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沟通_工作不安全氛围对创新行为的影响_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创造力_知识隐藏的中介作用和任务互赖的调节作用

步 打开 工 作 不 安 全感 作 用 工通 常会 感 觉 到
)
种 无 力感
(
G r e e n h a g h & R o s e n b
a
tt
,
于 员 工创 造力 的
目
黑箱
” 。
2 0 1 0
:
。
前 研 究 已 达成 共 识
同时
,
工 作 不 安 全 感 会 影 响 员 工 创 在 过去 的 十 几 年 中
。
,
关 于 员 工 工 作 不 安 全感 的 文 章 越
,
造力
。
现 有研 究 多 将 员 工 置于 不 同 工 作 环境 或 员 工 来 越 多
单 本 研 究 却发 现
:
这 些 文 章 多 集 中 在 工 作 不 安全
个 人 特质 等 情境 下 探 索 工 作 不 安 全感 与 员 工创 造力 的 关系 感 引 起 的 两 个 方 面 问题
实 践 界 普 遍 关注 的 热 点 问 题
20 14
;
(
C h a n g e t a
l
.
,
员 工 创 造 力
Z h an g
,
(
周浩
。
、
龙立荣
,
2 01
1
;
R e n &
L u e t a
i
l
.
,
20
1
2
;
Zh
a
n g & B a r t o
l
,
2 0
(
难 的 选择
力
,
一
:
方面 希望 员 工 展 现 出 更 多 的 创造
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一、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 为的影响
1、领导力在组织创新氛围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组织领导力在创新氛围的塑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领 导者能够为组织提供明确的方向,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尝试,并为失败提供支持。 同时,领导者的行为也会影响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和承诺,进一步影响员工的创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为。
3、员工的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培 养
员工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组织应员工的成长和 发展,提供培训、实践和指导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强自信心 和自我效能感。
总之,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是 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为了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领导者、团队成员和组织都 需要共同努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提高员工的创新自我效能感,以促进更多 的创新行为的出现。
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推动下,该研发部门的员工表现出强 烈的创新意愿和行动。他们不断提出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并主动承担风险和责 任,积极推动项目的进展。这些员工的创新行为也为该公司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拓 展方面带来了显著的优势。
四、总结与建议
本次演示通过对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 介作用的探讨,揭示了这一过程中领导力、团队合作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关键作 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感谢观看
1、提升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和能 力
领导者在组织中发挥着榜样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对员工的影响是深远 的。因此,领导者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员工树立创新的榜样, 引导员工进行创新尝试。
2、构建跨部门和跨层级的合作 关系
组织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单个部门或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组织的协同 合作。因此,应打破部门之间和层级之间的壁垒,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转移,为 员工的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资源。
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深入研究创新自我效能感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员工的创新行为是推动组织创新的关键因素,而组织创新氛围作为员工工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组织创新氛围、创新自我效能感以及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高组织创新能力和员工创新行为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系统梳理组织创新氛围的相关理论,明确其内涵和构成维度,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本文将揭示创新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揭示其影响机制和路径。
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验证理论假设的合理性,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实践启示。
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丰富和完善组织创新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组织管理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推动组织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组织创新氛围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核心议题。
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试图揭示组织创新氛围如何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以及这种影响背后的机制。
关于组织创新氛围的定义和维度,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
一些学者强调组织创新氛围是一种支持性和开放性的工作环境,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意愿和行为(Amabile,1996)。
而另一些学者则将其视为组织内部一系列与创新相关的政策、实践和文化的集合(West,2002)。
尽管定义有所差异,但学者们普遍认为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积极影响。
员工创新行为作为组织创新氛围的直接结果,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员工创新行为不仅表现为提出新想法和解决方案,还包括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推广和应用(Kleysen & Street,2001)。
工作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调节焦点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多重链式中介效应

工作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调节焦点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多重链式中介效应吴士健1,高文超1,权 英2(1.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收稿日期:2020-07-04 修回日期:2020-10-15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 R 2019MG 030);山东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8C J J J 35)作者简介:吴士健(1977-),男,山东齐河人,博士,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高文超(1995-),女,山东青岛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权英(1977-),女,吉林永吉人,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管理㊂摘 要:应用资源保存理论㊁调节焦点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基于323份调查问卷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究了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检验了调节焦点和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多重链式中介效应㊂研究结果表明:挑战性压力对员工创造力有积极影响,阻碍性压力对员工创造力有消极影响;挑战性压力正向影响促进型调节焦点,负向影响防御型调节焦点,阻碍性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之相反;促进型调节焦点和防御型调节焦点均能够在两种工作压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两种工作压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调节焦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中介链在工作压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㊂关键词:工作压力;调节焦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员工创造力D O I :10.6049/k j j b yd c .202007080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中图分类号:F 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04-0132-09T he I m p a c t of W o r k P r e s s u r e o n E m p l o y e e s 'C r e a t i v i t yT h e C h a i n M e d i a t i n g E f f e c t o f R e g u l a t o r y F o c u s a n d C r e a t i v e S e l f -e f f i c a c yW u S h i j i a n 1,G a o W e n c h a o 1,Q u a n Y i n g2(1.C o l l e g e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C o l l e g e o f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L a w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Q i n gd a o 26659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y a p p l y i n g c o n ve r s a t i o n of r e s o u r c e t h e o r y ,r eg u l a t o r y f o c u s th e o r y a n d s o ci a l c o g n i t i v e t h e o r y,a n d b a s e d o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e q u a t i o n m o d e l a n a l y s i s o f 323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l o r e s t h e i m p a c t o f c h a l l e n ge p r e s s u r e a n d h i n -d r a n c e p r e s s u r e o n t h e e m p l o y e e s 'c r e a t i v i t y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c h a l l e n g e p r e s s u r e p o s i t i v e l y af f e c t s e m p l o ye e s 'c r e a -t i v i t y ,w h i l e t h e h i n d r a n c e p r e s s u r e n e g a t i v e l y af f e c t s e m p l o y e e s 'c r e a t i v i t y .C h a l l e ng e p r e s s u r e p o s i t i v e l y af f e c t s t h e p r o -m o t i o n f o c u s a n d n eg a t i v e l y a f f e c t s th e p r e v e n ti o n f o c u s ,w h i l e h i n d r a n c e p r e s s u r e h a s t h e o p po s i t e e f f e c t .P r o m o t i o n f o -c u s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f o c u s b o t h m e d i a t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w o r k p r e s s u r e a n d e m p l o y e e s 'c r e a t i v i t y.C r e a t i v e s e l f -e f f i -c a c y a l s o m e d i a t 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w o r k p r e s s u r e a n d e m p l o y e e s 'c r e a t i v i t y .T h e i n t e r m e d i a r y c h a i n b e t w e e n r e g -u l a t o r y f o c u s a n d c r e a t i v e s e l f -e f f i c a c y p l a y s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r o l e i n m e d i a t i n g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 e e n w o r k p r e s s u r e a n d e m -p l o y e e s 'c r e a t i v i t y.K e y Wo r d s :W o r k P r e s s u r e ;R e g u l a t o r y F o c u s ;C r e a t i v e S e l f -e f f i c a c y ;E m p l o y e e s 'C r e a t i v i t y 0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需求㊂作为企业中最基本的工作单元,员工承担了更多责任与要求,压力也紧随其后㊂因工作过载/欠载㊁角色要求㊁任务要求㊁沟通障碍等带来的组织压力在日常工作中广泛存在,并伴随企业发展不断增大[1]㊂由于工作压力普遍存在于组织和工作环境中,员工在开展生产活动时其工作态度和行为必然受到影响[2]㊂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工作压力对员工工作结果的影响,并将压力分为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3]㊂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个体会竭尽所能去获取㊁保存和维持现有资源,在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作出不同选择以提高资源储量与抗风险能力㊂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员工想通过发挥创造力以获取更多价值性资源,而挑战性压力与阻碍性压力因性质不同,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因此有必要对工作压力进行分类研究,以明晰它们分别会对员工创造力产生怎样的影响㊂此外,研究表明,个体因素在压力影响员工创造力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即个体特质会调节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如高尽责型员工在面对阻碍性压力时其创造力较低,高情绪稳定型特质对挑战性压力促进员工创造力及阻碍性压力削弱员工创造力均有缓解作用[4];个体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可以中介挑战性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而阻碍性工作压力仅能通过积极情绪对员工创造力产生影响[5]㊂调节焦点和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人行事风格的特质体现,均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创新情境㊂首先,调节焦点作为一种自我调节体系,以促进型与防御型调节为基础对个体行为倾向进行划分,由此产生不同的事件应对方式,可以作为解释工作压力与个人结果关系的重要干预机制[6],但实证研究却鲜少探究调节焦点作为中介路径在工作压力与员工创造力间的作用㊂根据调节焦点理论,情境因素会触发个体不同的调节焦点,个体在努力达成目标时形成不同策略㊂当员工面对是否进行创新抉择时,不同压力类型会对上述两类调节焦点产生不同作用,进而促使员工调节自身行为以达到理想目标,因此调节焦点将中介工作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关系㊂其次,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即对自身能否取得创新成果的信念也会在面对不同类型工作压力时被不同程度地激发㊂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认知与行为关系并调节㊁指导人们的行为㊂有研究表明,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认知与特定行为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7]㊂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因外界压力情境不同而产生变化,且在员工面对创新风险时能持续激发员工创造力,因此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会中介工作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关系㊂再次,人的主体因素(如信念)㊁行为与环境相互影响,个体在压力作用下启动调节焦点,而后调节反馈结果将进一步影响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而且调节焦点和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均通过调节个体行为进而影响创造力发挥㊂鉴于此,调节焦点和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可能在工作压力与员工创造力间起链式中介作用㊂综上所述,本文以资源保存理论㊁调节焦点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个人特质对工作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关系的作用机制,构建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引入调节焦点和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分析二者在工作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中产生的中介效应及链式中介效应,有效区分两种类型工作压力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深入剖析工作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机理,以丰富工作压力对员工创造力作用规律的研究㊂1研究假设与理论推演1.1工作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工作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之分㊂C a v a n a u g h[3]提出工作压力源二维模型,将压力划分为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㊂挑战性压力是指员工有信心克服的一类压力,主要源于高要求工作标准㊁严格的时间限制和重要岗位职责等因素,面对挑战性压力的良好解决能够提升员工工作能力,更自如地解决工作问题,并在事业上实现良好发展[3]㊂阻碍性压力是指员工认为自己难以应对的一类压力,主要源于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㊁上下级信息通道闭塞和工作保障不充分等因素,而员工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化解,进而妨碍员工达成工作目标,限制自身能力提升[3]㊂有关压力二维结构的研究表明,挑战性压力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工作自我效能感[8]㊁工作态度和行为[9]㊁工作投入㊁工作满意度[10]等,而阻碍性压力则相反[8-10]㊂员工创造力被解释为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展现出的开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出有价值的想法[11]㊂基于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与体验,个体会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判断能否应对当前情境,由此产生相应行为㊂从上述已有研究成果看,员工创造力在面对不同类型压力时也会展现出不同结果㊂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个体乐于获取并保持他们的资源存量,资源缺失会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㊂挑战性压力会对个人工作任务完成时间㊁完成情况以及员工智力等提出要求,并与工作机会息息相关[12],员工也会从中感受到工作挑战性,同时获取收益与回报㊂克服挑战性压力可为员工个人成长带来积极影响和正向反馈,员工由此也会更加认可自己的工作,愿意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工作中[13]㊂当员工工作投入大㊁较少受外界影响时,有助于产生创造性想法与创造性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创造力水平㊂阻碍性压力与员工工作任务无关,但会阻碍员工工作任务完成进程,且其不具备潜在的收益性并会产生资源消耗,所以员工在面对阻碍性压力时往往会降低工作投入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耗㊂这将导致员工按照最低标准完成任务,不愿意主动尝试新的解决方法,表现出低水平创造力㊂因此,提出如下假设:H1a:挑战性压力对员工创造力有积极影响;H1b:阻碍性压力对员工创造力有消极影响㊂1.2调节焦点的中介作用调节焦点理论建立在对目标与追求两个基本动机引导的区分上:一是成长与进步动机,二是安全与保障动机㊂由此,调节焦点可划分为促进型调节焦点和防御型调节焦点㊂调节焦点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出现战略倾向性差异㊂促进型调节焦点关注的是有无正面结果,致力于期望与成就实现,倾向于进取型策略;防御型调节焦点关注的是有无负面结果,致力于责任完成和安全感获取,倾向于规避型策略㊂调节焦点是一种通过情境因素诱发的可塑性心理状态[14]㊂大量研究关注了领导行为对调节焦点的影响,变革型领导㊁公仆型领导㊁交易型领导㊁伦理型领导㊁领㊃331㊃第4期吴士健,高文超,权英:工作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导反馈等都会影响员工的调节焦点[15],而工作压力作为重要的组织情境,对调节焦点的影响并未受到广泛关注㊂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员工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下会承受更多压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压力如何对员工态度与行为产生影响㊂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对压力作出反应[16]㊂挑战性压力强调员工自我成长和潜在收益,压力一旦被克服,员工的绩效评估与发展前景就会得到大幅提升,这与促进型调节焦点关注正面结果相一致㊂挑战性压力能够唤起员工的成长需要,员工因此采取进取型策略以寻找进步空间,通过抓住发展机会,从而激发促进型调节焦点;阻碍性压力不仅无法带来收益,可能还会妨碍个体成长[17],是员工不得不面对但又无法克服的压力,这与防御型调节焦点关注负面结果相一致㊂阻碍性压力会导致潜在损失或伤害,从而激发员工的安全感需要,因此员工倾向于采取规避型策略以避免损失,如仅仅履行最低工作职责,较少考虑工作执行过程与结果优化,从而激发防御型调节焦点㊂促进型调节焦点系统与防御型调节焦点系统同时存在且分别刺激个体采用进取或规避型策略应对问题,由于个体渴望积极结果与回避消极结果的两种倾向在目标追求过程中仅有一方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两种调节焦点可能依赖情境因素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㊂员工在承受挑战性工作压力时会更多地感知潜在收益,而对潜在损失不敏感,更渴望积极结果,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促进型调节焦点,削弱防御型调节焦点;相反,员工在承受阻碍性压力时会更多地感知潜在损失,而对潜在收益不敏感,警惕出现消极结果,因此会更大程度地激发防御型调节焦点,弱化促进型调节焦点㊂所以,在挑战性压力的影响下,当促进型调节焦点被诱发的同时,防御型调节焦点会被抑制;在阻碍性压力的影响下,当防御型调节焦点被激发的同时,促进型调节焦点会被抑制㊂因此,提出如下假设:H2a:挑战性压力对促进型调节焦点有正向影响; H2b:阻碍性压力对促进型调节焦点有负向影响; H3a:挑战性压力对防御型调节焦点有负向影响; H3b:阻碍性压力对防御型调节焦点有正向影响㊂调节焦点对人们的态度与行为起重要的预测作用[14,16],压力作为一种情境因素会影响个体的调节焦点,而员工会根据调节焦点调整自身行为表现[16]㊂创新通常意味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处于促进型调节焦点下的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更关注积极结果,其极情绪易被激发,更倾向于改变现状并萌生创造性思维和想法㊂同时,员工愿意冒险进行创新㊁改革等探索性行为,具有较高的风险偏好与较强创造力㊂处于防御型调节焦点下的个体基于安全感需要,往往疏于学习并尽力规避创造性挑战[18],避免出现错误与承担失败风险,拥有较低水平的风险偏好,且行动更为保守㊁不愿尝试新方法,只求按部就班和维持原状[17],进而阻碍其创造力发挥㊂调节焦点由环境与任务框架中的信息线索所诱发,在很多作用机制中充当中介变量[15]㊂J o h n s o n 等[19]发现,学习目标导向通过防御型调节焦点影响绩效,绩效目标导向通过促进型调节焦点影响绩效;李磊等[20-21]的研究证明了领导行为可以通过员工的调节焦点进而对其态度㊁行为和创造力产生影响;王兢岩(2010)也发现,促进型调节焦点在积极反馈与员工创新行为㊁组织公民行为以及任务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㊂由以上分析可以推测,工作压力可以通过影响员工调节焦点进而对其创造力产生效用㊂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4a:促进型调节焦点能够中介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关系;H4b:促进型调节焦点能够中介阻碍性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关系;H5a:防御型调节焦点能够中介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关系;H5b:防御型调节焦点能够中介阻碍性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关系㊂1.3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B a n d u r a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同时指出,自我效能感会随具体任务和环境而变化㊂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是具体到创造力领域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工作中有创造性表现和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信心[8]㊂个体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压力情境下会产生变化㊂挑战性压力意味着管理者将更多甚至更重要的任务交给员工,被员工知觉为组织对自身的信任与授权㊁对其能力的认可和期望[22],有助于激发员工工作胜任感,因此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完成任务,在工作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员工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㊂M cC a u l e y(1994)发现某些工作带来的回报足以抵消其压力导致的不适感;T i e r n e y&F a r m e r[7]也发现,工作复杂性对员工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能够产生正向影响㊂领导给予员工创造性工作的支持越大,员工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就越高[23]㊂相反,阻碍性压力使得员工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化解工作中的潜在威胁,这种不可控性导致个体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24]㊂同时,阻碍性压力也会消耗员工的认知资源,促使员工产生情绪耗竭[25],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和行为,破会员工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㊂R o d e l l&J u d g e(2009)指出,当员工面对阻碍性压力时会产生退缩等低自我效能感表现㊂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6a:挑战性压力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影响;H6b:阻碍性压力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有负向影响㊂自我效能感属于领域与情景概念,是指个人对特定方面的成就表现具有高度的预测能力㊂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设置创造性目标和㊃431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面对困难时持续努力的重要驱动力,创造性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未知性和不可预测性,需要内在力量帮助员工确定从事工作的意义以持续不断地推进创造性活动㊂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能够为员工创造性活动提供心理支持,为个体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使员工能积极应对创新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对其产生与执行创造性想法具有较强激励作用[26]㊂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作为员工创造力的内驱力,对员工创造性活动有积极影响[27]㊂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员工对从事的创造性活动拥有更强信心,在面对挑战和阻碍时也更为乐观,能够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持续推进活动进展㊂另外,他们更乐于学习和实践,尝试用新知识处理问题,创造力水平较高㊂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外在环境与个体行为会通过自我效能感进行桥接,因此很多学者将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作为连接组织情境与员工创造力的中介因素进行研究㊂杜鹏程等[28]发现个体感知的差错反感文化会通过创新自我效能感影响工作嵌入感,进而影响员工创新行为;黄秋风等[29]检验了变革型领导可以通过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张勇等[30]发现,挑战性-阻碍性压力能够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对创造力产生影响;马璐等[31]证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会部分中介差错取向与员工创新行为㊂由此可以推测,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影响员工创造力过程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㊂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7a: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能够中介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关系;H7b: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能够中介阻碍性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关系㊂1.4调节焦点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调节焦点作为个体处事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的关键因素[32],会影响个体对任务的控制感,而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具有强相关性[33]㊂因此,在创造力领域,当个体面对不同状况进行自我调节时,调节焦点会影响个体对创造力的控制感,从而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㊂促进型调节焦点主导型员工对环境中的积极信息较敏感,更容易感知和回忆起成功的工作经历,即使面对有难度的创新任务也拥有较强的控制感,愿意承担风险,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较高;防御型调节焦点主导型个体对环境中的消极信息更敏感,更容易感知和回忆起失败的工作经历,面对创新任务时控制感较低,缺乏攻克困难㊁达成目标的信心,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较低㊂另外,促进型调节焦点主导型员工更倾向于关注问题的积极方面,降低负面结果的感知,学习意愿和问题解决能力较强,乐于探索㊁尝试并积极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在创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也随之提升;防御型调节焦点主导型员工较为保守,更加关注问题的消极方面,拥有更多负面影响的感知,不愿采纳新方法解决问题,出于安全感需要会回避工作挑战,缺乏通过试错提高自身能力的动机,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㊂已有学者发现调节焦点会对员工的信息感知和冒险倾向等个人特质产生影响㊂如H a m s t r a等(2014)发现,促进型调节焦点主导型员工对绩效奖励规则等积极信息更敏感;G i n o等(2011)发现,促进型调节焦点主导型员工更乐于面对风险㊁积极尝试㊂还有很多学者研究了个人因素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影响㊂如王艳平等[34]发现,大五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㊁开放性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影响,神经质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有负向影响;贾绪计等[35]证明,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T o t a w a r&N a m b u d i r i等(2014)发现,处于积极情绪下的个体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比处于消极情绪下的更高㊂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8:促进型调节焦点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影响;H9:防御型调节焦点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有负向影响㊂由以上假设分析,构建本研究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㊂图1概念模型㊃531㊃第4期吴士健,高文超,权英:工作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2研究设计2.1变量测量为了保证问卷信度和效度,本文选择成熟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6个变量进行测量并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法㊂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测量采用C a v a n a u g h 等[3]编制的挑战性-阻碍性压力量表,分别包含6个和5个题项,C r o n b a c h'sα系数分别为0.912㊁0.857;促进型调节和防御型调节焦点测量采用N e u b e r t等[36]开发的WR F量表,分别包含9个题项,C r o n b a c h'sα系数分别为0.913㊁0.928;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测量采用T i e r n e y&F a r m e r[7]开发的包括3个题项的单维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量表,C r o n b a c h'sα系数为0.910;员工创造力测量采用G e o r g e&Z h o u[37]开发的员工创造力量表,总共包括13个条目,C r o n b a c h'sα系数为0.944㊂鉴于以往研究,性别㊁年龄㊁受教育程度㊁工作时间会影响员工创造力,因此选取上述4个变量作为本研究控制变量㊂2.2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本次研究以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样本涵盖济南㊁青岛㊁烟台等市,涉及电子信息㊁生物医药㊁机械制造等多个技术领域㊂为了避免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在问卷中加入标记变量一同测量,共发放并收取问卷369份,剔除46份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后,有效问卷数量为323份,有效率为87.53%㊂调研对象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㊂表1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特征变量人口统计变量人数百分比(%)性别男18958.51女13441.49年龄20~30岁15949.2331~40岁11635.9141~50岁4012.3850岁以上82.48婚姻状况未婚13842.72已婚18557.28学历专科及以下257.74本科18156.04硕士9730.03博士及以上206.19在本企业工作时间1年及以下5918.272~5年12438.396~10年11334.9810年以上278.36由表1可知,被调查员工中男性高于女性;本科及硕士学历者约占86.1%,即大都受过良好教育,年龄在40岁以下的约占85.14%,基本反映了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现状㊂调查对象在企业工作时间5年以下的约占56.66%,说明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㊂3结果分析3.1相关性分析变量均值㊁标准差和P e a r s o n相关性系数如表2所示,初步反映了变量相关性㊂结果显示,与研究假设无冲突,证实假设具有一定可靠性㊂表2变量均值、标准差及相关性系数变量均值S D1234567891.性别1.4100.4932.年龄1.6810.7840.0683.受教育程度2.3470.7120.0630.0724.工作时间2.3340.8700.0630.659**0.206**5.挑战性压力3.6830.7240.0670.0730.0080.0636.阻碍性压力3.2330.830-0.141*-0.144**-0.001-0.043-0.497**7.促进型调节焦点3.8050.6730.0220.0000.0470.0740.377**-0.360**8.防御型调节焦点3.3960.928-0.107-0.171**-0.063-0.135*-0.424**0.462**-0.450**9.创造力自我效能3.5780.7910.0950.0250.0000.0250.551**-0.435**0.443**-0.316**10.员工创造力3.6640.6550.0610.0550.0240.0250.555**-0.411**0.407**-0.372**0.409**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3.2信效度检验与共同方差检验运用S P S S22.0测量挑战性压力㊁阻碍性压力㊁促进型调节焦点㊁防御型调节焦点㊁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以及员工创造力6个变量的C r o n b a c h'sα系数,最小值为0.857,运算得到其组成信度最小值为0.898,均大于0.8,说明量表有良好信度㊂各变量平均萃取方差的A V E值均大于0.606,说明问卷具有良好收敛信度㊂运用AMO S21.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各变量进行区分效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㊂可以发现,与其它因子模型相比,六因子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证明各变量间有良好的区分效度㊂此外,采用H a r m a n单因素检验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未旋转时得到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8.640%,低于40%,说明本次调查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㊂3.3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运用AMO S21.0分析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员工创造力的过程,从整体上估计工作压力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员工创造力的拟合程度㊂图2展现了挑战性压力与阻碍性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路径,其中,多重链式中介模型较好地对数据进行了拟合(χ2/d f=2.795,㊃631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
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与团队创新团队领导的调节作用

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与团队创新团队领导的调节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和组织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创新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团队创新不仅受到团队成员个体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团队氛围、团队领导等团队层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对团队创新的影响,以及团队领导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创新氛围和创新效能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在团队创新中的重要性。
创新氛围是指团队内部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倡导开放交流的氛围,它能够为团队成员提供创新的土壤和条件。
创新效能感则是指团队成员对自己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有效性的信念和预期,它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动力。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推导,探讨创新氛围和创新效能感对团队创新的影响机制。
一方面,创新氛围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团队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创新效能感能够增强团队成员的创新信心和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创新活动,进而提高团队创新水平。
本文还将引入团队领导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团队领导在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与团队创新关系中的作用。
团队领导作为团队的核心和引导者,其领导风格和行为方式会对团队氛围和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团队领导在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团队成员创新效能感以及促进团队创新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与团队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团队领导的调节作用。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路径,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对团队创新的影响以及团队领导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企业和组织提升团队创新能力、推动持续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创新已成为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真实型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领导成员交换的调节作用

真实型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领导成员交换的调节作用一、概述在现今日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员工创新行为作为组织创新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员工创新行为的激发并非自然而然,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领导风格、员工心理资本以及领导与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本文旨在探讨真实型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领导成员交换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真实型领导是一种强调领导者自我认知、内在动机、平衡处理和关系透明度的领导方式。
这种领导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信任感,促进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创新行为。
心理资本则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所表现出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
心理资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员工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其创新行为的发生。
领导成员交换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内人际关系,描述了领导者与不同成员之间关系的质量和深度。
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能够增强员工对领导的信任感,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
本文认为领导成员交换在真实型领导和心理资本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真实型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揭示领导成员交换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期望为企业领导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真实型领导,提升员工的心理资本,并通过优化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介绍当前企业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视,以及领导风格和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新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其创新行为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表现。
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议题。
真实型领导如何抑制员工反生产行为领导成员交换的中介作用与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真实型领导如何抑制员工反生产行为领导成员交换的中介作用与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1. 本文概述在当今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领导力被认为是影响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真实型领导,作为一种新型的领导方式,强调领导者真实性、开放性以及与下属建立真诚的关系。
尽管真实型领导理论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关于其如何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尤其是通过领导成员交换(LM)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真实型领导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并分析LM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自我效能感如何调节这一过程。
通过文献综述,本文首先明确了真实型领导、LM、自我效能感和员工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接着,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模型,该模型将LM作为中介变量,自我效能感作为调节变量,来解释真实型领导如何抑制员工的反生产行为。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对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不同行业和组织的实证研究。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旨在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并为组织提供实践指导,帮助领导者更有效地运用真实型领导来减少员工的反生产行为,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真实型领导理论的理解,还为领导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特别是在如何通过改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和增强员工自我效能感来抑制反生产行为方面。
2. 文献综述真实型领导是一种领导风格,强调领导者真实性、开放性和诚信(Avolio Gardner, 2005)。
研究表明,真实型领导对员工态度(如工作满意度)和行为(如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Walumbwa et al., 2008)。
关于真实型领导如何直接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
员工反生产行为是指员工的行为或态度对组织目标产生负面影响(Skarlicki Folger, 1997)。
文献中关于反生产行为的前因和后果已有很多研究,但真实型领导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直接关系尚未得到充分探讨。
国内团队沟通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团队沟通理论研究综述经济的高速运转,生活节奏的加快,企业为应对多变复杂的经营环境,团队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行为模式,不仅仅是人员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人才知识的汇聚。
团队成员之间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接受程度等因素对其相关之间的沟通都有极大的影响。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领导风格、心理学、虚拟团队等方面的相关沟通理论。
标签:团队沟通;组织行为模式;虚拟团队F241引言世界经济多元化模式的发展,国家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正趋向扁平化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团队”一词是企业为适应组织结构本质变化,在灵活利用员工的才智和有效激励协调员工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人作为行为主体,基于行为、信息、思想等层次的沟通在团队面对纷繁复杂经济环境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因此有关“团队沟通”的研究成为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学界的炙热话题。
在纷繁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团队应如何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应对各种因沟通不善引起的危机和挑战,消除团队中各种不良影响因素,形成团队有效沟通等问题,引起了国内相关学者对团队沟通关注度的增加。
近几年,团队沟通更多的被运用到扁平化组织结构中,影响团队成员有效沟通的因素及解决方案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员工创新行为、自我效能感、知识活动元素、团队弹性、虚拟团队、MTS等研究,既是研究的发展,又是团队沟通在实践中的验证。
2研究由来1981年,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团队精神特别是团队中人际沟通技能对日本企业成功的贡献,是有团队管理最早的研究资料和对团队对企业贡献的初体验。
由于国内各个学者研究领域、思想层次、研究视角等不同,所以对“团队沟通”一词的定义各持己观。
赵金肖等认为团队沟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雇员按照一定的目的组成的团队中发生的所有形式的沟通,一个团队的绩效与其沟通力密切相关。
高伟凯、武博等认为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换信息和传达思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激励和影响行为的意图,认为沟通有两个基本条件即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理解。
中国企业中员工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以组织创新气氛为调节变量

中国企业中员工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以组织创新气氛为调节变量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员工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企业中员工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内在联系,并以组织创新气氛为调节变量,深入剖析其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
本文首先界定了员工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概念,并梳理了相关理论和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收集了中国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创新绩效以及组织创新气氛的数据。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揭示员工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组织创新气氛如何调节这种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员工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员工创新能力越强,其创新绩效越高。
组织创新气氛在员工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组织创新气氛浓厚时,员工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正面影响更加显著;而当组织创新气氛薄弱时,这种正面影响则相对减弱。
本文的结论对于指导中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中员工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差异,以及组织创新气氛在不同企业环境下的作用机制。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也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员工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的重要源泉,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组织创新气氛作为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和创新意愿的关键因素,其调节作用亦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企业中员工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以组织创新气氛为调节变量进行深入分析。
关于员工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员工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心理调节在提高创造力中的作用有哪些

心理调节在提高创造力中的作用有哪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创造力成为了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无论是在艺术、科学、商业还是日常生活中,创造力都能帮助我们开拓新的思路,解决复杂的问题,创造出独特而有价值的成果。
而心理调节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心理调节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恐惧和焦虑,从而为创造力的发挥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当我们面临创新的任务时,往往会担心失败、被批评或者不被认可。
这种恐惧和焦虑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狭隘,不敢大胆地尝试新的想法。
通过心理调节,如深呼吸、冥想、积极的自我对话等,我们可以降低内心的紧张程度,以更加平和、自信的心态去面对挑战。
当我们不再被恐惧和焦虑所束缚时,大脑就能更加自由地运转,灵感也更容易涌现。
良好的心理调节还能增强我们的专注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
各种社交媒体、新闻资讯、娱乐节目都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
而创造力的产生往往需要我们能够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个问题或任务,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通过心理调节技巧,如设定明确的目标、制定时间管理计划、排除干扰等,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创造性的工作上。
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的过程中时,就有可能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创新点。
心理调节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这对于提高创造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美好和可能性,能够从挫折和困难中迅速恢复,并保持对未来的信心。
相反,消极的心态会让我们陷入抱怨和自怨自艾之中,无法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在心理上保持乐观和积极时,我们会更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敢于突破常规,从而激发更多的创造力。
例如,当面对一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积极的心态会让我们相信一定有办法,从而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尝试,直到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心理调节能够提高我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而对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
在创造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情绪,如兴奋、沮丧、困惑等。
团队建设对组织创新能力的影响

团队建设对组织创新能力的影响创新能力是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团队建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活动,对于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团队合作、知识分享和组织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团队建设对组织创新能力的影响。
团队是组织中协同工作的基本单位,团队合作是团队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个具备良好团队合作能力的团队具有有机地整合个体能力的能力,从而形成协同工作的力量。
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避免信息孤岛和个人主义的困扰,从而加强团队在创新过程中的整体效能。
在一个良好的团队中,成员们能够相互倾听和尊重彼此的意见,形成开放的讨论和决策过程,并能够迅速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
因此,团队建设在激励团队成员创新意识、鼓励主动尝试和促进创新行为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知识分享在团队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团队成员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和知识。
而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浪费资源,高效地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将其传承给整个团队。
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知识分享氛围,团队成员能够自由地交流各自的经验和见解,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灵感。
此外,知识分享还可以促进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在知识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引发新的创意和想法,为组织的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组织文化是团队建设的又一重要方面。
一种积极和支持创新的组织文化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创新动力。
一个注重创新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鼓励交流和分享,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创新提供自由的土壤。
与此相反,一个保守和守旧的组织文化则会限制创新的发生和发展,使团队成员陷入固定模式的思维和行为中。
因此,组织在进行团队建设时需要注重培养一种积极向上、以创新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为团队创造一个激励和支持创新的环境。
总结起来,团队建设对组织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团队合作能够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鼓励成员们相互倾听和尊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行为。
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摘要】本文探讨了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揭示了创新自我效能感在激励教师创新行为中的重要性。
总结了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启示,提出了创新自我效能感的管理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和创新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激励教师的创新行为,为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组织创新氛围、教师创新行为、创新自我效能感、调节作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管理建议、未来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对教育领域的要求日益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
组织创新氛围作为影响教师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组织创新氛围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激情,促进他们积极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能力的认知,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创新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多数研究关注了组织创新氛围和创新自我效能感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但很少有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并借助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来深入理解这一关系。
通过对组织创新氛围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及探讨影响因素和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来揭示组织创新氛围与教师创新行为之间的关联。
通过研究,旨在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营造创新氛围,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自我效能感在团队合作中的作用与影响探究

自我效能感在团队合作中的作用与影响探究团队合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作方式,而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的心理特征,在团队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究自我效能感在团队合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首先,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和自信心。
在团队合作中,拥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往往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团队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毫不逊色地完成自己的责任。
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着准确的评价,能够合理地分配任务和资源,从而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
其次,自我效能感在团队合作中对个体和团队的影响是正向的。
对于个体来说,拥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增强个体的工作动力和意愿,更具自主性地解决问题,并且在团队中更加自信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
这种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将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和提升,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感受到彼此的自信和积极性,进而形成一个共同进步的氛围。
自我效能感还能够在团队冲突和困难面前发挥积极的作用。
团队合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矛盾,但拥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以更好地面对这些问题。
他们信任自己的能力,更有勇气和动力去解决团队的问题。
同时,团队中其他成员也会被这种积极的态度所感染,相应地采取行动来克服困难和化解冲突。
那么,如何提高团队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呢?首先,团队领导者应该给予成员足够的认可和支持,及时反馈个体的工作表现,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此外,领导者还应该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团队成员的技能水平和自信心。
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参与公开演讲、分享经验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这样不仅可以互相启发,还可以从他人的成功中获得信心。
此外,建立团队间的相互信任和支持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团队合作强调的是协作和共同完成目标,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和互相协助是团队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团队中,成员可以通过分享个人成功经验、互相鼓励和支持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彼此的自我效能感。
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作者:杨秋玲李五一来源:《中国市场》2019年第19期[摘要] 创新行为(Innovation Behavior)作为创新领域的一个前沿主题,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创新行为进行了讨论分析。
研究主要从组织创新氛圍的概念、测量工具及结果变量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探究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组织创新氛围;教师创新行为;创新自我效能感1 引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的背景下,创新行为持续受到关注,Zmud,R.W.(1982)[1]认为组织氛围会促进创新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顾远东、彭记生(2010)[2]认为组织创新氛围可以影响员工的创新性行为表现。
而大多数学者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是创新行为的必要要素,但不是充分要素。
其中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创新行为的表现也有重要的影响[3]。
综上,本文针对教师这一高知对象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于组织创新氛围、创新行为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文献,对组织创新氛围的概念、测量工具及结果变量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并探讨其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希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2 组织创新氛围的概念2.1 组织创新氛围的定义氛围(Atmosphere)一词在词典中译为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关于氛围的研究最早出现在心理学的相关文献中,大多数学者将氛围定义为人们在组织中对行为的共同认知。
相关组织氛围的研究也主要基于心理学领域中的“心理氛围(Psychological Climate)”,例如Litwin和Stringer(1968)[4]提出组织氛围是组织成员直接或间接感知到工作环境的可以测量的一组组织特征。
Denison和Daniel(1996)[5]认为组织氛围是指一种与组织成员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相联系的状态。
在组织氛围的研究过程中,Schneider(1990)[6]认为应当为组织氛围赋予特定的研究对象,例如变革氛围、创新氛围等,不然单纯地研究组织氛围没有任何的意义。
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例如, Lit w i n 和 St r i nge r 认为组织氛围是组织成员直接 或间接知觉到工作环境中一组可以测量的组织特质,包 括 结 构、 责 任、 奖 励、 风 险、 温 暖、 支 持、 标 准、 冲
[ 27 ] 突以及认同九个维度。 J a m e s 等人认为,就个人而言,
Z h o u 和 G e o r g e 也认为个人创新的表现程度,不应该单 指创新想法的本身, 应包括创新想法的产生、 内容、 推 广与发展 执行方案,如此 才能确保 创新想法可以被有效 地执行。
主题文章
知 理 论 来 看, “ 消极被动 依 赖 外国 技 术, 缺 乏自主创 新 信念” 这一时弊, 其 实 就是 创 新自我 效 能 感( C r e a t i v e S e l f - e f f i c a c y)水平 低下的表现—— 个体缺乏对于自己 取得创新成果的信念。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推论 :组织创 新氛围(环境因素) 通过 影响员工的创新自我效能感(个 体 认 知因素) , 进而影 响 员工 的 创 新行 为, 即 创 新自我 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着重要的 中介作用。 本研究将围绕 “如何激发员工创新行为” 这一主 题, 从 组织创新 氛围和员工创新行为的关 系出发,将创新自 我效能感引入到组织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之 中, 构建并检验 “ 组织创新 氛围→ 创新自我 效能感 →员 工创新行为”作用机制模型。 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 产生创新构想或问题解决方案, 并 努力将之付予实践的行为,包括产生和执 行创新构想 两个 阶段的各种 创 新行为表 现” 。 其中产生创 新构 想的 行为包括员工为了组织的产品、 技 术、 工作流 程以及服 务的提升广泛 地寻 找、发现创新的机会,针对这些机会 产生构想或解决方案,并对它们的可行性进行 试验等行 为表现 ;执 行创新构想的行为包括员工为了实现创新构 想,积极调动资源、说服 及影响他人支持创新、敢于挑 战与冒风险、 以及 通 过个人的努力使创新常规化 成 为企 业日常运作的一部分等行为表现。 ( 2 ) 组织创新氛围 有关 组织氛围的研究主 要基于心理学领域 对“心理 氛围(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l i m a t e) ”研究的传统。 1951 年, 勒温在“场”理论( Field T h e o r y)的基础上,首次提出 心理 氛 围 概 念, 用以 描 述 一 般 环 境 刺 激与人 类 行 为之 间的动态复杂关 系。随 之,许多 研 究领域 开始关注 “氛 围”研究,并发展出组织氛围的很多观点,主要包括两 大类 :① 强调个体主观知觉心理环境的知觉性观点,这 个观 点 所界定的组织氛围又被称为 “ 组织氛围知觉( 认 知) ”或“个人知觉的组织氛围”等,谢荷锋、马庆国将 之称为主观性观点。② 强调氛围专属于组织特色或属性 的结 构性观点,这与谢荷锋和马庆国所划分的客观性观
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引言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师的创新行为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师的创新行为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组织创新氛围作为影响教师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教师的创新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并考察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一、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1.1 组织创新氛围的本质组织创新氛围是指组织内部对创新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它包括组织对创新的支持、鼓励和尊重程度,组织内部的沟通、信息共享以及组织成员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组织创新氛围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创新行为。
研究表明,组织创新氛围的良好程度与教师创新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一个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动力,促进教师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善与发展。
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还能够降低教师创新行为的风险和成本,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使他们更加愿意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一些研究也发现,组织创新氛围并非对所有教师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一些组织中,创新虽受到重视,但却缺乏切实的支持和资源。
这种虚假的创新氛围往往会导致教师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他们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积极性,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到教师的创新行为。
2.1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创新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创新活动中能够成功执行特定行为的信念。
在教师创新行为中,创新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在教学创新中能够克服困难,实现创新目标的自信与信念。
研究发现,创新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氛围与教师创新行为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组织创新氛围较好时,创新自我效能感强的教师更容易受到激励,更有动力去参与和推动创新活动,从而促进教师的创新行为。
而在组织创新氛围较差、支持度不够的情况下,创新自我效能感强的教师也更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创新尝试。
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引言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尤其在教育领域,教师的创新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促进教师的创新行为成为了教育管理者们关注的焦点。
而组织创新氛围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教师的创新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一、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1.1定义组织创新氛围是指组织内部的文化和氛围,它反映了组织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和创新活动的支持程度。
在一个创新氛围良好的组织中,员工更容易产生和实施创新想法,同时也更容易受到支持和鼓励。
1.2影响研究表明,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良好的创新氛围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激情,让他们更加乐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氛围的存在可以为教师提供资源和支持,使他们在实施创新时更加得心应手。
组织创新氛围还可以影响教师的行为期望,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创新中去。
1.3实践针对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来激励和支持教师的创新行为。
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和培训课程,来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可以通过营造宽松和包容的工作氛围,来鼓励教师勇于尝试和创新。
创新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实施创新行为的信念和自信心。
在一个个体拥有高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情况下,他将更有可能克服困难,坚持尝试和实施创新。
2.2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创新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氛围与教师创新行为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组织创新氛围较好时,拥有高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更容易被激发和鼓励,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创新行为中去。
即使组织创新氛围存在一定的不足,拥有高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教师仍然可以自我激励,从而实施创新。
创新自我效能感还可以帮助教师克服实施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使其更加持续和坚定地进行创新。
工作不安全感-创造力自我效能-员工创造力-内在动机

假设推导(中介作用)
• • • • H3a:工作不安全感通过内在动机的中介效应影响员工创造力 a:低不安全感-环境稳定,缺少刺激,不能激发兴趣-内在动机↓ b:高不安全感-不稳定,过于关注风险收益-内在动机↓(挤出) c:中等不安全-刺激、兴趣、奖惩适中-内在动机↑(最高)
• H3b:创造力自我效能通过内在动机的中介效应影响员工创造力 • 高自我效能—自信—高内在动机—应对风险和挑战—高创造力
• H3c:工作不安全感与创造力自我效能的交互效应通过内在动机的中介效应影响 员工创造力。 • 创造力自我效能不同水平下, 工作不安全感对内在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 a:高自我效能---自信---不安全感对内在动机影响不大 • b:低自我效能---不自信,受情境因素影响---不安全感对内在动机影响显著
研究结果
• 假设1: • 层级回归分析之前对工作不安全感和创造力自我效 能进行中心化处理。 • 将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工作不安全感和创造力自我效 能→交互效应→工作不安全感的平方项→创造力自我效能 的交互效应 • 结果表明(OK) • 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创造力存在倒 U 形影响, 曲线的对称 轴为工作不安全感的均值, 在对称轴左侧, 员工创造力单调 递增,在对称轴右侧, 员工创造力单调递减。
假设推导(交互效应)
• H2:工作不安全感与创造力自我效能的交互效应显著, 员 工的创造力自我效能越高, 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创造力的 倒 U 形影响越小。 • 过程: • a:高自我效能---高兴趣,主动性,对信息(变异)敏感, 不放弃,自信---选择和保留创造力而非习惯—高创造力 • b:低自我效能---低兴趣,不主动,不敏感(少变异刺激), 不自信,放弃---选择和保留习惯而非创造力---低创造力 • c:中等工作不安全感---环境变异刺激与稳定性平衡---低效 能有可能表现出创造力提高
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并着重研究了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文章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概述了组织创新氛围和教师创新行为的关系。
然后,分析了创新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氛围和教师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教师创新行为和组织创新氛围的建设。
引言一、组织创新氛围与教师创新行为的关系1.1 组织创新氛围的内涵和作用组织创新氛围是指组织内部营造的促进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包括组织的文化、价值观、领导风格、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
研究表明,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更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创新能力。
相反,缺乏创新氛围的组织会限制教师的创新行为,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创新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和能力评价,是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力和支撑。
高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体的创新行为,低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则会制约个体的创新行为。
创新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氛围和教师创新行为之间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教师在一个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中,创新自我效能感较高时,他们更愿意积极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取得更好的创新成效。
而当创新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则会抑制教师的创新行为,影响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3.1 结论组织创新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促进组织创新氛围的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3.2 建议为了促进教师的创新行为和组织创新氛围的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组织需要倡导并营造积极的创新文化和氛围,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团队沟通情境下的影响是相同的。根据 Lam 和 Chin (2005)以及 Lu (2006), 随着沟通水平的不断 提高 , 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将会越来越深 , 而彼此 的不一致也会得到加强 , 反而会引起冲突的发生。 同时 , 已有的文献中探讨团队沟通和创新行为间关 系的研究相对较少。Hurt 和 Teigen (1977)研究发现 个体沟通取向和沟通满意度对个体创新行为有显 著积极影响。 然而 , 该研究估计个体层次团队成员 沟通对创新行为有何影响 , 未能将团队沟通保持 在适当的分析层次 , 从而限制对多层次创新过程 的理解。 更进一步地 , 我们认为团队沟通与团队成员创 新行为之间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首先 , 沟通 水 平 是 团 队 成 员 信 息 处 理 活 动 的 指 标 (Reich & Benbasat, 2000) 。因此 , 高沟通水平会导致大量员 工间的信息分享和处理 , 即信息超负荷 —— 超出 员工信息处理能力范畴 (Foushee, 1984), 从而增加 团队成员的时间甚至成本, 进而导致决策延迟 (Smith et al., 1994)。这使得员工失去一些发现创新 的机会并增加执行创新构想的时间甚至成本。 此外 , 高沟通水平可能会导致员工 “搭便车 ”现象 , 即遇到 问题时 , 员工不思考而通过信息分享和交流坐享他 人之利的一种趋势 , 从而降低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 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Diehl & Stroebe, 1987)。相反 , 在低程度的团队沟通之工作情境中 , 由于不能充分 供应团队成员所需的信息 , 阻碍所有团队成员的专 业知识和信息的有效和创新的整合 (Denison, Hart, & Kahn, 1996; Jablin & Sias, 2001), 从而抑制了员 工创新的积极性。在中等程度团队沟通水平下 , 相 对低程度的团队沟通之工作情境而言 , 有助于成员 之间、成员与团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 , 促进彼此之 间信息分享和交流 , 增强了团队的活力 , 从而可以 有效进行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创新整合 , 激发员工产 生创新构想或问题解决方案。同时 , 相对高程度的 团队沟通之工作情境而言 , 一方面 , 信息量在成员 信息处理能力范畴之内 , 有助于成员及时处理信息 , 有效地理解、消化、吸收并利用知识资源 , 从而为 成员表现创新行为所需的知识存量提供基础 ; 另一 方面 , 也不会因成员在信息分享和交流过程中 , 通 过 “搭便车 ”而窃取、模仿或侵占他人的核心技术或 专业知识而感到过分担忧 , 从而敢于承担创新活动 的风险。 综合上述分析 , 团队沟通水平较低和较高时 , 员工创新行为都较低 , 而在中等程度团队沟通水
1
问题提出
员工创新行为一直是研究者和管理实务者都
动积极、不畏风险 , 勇于创新 , 需要强化支持性的 工作情境 ;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同时引入了激励的竞 争机制 , 例如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并购重组等变 革措施 , 使员工体验缺乏支持性工作情境的感受 (Hirsch & De Soucey, 2006), 从而给员工带来人际 风险 , 极大地降低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Pech, 2001; Bradley, Postlethwaite, Klotz, Hamdani, & Brown, 2012) 。这种被学术界称为 “ 边界困境 ” 的两难局面 , 使得组织不得不考虑如何达到团队成员最大化表 现创新行为的同时有效防范创新行为下滑的目的。 因此 , 如何塑造和培育一种支持与鼓励创新的良好 工作情境是每个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根据 Barling 和 Zacharatos (1999)提出的支持性工作情境 模型 , 支持性工作情境包括沟通、安全、培训和监 督 , 而 Parker, Axtell 和 Turner (2001)的研究表明 , 沟通质量的高低和工作是否安全是影响个体心理 和行为的重要工作情境。尽管沟通和安全等工作情 境在中国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重视 , 但在中国缺乏 相关的研究。本研究为此进行尝试 , 探讨沟通和安 全等工作情境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由于团队沟 通和工作不安全氛围的概念逐渐得到了西方研究
收稿日期 : 2011- 10- 1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708320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11XNH067)。 通讯作者 : 杨付 , E-mail: yangfu心
理
学
报
44 卷
者的认同 , 因此研究中我们选取团队沟通和工作不 安全氛围作为自变量。团队沟通作为个体对个体与 队长、个体与团队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沟通质 量效果的感知 , 而不是 沟通频率 ( 数 量 ) ( 王永丽 , 邓静怡 , 任荣伟 , 2009)。工作不安全氛围作为团队 对员工将要失去工作和工作存续性缺乏安全的整 体性感知 (Sora, Caballer, Peiró, & De Witte, 2009), 工作不安全氛围描述的是团队特征 , 而不是团队成 员特征 , 但是团队成员能够知觉和体验到这种特 征。根据 Hatfield 和 Huseman (1982)以及 Näswal, Sverke 和 Hellgren (2005), 既然团队沟通、工作不 安全氛围是个体主观感知到的工作情境 , 代表了员 工对工作情境的主观认知和知觉体验 , 那么 , 影响 个体感知与评价的一些差异变量在其影响过程中 可能起着调节作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重 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 近年来受到创新研究者的重视 (Tierney & Farmer, 2011; Michael, Hou, & Fan, 2011) 。正是基于此 , 本研究尝试从工作情境 ( 团队 沟通和工作不安全氛围 )视角来研究 “如何激发员工 创新行为 ” 这一主题 , 并考虑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 作用机理。 团队沟通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以往的研 究发现沟通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治 理方式 , 它的形成与发展会起到降低交易成本、增 强信息交流以及减少人际关系风险等积极作用 (Stewart, 2000; Werner & Lester, 2001; PatrashkovaVolzdoska, McComb, Green, & Compton, 2003; Lam & Chin, 2005; Lu, 2006)。对于团队沟通能否促进团 队成员创新行为还鲜有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实证 检验 , 让员工在沟通水平高的团队中工作必然能激 发员工创新行为吗?这是本研究要澄清的第一个 问题。 当今快速变化的环境 , 增加了员工对工作的存 续 性 缺 乏 安 全 的 感 受 (Davy, Kinicki, & Scheck, 1997)。根据 Lind 和 van den Bos (2002)的不确定性 管理理论 (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员工 在工作情境中需要应对与工作相关方面的不确定 性和风险 , 比如失去现有工作、现有工作重要性降 低。以往的研究发现工作不安全感在员工心理和行 为 的 消 极 和 负 面 影 响 得 到 了 广 泛 证 实 (Sverke, Hellgren, & Näswall, 2002; LePine, Podsakoff, & LePine, 2005; Probst & Lawler, 2006; Probst, Stewart, Gruys, & Tierney, 2007; Cheng & Chan, 2008; Silla, De Cuyper, Gracia, Peiró, & De Witte, 2009; De
10 期
杨
付等:团队沟通、工作不安全氛围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1385
创新行为的产生是个体和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顾 远东 , 彭纪生 , 2010)。然而 ,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 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情境因素的交互效应实证研 究相当欠缺。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工作情境 ( 团队 沟通和工作不安全氛围 ) 与员工创新行为间关系中 是否存在调节作用成为本研究要澄清的第三个问 题。 本研究的目的正是希望针对以上现实问题、以 往研究空白和争议 , 考察工作情境 ( 团队沟通和工 作不安全氛围 ) 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 以及个体 差异变量 (创造力自我效能感 )的作用机理。与此同 时 , 澄清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可以使我们对员工创新 行为的形成机制、团队沟通和工作不安全氛围影响 效果、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理有更清晰的认 识 , 实践上则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创造力自我效 能感、团队沟通和工作不安全氛围在团队发展及管 理过程中的实际作用。
创新对组织效能的重 非常关注的问题 (Choi, 2004)。 要性已经被广泛接受 , 个人创新有助于实现组织成 功 (Axtell et al., 2000; Smith, 2002; Unsworth & Parker, 2003; Janssen, 2003; Reuvers, van Engen, Vinkenburg, & Wilson-Evered, 2008; Sanders, Moorkamp, Torka, 本研究关注的是个 Groeneveld, & Groeneveld, 2010)。 体层次的创新行为 , 将员工创新行为界定为员工在 工作过程中 , 产生创新的构想或问题解决方案 , 并 努力寻求对其构想或问题解决方案的支持 , 将之应 用于实践的行为 (Scott & Bruce, 1994)。 管理实践中 , 许多组织为创新人才提供了大量 的资金、设备、场地等 “硬环境 ”的支持 , 进行创新 激励 , 期望激发员工更多的创新行为。但遗憾的是 , 组织所期望的 “全员创新热潮 ”却迟迟没有到来。究 其原因可能与忽视了真正关键的诸如鼓励冒险、公 开谈论、分享信息、畅通沟通等 “软环境 ”的支持有 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 为了生存和发展 , 组织 管理者经常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为激励员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