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危机管理机制建构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应急管理中新闻媒体的应对
新闻媒体的应对要和新闻媒体搞好关系,尊重他们的职业需求不封闭、不对立专人主持信息发布(新闻发言人/新闻秘书)信息发布客观、不虚假预先准备好新闻采访“温馨提示”平时不和媒体拉“特殊关系”,搞“做秀”报道
家长心态、行为协调与资源调动问题
家长的应对家长资源有正负作用平时尊重家长、不过分要求,信息公开,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和运作机制,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邀请家长参与学校重建:建议、义工……灾难信息公开,原因要说清楚,公告式发布特殊个案会知家长,要有相关专业人员在场,建立关系的前提下,说明缘由。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
是根据预警指标,对预警对象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中各种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从而获取预警信息、评价危机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以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的一系列运行过程。可以发现“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信息评估系统”是“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和支柱。
专业工作组的责任与组成
在事件现场对当事人或人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工作人员主要由本校的和本地区(或本学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兼职)教师、已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的教师组成。在他们的下面还应该建立若干个临时性的工作小组,分别负责为事件现场外围的人或人群(同学、教师、家长)提供适当的心理援助和疏导。这些小组的成员可以由接受过专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和教师中的骨干教师、团队学生会干部、学生中的“心理互助员”等组成。
显著损害 8 9
严重损害10
情感
情感状态稳定,对日常活动情感表达适当。
对环境的情感反应适切,对环境的变化只有短暂的负性情感流露,不强烈,求助者完全能够控制情绪。
对环境的情感反应适切,但对环境变化有较长时间的负性情感流露,求助者能够意识到需要自我控制情绪。
情感反应与环境有脱节,常表现出负性情感,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烈地情感波动。情感状态虽然稳定,但需要努力才能控制情绪。
思考:通常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冲突性事件可能发生的信息?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测量和心理健康档案 学生团队中的“心理互助员”和学校领导团队、学生工作负责者、班主任队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
指 标
内 涵
应激源
又称应激因素,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中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等,它可以是躯体的、生理的和社会文化因素的。
类型:(标准不同: 群体危机、个体危机)按照危机源分类:
引发师生心理危机的常见危机事件:1.与学校成员相关的自然灾害性事件(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台风、森林草原火灾等)2.与学校成员相关的社会恶性犯罪事件(校园内的爆炸、绑架、挟持、恐怖袭击等)3.与学校成员相关的社会重大灾难事件(交通事故、食品中毒、火灾、建筑物倒塌、重大环境污染、大型集会管理事故等)4.校园内发生的暴力、冲突、伤害事件5.校园内发生的自杀、自虐、自残事件
图1 危机的发生、发展
心理危机发生的三个阶段
危机的三个要素(本质)
破坏性事件:涉及人的核心追求无法回避、难以解决、主观痛苦:常规方法无效心身状态:严重心理失衡
危机是指当事人对破坏性事件的心身反应,而不是指破坏性事件本身。
危机特征与类型
特征:1. 危险与机遇并存 2. 复杂性3. 突发性,缺乏万能的或快速的解决方法4. 无助性5. 潜在性
生命如此多娇
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危机干预不完全是危机后的行动问题,也不完全是一个纯心理学问题。有成效的危机干预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行动体系——危机管理。
一个简要但不简单的定义
(心理)危机(crisis)是指个体面临困难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个体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 ),我们将这种暂时性的严重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G Caplan,1954)
求助者的应对行为明显超出危机事件的反应,日常功能表现明显受到影响。
行为异常难以预料,并且对自己或他人有伤害的危险。
评估标准:3~12分采用“非指导性干预”;13~22分采用“合作型干预”;22分以上采用“指导性干预”。(美国标准)
影响危机应对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严重程度.2.自身资源(人格特质、认知方式、应对模式).3.社会支持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School-based)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范围通常是在校园内发生的重大恶性事件。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参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成员主要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以及高级心理咨询师、医务人员、 社会安全保障人员(公安、法律、火警等)和社区工作者等。
负性情感体验明显超出环境的影响。情感与环境明显不协调。心境波动明显。求助者意识到负性情绪,但不能控制。
完全失控或极度悲伤。
程度
无损害1
轻微损害2 3
轻度损害4 5
中等损害6 7
显著损害 8 9
严重损害10
认知
注意力集中,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正常。求助者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实际情况相符。
个案心理管理流程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系统
当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发生重大恶性事件(自然灾害、灾难性事故、传染性疾病、暴力冲突、自杀自残自虐等)时,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要能及时、有效地与负责危机干预的其它系统(教育管理、 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社会工作等)进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与当事人或人群相关的人群(同学、教师)和亲属人群(家长、亲戚)提供科现场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指挥领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医务人员等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在必要时,直接进行现场干预;对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进行现场评估;收集和整理与当事人或人群相关的心理健康资料、与心理危机干预操作过程相关的资料;对事件发生后的维护性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方案或建议;为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提供与事件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研究报告。
个体背景
在个体心理危机易感因素中,那些外在的,个体必须面对的环境背景。
预警指标体系
危机排查组织与实施:决定是否发出预警信号
心理危机极端行为出现之前,个体会出现一些情绪、行为、意志、生理和认知异常反应,这是心理危机发生的前兆,而这些应激反应也是旁人很容易觉察到的指标,然后反映到负责老师(如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咨询部、班主任等)那里;个体也可以主动向负责老师反映自己的情况。负责老师查阅该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其个体易感因素,包括个体特征、个体背景等。负责老师主动找该学生谈心,了解其遇到的烦恼(应激源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让其作一些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然后结合各方面指标及量表测验结果,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专业知觉决定是否发出危机预警。
心理危机干预(过程)分类:预防性干预:在重大事件可能发生前的心理干预。引导性干预: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干预。维护性干预: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干预。发展性干预:在当事人(或人群)心理康复后的以促进继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干预。也包括对健康人群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系统;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维护系统。
(学校日常应激事务处理可结合此架构)
校园危机应急管理组织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应急系统: 领导指挥组 专家指导组 专业工作组
领导指挥组的责任与组成
在事件现场领导和实施对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负责协调与其他危机干预系统(管理、公安、交通、卫生、消防等)的各种关系。领导指挥组的负责人应由教育系统领导和学校负责人组成,他们应该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的领导指挥小组可在县(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领导指挥组的成员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有高级职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高级职称的学校医务人员等。
应激反应
由应激源引起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以及行为改变,就是应橄反应,它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个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
危机易感因素
面对同样的应激事件,个体所具有的某些易导致心理危机产生的因素,如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无社会支持、家庭贫困等等。
个体特征
在个体心理危机易感因素中,那些在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稳定的、差异的内在心理特征,如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消极应对方式等。测试
个体危机应急流程
原则:明确职责、相互配合、高效运转校外干预资源的整合校外资源进入干预不能造成校内系统功能的削弱校外资源起支持、补充、指导、督导作用校外资源的引入会带来校内系统能力的增强校外资源撤出后,校内各系统运作正常,功能至少不减弱
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整合
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需扮演好的角色 “事件发现者”、“处理过程管理协调者”不宜扮演的角色 “庇护者”、“专业人员”
沉湎于对危机事件的思虑,因为强迫性思维、自我怀疑和犹豫而明显影响求助者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有实质性的差异。
除了危机事件外,不能集中精力。因为受强迫、自我怀疑和犹豫的影响丧失了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有明显差异从而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
程度
无损害1
轻微损害2 3
轻度损害4 5
中等损害6 7
显著损害 8 9
严重损害10
行为
对危机事件应对行为恰当,能保持必要的日常功能。
偶尔有不恰当地应对行为,能保持必要的日常功能,但需努力。
偶尔出现不恰当的应对行为,有时有日常功能的减退,表现为效率降低。
有不恰当的应对行为且做事没有效率。需化很大精力才能维持日常功能。
心理危机的反应与识别、评估
二、识别
危机识别
情绪
认知
行为
Rick A. Myer, Assessment for Crisis Intervention, COPYRIGHT ◎2001 Wadsworth
三、危机评估
程度
无损害1
轻微损害2 3
轻度损害4 5
中等损害6 7
一、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激反应类型:1. 回闪:主要特征是灾难性经历不断地回现。2. 回避性和退缩性反应:主要特征是采用回避或者自我保护的方法来躲避回闪,包括尽量避免对已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谈论、回想、自我压抑、麻木发呆、社会行为退缩等。 3. 生理激起性反应:人的生理反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神经系统持续不断地对危险保持着紧张状态,始终处于愤怒就要爆发的状态,难于入睡或者整夜无法入睡,难于集中注意力或分配注意力等。
短时间
长时间
影响严重
影响轻微
创伤性事件
耗竭性事件
烦恼性事件
紧张性事件
“我”眼中的压力(根据个体对压力的感受程度分类)
(hassles)
(strain)
(burnout)
(trauma)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症状得到缓解,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直接严重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帮助的及时性、迅速性是其突出特点,有效的行动是危机干预成败的关键 。
思维集中在危机事件上,但思想能受意志控制。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轻微受损,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基本与现实相符。
注意力偶尔不集中,感到较难控制对危机事件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降低。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在某些方面有偏差。
注意力时常不能集中,较多考虑危机事件而难以自拔。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因为强迫性思维,自我怀疑而受到影响。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可以有明显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