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中国地理》第十六章 中国人地关系系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1 中国降水酸度分布图(2005)
(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
三、其它污染类型
(一)土壤污染 据估计,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约2000×104hm2,占耕地 总面积的1/5。
污 染 源
分散的个体小农耕作中化肥农药超量施用 规模小、浪费资源、污染大的乡镇企业 受城市影响改变了生活方式而无法像城市那样处理的生活垃圾 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中国环境治理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但总体上生态环境 状况仍在恶化。
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居高不下,酸雨区不断扩大。 城市垃圾量每年约以15%的速度增加,围城影响愈来 愈明显。 全国农田遭受污染的面积高达0.10亿hm2,每年因此 损失粮食达120亿kg。
经济高速增长及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结果,加剧了生 态退化。包括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湿地退化和生物多 样性减少等。
20世纪中叶人类对工业化过程中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 的反思
图1.1 人地关系发展四阶
段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系统是指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有自然与社会两种属性
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
(二)草场退化
全国草地面积4.17×108hm2,约占国土面积的 41.7%,其中已利用草地2.2×108hm2,人均占有量 0.19hm2,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 中国草地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草地生态环境脆 弱 草场退化原因主要是牲畜的发展和草场生产能力不适应、 草场建设和管理落后以及滥垦过牧
江河、湖泊和水库淡水渔业水质环境质量 状况不断恶化。 水体污染造成人类饮水安全和致病。 海洋污染危害造成赤潮频发、红树林被破 坏、海产品产量锐减,以及人因食用海产 品带来的健康受损。
二、大气污染-------酸雨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 地区及四川盆地,包 括浙江、福建、江西、 湖南、重庆的大部分 地区以及长江、珠江 三角洲地区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 面积的30% 近年来,全国酸雨出 现的区域基本保持稳 定,除少数地区有所 波动外,大尺度上无 明显的变化。
第五篇 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第十六章 中国人地关系系统
第一节 中国人地关系 系统
研究概述 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的环境问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
研究概述
1.农牧业产生以前)人地关系及其历史演变 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其中“人”是指社会性 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 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从事各 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 “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 关系的、由无机与有机自然 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 环境。
这一时期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态势是:
耕地面积减少,以南方水田的减少为主; 城乡建设用地显著增加,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内陆地 势平坦地区为主,城乡建设占用优质耕地是该期间土地 利用变化的突出特征; 林地面积呈现一定增加,以中西部“生态退耕还林”主; 草地总面积显著减少,转换类型以开垦为农田为主。
(二)土地资源分布特征
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 差异显著,土地组成诸因素不协调造成的制约因 素也存在区域差异。
中国东南部季风区土地生产力较高,集中了全国 耕地与林地的92%左右,农业人口与农业总产值 的95%左右,是中国重要的农区与林区,而且也 为畜牧业比重大的地区。
二、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时空分布格局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二、中国人地关系系统的严峻态势
(一)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与资源稀缺性的矛盾
中国是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之一;
人均水资源量为2210 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0.15亿hm2 华北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年平均缺水达到100~150亿m3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8.7万km2扩展到18万km2
第三节
一、水体污染
中国的环境问题
水体污染是各种污染类型中分布广、危害最大的。
近年来污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以3.0%-4.5% 的速度增长 全国地表水污染不断加重,主要河流水污染严重,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松花江水污染
被污染的水
河流水体污染 湖泊、水库水体污染 近岸海域水污染
该阶段指距今约70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期 。 此时的地理环境是原生的自然界。
2.原始农牧业及小农经济时期
——人类顺应并有限改造自然阶段
新石器时代至工业革命之前
3.工业化时代——人类肆意掠夺大自然阶段
工业革命为标志,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抗御疾病、干预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
4.可持续发展理论实施以后 ——向协调共生、可持续发展推进阶段
城乡建设用地持续扩张; 2000年以来林地面积有所增加; 草地面积持续净减少; 由于南方地区退田还湖和湿地保护,中国水域面积不断 得到恢复与增长; 未利用地面积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减少。
三、中国的土地资源退化问题 (一)森林资源危机
自建国初期至今砍伐的森林资源高达100×108m2,相 当于现存的森林蓄积量80%以上。除局部人口稀少的高 山和偏远地区外,原生森林几乎不复存在 林地现实生产力低,单位面积有林地的蓄积量少,林分生 长率也较低 森林资源面临枯竭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状况将进 一步加剧; 据预测,45种主要矿产中(含能源矿产),国内现有探明储量 能满足今后十年需求的可能只有一半; 资源的不足将不仅极大地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而且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和影响国家的安全。
(二)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资源 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严重,中国面临着发展和环 境的双重压力
(四)土地荒漠化 中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 深的地区之一。
50年代到70年代,荒漠化土地增加了3.9×104km2,20年
间扩大面积达1560km2,荒漠化土地面积增长率为1.1%, 其中强烈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增长率为2.5%,严重荒漠 化土地增长率为3.5%; 70年代到80年代间,每年扩大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 2100km2。 另据国家林业局监测,1994年至1999年年均扩大3436km2, 2000年至2004年年均缩减1283km2。 2004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4×104km2,占中国国土 面积的27.3%。
(三)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赶不 上破坏的速度。 表土层流失和耕地肥力下降 淤塞河道和湖泊水库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包括: 增加下游洪涝灾害和抗旱能力 造成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严重者可能引发重大灾害,其 最终还是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 安全和社会经济建设。
危 害
造成了“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 “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用水存在
安全隐患,生态退化”的严峻局势
农村和农田的污染通过农产品输入城市,影响更广大的人群 农药残留于食品,生长于被污染环境的禽畜和水产品等也多含
有毒有害物质
(二)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物污染
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01×108t,排放量 为782×104t;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357×104t。 据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城市生活垃圾无 害化处理率平均仅为67.58%;50%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未 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城市医疗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平均为73.63%;60%以上的 城市医疗废物未按要求进行集中处置。 另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调查报告,现在全世界每小时 大约产生4000t电子垃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运到了中 国,仅美国一国每年就要把近60%的电子垃圾出口到中 国。
3.人地地域系统具有不稳定的、非线性的、远离平衡状态的耗散结构
4.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以优化调控人地关系为目标
5.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为途径
(三)PRED问题与PRED系统
PRED问题 人口(Population)、资源 (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与发展 (Development)问题 PRED系统 一定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 和经济发展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 制约等关系构成的紧密相连的复杂开放巨系统。
图1.2 区域PRED系统结构示意图
(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地理学研究方向的转变
重新审视全球的、国家的和各类区域的人地关系系 统,可以发现其中正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1)地理环境与地理生态变化 2)资源地理的变化 3)经济地理的变化 4)社会地理和政治地理的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自然过 程、生物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且注 重于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 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 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的颁布宣布了中国开始实施可持续发 展的战略框架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系统中存在的各 种矛盾和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
中国的耕地面积的变化总体表现为:东南沿海及黄淮海平 原等传统耕作区耕地持续减少;
以水田的减少最为突出,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区和
沙漠绿洲区耕地轻度增加; 耕地减少以城乡建设用地侵占耕地资源为主; 新增耕地资源主要来源早期以草地、林地开垦为主,后期主要来源 于未利用土地以及河、湖滩地的开垦利用; 总体看我国耕地重心有向东北偏移的趋势,耕地资源的质量在下降。
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历年数 据均低于低收入国家能耗水平,但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和高 收入国家能耗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2倍以上。
表1.1 国家和地区 世界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中国 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油/万美元) 2002 3.06 2.04 7.10 13.07 8.45 2003 3.08 2.03 7.15 12.80 8.75 2004 3.10 2.01 7.15 12.51 9.24 2005 3.07 1.97 7.01 12.04 9.08 2006 3.03 1.91 6.85 11.61 8.89 2000 3.08 2.08 7.26 13.39 9.23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92万km2,占国土面积 37.2%,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
一、中国的土地资源结构与分布特征
(一)土地资源结构特征 中国土地面积广阔,地势起伏巨大,土地类型 多样;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 足。
(三)噪声污染
影响人们生活的噪声污染主要表现为工业噪声、建筑施工 噪声、交通噪声和其他社会生活噪声。
在全国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392个城市中,中度污染的占1.0%, 轻度污染的占27.3%。 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范围在45.7~ 61.1dB(A)之间,轻度污染的占23.9%,中度污染的占0.9%,约 1/4属噪声污染城市。
近年来,区域环境噪声轻度和中度污染城市有增多的趋势, 主要噪声源中,工业噪声污染逐得到有效控制,道路交通 和建筑施工噪声有明显增加。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先是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
(引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2007)
三、其它污染类型
(一)土壤污染 据估计,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约2000×104hm2,占耕地 总面积的1/5。
污 染 源
分散的个体小农耕作中化肥农药超量施用 规模小、浪费资源、污染大的乡镇企业 受城市影响改变了生活方式而无法像城市那样处理的生活垃圾 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中国环境治理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但总体上生态环境 状况仍在恶化。
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居高不下,酸雨区不断扩大。 城市垃圾量每年约以15%的速度增加,围城影响愈来 愈明显。 全国农田遭受污染的面积高达0.10亿hm2,每年因此 损失粮食达120亿kg。
经济高速增长及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结果,加剧了生 态退化。包括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湿地退化和生物多 样性减少等。
20世纪中叶人类对工业化过程中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 的反思
图1.1 人地关系发展四阶
段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系统是指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有自然与社会两种属性
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
(二)草场退化
全国草地面积4.17×108hm2,约占国土面积的 41.7%,其中已利用草地2.2×108hm2,人均占有量 0.19hm2,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 中国草地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草地生态环境脆 弱 草场退化原因主要是牲畜的发展和草场生产能力不适应、 草场建设和管理落后以及滥垦过牧
江河、湖泊和水库淡水渔业水质环境质量 状况不断恶化。 水体污染造成人类饮水安全和致病。 海洋污染危害造成赤潮频发、红树林被破 坏、海产品产量锐减,以及人因食用海产 品带来的健康受损。
二、大气污染-------酸雨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 地区及四川盆地,包 括浙江、福建、江西、 湖南、重庆的大部分 地区以及长江、珠江 三角洲地区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 面积的30% 近年来,全国酸雨出 现的区域基本保持稳 定,除少数地区有所 波动外,大尺度上无 明显的变化。
第五篇 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第十六章 中国人地关系系统
第一节 中国人地关系 系统
研究概述 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的环境问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
研究概述
1.农牧业产生以前)人地关系及其历史演变 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其中“人”是指社会性 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 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从事各 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 “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 关系的、由无机与有机自然 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 环境。
这一时期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态势是:
耕地面积减少,以南方水田的减少为主; 城乡建设用地显著增加,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内陆地 势平坦地区为主,城乡建设占用优质耕地是该期间土地 利用变化的突出特征; 林地面积呈现一定增加,以中西部“生态退耕还林”主; 草地总面积显著减少,转换类型以开垦为农田为主。
(二)土地资源分布特征
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 差异显著,土地组成诸因素不协调造成的制约因 素也存在区域差异。
中国东南部季风区土地生产力较高,集中了全国 耕地与林地的92%左右,农业人口与农业总产值 的95%左右,是中国重要的农区与林区,而且也 为畜牧业比重大的地区。
二、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时空分布格局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二、中国人地关系系统的严峻态势
(一)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与资源稀缺性的矛盾
中国是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之一;
人均水资源量为2210 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0.15亿hm2 华北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年平均缺水达到100~150亿m3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8.7万km2扩展到18万km2
第三节
一、水体污染
中国的环境问题
水体污染是各种污染类型中分布广、危害最大的。
近年来污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以3.0%-4.5% 的速度增长 全国地表水污染不断加重,主要河流水污染严重,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松花江水污染
被污染的水
河流水体污染 湖泊、水库水体污染 近岸海域水污染
该阶段指距今约70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期 。 此时的地理环境是原生的自然界。
2.原始农牧业及小农经济时期
——人类顺应并有限改造自然阶段
新石器时代至工业革命之前
3.工业化时代——人类肆意掠夺大自然阶段
工业革命为标志,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抗御疾病、干预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
4.可持续发展理论实施以后 ——向协调共生、可持续发展推进阶段
城乡建设用地持续扩张; 2000年以来林地面积有所增加; 草地面积持续净减少; 由于南方地区退田还湖和湿地保护,中国水域面积不断 得到恢复与增长; 未利用地面积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减少。
三、中国的土地资源退化问题 (一)森林资源危机
自建国初期至今砍伐的森林资源高达100×108m2,相 当于现存的森林蓄积量80%以上。除局部人口稀少的高 山和偏远地区外,原生森林几乎不复存在 林地现实生产力低,单位面积有林地的蓄积量少,林分生 长率也较低 森林资源面临枯竭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状况将进 一步加剧; 据预测,45种主要矿产中(含能源矿产),国内现有探明储量 能满足今后十年需求的可能只有一半; 资源的不足将不仅极大地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而且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和影响国家的安全。
(二)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资源 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严重,中国面临着发展和环 境的双重压力
(四)土地荒漠化 中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 深的地区之一。
50年代到70年代,荒漠化土地增加了3.9×104km2,20年
间扩大面积达1560km2,荒漠化土地面积增长率为1.1%, 其中强烈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增长率为2.5%,严重荒漠 化土地增长率为3.5%; 70年代到80年代间,每年扩大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 2100km2。 另据国家林业局监测,1994年至1999年年均扩大3436km2, 2000年至2004年年均缩减1283km2。 2004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4×104km2,占中国国土 面积的27.3%。
(三)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赶不 上破坏的速度。 表土层流失和耕地肥力下降 淤塞河道和湖泊水库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包括: 增加下游洪涝灾害和抗旱能力 造成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严重者可能引发重大灾害,其 最终还是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 安全和社会经济建设。
危 害
造成了“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 “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用水存在
安全隐患,生态退化”的严峻局势
农村和农田的污染通过农产品输入城市,影响更广大的人群 农药残留于食品,生长于被污染环境的禽畜和水产品等也多含
有毒有害物质
(二)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物污染
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01×108t,排放量 为782×104t;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357×104t。 据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城市生活垃圾无 害化处理率平均仅为67.58%;50%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未 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城市医疗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平均为73.63%;60%以上的 城市医疗废物未按要求进行集中处置。 另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调查报告,现在全世界每小时 大约产生4000t电子垃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运到了中 国,仅美国一国每年就要把近60%的电子垃圾出口到中 国。
3.人地地域系统具有不稳定的、非线性的、远离平衡状态的耗散结构
4.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以优化调控人地关系为目标
5.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为途径
(三)PRED问题与PRED系统
PRED问题 人口(Population)、资源 (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与发展 (Development)问题 PRED系统 一定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 和经济发展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 制约等关系构成的紧密相连的复杂开放巨系统。
图1.2 区域PRED系统结构示意图
(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地理学研究方向的转变
重新审视全球的、国家的和各类区域的人地关系系 统,可以发现其中正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1)地理环境与地理生态变化 2)资源地理的变化 3)经济地理的变化 4)社会地理和政治地理的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自然过 程、生物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且注 重于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 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 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的颁布宣布了中国开始实施可持续发 展的战略框架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系统中存在的各 种矛盾和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
中国的耕地面积的变化总体表现为:东南沿海及黄淮海平 原等传统耕作区耕地持续减少;
以水田的减少最为突出,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区和
沙漠绿洲区耕地轻度增加; 耕地减少以城乡建设用地侵占耕地资源为主; 新增耕地资源主要来源早期以草地、林地开垦为主,后期主要来源 于未利用土地以及河、湖滩地的开垦利用; 总体看我国耕地重心有向东北偏移的趋势,耕地资源的质量在下降。
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历年数 据均低于低收入国家能耗水平,但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和高 收入国家能耗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2倍以上。
表1.1 国家和地区 世界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中国 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油/万美元) 2002 3.06 2.04 7.10 13.07 8.45 2003 3.08 2.03 7.15 12.80 8.75 2004 3.10 2.01 7.15 12.51 9.24 2005 3.07 1.97 7.01 12.04 9.08 2006 3.03 1.91 6.85 11.61 8.89 2000 3.08 2.08 7.26 13.39 9.23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92万km2,占国土面积 37.2%,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
一、中国的土地资源结构与分布特征
(一)土地资源结构特征 中国土地面积广阔,地势起伏巨大,土地类型 多样;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 足。
(三)噪声污染
影响人们生活的噪声污染主要表现为工业噪声、建筑施工 噪声、交通噪声和其他社会生活噪声。
在全国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392个城市中,中度污染的占1.0%, 轻度污染的占27.3%。 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范围在45.7~ 61.1dB(A)之间,轻度污染的占23.9%,中度污染的占0.9%,约 1/4属噪声污染城市。
近年来,区域环境噪声轻度和中度污染城市有增多的趋势, 主要噪声源中,工业噪声污染逐得到有效控制,道路交通 和建筑施工噪声有明显增加。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先是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