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评课稿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评课稿
本学期听了一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研讨课,在此谈谈个人看法。
教学原述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
随着实验的进行,学生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从反馈来看,学生掌握得很还可以。
我的评价
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大大出乎意料。
如有学生提问: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书本上说只有铜片上有气泡,可实验中明明锌片上也有气泡铜—锌原电池中稀硫酸在不断的消耗,那手机
上的电池为何不需要补充电解液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改成铜—银原电池(电解质仍为稀硫酸),现象是否一样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上述问题,并指导学生去查有关的资料。
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我的反思
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
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我的建议
课堂活动模式可以尝试改为: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
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教师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
教师在每个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还有
塑料绳、电线、电流计。
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
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
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
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
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水果的原电池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