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孔子拜师》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孔子拜师》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孔子拜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根底上对孔子、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翻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

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复习回忆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我过古代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2、故事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课文中还写到了另外一个人物老子,他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三、深入研究孔子、老子的人物形象1、是呀,那么在孔子拜师的整个过程中,孔子和老子是如何的谦虚有礼,都还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

2、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⑴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⑵他们的品行又怎样?3、学前指导。

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行往往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言谈举止〕抓住人物的言行来研究人物的品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你可以研究孔子,也可以研究老子,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一两个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细细地体会体会。

4、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划出让你感动的一两个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5、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_一目斋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_一目斋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导语】学语文而使人能明智的生活。

文学是人学,间接经验多了,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自家的人生就少走弯路,以攻则下,以守则固。

人生是自我感觉的过程,这个自我的感觉,得有充实的内生活才成,学语文,能使我们的生活充实。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课文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篇二】教案学习目标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

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A案课前准备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情境导入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纳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3、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做人要真诚、无私。

教学准备:有关孔子的录像、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录像。

(放录像)师:你知道录像中介绍了谁?师:那你对孔子还有哪些了解?(指生说)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孔子的文章。

相信你会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17课孔子拜师。

(师生板书课题)强调“拜”的写法,给“拜”口头组词。

齐读课题。

二、预习探究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如果遇到读不通顺的句子要多读几遍,争取读通顺。

2、、学习生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语)自由读一读,小老师领读,指生读,齐读(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开火车来读,三、品读体验1、指生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看看孔子拜谁为师?指生说孔子要拜谁为师吗?(板书:老子)师:你了解老子这个人吗?(出示老子资料)2、、学习第一段(出示第一段)(1)引导学生从哪个自然段体会到孔子知识渊博?抓住“远近闻名”理解。

(2)为什么还要拜师呢?(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好学,谦虚)(板书:好学,谦虚)3、学习第二段(出示地图)(1)曲阜离洛阳有多远呢?(出示第二段第一句话)(2)结合当时的交通工具,理解孔子走到了洛阳。

(3)引导学生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孔子经历了艰难困苦。

(点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4)他这样一直走了多长时间?(5)引导学生想象他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恶劣天气、什么样的道路、生病,双脚磨破了)师:是呀!当他遇到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时,生:他仍然——日夜兼程。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

孔子受到后人广泛的尊敬。 人们修建孔庙纪念他。每到孔子 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都 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 祭孔活动。 孔子的学说在世界上有很大 的影响。有的国家和地区(如台 湾)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 作为教师节。
老子,姓李,名耳,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 哲学家、思想家、道 学家派的创始人,后 世道教将他尊奉为 “师祖”。
他所撰(zhuàn)述的 《道德经》开创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 先河。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3、读懂课文,想一想课文
主要内容是什么?
4、有不懂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划出来。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传授 风餐露宿 háo 毫无保留 pèi 佩服 远近闻名 学无止境 nà纳闷 孔丘 qiū 相距 品行 迎候 等候 长进 请教 保留 zhòng 曲阜 fù 渊博 老聃 dān 仲尼ní 研究 学问 敬重
孔子
老子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 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 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 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 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 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_________ 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 渊博 ________……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 __________, 日夜兼程 ,几个月后,______ 终于 _________ 走到了洛 阳…… 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 长袍 ,头发胡子________ ________ 全白了 ,看上去 _________ 很有学问 。
老子说:“你就是仲(zhòng)尼 (ní)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 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 还要拜我为师呢?”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孔子拜师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孔子拜师_人教新课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孔子拜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孔子拜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孔子拜师∣人教新课标第十七课《孔子拜师》教案【教学目标】学会认读7个生字,会书写12个生字。

理解文中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在两千五百年前,一位圣者用一部《论语》,唤醒古老沉睡的中华;于是在中华文明的旗帜上,写上了“仁义礼智信”五个不朽的大字,使华夏文明享誉世界。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师:他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播放视频)师:孔子的一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2. 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耳——闻、土——尘、卜——仆、内——纳、心——闷、寺——等竟——境、受——授、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尘”为上下结构;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止”为独体字,共4笔。

“迎”半包围结构。

不是“卯”或“印”。

“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境”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右半边是“竟”,不是“竞”。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孔子30多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

3.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pèi zhǐjìng shòu nà mèn qiū pín yíng děng佩服止境传授纳闷孔丘品行迎候等候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孔子拜师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孔子拜师_人教新课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孔子拜师》精品教案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运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感知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示“子”的音、义和“拜”的字形。

2、看课题质疑,教师随机板书记录梳理学生的问题。

(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如果找到问题的答案就做上记号。

5、检查词语:出示:孔丘仲尼老聃指名读词语。

教师简介古人的姓、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比现代人的名字要复杂些,大体上有姓、名、字、号四项.名用来称呼自己,做自我介绍;字,朋友之间互相称呼使用;号,是对有名望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我们还是到课文中来看看吧!)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体会称呼的含义:孔子的谦虚,对老师的尊重和老子的谦虚,对晚辈的欣赏。

出示:指名读,纠正字音。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二、精读品悟孔子为什么拜师?默读第一自然段1、说说孔子拜师的原因。

2、理解词语“渊博”。

出示生字“渊”在字典中的义项①深水;潭②深;③姓.请学生选择正确的解释。

3、从哪里看出孔子知识渊博?(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结合理解词语“远近闻名”。

4、“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从这里体会到什么?(孔子谦虚、好学)5、教师小结:同学们读懂“孔子为什么拜师?”了吗?这个问题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继续关注。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17 孔子拜师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17 孔子拜师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 ,出生于 鲁国陬邑 。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 了六经。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 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 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其儒 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 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 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 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 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 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 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 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 “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 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曰谥伯 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 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 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 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 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 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

【篇一】課文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

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著長袍,頭髮鬍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

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見著位風塵撲僕僕的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有些納悶。

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

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麼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篇二】教案學習目標①認識“兼、僕”等7個生字。

會寫“聞、塵”等12個生字。

能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等14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瞭解孔子拜師求學的經過,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為學要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為人要真誠、無私、尊敬師長。

A案課前準備①多媒體課件(孔子畫像、孔子講學、孔子論著以及人們紀念孔子的場景)。

②自製生字詞卡片。

③學生自讀課文,記下疑問。

第一課時情境導入①談話:同學們,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書:孔子)讓我們隨著這段錄影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體課件。

看了這段錄影,你想說些什麼?(學生根據課件內容自由說說。

)③引入:為什麼孔子能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學了《孔子拜師》這篇課文,就能揭開這個秘密。

初讀感知①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②檢查詞語掌握情況。

指名朗讀這些詞語:日夜兼程風塵僕僕納悶風餐露宿毫無保留傳授佩服。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17《孔子拜师》老子生平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17《孔子拜师》老子生平新人教版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一说老子即老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约生活于前580年至500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

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做史官,管理藏书),后见周朝衰落,社会风气颓败,于是弃官归隐,归隐后著《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中国道家的主要经典,也大致全面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其中“道”的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反对儒墨两派的道德观,认为真正道德是不追求道德,提倡柔弱虚静,减少私欲,知足不争;理想政治是无为而治,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社会。

《老子》包含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有巨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取了《老子》思想。

老子死后,他的思想被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进一步发展,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成为后来道教哲学的主要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十分深远。

传说老子辞官归隐,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向西行去,当走到函谷关(有人说是散关)之时,关令尹喜是个喜好道术、“隐德修行”的君子,早已风闻老子西游之事,料定他必过此关,遂嘱关兵注意盘查迎候,果然迎到了老子。

二人相见甚乐,连日交谈,尹喜虚心求教,聆听金声玉振,茅塞顿开,喜不自胜。

他要老子终老此地,自己奉养不怠,老子却执意要走。

尹喜见实在挽留不住,只好同意放行,但又想,让这样一位无与伦比的“博大真人”连同其博大精深的学问一起永远消失,简直是开天辟地以来最大的、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

于是他便恳求老子说:“老先生将远遁隐居了,我也留不住,只是请求您勉为其难,作书一部,把您的大学问存留于人世吧!”老子推辞不过,只得答应下来。

于是静坐默思,运动刀笔,“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然后,他告别尹喜,骑上大青牛,飘然出关而去,“莫知其所终”,但终有《老子》流传于后世。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17、孔子拜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一组教材的打头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整篇文章让人感受到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是一篇能激起学生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1、会认七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能结合上下文,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运用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孔子与老子的品行的阅读方法,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谈话导入,读资料袋了解孔子同学们好,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好。

我姓吴,来自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从第五组课文开始,由我来给同学们上课。

通过第五组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从中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篇课文,(指课题)孔子拜师。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看,这就是孔子,你们知道孔子吗?你们还知道他的其他情况吗?那就让我们去读一读课本69页的资料袋,请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也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题。

生1:老师,我知道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生读课后资料袋。

翻页1说说你从资料里了解到了什么?生1:我了解到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生2:我了解到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有很多弟子。

生3:我了解到孔子的弟子把老师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孔子拜师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孔子拜师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及评析-17、孔子拜师人教版新课标《孔子拜师》教学实录及评析出示孔子名言: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出自谁吗?生(异口同声地):孔子师:你们知道孔子是谁吗?生:说自己了解到的孔子(略)。

师补充: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文化研究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

师问:为什么孔子会取得这样的成就?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到今天的课堂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读题。

师问:从题目里,我们知道了孔子去干什么?生:去拜师。

师:“拜”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拜访。

生:就是表示很尊敬别人。

师:你们能做一下拜的动作吗?生做动作。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拜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加上动作)一起再读课题。

生带上动作再读题目。

(评析:)这个导入环节设计得很妙。

首先以孔子名言引入课题,即让学生积累了大思想家孔子的经典名句,也自然地引出“孔子拜师”这个题目。

在读题目的时候,让学生先理解拜的意思,再带着动作读题目,学生兴致盎然,很积极,很热情地投入到了课堂中。

师:读了题目,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生: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生:孔子拜了谁作老师?生:孔子到哪里去拜师?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生:我知道孔子为什么拜师,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渊博。

生:我知道了孔子是拜老子为师。

生:我知道孔子去洛阳拜师。

师:这三个问题我们在课文的第一段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一段。

师指名读第一段。

生读完后,师问:你从第一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孔子是远近闻名的老师。

师: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很出名。

师:闻名是很出名,很有名,远近闻名就是指------?生:不管是远地方的还是近地方的,都知道孔子这位老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7.孔子拜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7.孔子拜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7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闻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表达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相关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

在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虚好学,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

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读对话,结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这一句感悟。

在孔子老子见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

如此,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专门有礼。

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

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

一、情境中明白得词语,关心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明白得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

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明白得。

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如何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如何做的。

如此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说明,出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

这不近关心学生加深明白得,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把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经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如何会向高层次进军?专门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畴专门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刻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如此,就会在有限的时刻、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那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此,孔子每天不 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从“每天、随时”这两个词语, 可以体会到孔子认真学习的态度, 他每时每刻都在虚心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 问毫(há o)无保留地 传授(shòu)给他。
从“毫无保留”可以看出老子将 自己的知识不遗余力地传授给孔子。 将一个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学者展 现在我们眼前。
老子说:“你就是仲(zhòng)尼 (ní)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 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 还要拜我为师呢?”
从这句话,我们知道已经七十 多岁高龄的老子听说孔子要来,特 地来到洛阳城外等孔子,从中让我 们感受到老子是一个谦逊温和的人。
拜访:访问
(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 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 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 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 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 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 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 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 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 收下我这个学生。”
我会读
孔子拜师
孔府
孔庙
孔林
京剧艺术
龙 门 石 窟
四川乐山大佛
民间剪纸艺术
走进传统文化,了解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中 国 传 统 文 探 化 寻 之 旅
小组专题研究方案
研究主题: 小组成员: 分工合作(你主要负责的工作): 获取资料的途径:网上搜寻( )翻阅图书( ) 寻找实物( ) 实地考察( )其他方法( )
你找到的资料:
借用了同仁的资源, 在此衷心感谢!
孔 子
你知道吗?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 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 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 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 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 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受到后人广泛的尊敬。 人们修建孔庙纪念他。每到孔子 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都 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 祭孔活动。 孔子的学说在世界上有很大 的影响。有的国家和地区把孔子 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孔子拜师的愿望和原因。 表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 千里,孔子风餐露宿, 日夜兼(jiān)程,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 洛阳。
“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十分遥 远;“风餐露宿”说明孔子一路 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 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 渴的急切心情;“终于”说明孔 子虽然在路上经历了很多的磨难, 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到达 了洛阳。这句话把孔子对知识如 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佩 服 毫无保留 进近闻名 传授 品行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 远近闻名) 了。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到千 里以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一路上 ( 风餐露宿 ),终于( 风尘仆仆 )地到了 洛阳。老子(毫无保留 )地把自己的知识 ( 传授 )给孔子。他们的(品行 ) 令后人敬佩。
这是对孔子的心理、动作、语 言的描写。我们能感受他对老师格 外尊敬。
“你是——”老人 见这位风尘仆(pú )仆 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 自己,有些纳(nà )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 (qiū),特地来拜见老师,请 收下我这个学生。” 这是对孔子的语言的描 写,把孔子真诚求学的态度 形象地表达出来。
项橐(tuó )是燕国的一个七岁 小孩子.有一天,他见到孔子时问: “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 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听后说:“你问得真奇怪,什 么水都有鱼;什么火都有烟;至于 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 不能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 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 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 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 老夫愿拜你为师。”

• 在洛阳外,孔子看见一架 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 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 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 很有学问。
这句话是对老子的外貌描写, 写出了老子的年龄、穿着、外貌 及初次见面时给人的感觉。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 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 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 就是老聃(dān)先生吧?”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 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 总觉得自己的知道还不够渊 (yūan)博,三十岁的时 候,他离开家乡曲阜(fù), 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 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 总觉得自己的知道还不够渊 (yūan)博,三十岁的时 候,他离开家乡曲阜(fù), 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 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 (háo)无保留地传授(shòu)给他。 第三部分:孔子认真求学,他虚 心向老子求教,老子也毫无保留地把 学问传授给他。
人们佩(pèi)服孔子和老子 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第四部分:人们既佩服孔子和 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_________ 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丌够 渊博 ________…… 风餐露宿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__________, 日夜兼程 终于 _________,几个月后,______走到了洛 阳…… 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 长袍 ________,头发胡子________,看上去 全白了 _________。 很有学问
拜见:拜会,会见
(2)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迎候: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 等候:等待
孔子 老子
等候
迎候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 ( 迎候 )。”
“多谢老师(等候 )。”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 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 会大有长迚的。”
老 子
洛阳
.
.
曲阜
孔 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 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
老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 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 了洛阳。
济宁
曲阜
兖州
偃师
郑州
开封
洛阳
商丘
练一练 烈日炎炎的夏天,孔子丌停向洛阳走去。 凉风习习的秋天,孔子 大雨瓢泼而下,孔子 天蒙蒙亮,孔子 夜晚,天很黑,孔子 。 。 。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 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
综合谈谈对孔子和老子的印象。
孔子和老子学问渊博,子的学问, 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人们为何都尊重孔子和老子?
孔子
老子
孔子和老子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 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尊重长辈的人, 老子是一个为人谦和大度、诲人不倦、 爱护晚辈的人。正因为他们有如此高 尚的品行,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 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 世界百位名人之一。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 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 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 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 想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系生活实际,我能 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
孔子 老子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 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 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 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 本原因。正是他认为“学无止境”所 以三十岁的时候,他还要千里迢迢去 拜师学习。 第二部分:孔子拜师的经过
把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学而不厌 风餐露宿 迎刃而解 集思广益 博闻强记
各抒已见 博览群书 孜孜不倦 日夜兼程 豁然开朗
孔子 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
练一练
孔子:“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老子:“你是——”
孔子:“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 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 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丌比我差,为什么 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迚 的。”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 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 会大有长迚的。”
孔子
老子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 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 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 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 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 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懂得就是懂得,不 懂得就是不懂,这就是 最高的智慧。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3、读懂课文,想一想课文
主要内容是什么?
4、有不懂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划出来。
日夜兼程 授 风餐露宿 服 远近闻名 闷 孔丘 迎候
风尘仆仆
毫无保留


学无止境 纳 相距 品行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时时温习已 经学过的知识,由此 就能获得新的更深的 知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同行,其中
必 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学习而又时常的 复习,难道不是一件 愉快的事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