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阅读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下阅读指导
在大力建设“书香社会”,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应积极立足课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步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健全人格.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实现信息技术化的条件下,语文教师应巧用互联网海量的阅读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对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指导.
一、寻找适合学生的资源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老师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籍必须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只有适合的,才能是感兴趣的,只有是“感兴趣的”,才会把“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才会由“阅读"转变为“悦读”。
我们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广泛的了解,看看学生平时都读什么书,学生对什么类型的书感兴趣。
根据学生情况,我们学校组织学生下载“一起阅读"’ppt,老师在网上布置适合学生的阅读书单,随时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阅读也诞生了另类的模式.“网上共读”的读书模式,把传统的读书和游戏结合在了一起.教师可利用这种风潮和学生喜爱游戏的心理,组织学生玩中阅读。
由于“网上阅读”每周都有硬性的读书任务,每天都有具体的读书章节,还需要游戏者签到,这样就保证了他们的阅读时间。
为了得到一定的排名,游戏者还会不断地参考好友的读书时间和读书数目比赛阅读,无形中学生的阅读量就不断增多.
二、巧用网络,拓展阅读资源
网络空间储存着海量的阅读资源,信息技术让这些阅读资源“手到擒来”.教师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适时进行链接,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材料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延伸相关资料,引发阅读乐趣
互联网的运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局限,教师可巧妙结合教材的特点找到延伸点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扩充学生的知识和见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强大作用,从而产生阅读乐趣。
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之后,链接其他人类从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进行发明创造的阅读资料,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喜欢上相关的科普读物。
2.欣赏精美文章,点燃阅读热情
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精美的文学作品,精妙的文字,传神的刻画让读者如痴如醉.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为学生呈现更多精美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强烈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从而对阅读产生热情。
如教学《桂林山水》,教学可链接阅读相关的山水的读作品,学生在享受作品巧妙的结构,细腻的文笔以及如歌如画的美景之后,一定会喜欢徜徉在此类文学作品的美好境界中。
三、利用互联网指导阅读,要注意信息的获取、信息的选择和信息的编辑。
1、信息的获取
互联网是一座信息量巨大的知识数据库,为了在海量纷繁的信息中快速找到最为合适的内容,在课外阅读信息获取过程中,应注重信息来源和性质,并进行针对性的甄选。
同时通过对信息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形成一个系统的信息源库,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2。
信息的选择
信息素材是编辑教学课件的基础,信息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课件的质量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一般而言,课外阅读教学信息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到学生兴趣、信息形式和知识层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新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3.信息的编辑
互联网资源是指各类存在于互联网系统中的信息综合,和传统教学形式最为不同之处在于其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表达,并且更能获得学生的关注。
在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课外阅读教程的编辑过程中,应将不同形式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搭配和综合,加深学生对知识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感知力度,提高课外阅读的互动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总之,“互联网+”的背景下,阅读的渠道和模式越来越多元,教师应巧妙利用网络信息,不断创新阅读渠道,让阅读和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形成课内和课外的大阅读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书香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