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6(岳麓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走进历史世界】
炎帝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之一。
由此可见农业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农耕经济发达是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
最初的原始农业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农耕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名师细说教材】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要点点拨“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
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要点点拨“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阅读提示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
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
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概念解析“五谷”“六畜”
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
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
“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
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
★问题探究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
探究提示: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就实行干支纪年法(将天干与地支相结合,用于纪年)。
古人将十二地支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相搭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
十
二生肖中的牛、马、羊、鸡、狗、猪等动物正是中国农民最常饲养的“六畜”。
可见,十二生肖与中国农业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
★练练看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农业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A.炭化的谷粒B.稻谷遗存
C.规模较大的粮仓D.幼体猪骨
2.通常所说的“六畜”是指
A.猪、马、牛、羊、兔、狗等六种动物
B.猪、马、牛、兔、鸡、狗等六种动物
C.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
D.猪、马、牛、驴、鸡、狗等六种动物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一)耕作工具
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要点点拨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汉字,如“耕”、“耙”等都以“耒”作为偏旁,可以看出历史上“耒”在农业生产中的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概念解析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方法。
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
这是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
在古代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过是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物之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就又得以恢复,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并不影响,是一种“森林与农田”轮作的好方法。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要点点拨铁农具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相对于木器和骨器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而铁资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又远远超过铜、锡、铅等。
所以,冶铁技术发明后,铁农具得以迅速推广,促使我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要点点拨曲辕犁的突出特点是将旧犁的长辕、直辕改为曲辕,使得犁更加轻便灵活。
为了深刻认识曲辕犁在农耕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要注意对比教材中“汉代耕作画像石”和“曲辕犁”两幅插图,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
于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二)灌溉工具
古代的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要点点拨翻车是一种高效的人力提水工具,筒车是一种水力提水工具。
这两种工具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练练看
1.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用骨、石等材料制成的耒、耜等B.用青铜制成的耒、耜等
C.用铁制成的耒、耜等D.用铁制成的犁、锄、耙等
2.我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是在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汉代D.唐代
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材料描述的工具是
A.翻车B.筒车C.耜D.耧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一)水利建设成就
1.内地主要农业区
(1)上古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要点点拨禹因治水有功而被后人尊称为“大禹”,成为永世受人景仰的英雄,反映出水利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建设成就
①防洪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阅读提示注意阅读教材中“都江堰”景观图及小字部分对都江堰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介绍,了解都江堰能够在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巨大功效的原因,认识都江堰的历史地位。
②治理黄河: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进行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热点链接黄河在历史上灾害频繁的原因:黄河中上游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使得河水夹带了大量泥沙。
而黄河的河床坡度又起伏极大,仅从潼关到郑州一线坡度的降幅就达八百多米,在河床起伏不定的地段又有汾、洛、渭等河流汇入,这又为黄河增添了许多隐患。
除了地貌原因外,天时也是造成黄河易于成灾的因素,黄河春季水流匮乏,冬季部分河道冰封,整个黄河流域的降水基本上都在夏秋之交,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黄河水患的多发期。
2.边疆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
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热点链接坎儿井与黄河流域井渠法的联系:汉武帝时期在修建龙首渠的过程中,为解决土质疏松地带不能采用一般施工方法的难题,发明并使用了“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
坎儿井的结构特点与西汉的“井渠”极其相似。
许多史学家认为,坎儿井的建造技术,就是西汉修建龙首渠所用的“井渠法”,是随同西汉在西域屯田而传入的。
(二)水利建设的经验总结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练练看
1.禹被尊称为“大禹”,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英雄,主要是因为
A.他是夏朝的开国君主B.他最早培植了粟
C.他发明了曲辕犁D.他曾带领人民战胜洪水
2.下列水利工程影响最广泛、最久远的是
A.芍陂B.都江堰C.郑国渠D.白渠
3.新疆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是
A.飞沙堰B.宝瓶口C.漕渠D.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一)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组织的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千耦其耘”。
★要点点拨商周时期采用“千耦其耘”耕作方式的根源在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二)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
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主要经营模式:
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引用的原始材料——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分析一下,为什么朱陈村的农民能够有相对安定的生活条件?
探究提示:朱陈村远离官府,受封建官僚的影响较小;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采取“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等。
3.自耕农的社会角色: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要点点拨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大肆剥削压榨自耕农,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取措施防止自耕农破产。
4.对自耕农经济的一般认识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安定,也
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热点链接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练练看
1.商周时期,最普遍的农业经营方式是
A.大规模简单协作B.个体经营
C.分工明确的集体劳动D.农户之间互助经营
2.促进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使用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C.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D.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3.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A.受儒家“仁政”学说的影响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C.皇帝是农民利益的代表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4.《墨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上述材料描述的生产方式出现于何时?农民“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的主要动力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为什么能够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
【合作梳理知识】
【课后习题对话】
阅读与思考
〖思考要点提示〗小农经济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有一定的封闭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负担相当沉重;自耕农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解析〗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充分提取其中的相关信息,答案要点主要从材料中提取。
解析与探索
〖探究提示〗
改进: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等到后来的青铜、钢铁等;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铸造;从农用动力方面看,从人力到畜力再到水力。
意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使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得到保证。
〖解析〗认识历史现象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了解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情况一般从材质、制造工艺、动力来源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工具先进与否,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先进的生产工具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保证。
自我测评
1.〖参考答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不断完善;采取“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
2.〖参考答案〗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坎儿井等。
3.〖参考答案〗自耕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安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解析〗评价历史现象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当时的作用,也要看到长远影响;既要分析其积极的方面,也不能忽视其消极影响。
活动建议
提示:了解某一地区的种植结构应采用实地观察与采访农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的内容可包括: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各种作物所占比例,形成这种种植结构的原因等等。
在此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所调查地区属于哪些农作物的主产区,然后完成调查报告。
【练练看参考答案】
一、农业的起源
1.答案:A
解析: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粟是黄河流域最有代表性的农作物。
2.答案:C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答案:A
解析:铁农具逐渐代替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2.答案:D
解析: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答案:B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一种利用水力提水灌溉的工具。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之国”。
这是一项综合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功效。
可见其影响既“广”又“远”。
3.答案:D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答案:A
2.答案:A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答案:B
解析:统治者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自身统治。
4.答案:①春秋战国时期。
②农民“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可以“多聚菽粟……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
劳动效果与其经济收入直接挂钩,有效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保护小农的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