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8学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MP,TCA循环
• 特点:
– 底物的氧化作用不与氧的还原作用直接偶联,而是底物 氧化释放的电子先通过电子传递链最后才传递到氧。
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 定义:
– 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传递体 组成的一组链状传递顺序。
• 功能:
– 传递电子:把氢或电子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物处逐 级传递到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氧或其他无机、有机氧 化物,并使它们还原。
•结构组成:
•以血红素为辅基,通过其卟啉分子中心铁原子的价电 荷的变化而传递电子。 cyt.a3是许多微生物的末端氧化 酶,能催化4个电子还原氧的反应,激活分子氧。
氧化磷酸化产能机制
• 氧化磷酸化:
– 又称电子传递链磷酸化。指将呼吸链在传递氢 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与ADP磷酸化相耦联产生 ATP的过程。
– ⑤细胞色素系统:位于呼吸链后端。
✓ 功能:从泛醌中接受电子,并将同等数目的质子推到线粒 体膜或细胞膜外的溶液中。
细胞色素系统
•分类:
•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至少含有5种不同的细胞色素,按 其吸收光谱和氧还电位的差别分为cyt.a3 , cyt.a,cyt.c, cyt.b和cyt.o等。细胞色素b, c ,a ,a3整合在一起存 在。Cyta a3以复合物形式存在,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 (含有两个必需的铜原子)。由还原型a3将电子直接传 递给分子氧。
• 特点
– 6分子葡萄糖以6-磷酸葡萄糖的形式参与不经EMP途 径和TCA循环途径而得到彻底氧化,并能产生大量的 NADH+H+形式的还原力和多种重要中间代谢产物(如
– 有核H苷M酸P途、径氨的基微酸生、物辅中酶往和往乳同酸时(异存型在乳E酸M发P途酵)等)。 径,单独具有HMP凡途葡径萄糖的经微发生酵物后少除产见生。乳酸外,还产
– 产生ATP:在传递过程中,通过与氧化磷酸化反应发 生偶联,就可产生ATP形式的能量。
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 部位:
– 原核生物在细胞膜上,真核生物在线粒体内膜上
• 成员:
– 主要包括NAD(P)、FP 、Fe-S、CoQ、醌类和细胞色素 b 、c、 a 、a3。这些电子传递体传递电子的顺序,按 照它们的氧化还原电势由小到大排列。
• 产能机制:
– 多数学者接受的是化学渗透学说,主要观点:
✓ 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通过呼吸链酶系的作用,将底 物分子上的质子从膜的内侧传递至外侧,从而造成了 质子在膜两侧分布的不均衡,即形成了质子梯度差 (又称质子动势、pH梯度等)。这个梯度差就是产生 ATP的能量来源,因为它可通过ATP酶的逆反应,把 质子从膜的外侧再输回到内侧,结果一方面消除了质 子梯度差,另一方面就合成了ATP。
4、TCA循环
• 4)特点
– 氧不直接参与其中反应,但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运转; – 产能效率极高,是生物体提供能量的主要形式; – 为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中心枢纽。
✓ 循环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是一些重要物质生物合成的前体; ✓ 为人类利用生物发酵生产所需产品提供主要的代谢途径。如
柠檬酸、苹果酸、Glu、延胡索酸和琥珀酸发酵等。
无机氧化物,如NO3-、SO42-等 发酵:无外援的最终电子受体
1、呼吸
• 概念:
– 又称好氧呼吸,指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经 过完整的呼吸链(RC)或电子传递链(ETC),最终传 递给外源分子氧,产生了水并释放ATP的生物氧化过程。 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方式和主要的产能方式。
• 途径:
– ①NAD(P):脱氢酶辅酶,还原态为:NAD(P)H+H+。
✓ 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辅酶 Ⅰ) ✓ NADP(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辅酶Ⅱ),
– ②FAD和FMN:黄素蛋白的辅基
✓ FAD :黄素腺苷酸二核苷酸磷酸 ✓ FMN :黄素单核苷酸
微生物中重要的呼吸链组分
子ATP和2分子的NADH+H+,能量利用率26%,74% 为热能。
耗能过程 (C6——C3)
关键步骤
产能过程
(C3——C3)
ATP
ATP
丙酮酸
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EMP途径的总反应式
总反应式:
葡萄糖+2NAD+2ADP+2Pi →2丙酮酸 +2NADH2+2ATP+2H2O
CoA ↓丙酮酸脱氢酶 乙酰CoA, 进入TCA
– 类型:
✓ 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
产能性生物氧化反应
• ATP生成的具体方式:
– 底物(基质)水平磷酸化:
✓ 厌氧和兼氧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产生一种高含能的中 间体,这一中间体将高能键交给ADP,使ADP磷酸化生成 ATP。
– 电子水平磷酸化:
✓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高能传递给ADP生成ATP的过程。包 括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3、ED途径
• 概念
– 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KDPG)裂解途径。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 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
• 特点
– 1分子葡萄糖只经过4步即可快速获得由EMP途径须 10步反应才能形成的2分子丙酮酸,但只产1分子的 ATP。
3、ED途径
6-PG 脱水酶
6C
3 个NADH+H+ 1个FADH 1个ADP氧化
5C
4、TCA循环
• 3)能量平衡
– ①1mol丙酮酸经TCA产生4molNADH+H+
✓ 1molNADH+H+经电子传递氧化成NAD可产生3mol ATP,则 共产生12mol ATP。
– ②琥珀酸辅酶A底物水平磷酸化,GTP—GDP产生 1mol ATP。
一)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
• 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TCA循环
1、EMP途径
• 概念
– 又称糖酵解途径或已糖二磷酸途径。是绝大 多数微生 物共有的一条基本代谢途径。对专性厌氧(无氧呼吸) 的微生物,EMP途径是唯一的途径。
• 特点
– 葡萄糖 所含C原子只有部分氧化,产能较少 – 1分子葡萄糖约经10步反应转变成2分子丙酮酸、2分
– ③琥珀酸至延胡索酸1molFADH2氧化生成2mol ATP. – 故1mol丙酮酸经1次TCA可生成15mol ATP – 1mol葡萄糖经EMP途径可产生2mol丙酮酸,裂解为丙
酮酸的过程中产生2NADH+H+和2ATP,共8ATP, – 则1mol葡萄糖经完EMP和TCA共产生38mol ATP。
– ADP是能量的载体; – ATP---生物能量转移的中心和能量库,是短期
的贮能物质。
生物氧化的形式
①和氧的直接化合: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②化合物脱氢
CH3-CH2-OH
CH3-CHO
NAD NADH2
③T失PP去(电焦子磷:酸硫F胺e2素+ )→:由FVeB31+转+化 e FMN(黄素单核苷酸):由VB2转化 FAD(黄素腺嘌呤二 核苷酸):由VB2转化 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由Vpp转化 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由Vpp转化
– 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
2、无氧呼吸
• 概念
– 又称厌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厌氧或兼性厌氧微 生物以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作为末端氢 受体时发生的一类产能效率低的特殊呼吸。
• 特点
– 底物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 机物或有机物受氢,并完成氧化磷酸化产能反应。
• 类型
• 成员:
– ③铁硫蛋白(Fe-S):
✓ 氧化还原载体辅基,为分子中的含铁硫的中心部分。存在 于呼吸链中几种酶复合体中,参与膜上的电子传递。
– ④泛醌(辅酶Q):
✓ 脂溶性氢载体。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线粒体内膜和革兰氏 阴性细菌的细胞膜上;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 细菌则含甲基萘醌。在呼吸链中醌类的含量比其他组分多 10~15倍,其作用是收集来自呼吸链各种辅酶和辅基所输 出的氢和电子,并将它们传递给细胞色素系统。
– 硝酸盐呼吸、硫酸盐呼吸、硫呼吸、铁呼吸、碳酸盐 呼吸、延胡索酸呼吸、甘氨酸呼吸和氧化三甲胺呼吸 等。
有机物呼吸
2、无氧呼吸
• 类型
– 1) 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
✓ 同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通过一种含钼的硝 酸盐还原酶将其还 原为亚硝酸盐。
– 是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所进行的利用硝酸盐作为氮 源的营养物。
第 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新陈代谢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代谢) 能量代谢 产能代谢 耗能代谢
复杂分子 分解代谢酶系 简单分子+ATP+[H] (有机物) 合成代谢酶系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目的:最初能源 通用能源 ?
最初能源
有机物
化能异养菌
日光
光能营养菌
生乙醇、乙醛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2、HMP途径
• HMP途径降解葡萄糖的三个阶段
– 1. 葡萄糖经过几步氧化反应产生核酮糖-5-磷酸和CO2 – 2. 核酮糖-5-磷酸发生同分异构化或表型异构化而分别
产生核糖-5-磷酸和木酮糖-5-磷酸 – 3.上述各戊糖磷酸在无氧参与的情况下发生碳架重排,
二)递氢和受氢
• 经上述脱氢途径生成的NADH、NADPH、FAD等还原型 辅酶或辅基通过呼吸链等方式进行递氢,最终与受氢体 (氧、无机或有机氧化物)结合,以释放其化学潜能。
• 根据递氢特点尤其是受氢过程中氢受体性质的不同,把 生物氧化区分为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3种类型。
生物氧化
呼吸:最终电子受体是分子氧O2 无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是O2以外的
KDPG 醛缩酶
丙酮酸
6-PG(6-磷 酸葡萄糖酸)
KDP G
特征酶
3-磷酸甘油醛
ED途径(关键步骤)
丙酮酸
KDPG: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
4、TCA循环
• 1)乙酰-CoA生成
2分子NADH+H+ 2分子ATP
1个 NADH+H+
4、TCA循环
• 2)TCA循环
4C
底物水平磷 酸化
2C
• 作业
– P148 3,6,8
上次教学回顾
•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生物氧化
✓ 概念
底物水平磷酸化 电子水平磷酸化
– 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 形式
– 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和失去电子 ✓ 过程
– 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
✓ 功能
– 产ATP、产还原力[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 类型
生理功能
①供应ATP形式的能量和NADH2形式的还原力 ②是连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 ③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物 ④通过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⑤与乙醇、乳酸、甘油和丁醇等的发酵生产关系密切
2、HMP途径
• 概念
– 又称已糖一磷酸途径(支路)、戊糖磷酸途径、磷酸葡 萄糖酸途径或WD途径。
– P/O: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产生的ATPmol数
典型的呼吸链
自EMP 2NADH2 自乙酰CoA 2NADH2 自TCA 6NADH2 自TCA 2FADH2
琥珀酸 反丁烯二酸
ATP 2[H]
氧
还
NAD
FADH2
化
原
H2O
态
态
脱
氢
FP
Fe-S
酶
醌
酶
还
NADH
FAD
原 态
氧 化 态
ATP
氧
氧
化
产生己糖磷酸和丙糖磷酸
6-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EMP途径
HMP途径的总反应式
• 6 葡萄糖-6-磷酸+12NADP++6H2O
• 5 葡萄糖-6-磷酸 +12NADPH+12H++12CO2+Pi
HMP途径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意义重大:
①供应合成原料 ②产大量还原力 ③作为固定CO2的中介 ④扩大碳源利用范围 ⑤连接EMP途径 可提供许多重要的发酵产物。
✓ 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 是在无氧条件下某些兼性厌氧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 为呼吸链的最终氢受体,把它们还原成NO2-、NO、 N2O直至N2的过程。即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
化
态
态
ATP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 态
Cyt.b
Cyt.c Cyt.a
Cyt.a3 氧化
还
氧
还
原 态
化 态
原 态
1/2O2+2H+
2H+
高能水平 低氧化还原势
低能水平 高氧化还原势
本次教学回顾及作业
• 教学回顾
–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生物氧化: – 概念、形式、过程、功能、类型。
✓ 生物氧化过程 – 脱氢 » EMP、HMP、ED、TCA – 递氢与受氢 » 呼吸(呼吸 链、氧化磷酸化)
化能自养菌 还原态无机物
通用能源 (ATP)
生物能量转移 的中心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生物氧化:
– 概念:
✓ 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 形式
✓ 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和失去电子
– 过程:
✓ 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
– 功能:
✓ 产ATP、产还原力[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 特点:
– 底物的氧化作用不与氧的还原作用直接偶联,而是底物 氧化释放的电子先通过电子传递链最后才传递到氧。
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 定义:
– 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传递体 组成的一组链状传递顺序。
• 功能:
– 传递电子:把氢或电子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物处逐 级传递到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氧或其他无机、有机氧 化物,并使它们还原。
•结构组成:
•以血红素为辅基,通过其卟啉分子中心铁原子的价电 荷的变化而传递电子。 cyt.a3是许多微生物的末端氧化 酶,能催化4个电子还原氧的反应,激活分子氧。
氧化磷酸化产能机制
• 氧化磷酸化:
– 又称电子传递链磷酸化。指将呼吸链在传递氢 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与ADP磷酸化相耦联产生 ATP的过程。
– ⑤细胞色素系统:位于呼吸链后端。
✓ 功能:从泛醌中接受电子,并将同等数目的质子推到线粒 体膜或细胞膜外的溶液中。
细胞色素系统
•分类:
•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至少含有5种不同的细胞色素,按 其吸收光谱和氧还电位的差别分为cyt.a3 , cyt.a,cyt.c, cyt.b和cyt.o等。细胞色素b, c ,a ,a3整合在一起存 在。Cyta a3以复合物形式存在,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 (含有两个必需的铜原子)。由还原型a3将电子直接传 递给分子氧。
• 特点
– 6分子葡萄糖以6-磷酸葡萄糖的形式参与不经EMP途 径和TCA循环途径而得到彻底氧化,并能产生大量的 NADH+H+形式的还原力和多种重要中间代谢产物(如
– 有核H苷M酸P途、径氨的基微酸生、物辅中酶往和往乳同酸时(异存型在乳E酸M发P途酵)等)。 径,单独具有HMP凡途葡径萄糖的经微发生酵物后少除产见生。乳酸外,还产
– 产生ATP:在传递过程中,通过与氧化磷酸化反应发 生偶联,就可产生ATP形式的能量。
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 部位:
– 原核生物在细胞膜上,真核生物在线粒体内膜上
• 成员:
– 主要包括NAD(P)、FP 、Fe-S、CoQ、醌类和细胞色素 b 、c、 a 、a3。这些电子传递体传递电子的顺序,按 照它们的氧化还原电势由小到大排列。
• 产能机制:
– 多数学者接受的是化学渗透学说,主要观点:
✓ 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通过呼吸链酶系的作用,将底 物分子上的质子从膜的内侧传递至外侧,从而造成了 质子在膜两侧分布的不均衡,即形成了质子梯度差 (又称质子动势、pH梯度等)。这个梯度差就是产生 ATP的能量来源,因为它可通过ATP酶的逆反应,把 质子从膜的外侧再输回到内侧,结果一方面消除了质 子梯度差,另一方面就合成了ATP。
4、TCA循环
• 4)特点
– 氧不直接参与其中反应,但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运转; – 产能效率极高,是生物体提供能量的主要形式; – 为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中心枢纽。
✓ 循环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是一些重要物质生物合成的前体; ✓ 为人类利用生物发酵生产所需产品提供主要的代谢途径。如
柠檬酸、苹果酸、Glu、延胡索酸和琥珀酸发酵等。
无机氧化物,如NO3-、SO42-等 发酵:无外援的最终电子受体
1、呼吸
• 概念:
– 又称好氧呼吸,指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经 过完整的呼吸链(RC)或电子传递链(ETC),最终传 递给外源分子氧,产生了水并释放ATP的生物氧化过程。 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方式和主要的产能方式。
• 途径:
– ①NAD(P):脱氢酶辅酶,还原态为:NAD(P)H+H+。
✓ 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辅酶 Ⅰ) ✓ NADP(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辅酶Ⅱ),
– ②FAD和FMN:黄素蛋白的辅基
✓ FAD :黄素腺苷酸二核苷酸磷酸 ✓ FMN :黄素单核苷酸
微生物中重要的呼吸链组分
子ATP和2分子的NADH+H+,能量利用率26%,74% 为热能。
耗能过程 (C6——C3)
关键步骤
产能过程
(C3——C3)
ATP
ATP
丙酮酸
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EMP途径的总反应式
总反应式:
葡萄糖+2NAD+2ADP+2Pi →2丙酮酸 +2NADH2+2ATP+2H2O
CoA ↓丙酮酸脱氢酶 乙酰CoA, 进入TCA
– 类型:
✓ 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
产能性生物氧化反应
• ATP生成的具体方式:
– 底物(基质)水平磷酸化:
✓ 厌氧和兼氧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产生一种高含能的中 间体,这一中间体将高能键交给ADP,使ADP磷酸化生成 ATP。
– 电子水平磷酸化:
✓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高能传递给ADP生成ATP的过程。包 括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3、ED途径
• 概念
– 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KDPG)裂解途径。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 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
• 特点
– 1分子葡萄糖只经过4步即可快速获得由EMP途径须 10步反应才能形成的2分子丙酮酸,但只产1分子的 ATP。
3、ED途径
6-PG 脱水酶
6C
3 个NADH+H+ 1个FADH 1个ADP氧化
5C
4、TCA循环
• 3)能量平衡
– ①1mol丙酮酸经TCA产生4molNADH+H+
✓ 1molNADH+H+经电子传递氧化成NAD可产生3mol ATP,则 共产生12mol ATP。
– ②琥珀酸辅酶A底物水平磷酸化,GTP—GDP产生 1mol ATP。
一)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
• 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TCA循环
1、EMP途径
• 概念
– 又称糖酵解途径或已糖二磷酸途径。是绝大 多数微生 物共有的一条基本代谢途径。对专性厌氧(无氧呼吸) 的微生物,EMP途径是唯一的途径。
• 特点
– 葡萄糖 所含C原子只有部分氧化,产能较少 – 1分子葡萄糖约经10步反应转变成2分子丙酮酸、2分
– ③琥珀酸至延胡索酸1molFADH2氧化生成2mol ATP. – 故1mol丙酮酸经1次TCA可生成15mol ATP – 1mol葡萄糖经EMP途径可产生2mol丙酮酸,裂解为丙
酮酸的过程中产生2NADH+H+和2ATP,共8ATP, – 则1mol葡萄糖经完EMP和TCA共产生38mol ATP。
– ADP是能量的载体; – ATP---生物能量转移的中心和能量库,是短期
的贮能物质。
生物氧化的形式
①和氧的直接化合: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②化合物脱氢
CH3-CH2-OH
CH3-CHO
NAD NADH2
③T失PP去(电焦子磷:酸硫F胺e2素+ )→:由FVeB31+转+化 e FMN(黄素单核苷酸):由VB2转化 FAD(黄素腺嘌呤二 核苷酸):由VB2转化 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由Vpp转化 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由Vpp转化
– 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
2、无氧呼吸
• 概念
– 又称厌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厌氧或兼性厌氧微 生物以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作为末端氢 受体时发生的一类产能效率低的特殊呼吸。
• 特点
– 底物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 机物或有机物受氢,并完成氧化磷酸化产能反应。
• 类型
• 成员:
– ③铁硫蛋白(Fe-S):
✓ 氧化还原载体辅基,为分子中的含铁硫的中心部分。存在 于呼吸链中几种酶复合体中,参与膜上的电子传递。
– ④泛醌(辅酶Q):
✓ 脂溶性氢载体。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线粒体内膜和革兰氏 阴性细菌的细胞膜上;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 细菌则含甲基萘醌。在呼吸链中醌类的含量比其他组分多 10~15倍,其作用是收集来自呼吸链各种辅酶和辅基所输 出的氢和电子,并将它们传递给细胞色素系统。
– 硝酸盐呼吸、硫酸盐呼吸、硫呼吸、铁呼吸、碳酸盐 呼吸、延胡索酸呼吸、甘氨酸呼吸和氧化三甲胺呼吸 等。
有机物呼吸
2、无氧呼吸
• 类型
– 1) 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
✓ 同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通过一种含钼的硝 酸盐还原酶将其还 原为亚硝酸盐。
– 是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所进行的利用硝酸盐作为氮 源的营养物。
第 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新陈代谢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代谢) 能量代谢 产能代谢 耗能代谢
复杂分子 分解代谢酶系 简单分子+ATP+[H] (有机物) 合成代谢酶系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目的:最初能源 通用能源 ?
最初能源
有机物
化能异养菌
日光
光能营养菌
生乙醇、乙醛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2、HMP途径
• HMP途径降解葡萄糖的三个阶段
– 1. 葡萄糖经过几步氧化反应产生核酮糖-5-磷酸和CO2 – 2. 核酮糖-5-磷酸发生同分异构化或表型异构化而分别
产生核糖-5-磷酸和木酮糖-5-磷酸 – 3.上述各戊糖磷酸在无氧参与的情况下发生碳架重排,
二)递氢和受氢
• 经上述脱氢途径生成的NADH、NADPH、FAD等还原型 辅酶或辅基通过呼吸链等方式进行递氢,最终与受氢体 (氧、无机或有机氧化物)结合,以释放其化学潜能。
• 根据递氢特点尤其是受氢过程中氢受体性质的不同,把 生物氧化区分为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3种类型。
生物氧化
呼吸:最终电子受体是分子氧O2 无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是O2以外的
KDPG 醛缩酶
丙酮酸
6-PG(6-磷 酸葡萄糖酸)
KDP G
特征酶
3-磷酸甘油醛
ED途径(关键步骤)
丙酮酸
KDPG: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
4、TCA循环
• 1)乙酰-CoA生成
2分子NADH+H+ 2分子ATP
1个 NADH+H+
4、TCA循环
• 2)TCA循环
4C
底物水平磷 酸化
2C
• 作业
– P148 3,6,8
上次教学回顾
•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生物氧化
✓ 概念
底物水平磷酸化 电子水平磷酸化
– 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 形式
– 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和失去电子 ✓ 过程
– 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
✓ 功能
– 产ATP、产还原力[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 类型
生理功能
①供应ATP形式的能量和NADH2形式的还原力 ②是连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 ③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物 ④通过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⑤与乙醇、乳酸、甘油和丁醇等的发酵生产关系密切
2、HMP途径
• 概念
– 又称已糖一磷酸途径(支路)、戊糖磷酸途径、磷酸葡 萄糖酸途径或WD途径。
– P/O: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产生的ATPmol数
典型的呼吸链
自EMP 2NADH2 自乙酰CoA 2NADH2 自TCA 6NADH2 自TCA 2FADH2
琥珀酸 反丁烯二酸
ATP 2[H]
氧
还
NAD
FADH2
化
原
H2O
态
态
脱
氢
FP
Fe-S
酶
醌
酶
还
NADH
FAD
原 态
氧 化 态
ATP
氧
氧
化
产生己糖磷酸和丙糖磷酸
6-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EMP途径
HMP途径的总反应式
• 6 葡萄糖-6-磷酸+12NADP++6H2O
• 5 葡萄糖-6-磷酸 +12NADPH+12H++12CO2+Pi
HMP途径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意义重大:
①供应合成原料 ②产大量还原力 ③作为固定CO2的中介 ④扩大碳源利用范围 ⑤连接EMP途径 可提供许多重要的发酵产物。
✓ 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 是在无氧条件下某些兼性厌氧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 为呼吸链的最终氢受体,把它们还原成NO2-、NO、 N2O直至N2的过程。即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
化
态
态
ATP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 态
Cyt.b
Cyt.c Cyt.a
Cyt.a3 氧化
还
氧
还
原 态
化 态
原 态
1/2O2+2H+
2H+
高能水平 低氧化还原势
低能水平 高氧化还原势
本次教学回顾及作业
• 教学回顾
–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生物氧化: – 概念、形式、过程、功能、类型。
✓ 生物氧化过程 – 脱氢 » EMP、HMP、ED、TCA – 递氢与受氢 » 呼吸(呼吸 链、氧化磷酸化)
化能自养菌 还原态无机物
通用能源 (ATP)
生物能量转移 的中心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生物氧化:
– 概念:
✓ 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 形式
✓ 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和失去电子
– 过程:
✓ 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
– 功能:
✓ 产ATP、产还原力[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