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制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元制心得体会
了解了二元制,我有了如下体会:
最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紧跟脚步,不添乱,谨遵大势。
居家期间也是磨练自己心性的阶段。
我比较信奉的一个规律是一万小时定律,期冀面对波诡云谲的未来,能够真正有一技之长,而不是泛泛而谈。
其实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很多的。
未来能够赚钱的行业,一定是提供给别人以对方所需要的服务。
在信息已经不具备鸿沟的当下,你很难通过信息差来进行服务兜售,只能通过真正有效的,别人基本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的技能来差异化竞争。
这对于所有人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因为当下的就业压力太大了,从以下三个数字可以看出:
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比去年足足增加了80万人,达到了457万人,而计划录取则为110.7万人;
考公持续升温,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202万人,较上年增长52万人;
2022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明显看出大家更趋向于稳定点的工作就业岗位,这当然是源于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影响的原因。
我体会到这不可否认的是,这三组数字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
就是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真正具备技能的工人数量还是太少了。
也可以看到国家在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的调整,从中考就开始进行分流,一半数量读高中,一半数量读职校。
从生源角度已经进行了分流,保证职校的入学率。
而在大家更关心的技能教育培训系统,如何有效提升也是当下的痛点。
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对于职校毕业生的培训教学和未来就业两方面,在此可以借鉴的就是德国工人技能体系,核心的就是“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的二元,是指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地址有两个,即职业学校(一元)和企业(一元)。
职校学生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
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有关的专业知识;
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实际应用场景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学生进入“二元”制职业教育阶段,就拥有了学生(职业学校)和学徒工(企业)的二元身份,学生一段时间在职校学习,一段时间在企业,交替进行,企业有专门负责带教的工程师,有系统的实训方案。
德国的“二元制”教育有几个点不得不提。
“二元制”职业教育是合同制的,在合同中,既规定了学员的学习时间,内容,还有报酬,以及权利义务。
“二元制”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其实不是字面上的“二元”(学校和企业),而是“多元”,即由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四方共同参与,协作完成职业教育,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发挥的作用非常显著。
如果缺乏企业的参与,未来就业又堪忧的职业教育系统,仍然会被家长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从源头上就有不好的预期,最终的结果可能也差强人意。
这就是我的体会,欢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