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的打磨是一场历练和蜕变三年级牛津英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的打磨是一场历练和蜕变
本次有幸参与到2018上海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教师发展观摩研讨活动,我所执教的是Oxford English 4A Module3 Unit1 In our school的第三课时,内容为教材第35页的Read a story 板块,我们将话题制定为Little Rabbit at Animal School。
这节参评课,从今年9月启动备课,到最后12月4日在活动中呈现和实践,经历了三个月时长的打磨过程,从第一稿到最后一稿,我们经历了打磨、推翻、重建、再打磨。
在过程中,每次试教和打磨,总能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和灵感源泉,我们对教学思想的理解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也相应发生着变化。
课的打磨过程于我自身来说是一场历练和蜕变。
一、教学目标的变化源于教学思想的变化
1. 单元语用任务之变
《课程标准》(2004年版)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要把知识学习融于语言运用活动中,开展教材的结构化研究与实践,即以模块、单元、主题为单位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课时教学间的关联和整体性,将功能意念、知识技能、文化体验、思维发展等有机结合,提高教材实施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我们闵行区实验小学这些年的研究核心始终基于课程标准,聚焦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单元整体设计。
我们更关注单元内课时之间的关联,将教学内容置于“大单元”整体系统思考,明确价值取向,把握核心特质,探寻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行为。
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时,就从小学英语学科单元整体设计的四个要素进行考虑,即:单元统整、内容整合、语境带动、语用体验。
基于上课的模块主题Places and activities、单元主题In our school,并通过对学情的分析和教材的解读,结合教材所给的核心词汇(office, gym, computer lab, canteen, behind, in front of)和核心句型(There is/are ...),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初衷也是让孩子能够介绍学校内的不同地点。
综上所述,我们将单元语用任务制定为(学生)能从名称、方位、活动等方面介绍学校。
在后期几次的试教过程中,我们发现单元语用目标描述得还不够完整。
学生可以从“名称”、“方位”和“活动”介绍学校,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活动”会带“感受”,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可能会经历不同的感受,可能是高兴、骄傲、伤心、失意等等。
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看待这些情绪的体验,更应该被关注到,如何帮助学生排解一些相对负面的情绪,引导他们积极面对,这不就是我们常常提出的学科育人价值和核心素养吗?我们也不能忽略情感目标啊,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学生能否加深对学校的了解,表达对学校和校园活动的热爱,同时能在校园生活中,悦纳自我,发现自我所长,能否与他人友好相处,互相鼓励。
这些都是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而不仅仅关注在语言知识上。
至此,我们的单元语用任务重新进行了书写:(学生)能通过名称、方位介绍学校内的场所,并通过活动和感受介绍校园生活。
2. 单课教学目标之变
单元的语用任务已经八九不离十了,但是单课的目标制定仍然颇费心思。
我们选定的单课内容是Read a story这个故事板块,Animal School。
熟悉教材的老师们一定都知道,这个故事挺“傻”的,讲的是小兔子在学校中不会爬树、不会游泳但是能跑得很快。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将单课话题指定为Animal School is fun!想要通过分析动物学校内的fun places 和fun activities,从而帮助学生感受fun school。
但是这个思路中的fun这个形容词一直困扰着我,不管是本身对于这个形容词的理解,还是查阅各种资料、辞典,总感觉到fun这个词带着amusement, playful entertainment, just for fun这样的意味,我们可以说children’s garden is fun,但是学校这样一个场所似乎不能用fun来形容,这可能会导致对学校的功能定位出现偏差。
经过和大家的讨论,老师们也认可了这个观点,但是我们也找不到另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学校,于是就按照书上,把话题制定为Animal School。
同时,单课的语用目标变成了:在Animal School的语境中,介绍动物学校和普通学校间不同之处,不同动物的能力,以及表达鼓励。
这样的话题和目标,应该是要求学生要谈论动物学校内的不同动物,而不是聚焦在故事主人公Little Rabbit身上,故事一旦没有了主线,教学过程就显得零散而不聚焦。
于是,我们改变了方向,探寻了一条能够串联起故事发展的主线,那就是Little Rabbit在学校中的情绪变化,从happy到sad再到happy,并在教材的故事文本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地再构和创编,使这个故事在情节上更为完整。
也因为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讲述了小兔子的经历,于是我们将单课话题最终制定为Little Rabbit at Animal School。
到了比赛的前一周,再一次试教的时候,我们又感到光用小兔子的情绪变化作为主线,似乎让故事内容变得没有悬念,故事蕴含的教育道理太浅,且没有故事的味道了。
在大家的头脑风暴中,我们又一次调转了方向,是不是能以“小兔子是不是一个好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线进行推进呢?这个思路让我豁然开朗。
这个故事的文本内容虽然很简单,但是蕴含的教育道理可不简单。
以这条主线推进故事,能让学生不断在情节中辩证地思考这个问题,从而逐步达成我们所期望达成的教学目标。
同时,因为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学生的语用任务也同步发生着变化。
从最初在Animal School的话题下,扮演Little Rabbit和其他动物,借助图片架构,表演故事;到后来,在Little Rabbit at Animal School的话题下,从“小兔子是否是一个好学生”这条线入手,能够借助板书框架和内容复述故事。
至此,这节课初步做到了话题与目标的一致性、话题与内容的一致性。
二、教学目标的变化引领教学行为的变化
1. 进行问题的设计,提升学生语言与思维
在上一块中,已经提到为了避免故事内容的零散和不聚焦,我们尝试寻找一条主线。
如何去贯彻这条主线,可能就需要大问题的引领。
最初的时候,我们找的主线是小兔子的情绪变化,于是设计贯穿这节课的大问题是How does Little Rabbit feel? Why?这样的问题设计,配合故事剧情,显得过于直白,在提升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这一块,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在最后一稿中,我们的大问题变成了Are there any classrooms in Animal School?Is Little Rabbit a good student?这两个大问题贯穿故事的始终,将places和activities不断进行了结合,内涵故事挖掘,让学生言之有“度”这里的“度”,指的不是“尺度”,而是学生思维的“深度”。
在教材中,对Animal School的介绍,There are no classrooms in Animal School.我们认为,这样的描述并不全面,动物学校内可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但是通过呈现学校中不同动物在不同场景中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感知并不是有课桌椅才叫教室,只要能够学习本领和技能,大森林里的地点都可以成为教师,帮助学生最终理解Classrooms are everywhere.这一深层次的意义。
而上文也提到了,我一直在思考学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场所,它的功能是什么。
从我的角度出发,学校的存在就是给学生提供无限尝试的机会,比如去尝试学习语言、数理、美术、科技、音乐等等。
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也许会经历失败,但是也会逐渐发现自己擅长的东西,并且极有可能找到未来职业的方向。
于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设计了第二个大问题:Is Little Rabbit a good student? 在这节课中,“好学生”的定义不再是狭义上的,小兔子虽然不擅长爬树和游泳,看起来似乎不是个好学生,但是它愿意不断尝试新的东西,永不言弃,具备了这样的品质,难道不值得说一个“好”字吗?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个好学生。
而最终,它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找到了自己的天赋所在,它终于也认同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学生了。
这个故事当中蕴含的对于评价“好学生”的方式,正是我想要传给给学生们的:只要不放弃,愿意不断尝试,总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总能找到自己善于做的事情,Keep trying. Everyone can be a good student.
2. 通过故事的情境,引导学生求知与明理
一个生动有趣、悬念重重的故事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被激发了。
在刚开始处理这个故事的时候,由于受到语用任务“复述故事”的影响,我们在讲完一
段故事情节后,就让学生尝试完成这一段的复述。
虽然这样做,能够支持学生达成最后post-task环节的复述任务,可我们总感到没有故事的味道了,刚刚进入情境,又要脱离出去,跳进跳出,故事不成故事了。
于是我们把尝试把故事情境连贯起来。
不妨从课的一开始,就带领学生进入森林。
所以课的伊始,在多媒体支持下我提出问题Where are we? Can you sit in the river? This is a beautiful forest. Let’s walk in the forest. Are you a tree/bird/rock? 通过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故事的情境氛围,促进学生开放性的语言表达。
随后,通过教师语言Deep in the forest, there is a school. 引出了故事的正文。
在故事的推进课程中,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不再打断这个故事,而是通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和扮演,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进行知识的构建,培养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和辩证地思维逻辑。
同时,在故事情境的创编中,我们也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帮助他们明理成人。
在小兔子尝试的过程中,身边一直伴随着老师Mr Owl 和小伙伴们的鼓励和帮助,他们一直告诉小兔子Don’t be sad. You can try something else.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在模仿它们安慰小兔子的过程中,感知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魅力。
3. 戏剧元素的融入,鼓励学生表达与演绎
Innovation is the first to imitate.四年级的学生模仿力强,好动、好表现,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我们学校戏剧课程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我们为这节课注入了戏剧元素。
戏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素养,发展学生思维,并提高学生综合语用能力,使之能够大胆自信地表达自我,演绎故事。
在课一开始的时候,我通过情景化的语言,让学生将原来插秧式的座位摆放成马蹄形,将中间留出的大块空地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
利用媒体和教师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森林的场景,让学生完成了“空间行走”,即通过行走重新定义空间。
学生边走边想象自己在森林中的所见所闻,并借由“定格雕塑”融入森林,成为森林的一部分。
戏剧元素帮助我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浸入式的情境。
在过程中,学生角色Role-reading的时候,我们也加入了戏剧中的“故事棒”,为学生圈划故事角色,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并切换角色,迅速进入状态,成为故事里的一部分,带着真实的情感来进行角色的表演和朗读。
Swimming Class中,Little Rabbit在不断尝试后仍然失败,我们通过hot seat配合聚光灯为学生营造舞台感,让学生能够充分进入自身角色,丰富学生对于Little Rabbit难过孤独的情感体验,同时感受来自朋友老师的温暖关怀。
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简单排练,发散性地思考,自主地表达,将故事用创编短剧的形式进行表演。
通过这些注入喜剧元素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心里进行角色换位思考,体会各自角色的喜怒哀乐,才能更好地演绎自己的角色。
同时在表演中,学生还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角色的影响和同化,让学生感悟:Keep trying. Everyone can be a good student.还有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可贵。
使得孩子积极的情绪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形成孩子的良好品格。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打破原有的课堂模式,而采用“观演合一”的形式,让所有学生集体参与,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掌握语言并进行表达。
经历这样的一次打磨课的过程,让我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教学思想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发生着变化。
英语课堂教学承担着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科育人重担,这也就是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包含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培养。
我们应该关注教学的宽度,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关注教学的深度,培养学生智慧的思辨能力;关注教学的温度,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
感谢这样一场历练。
闵行区实验小学
杨梦斐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