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让圆锥曲线教学变得“精彩纷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纸”-----让圆锥曲线教学变得“精彩纷呈”
摘要: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
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
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通过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椭圆、双曲线及抛物线的定义及其内涵,充分体现了新
课标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关键词:折纸;问题;探究;类比
苏教版教材《选修1-1》第二章第一节是通过平面去截一个圆锥得出圆锥曲线的定义,笔者认为,首先,这种教学情境对空间画图和想象能力要求相当高,学
生很难理解;其次,教师把原本很生动、有趣的知识探索过程给省略了,取而代
之的是把圆锥曲线的概念直接“抛”给学生,这样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考虑到
新教材习题中特别增加了一类“操作题”,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素材,为
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创造过程提供了可能,并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利用好这一课本资源,同时
降低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门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和观察思考层面的训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内在本质的理解,提升课堂教
学的功效。

下面笔者就如何用课本上的“折纸”操作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椭圆”、“双曲线”简述一下自己的实施过程:
一、当场折纸,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经常做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可是你们做过数学实验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数学实验。

(参照苏教版《选修》P29第6题)
请同学们把课前发给你的印有定圆F1的圆形纸片拿出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在圆F1 内部任取不同于圆心F1的一点F2(图1);第二步:在圆F1上任
取一点P1,然后将纸片对折,使得点P1与点F2重合,然后将纸片展开,用铅笔
把折痕:画出来(图2);第三步:再在圆F1上任取其他点,按照步骤二多操作几次,就可以画出一系列折痕,这些折痕将衬托出一个非常漂亮的图形,大家想知道是
什么图形吗?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折纸,画出折痕,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教师巡视,帮助动手困难的学生,5分钟后,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我们来看看甲同学的作品(图3),你能看出来这些折痕衬托的是什么图形吗?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生:折痕太少。

师:那么我们来看乙同学的作品(图4),画的非常漂亮,大家能看出折痕衬托
出什么图形了吗?
生:椭圆。

师:乙同学画的图精确吗?怎样才能做到精确无误呢?
生:不精确。

应该取遍圆周上的所有点才会非常精确。

师:说的不错,但是要想取遍圆周上所有的点,这个工作量非常大,远非我们人力所能及,接
下来我们就借助《几何画板》工具,让电脑来帮助我们演示作图(图5)。

二、问题引领,探究本质
师:从电脑作图的结果来看,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所有的折痕衬托出的是一个椭圆的形状。

肯定有同学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衬托出的中间的空白部分恰好是一个椭圆呢?为了解决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研究其中的一条折痕。

我们在圆F1上任取一点P1,然后把折痕L加粗
显示出来(图6),思考下列问题……
师:折痕L与线段P1F2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因为沿着折痕L对折后,点P1与点F2重合,故折痕L是线段P1F2的垂直平分线。

师: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
生: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师:很好,假设折痕L与圆F1的半径F1P1相交于点P,那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PP1=PF2
师:你能否求出PF1+PF2=的值?这个结果有何特点?
生:PF1+PF2=PF1+PP1=F1P1,而F1P1是圆F1的半径,是一个常数。

师:如果我另换一条其他的折痕,这个结果会改变吗?
生:不变。

师:如果在折痕L上除点P外任取一点Q,将QF1+QF2的值与PF1+PF2的值进行比较,
你有何发现?
生:由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知:QF1+QF2=QF1+QP1>F1P1
师:非常好,根据QF1+QF2不是定值可知点Q不在椭圆上,即折痕L与椭圆只有一个交
点P,折痕其实是该空白部分椭圆的一条切线,同理,每一条折痕都是该椭圆的切线,这无
数条切线包围住椭圆,也就衬托出了椭圆的轮廓,这就是我们用折纸法折出椭圆的原理所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板书课题)我们已经通过折纸实验,体会到
了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既然点P在椭圆上运动,你能否尝试着概括一下什么是椭圆?
生: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常数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常数记为2a,你能用一个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生:PF1+PF2=2a
师:很好,如果我们把定点F1、F2之间的距离记作2c,则2a和2c的大小关系如何?
生:2a>2c。

师:在刚才折纸的第一步中,“在圆F1内部任取不同于圆心F1的一点F2”说明了怎样的
事实?
生:说明F1F2>0,即c>0。

师:我们再来欣赏丙同学和丁同学的作品(图7)。

你能发现这两个椭圆和刚才乙同学
画的椭圆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生:扁平程度不一样。

师:这我就奇怪了。

我发给大家的都是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具有相同的圆心和相同的
半径,可是为什么折出来的椭圆扁平程度却不一样?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是由定点F2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师:非常好,定点F2的位置改变会引起椭圆什么性质的改变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研
究的内容。

如果我把圆F1的半径变大,定点F2在圆F1内的位置保持不变,那么折纸得到的椭圆形状又将如何?作为思考题,请同学们课后研讨。

众所周知,解析几何的本质就是以坐
标系为基本工具,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几何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椭圆的各种性质,我们还要
来研究椭圆的方程。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推导其标准方程(以下过程略)。

三、类比椭圆,自主探究
师:前面我们通过折纸了解了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其原理,今天我们继续通过折纸来探究
其他的曲线。

(参照苏教版《选修》P42第9题)请同学们把课前发给你的印有定圆F1的白纸
拿出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第一步:在圆F1外任取一定点F2(图1);第二步:在圆F1上
任取一点P1,然后将纸片对折,使得点P1与点F2重合,并且留下一条折痕(图2);第三步:连接P1和F1,并且延长,交折痕于点M1(图3);第四步:再在圆F1上任取其他的点,然后
按照步骤步重复次,便可得到一个点列M1、M2、M3、…,这些点列能够连成一个漂亮的曲线。

接下来请同学们迅速动手折纸,画出曲线,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教师巡视,帮助动手困难的学生,5分钟后,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甲同学将点列连成的图形是开口向左的一支曲线(图4),乙同学得到的图形是开
口向右的一支曲线(图5),咦,怎么会不同呢?丙同学怎么连成了两支曲线(图6)?丁
同学为什么也连成了两支曲线(图7)?
师: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同学连成了其他的图形?全都拿上来,这些不同的图形到底哪
个正准确呢?
生:丙和丁的准确。

师:那么,甲、乙两个同学所代表的这一类图形为什么不够全面呢?我们对比这四个同
学的作图痕迹,发现甲和乙同学在圆F1上取点时,把所取的点都密集在圆F1的一段弧上,
不像丙和丁同学那样在圆F1的四周都取了点。

那么,丙和丁同学的结果是否就不具有片面性?我们知道,对于取点作图问题,取的点越多,作出来的图像就越精确。

但是要想取遍圆周上
所有点,这个工作量太大,我们还是借助于电脑来绘图。

(图8)
类比推导椭圆定义的推导过程,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一系列问题自主探究:
问题1:折痕与线段P1F1之间是什么关系?
问题2:回忆刚才折纸的过程,思考对于双曲线左支上的任意一点M1(图9),M1F2-
M1F1的值是多少?该结果有何特点?
问题3:在左支上另取一点,该结果是否会改变?
问题4:如果在右支上任取一点M2,则M2F2-M2F1的值是多少?该结果有何特点?
问题5:那么对于双曲线上任意一点M,则Mf2-Mf1结果有何特点?
问题6:类比椭圆的定义,你能否尝试着双概括一下双曲线的定义?
问题7:如果把这个常数记作2a,你能否用一个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问题8:如果我们把定点F1、F2之间的距离记作2c,则2a和2c的大小关系如何?(注
意与椭圆的区别)
问题9: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丙和丁同学的作品,虽然他们画的都是两支曲线,但是还
是有细微的差别,你能看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问题10:我发给大家的是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相同的地方印有相同大小的圆,可是为什
么折出来的双曲线开口程度却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问题11:如果把圆F1的半径变大,定点F2在圆外的位置保持不变,那么折纸得到的双
曲线形状又将如何?
师:通过前面椭圆的学习,我们知道要研究曲线所具有的性质必须通过研究其方程来得到。

请你类比前面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尝试着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下过程略)。

四、触类旁通,活学活用
新课标的教材编写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对于抛物线的教学引入也
可以用折纸的背景。

类比前面椭圆和双曲线的推导过程,该探究过程完全可
以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参照苏教版《选修》P46第9题)(图10),将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的一只角斜折,使D点总是落在对边AB上,然后展开纸片,得到一条折痕L(为了看
清楚,可以把直线L画出来).这样继续下去,得到若干折痕.观察这些折痕围成的轮廓,
它们形成何种曲线?(具体实施过程不再赘述)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知识更是如此。

对于某些数学概念,若能由学生亲自
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进而行成数学概念,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获
取数学知识的乐趣,养成动手和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
中若能适当地让学生自主地去动手操作,再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拔和提示,能使学生从被动
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所获得的知识更加
深刻和牢固,并对养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知识的探索拓展、独立思考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著.陈昌平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尹成江.新课程理念下的“再创造”活动探讨[J].数学通报,2004(8).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213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