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闵行区二模作文讲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呢?恰似劣币驱逐良币,冷漠功利在这样社会中会让真正的善良者心灰意冷,而那些原本心存
善念而未能行动起来的人也便将自己的行为正当化,视为常态。于是,善的火种无迹可寻,纷纷
熄灭,社会也变得冰冷无情。(进一步分析善良止于认知的社会影响)
而在当今,我们看到犬儒主义大行其道,他们有善的常识,却因担忧行善的“成本”而驻足
善良,即与人为善。尽管人皆有此善心,但愿意亲自为 此付诸努力,做出善行的人,才可谓是道行合一的善人。而 非仅陶醉于自我满足的伪善者,空有美好的祝愿,却在他人 受难之际不愿投入自身的时间精力助人脱险,这样的“善良” 除了让自己获得身为“好人”的心理暗示,实则无法帮助任 何人,而这与善良利他的本质南辕北辙。这些空谈仁义道德 却始终冷眼旁观之人,只会让人们感受到加倍的冷漠而非社 会的温情,因而我们强调善良在于行动,呼吁善心必应当加 以实践。(分析“伪善”的本质与危害)
出的是当下之人沉浸于种种宏大叙事,总被媒体中推己及人的关怀感动,却也总觉得那些需要帮
的人与我们距离遥远,我们对此无可奈何。实际上,真正对于平凡人而言,应有的善良是将眼光
投于我们身边触手可及能帮助的人,切实伸出援助之手,而这种“参与感”也许正是当代人最缺
乏的。
(承接上一段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策略建议) 我们的善良必然有其极限,我们无法用善心驱使自己帮助所有人,但至少不应让社会完全归
架”。 4、知善和行善到底谁是因,谁是果,还是互为因果? 互为因果,知善指导人行善,行善使人对善的认知更深刻。
2021/10/22
二者关系阐释示例
真正善良的培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 康德说“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 欺骗与背叛,唯有足够的定性才能在生活实际中弃恶扬善。 这定性是从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经典作品的激励作用中来的。 因此,知善与行善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从思想教育 中我们获得“善良”的常识,能培养善良的火种;最终这微 弱火种要以实践回馈给社会,方才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向善之风。
字。
2021/10/22
thankyou
2021/10/22
不前,这固然有当事者自身自私自利的因素驱使,但当代的传媒文化或许也有其责任。(分析不
行善的主客观原因)
作家汉宁·里德曾在其著作《无处安放的同情》中提到这一现象:当今的传媒文化下人们永远
在关注远处的泪水,会为非洲的难民、中东的战乱、在异国他乡遭遇不幸的人献出自己的热泪,
心生无能为力的忧伤,却往往不曾关注身旁邻居的困难,甚至连对方死了都不知情。这背后透露
的、无情的钢铁丛林式社会将成为灾害,每个身居其中之人都无可幸免。二战时期生活在富
裕中的犹太人,“当他们给犹太人带上六芒星袖章,我想这没什么;当他们把穷犹太人赶进
集装箱,我想这不会波及到我;直到他们向我举枪,我环视四周,无人再为我说话。”在一
个善良缺失而冷漠肆虐的社会中,极端的恶将卷土重来。契诃夫说:“一切都毁于你我间的
于冷寂,而应向周围伸出援手。
2021/10/22
列提纲
“善良”,《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和 善,心地好”。网络上对该词则另有解释: (1)懦弱,愚昧;(2)以无须出力为条件而 对别人怀有良好的愿望。
人们对“善良”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此,
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
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
仇恨与争端。”的确如此,失去善良的人类终将走向自我毁灭的末日。(进一步分析“不行
善”的社会影响)
善良不只是常识,它更是一种行动。善良是艾米莉·狄金森诗中写到的,“假如我能免
除一种痛苦或平息一条生命的疼痛,我就不虚此生;善良是“山川风月,同气连枝”,是人
类结成命运的共同体,抵御那些邪恶与灾难;善良是对所有人的怜爱,是值得努力的道德信
2021/10/22
观点补充
示例:但没有行动,人真的会失去善良的本 性与品质吗?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善良是植 根于基础人性之中的,但善良也害怕被利用。 当善举被误解,当善者被利用,善良此时必 须要有点锋芒,而不是认为不通过行动表达 就会失去善良。此时不妨聆听村上春树的暖 心抚慰:“倘若你无法将善良洒遍各个角落, 那就让善良带上锋芒隐匿在你心中吧。”
2021/10/22
更可怕的是,流于认知层面而不付诸实践行动的善良会动摇人们心中对善的信仰与信心,
更给当事人做出消极的心理暗示,让其在习惯于袖手旁观后渐渐将其视作理所当然。当社会中满
是伪善与冷漠,人们对善良本身便也开始不抱希望,渐渐地,残酷的丛林法制取代了善意的互帮
互助,成为了人们眼中世界的形象。而在四面为敌的原始丛林中,谁又会想到不假思索地给予善
知 善 与 行 善 2020闵行二模语文作文讲评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1/10/22作源自题善良不只是一种常识,它更是一种行动,
不通过行动表达,人就渐渐失去善良。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字。
2021/10/22
概念阐释
2021/10/22
善良:《汉语大词典》中的 解释为“和善,心地好”。
2021/10/22
名言名句
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罗曼·罗兰 知行合一。——王阳明 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 行善的人应该觉得自己快乐才对。——罗曼·罗兰 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卢梭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卢梭
2021/10/22
深入思考 1、现实中人们为什么会知善而不行善? 行善的过程中,遭到“碰瓷”,而心存警戒。 2、失去善行后,善心是否会真的消失? 不一定。心存善念,独善其身亦是一种智慧。 3、带来更多牺牲的善行是否要坚持?行善是否要考虑自身能力? 行善也许量力而行,不能无视自身能力、实力,不能被他人“道德绑
2021/10/22
范文展示1
善良,脆弱而美丽
善良根植于人性,是人类在百万年漫长进化史中选择的伦理。孟子说恻隐之心是 “仁之端也”。亚当·斯密也说,“人天生有善良的本能,把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 情。”我们天生热情,天生善良,为邪恶不公愤慨不已,对他人的苦难感到悲伤,我们 更被教导着善良,为弱者发声,向受害者伸出援手,是每个公民道德使命感的呼唤。 (阐释“善良”)
2021/10/22
但不通过行动表达,善心终将在日复一日的压抑中泯灭,在自我安慰、自我说服中丧
失殆尽。当我们习惯于推诿救助的道义责任,困于“电梯受害者心理”的桎梏,我们终将变
得冷漠自私,成为受害者有罪论的忠实拥趸。 (分析“不行善”的危害)
更可怕的是,当人人都只将善良当作道德课本中的常识,而拒绝付诸行动时,一个祛魅
常识:一般的、普通的知识 或者世人所公认的、普世的 价值观念 ,这里偏向后者。
行动:指为实现某种意图而 具体地进行活动。
审题立意
材料中“不只是……更是……”表什么关系?侧重点应落在哪里? 递进关系;侧重后者 “把善良当作常识(知善)”有什么价值与意义?会不会有不足与危害? 价值与意义:道德共识引领、约束人的行动,进而形成一种道德自觉,促进社会文明发 展。 不足与危害:导致强制他人善良,形成“道德绑架”。 “把善良当作行动(行善)”有什么更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行善,给他人带来便利,自身也会获得满足感。 行善,自己的善念得以践行,心灵变得越来越丰富。 行善,更易唤起他人的善念与善行,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友善和谐的社会环境。
条。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一切最最等而下之的人,也是人,而且可以称之为我的兄弟!”
让我们实践善良,不让它随风而逝;因为善良脆弱,但它的美值得每个人为之奋斗一生。
2021/10/22
范文展示2
论善良
有人说,善良不只是一种常识,它更是一种行动,不 通过行动表达,人就会逐渐失去善良。诚然,人们往往都有 区分善恶的常识观念,但真正决定人能否走向真正善良的, 是那一份为善意而伸出援手的行动。(提出观点)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选择让善良停留于常识,我们选择沉默,选择冷眼旁观。 (点出“不行善”这一现象)
这已然成为某种普遍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也许,这场灾难并不会直接 降临到你与你在乎的人身上;也许你能力有限,自顾不暇,实难“兼济天下”;也许, 我们是说也许,你暗暗的想:被害者也有错,这种人不值得怜悯。以色列学者玛格丽特 在《记忆的伦理》一书中写到:“比起我们对身边的人关心,更应被克服的是我们对数 量大得无边的、看似与我们无关的群体的天生冷漠。”或许因为自认为“力所不能及”, 或许因为已经见惯了他人的苦难而逐渐变得冷漠麻木,或许因为“多管闲事”可能会惹 来麻烦……总之,我们任由善良在沉默与不作为中漂泊流浪。(分析不行善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