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作者:张伟玲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10期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新时期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非常密切,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可以互相配合,互相渗透。

在开展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时,我们应弥补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246-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因此,德育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

但是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与迅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相适应,尤其是在无心理学专业开设的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加强。

(一)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康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这是在分析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后,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做好高校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意义,同时还要正确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二)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是新时期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当前,我国社会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正使个体的价值取向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原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加上各种思潮的跌宕起伏,形成了新的社会环境,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从高职高专大学生的主体看,他们处于青年期,有蓬勃的朝气,健康向上,有着良好的身心和人格基础,普遍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期望发掘自身潜能
成长成才,但是高职高专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又承受着比其他大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高职教育受社会认同度的影响,不少学生同时还存在就业、人际关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意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德育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寻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的实现首先依赖于正确的认识、良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需要学生的自觉内化。

进行德育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德育教育强调社会的规范化要求,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满足,忽略了社会的外在要求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相结合,忽略了学生情感的转化。

在社会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学生的心理在不断的变化,其已经形成的德育要义在不断受到冲击。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对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的不断扩充和完善。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强化德育效果。

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条件。

在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德育工作中,会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内心深处,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层次,它为有效地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的教育,德育工作就很难收到成效。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运用心理咨询、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验、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教学方法,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健康的思想,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的德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接受能力,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作为德育工作的内涵进行适当延伸,使德育工作者在关注学生思想行为规范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互动沟通来实现全面发展。

三、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科学化发展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五大基本原则,即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
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需进行科学化改进。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这就要求在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不断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践性,充分利用好学校各种宣传文化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校园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必须建设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师资队伍[2]。

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计划。

加强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辅导课程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更加充实。

(三)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及相关功能,以多种方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过程。

如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网络具有很强的超链接性,我们可以在校园网中为学生提供无穷的心理健康知识,扩展师生的视野。

同时还可以发展网络心理咨询和网络心理测验,网络具有匿名性、虚拟性、平等性,学生在网上可以敞开心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内心的苦闷、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机制。

(四)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案例分析、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社会实践教学中可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与专业相关联的心理学技能训练,给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以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总之,心理因素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工作之中,注意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从深层次和发展取向上看,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者单位: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张伟玲(1982—),女,汉族,吉林省白城市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心理学。

参考文献:
[1]鲁挥,何宪平,邢国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2.
[2]王燕秋,姚坚,高长青等.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