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为什么《茉莉花》一听就是中国的,而《樱花》就是日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理为什么《茉莉花》一听就是中国的,而《樱花》就是日本
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些音乐一听就知道是哪个地区的旋律?比如《茉莉花》,即使是用钢琴弹出来,也能知道这是中国的旋律;而对于《樱花》,只要一哼出来,就知道这是日本的旋律。
如果你一时还想不起来它们的曲调,一起先来听一下吧。
1. 茉莉花(笛子版)
2. 樱花(吉他版)
其实本来两首音乐都想选钢琴版本的,这样对比起来更直接一些,可是QQ音乐的素材实在有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易云音乐搜索)造成音乐的这种地域特征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比如笛子的音色就很中国,而尺八一听就很日本,这些是由乐器的民族性格造就的,我们暂且不说。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是关于音乐的调式。
之前在《乐理 | 妈妈再也不担心我分不清“大小调”》一文中,也和大家聊过大小调,这是西方古典音乐的调式基础。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调式特征。
以《茉莉花》为例,它用到的就是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
如果看它的乐谱的话,你就会发现,《茉莉花》全曲只有 do、re、mi、sol、la 五个音,写成简谱是12356,也称为宫、商、角、徵、羽五声。
这里面通篇没有出现 4 和 7。
要知道,中国的古曲,或者现代流行乐坛兴起的中国风歌曲,旋律基本都是由五声音阶写成,就连中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全曲也只用了一个si(简谱7),即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的 "的",可以说五声音阶是中国元素的代表。
不过,五声音阶也并非中国的专利,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音乐,也是以五声音阶为基调写成。
比如,日本民歌《樱花》、苏格兰名曲《友谊地久天长》、朝鲜民歌《阿里郎》、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钢琴小品《宝塔》、波兰钢琴家萧邦的《黑键练习曲》都用了五声音阶。
我们以日本的《樱花》为例,乐谱中用到的五个音是13467,而2 和 5 通篇都没有出现,这也构成了日本名族音乐的显著特征。
说回到调式,它其实就是一些不同的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某种固定的旋律走向的模式。
而调式最大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地域性,而一些音乐理论学家也认为,正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特征,影响了音乐的调式,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音乐风格。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好奇,中国的音乐没有4 和7,日本的音乐没有2 和5,那以后想写不同民族的音乐,是不是只要套用这些规律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个前面的例子,朝鲜民歌《阿里郎》。
这首曲子同样采用了中国传统的 12356 的五声音阶,但是因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走向的不同编排,则成了朝鲜风味的音乐。
音乐就是这么神奇,看似简单的 12356 五声音阶,通过这种旋律的变换,又会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
比如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而蒙古音乐《鸿雁》,又描绘了一派内蒙草原,天高云阔的美丽景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总结。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音乐的本质。
简单理解一下,什么是音乐的本质?音乐是以追求乐音之间的“协和关系”为目的。
不协和的乐音关系,虽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还很重要),但也是为了更有力地烘托协和的本质。
那怎么才算“协和”呢,之前我们在《乐理 | 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是最难听的音乐?》一文中,也有提到。
如果举例说的话,以 C 自然大调为例(也就是C=1),其中 C 音是核心主音。
而与 C 最协和的音,或者说关系最好的音,并不是挨着最近的D、E,F,而是和C 距离纯五度的 G。
这种现象有点象你和你的朋友,关系虽然密切,但住的距离有点远;而你和你的邻居,虽然住得很近,但交情却没法和你的朋友比。
此图中的“完全”为台湾说法,大陆习惯称为"纯"
音乐理论学家们正是基于这些听觉上的感受,总结出了各种规律,
像我们的五声音阶、巴赫开创的十二平均律,现代派的全音阶,都来源于此。
而后来的作曲家们,也正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灵活运用,才赋予了音乐不同的性格。
好了,今天的乐理知识先说这么多,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