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量化评定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前急救量化评定初探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徐绍春
我国的现代院前急救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九十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至今约二十年了,但还末有公认的评定标准。

各地急救中心因历史、经济、文化习俗等不同产生了各种模式[1],怎么比较急救水平 ?怎么才是高水平?院前急救向什么目标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已是可以探讨的这些问题的时期了。

若能建立量化的院前急救评定标准,不仅急救单位可以自身衡量,在原有基础上努力向高等级目标方向发展,还可以横向比较,尽快地提高我国院前急救的总体水平。

评定院前急救水平的依据有很多,笔者选择最能反应急救水平最具有普遍意义6条作为评定项目,此6条从不同侧面反映急救水平,综合一起就可比较客观的评价某地的院前急救全貌。

此6条分别是1. 心搏骤停院前复苏成功率;2.平均呼救~到达现场间期时间; 3. 回车率和迟缓发车率;4. 急救人次占地区居住人口百分比;5. 突发、灾难事件时的应急能力;
6. 回访满意率。

1. 心搏骤停现场复苏成功率。

心搏骤停的依据是猝死患者,心电图呈现室颤或无脉搏心电活动或心室停搏。

心搏骤停现场复苏成功依据为在现场急救后,恢复大动脉脉搏,心电图呈现室上性心律,心电图为统计依据。

现场复苏成功人数占心搏骤停人数的百分比为现场复苏成功率,是反映院前急救系统医疗水平的主要客观指标之一。

影响因素为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急救速度、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药械的配备等等。

北美的复苏成功率(以复苏后出院为准)平均在6.40%[2],本市的现场复苏成功率较低,复苏后出院率就更低,其中一个原因是把所有的心跳呼吸停止患者按心搏骤停统计。

2. 平均呼救~到达现场时间。

平均呼救~到达现场时间(也可称反应时间)指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受呼救电话至救护车到达现场平均所耗时间,是评价某地区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综合指标。

快速反应是高水平院前急救必须具备的条件,只有快速才能达到对伤病员最有利的急救效果。

影响平均呼救~到达现场间期时间因素较多,主要有通讯的灵敏度、值班救护车辆的数量和布局、急救人员素质、城市交通状况等等。

发达国家大多在5~7分。

我国现阶段大多在10分钟以上。

测定平均呼救~到达现场间期时间测定方法并不复杂,先算出每次呼救~到达现场间期时间,再算出平均值,当然要有相当数量才较准确。

要每隔半年或1年定期测定本地的平均呼救~到达现场间期。

3. 回车率和迟缓发车率。

回车指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受呼救电话后发不出车而回绝病家,回车数占接受呼救总数的百分比为回车率。

是衡量院前急救系统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3]。

影响因素为值班车数、值班车的分布、单位时间内的呼救电话的数量、人员素质等等。

回车率反应满足呼救的程度,高回车率说明急救资源配置供不应求,较易引发医疗纠纷。

发达国家很少有回车,我国现阶段大城市在高峰时段是存在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较高。

因为有的地区急救中心(急救站)调度室在无车可发时并不回绝病家,告诉病家等待,有车立即前去,这就是迟缓发车。

迟缓发车占接受呼救总数的百分比为迟缓发车率;迟缓发车率的意义和回车率相似。

4. 急救人次占地区居住人口百分比。

急救人次反映院前急救系统的工作量,由于地区人口不等,很难确定多少数量为标准。

发达国家由于免费救护,急救人次往往很高,我国大多城市的急救人次不多。

数量很少的急救出车能力不可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不可能有好的经济效益。

不断增加急救人次,增加院前急救人次占地区居住人口百分比,是院前急救向高水平发展的表现。

急救人次的增加不仅与急救组织的通讯、车辆数量和质量,急救人员的服务素质有关,还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当地居住人口可从城市统计部门获得。

5. 突发、灾难事件时的应急能力。

急救中心在突发、灾难事件发生时能否快速有效的投入是衡量应急能力水平的尺度。

影响因素为通讯的灵敏度、急救中心机动人数、运输工具的数量、应急系统的管理、急救系统与消防、公安等系统的联系等等。

急救系统若能快速参于当地每次较大突发或灾难事件的急救,能做到有效的现场急救和及时的伤病员分流转运为高水平,若某地急救中心在突发、灾难事件时的救援中,经常不能发挥作用为应急能力差,应急能力差的急救系统不仅得不到当地行政部门的重视,在当地市民中也会造成不良形象。

应急能力水平可由急救中心上级卫生局主管部门来评定,也可参考新闻报导。

6. 回访满意率。

医疗要“以人为本”,急救也不能例外,伤病员或病家对急救服务是否满意应该成为衡量急救水平的标准之一。

调查应该绝对随机不能有选择性,调查还应该确实反映病家的想法,设计的表格要简明,可分为分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由病家独立钩出,为了保证病家方便反馈,调查信里要装有回信信封,信封上写好单位地址和贴好邮票,调查信要每月发一次,有一定数量。

院前急救量化评定标准
编码项目等级评分
1 心搏骤停现场复苏成功率≥2.5% 4
~2.0% 3
~1.5% 2
~1% 1
<1 0
2 平均呼救~到达现场时间≤7min 4
~10min 3
~13min 2
~16min 1
>16min 0
3 回车率或迟缓放车率≤2% 4
~3% 3
~4% 2
~5% 1
4 急救人次占地区居住人口比率≥1% 4
~0.8% 3
~0.6% 2
~0.4% 1
<0.4% 0
5 突发、灾难事件时的应急能力优 4
中 2
差0
6 回访满意率≥95% 4
~90% 2
<90% 0
以上6项标准既独立又有联系,综合一起反映某地的院前急救水平。

既与急救中心管理、装备及人员综合素质相关,也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密切相关。

量化操作如下:第1~4项标准分为5个等级,评分为0~4分,第5、6项标准分为3个等级,评分为0、2、4分。

总分在16分以上为优等;12至16分为良等;8至12分为中等;8分及以下为差等。

本文仅仅是初步探讨,是否科学,等级的标准是否适当,是否能实际应运,有待实践。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评分等级的标准要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吕传柱,中国城市急救中心运作模式探讨与实践,中国急救医学,1998,18(1):52~53
[2]Americam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2005; 112:Ⅳ-1-Ⅳ-221
[3]胡崇高,何杭,茅巍,院前急救的综合调度指挥系统受益情况分析,急诊医学,1999,8(5):345~
3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