被“赶出”家门,到各地去自主开创基业。
18个儿子临出发前,黄峭赋诗一首:“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旦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
唯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这就是著名的黄峭遣子诗(认祖诗)。
黄峭子孙人丁兴旺,后世繁衍播迁到各地。
黄峭所在的黄氏支系被称为禾坪(和平)派,也被称为邵武黄氏。
在四川,黄峭的后裔遍布各地。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黄姓中,黄峭的后裔占了60%。
如宜宾各县的黄氏分别是黄峭儿子黄楚、黄城、黄井、黄林的后裔。
泸州的泸县、龙马潭、纳溪黄姓人是黄楚的后裔,古蔺、叙永分别是黄楚、黄井的后裔。
自贡黄姓人以黄城的后裔居多,内江有黄井的后裔,威远、资中有黄城的后裔,隆昌黄家镇的黄姓人,是黄楚的后裔。
资阳丹山有黄楚的后裔,人口众多,目前尚存一座清同治5年(1866年)修建的四合院宗祠,至今保存完好,2013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阳黄姓人有黄井、黄城的后裔。
巴中有黄和的后裔。
盐亭、蓬溪、射洪、西充、青白江等地,大多是黄和第13世孙黄大震、黄大霖的后裔。
乐山黄姓人有黄城、黄井的后裔,大竹、邻水的黄姓都是黄化的后裔。
黄井的后裔在西昌、仁寿、岳池较多,等等。
同时,四川黄姓人也比较活跃。
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女主角冯素卿的原型,是邛崃人黄崇嘏。
如今,崇嘏塔、崇嘏墓、状元桥等,都是邛崃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前蜀、后蜀政权时期,成都的黄筌家族很是荣耀。
黄筌创立了
黄荃画派,与江南另一画家徐熙并称“黄徐”,有“黄荃富贵、徐熙野逸”的美誉,形成了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流派。
唐末时,住在陕西富平县的黄温,从军后到利州(广元)戍边,最后落业在梓潼,后裔分迁到绵阳游仙、涪城、江油等地。
宋元时期鄂闽黄姓人,开始迁徙到四川
这一时期,是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在迁徙发展上,主要从福建向广东、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迁徙。
黄姓人才辈出,《宋史》中有传记的黄姓人达70多人,主要出自福建和江西。
其中,来自福建的江夏黄氏最为昌盛,进士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宋朝时,黄姓人大约有120万,是全国第九大姓,江西、福建的黄姓人口占了全国黄姓总人口一半以上。
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江西,接近40万人。
其次是福建,有30多万人。
其余人口较多的省份有浙江、四川、广东、河南,大约共有30万人。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四大家族,其中的王氏家族,原型是福建兴化军城黄氏。
军城黄氏的始祖,是北宋名臣黄中庸。
黄中庸的5个儿子分衍出五大房,到明末清初时,繁衍成为十二房的大家族。
以黄中庸为始祖的军城黄氏,有“四代联登八进士”和“八世十六进士”的美誉,出了“文武两状元、两会元、一榜眼、二探花、三尚书、四宰相”。
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九阴真经》的创始人叫黄裳。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黄裳其人呢?您别说,北宋时还真有黄裳这个人,与《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裳经历类似。
黄裳是延平(今福建南平)人,著名文学家、词人,历任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死后被追赠为少傅。
黄裳死后17年,四川隆庆府普城(今剑阁)一个男婴出世,取名也叫黄裳。
这个黄裳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
宋孝宗乾道5年(1169年)考中进士,出任巴州通江尉,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他曾精心绘制了8幅图给宋光宗,其中5幅已失传,现在只有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存世。
天文图、地理图是如今世界天文学和地理学的珍宝,尤其珍贵的是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古代星图。
黄裳的后代子孙,现在主要在剑阁。
在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中,黄姓人占了两个,除东晋时的黄香,还有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有“一祖三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的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是个大孝子,母亲生病卧床,他衣不解带地守在母亲床前,查看母亲的气色和病情。
每天晚上,他亲自为母亲冲洗溺器,母亲逝世后,黄庭坚在墓旁修了一座茅草屋守墓。
他日夜啼哭,哀伤得差点死去,由此被入选为“二十四孝”。
黄庭坚著有《山谷集》,他的后裔把堂号叫做山谷堂。
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区的大部分黄姓人,属于山谷堂。
黄庭坚去世后,分宁黄氏在仕途上衰落,但人丁却很兴旺,从分宁黄氏分衍出来的支系,不计其数。
黄庭坚的后裔,有不少进入了四川。
如从湖南水字桥迁徙到仁寿的黄庭坚后裔(黄日林裔孙)就有13户,如今发展到上万人口,形成了申家坡黄氏、毛坝子黄氏和涂家黄氏等支系。
两宋之交,福建黄姓人黄龟年因保护宋高宗赵构有功,赵构把女儿云阳公主嫁给了他。
绍兴8年(1138年),黄龟年带兵征讨辰州(今湖南沅陵)一带少数民族起义,留居在了湖南靖州渠阳镇甘棠坳覃黄团(今靖州甘棠镇建国村)。
黄龟年有10个儿子,在湖南的有9个,生了56个孙子,后裔遍布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浙江以及港、台等地,人口上百万。
黄龟年后裔,后来大量入川。
元末,受战乱影响,湖北大量百姓迁往四川,其中包括不少黄姓人。
如今珙县下罗乡育贤村的屯粮黄氏先祖黄海仁、黄海义两兄弟,系黄峭孙子黄元标的后裔,至正23年(1363年)从湖北迁到富顺黄家场定居。
明朝万历年间,这支黄姓人中的黄登瀛、黄可孝父子迁到今珙县下罗乡育贤村境内的符江河畔屯粮落业。
几百年来,后裔繁衍昌盛。
清朝后期及“民国”时期,又有一部分人迁到兴文、高县等地住居。
至正22年(1362年),黄峭第15世孙黄大震、黄大霖从福建邵武逃往四川,住在梓州(今三台)鹅溪寺油榨沟。
黄大震后裔繁衍昌盛,不断外迁。
据统计,迁入西充、蓬溪、盐亭、射洪、三台、南充顺庆区、遂宁、湖广、重庆、剑阁等共计80支。
至正23年(1363年),住在湖北的黄峭后裔黄宗礼,带着儿子黄旨、黄晋入川。
黄旨落户在富顺韦家巷,黄晋住在泸州江阳。
黄宗礼的后裔在明清时期出了很多人才,仅明朝就出了7个进士、13个举人、10个贡生。
黄宗礼的后裔黄仁辅、黄仁轲、黄仁榜、黄仁祥四兄弟,大约在1495年外迁,黄仁辅、黄仁轲落业在合江九支坝大嘴上。
4人的后裔
主要住在川南、黔北一带,后代被称为“四仁”后裔。
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数百个支系入川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动荡,黄姓人的迁徙发展较为频繁,涉及范围广,人口众多。
沿海一带的黄姓人,开始向台湾和南洋拓殖播迁。
四川有黄姓研究者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至少有239支黄姓人入川。
明清两朝,黄姓人在正史中立传的有150多人,进士有1000多人,文人雅士、忠臣孝子不断。
明朝时,黄姓总人口有220万,是全国第七大姓氏。
主要分布在江西和福建,这两省一共有大约88万人。
其次是广东、广西和浙江,共有人口66万。
值得一提的是,宋元明时期,四川黄姓人主要向广东、广西和湖南流动,明末清初时,这些黄姓人的后裔与当地黄姓人一起,又迁徙到了四川。
明初,住在湖北麻城的黄峭后裔八大房人入川。
到泸州洗碗滩时,把铁锅敲成8块,每一房人分得一块,然后各房人散居开去。
其中,有的到了遂宁,有的到了遵义,有的在泸州境内,还有一房人回到麻城。
此外,黄峭后裔黄载岳,洪武2年(1369年)从湖北孝感迁居到资阳县东乡栗林镇(今东峰镇);洪武4年(1371年),住在湖北孝感洗脚河的一支黄姓人,迁到中江县下村二水口,后来又分迁到广汉、三台西丰落业;黄峭第23世孙黄扬,永乐8年(公元1410年)从湖北麻城迁到资阳县资善中乡(现石岭镇金带铺)石板坳;黄峭第26世孙黄竹期,在1560-1570年间,从江西南昌府新义县迁居到安岳县永康乡青竹寨黄典沟,黄竹期的子孙后来迁到资阳县丹山镇古岩湾居住,等等。
嘉靖、万历年间,今西充县扶君乡黄家沟村的黄子元和儿子黄辉、黄韑家族“一门三翰林”、“父子两帝师”,非常显赫。
如今的黄家沟村,全部姓黄,一个家族。
明朝知名的黄姓人还有著名学者黄绾,内阁首辅黄立极、黄道周,内阁大臣黄鸣俊,靖国公黄得功等。
明末清初,受战乱和时局影响,住在福建和广东一带的黄姓,开始大量外迁,其中一部分迁往台湾,与陈、林、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量黄姓人迁入四川,成为如今四川黄姓人的主体。
如湖南黄学聪的后裔在安岳落业;雍正年间,广东龙川的黄继旺入川,在成都华阳县(今龙泉驿)同安乡柑子园落业;雍正11年(1733年),广东龙川县宁红都太和甲田心约老屋的黄盛韬入川后,先到成都洛带,后迁居到金堂县渠水沟(今洪安北)落业;湖南鼎州(今常德)的黄隆兴后裔,连续5代迁到成都、黔江、重庆奉节等地落业。
来自湖北、江西、湖南的黄峭后裔9支黄姓迁入资阳县(今资阳市雁江区)。
武胜的黄姓主要是黄峭裔孙以及黄龟年、黄庭坚的裔孙,大多是湖广填四川时期外省入川移民的后代。
在明末清初到清朝期间,黄姓人仍是人才辈出。
如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黄宗羲,文华殿大学士黄机,东阁大学士黄锡衮,棋圣黄龙士,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篆刻家黄易,著名学者黄云鹄,经学家黄以周,武术大师黄飞鸿,被誉为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等。
/读者互动/关注微信公众号看更多姓氏文章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详细报道了王、(铁改)余、萧、潘、傅、刘、孔、廖、邓、李、易、冯、白、罗、贺、谢、滕、方、吴、汪、杨、郑、唐、周、曾、巫、蒋、岳、张、徐、文、颜、许、赵、秦姓等,正在报道黄姓。
读者如想查看此前的报道,一是可通过华西都市报电子版(网址. cn)查询,二是订阅微信公众号“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
因报纸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报纸文章更详尽、更丰富。
微信上推送的姓氏,是根据报纸报道的进度陆续推送的,正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内容。
读者要想获取某个姓氏的文章,只需发送姓氏即可。
如想查看“王姓”文章,只需发送“王”(不含引号)即可。
如果您的家族有鲜为人知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如果您想把对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出来,如果您想得知自己所在姓氏的根源和故事,如果您想寻找在川宗亲家族,欢迎拨打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028-96111,或发送邮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