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

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

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

"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

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

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

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现代文阅读(16分)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谢云
①当我在沉闷的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凉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浅黄的花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

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和颤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冽透骨的空气。

②我知道,春天来了。

春天真正地来了,这来到我天井中的第一朵鲜花,以其淡雅的馨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了我这一消息。

春天来了,天空将又一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将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③而我知道,每一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的青春,是必得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

那么,这朵尚未完全乍开的拘谨的小花,这束在清晨的凉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④记得前些天,在火炉边计算着春来的日子时,窗外还涌动着阴森的寒流。

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风雪将我一次次喊醒。

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细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

然而现在,春天却如此真实地到来了。

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

⑤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变更啊!
⑥面对着那带露浅笑的小巧面孔,我不禁想起不算太长的生命旅程中,经历的一次次艰辛和喜悦——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再起来行走时燃旺的耀眼明灯……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些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
这朵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

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的生命来说,这,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
⑦又想起去年夏天,在涪江边散步时的情形,流经我身边的这条著名河流,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许,只有在它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遥远的嘉陵江,并汇入长江后,才会令人想起诸如伟大、雄浑之类的赞美言辞。

但我知道,我清楚地知道,在更为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它的源头,那叫雪宝顶的冰峰间,它又是怎样一点一滴地聚敛着微弱的生命。

就像我知道,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开放出令人侧目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

⑧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

也许正因为那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

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

而那峰顶,也只有经过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4.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为什么使作者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和颤栗”?
5. “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的含意是什么?
6. 文章的题目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作者在第六、七两段却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写记忆中的另一些事情,请分析这样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7. 本文作者借“春天的第一朵鲜花”要告诉我们的哲理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堆苹果
李立泰
四大嘴好早起晨练,顺着小公路,边走边打拳,也没啥套路,就是活动活动筋骨,出身汗,痛快!今天一出村,来到村北打谷场。

其实早没打过谷子了,就轧轧麦子,这两年麦子也不轧了,都用收割机了,到地头吐麦粒儿。

但场里还有麦秸垛。

老远四大嘴就看着场里多了堆东西,黎明前天还挺黑的,看不清。

他快步走到近前,哇!一堆苹果。

这就有点儿意思了,一夜间多出堆苹果,蹊跷。

他蹑手蹑脚躲到麦秸垛窟窿里,观察动静。

等到天亮,也没来个人毛儿。

四大嘴从麦垛窟窿出来,整整衣服,拍打拍打麦草,庄重地查看苹果现场。

四轮从小公路来到场里把苹果卸下,大部分是散装,有几个塑料袋子装了苹果,围在边上。

没袋子的地方用树枝画了圈儿。

还写了几个大字:各位乡亲,因有急事,先把苹果卸下。

谢谢!
噢,原来如此。

四大嘴有数了,要帮助老乡看好苹果,不能在咱这儿丢了一个苹果。

他回家告诉老婆子新发现,老婆子说,憨家伙,还不拉到家来,你先看见的。

他大嘴一撇到了耳门子:娘们儿家头发长见识短,不是咱的东西,能往家拉吗?现在什么社会了?和谐社会!唉──人家遇到急事了,咱火上浇油?
那你学雷锋?憨头!
对!我去看着,咱也不是思想高学雷锋。

应该。

他搬了凳子,提了水,来到场里,坐到苹果堆旁边喝水吸烟。

人们陆续出村,见四大嘴在场里坐镇,当了掌柜,哈哈!鸟枪换炮了,四儿!二大牙先走进四大嘴的视野,此时四大嘴眯缝着眼不看来人。

二大牙开腔,四哥,发财了倒腾苹果?说着伸手摸个大苹果,在褂子上蹭蹭,张嘴想吃。

四大嘴伸手抢过来,对不起,这不是我的,不能吃。

这里还没平息五大巴子也来了,伸手捡大苹果。

青瓜梨枣见面就咬。

吃个尝尝,先尝后买知道好歹。

老五,这不是我的,别吃。

俩弟兄弄了个窝脖儿,四大嘴跟他们告诉了事情的原委。

嗨!不知哪儿的,分了龟孙算了。

二大牙说,四哥你先见的,你要大半,俺见得晚,俺少要。

五大巴子也附和,是啊,这样吧,你百分之六十怎样?俺每人百分之二十。

行吧?
四大嘴身子一拧,说,不行。

咱都不能要。

人家有急事,走了,咱不能坏良心。

二大牙说,四哥,良心多少钱一斤?见好的就该抢是不是?
四大嘴说,兄弟们,我不管你们讲不讲良心,现在,我有发言权,别叫我生气,咱还喝酒还是好兄弟。

二大牙、五大巴子说,四哥,俺知道了,你是想吃独的。

好,俺不沾你光了。

二人悻悻地离去。

天色将晚,四大嘴回家抱来被子,晚上睡在苹果旁。

第二天还搭了个简易窝棚,吃住在场里。

四大嘴看主人三天没来,报告村主任。

村主任表扬四大嘴做得对,没丢咱村的人,我看再等几天不来,要想法处理,不然果子坏了咋办?是啊,现在就有快烂的了。

两天后村主任跟四大嘴决定把苹果卖了,发动村民自愿买。

大喇叭一喊,村民蜂拥出村,带包、带篮子的来到村北场里。

苹果是红富士,这成色的果子市场价5元一斤,村主任讲明道理,咱按公道价,不能乘人之危。

四大嘴过秤记录,村民自觉把钱往酒箱子里放。

二大牙、五大巴子见村主任到场,没出歪点子,还都买了苹果。

他俩抽着烟,帮四大嘴整理苹果。

不到中午一堆苹果卖完了。

他们帮点钱,把百元、五十、二十……的分类,共卖了15680元。

苹果共3136斤。

村主任在斤数、钱数的条子上签了字。

好,午饭我请客,去“兔子炖鸡”。

行,俺把苹果钱送回家,马上到。

四大嘴喊住他俩,说,兄弟,你俩知道我为啥帮人家?那年,我去黄河南驮地瓜秧子,遭了大雨,没法骑车子,邓龙村民给我派车套驴拉回来。

谁没个三灾八难的?
二大牙、五大巴子笑了,四哥做得对。

四大嘴临走,把酒箱拆了,弄个牌子,写上“拉苹果老乡,村头儿第三门找我”挂到了树上。

——摘自《广西文学》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一堆苹果”为线索,通过这一线索将不同的人物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B. 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以正面描写为主,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小说的结尾表现了四大嘴的善良细心,丰富人物形象;同时故事情节戛然而止,为故事的后续发展设置了悬念。

D. 本文语言运用富有地方色彩,为了表现乡村风格,贴合人物形象,大量使用了俗语和口语,如“鸟枪换炮了”“谁没个三灾八难的”等。

9.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村主任”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10. 小说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列举并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

母有痼疾,药饵必亲。

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

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

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

”遂绝不饮。

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善以少击众。

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

”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

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

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初,飞在狱,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并言飞无罪,禼俱劾去。

宗正卿士请以百口保
飞,禼亦劾之,窜死建州。

布衣刘允升上书讼飞冤,下棘寺以死。

凡傅成其狱者,皆迁转有差。

飞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卒以此得祸。

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

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迢班师飞自为表答迢忠义文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B. 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 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C. 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D. 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 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漕运”,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

B. “素服”,指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的白色衣服。

文中指日常穿的本色或白色便服。

C.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D. “表”,封建时代指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同诸葛亮《出师表》的“表”。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岳飞非常孝顺,严于律己。

母亲生病,他亲自喂药,母亲去世,三天不吃饭喝水。

吴珍妆扮了有名的好送给他,他不受;皇帝要为他建造府邸,他不受。

B. 岳飞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集思广益,先定下计谋才作战,因此有胜无败。

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C. 岳飞文武双全,仁义与智慧并重。

史论评价说精通《春秋左传》的关云长比不上他,韩信、彭越、周勃、灌婴这些著名的将军跟他相比也有差距。

D. 岳飞忠正刚直,深受喜爱敬重。

他被关狱中时,凡是附会凑成他冤狱的人,都得到大量赏赐,但大理寺丞说岳飞无罪,宗正卿赵土债以全家老少百口人的性命为他担保。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珍益敬服。

(2)飞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岭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甘”意思是“甘甜”,此处用“一勺”突出“甘”之难得,“甘”之甜美,“又”,又试一勺甘,谓重饮此水,表达七年被贬,终于北归的喜悦之情。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

“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颈联用典。

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16.诗歌尾联写景、抒情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心境类似于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俩句是“___,___。


(3)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曾出现过“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了作者由自然界万物顺应时令欣欣向荣而联想到自己生命的短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承德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尊敬的程校长:
您好!
我是敝校星云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放飞梦想》的书。

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102篇大作,是我们文学社成员智慧的结晶。

请您抽出时间拜读,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

您是著名的教育家,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会蓬荜生辉。

希望您能同意,在此敬谢不敏!
祝您工作顺利!
承德中学星云文学社
2018年5月6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小李对这件事提出的刍议很有见地,希望大家能按照这个思路认真思考,找出一条更宽阔的道路。

B. 您虽只比我虚长几岁,但对事情的看法却高我很多,真诚希望您不吝赐教,指出我生活中的错误。

C. 看在我的薄面上,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大家都冷静冷静,不要让事态的发展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D. 您的画作山水一体、大气磅礴,很有古韵,作为补壁之用,真是让我家的客厅有了一种盎然古趣。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丙吉是西汉名臣。

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吏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吏认为丞相前后失问。

有人因此指责丙吉。

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

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掾吏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

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整合和理解分析能力。

A项,“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属于无中生有,原文相关表述为“从《诗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