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问答(上)

合集下载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发病初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

在本病的洁净国家和地区发现病例,应严密封锁,扑杀患羊,隔离消毒。

对本病的防控主要靠疫苗免疫。

l.牛痘弱毒疫苗,因为本病毒与牛瘟病毒的抗原具有相关性,可用牛瘟病毒弱毒疫苗来免疫绵羊和山羊进行小反刍兽疫病的预防。

牛瘟弱毒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抗牛瘟病毒抗体能够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攻击,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2.小反刍兽疫病毒弱毒疫苗目前小反刍兽疫病毒常见的弱毒疫苗为Nigeria7511弱毒疫苗和Sungri/96弱毒疫苗。

该疫苗无任何副作用,能交叉保护其各个群毒株的攻击感染,但其热稳定性差。

3.小反刍兽疫病毒灭活疫苗本疫苗系采用感染山羊的病理组织制备,一般采用甲醛或氯仿灭活。

实践证明甲醛灭活的疫苗效果不理想,而用氯仿灭活制备的疫苗效果较好。

4.重组亚单位疫苗麻疹病毒属的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无论是使用H蛋白或N蛋白都作为亚单位疫苗,均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
能中和小反刍兽疫病毒和牛瘟病毒。

5.嵌台体疫苗嵌合体疫苗是用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替代牛瘟病毒表面相应的糖蛋白基因。

这种疫苗对小反刍兽疫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在免疫动物血清中不产生牛瘟病毒糖蛋白抗体。

6.活载体疫苗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F基因插入羊痘病毒的TK基因编码区,构建了重组羊痘病毒疫苗。

重组疫苗既可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强毒的攻击,又能预防羊痘病毒的感染。

羊疫康(英国意康生物)肌肉注射:本品与粉针1:1稀释后,治疗量:200—300斤/瓶,一次/天,连用两天。

预防量减半或遵医嘱。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培训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培训
对接触动物进行隔离观察
对与疑似病例接触过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确认 是否感染。
确诊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确诊的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毒 传播。
限制动物移动
在疫情发生期间,限制动物移动,以减少病毒传 播的可能性。
应急预案
01
02
03
04
建立应急指挥体系
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协调各 方资源,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防控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建立防控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更新疫情信息和防控进展,促进信息 的交流与共享。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成功防控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
某地区在发现小反刍兽疫疫情后,迅速采取隔离、扑杀、消 毒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保护了易感动物和养殖 户的利益。
成功案例二
某养殖场通过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加强动物保健和免疫工作 ,成功预防了小反刍兽疫的发生,保障了动物的于免疫期,应避免与病畜接 触,以免感染病毒。同时,在 免疫期内,应避免对动物进行 免疫抑制性治疗。
04
小反刍兽疫与其他疫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症状的疫病鉴别
口蹄疫
小反刍兽疫与口蹄疫的相似症状包括发热、口腔和蹄部的水泡。然而,口蹄疫通常会导致 牛、羊等偶蹄类动物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而小反刍兽疫则主要 影响小反刍动物,如羊。
特点
该病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口腔黏膜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 征,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通过飞沫、唾液等 分泌物传播病毒。
间接接触
病毒可通过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等媒介,经呼 吸道或消化道传播。
昆虫媒介
一些吸血昆虫,如蚊子、蝇等,可能携带病毒并传 播给易感动物。

探讨羊小反刍兽疫病的特点及防控对策

探讨羊小反刍兽疫病的特点及防控对策

小反刍兽疫病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疾病,小反刍兽疫病的主要感染群体为山羊、绵羊等哺乳纲偶蹄目的草食性动物,一旦感染小反刍兽疫病则会导致羊只出现发育迟缓甚至危及生命进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本篇文章也以此为中心,主要讨论了羊小反刍兽疫病的病原和流行特点,分析了发病症状、临床诊断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帮助,有效落实羊小反刍兽疫病防控。

经济社会的发展让现阶段人们的物质资料生产能力和获取能力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饮食结构在发生变化,羊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较为契合于我国人民的饮食喜好,因此市场上对于羊肉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但是在羊群养殖的过程当中,羊小反刍兽疫病的出现很容易会造成大范围的损失,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明确防控对策,而在此之前,首先则需要了解羊小反刍兽疫病的病原和流行特点以及发病症状。

一、病原及流行特点羊小反刍兽疫病又称羊瘟,是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羊小反刍兽疫病病原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该种病毒的抵抗力是相对较低的,一般情况下在2小时内即可以完成消灭工作,同时在pH<4.5或pH>11.1的条件下病毒也很难存活,但是在冷藏冷冻的环境中病毒可以长时间保存。

除此之外,醇、醚等相应的清洁剂也可以起到较好的灭杀效果,例如2%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苯酚都可以起到较为明显的消杀效果,因此做好防治往往可以较好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有效地防止羊小反刍兽疫病大范围传染的情况。

该病主要的感染群体为山羊、绵羊等哺乳纲偶蹄目的草食性动物,当然不同种类的动物其感染概率和感染之后所造成的影响是有所区别的,例如相较于绵羊,山羊在感染羊小反刍兽疫病之后所呈现出的临床症状更加明显,而年龄相对较小以3~8月为主的山羊在感染羊小反刍兽疫病时症状最为严重。

除此之外,鹿、野猪等都会感染小反刍兽疫病,区别则在于其临床症状以及感染状态。

养殖技术-小反刍兽疫的防控知识

养殖技术-小反刍兽疫的防控知识

养殖技术-小反刍兽疫的防控知识1.什么是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是由副黏膜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疫病。

2.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点是什么,并有哪些危害?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绵羊次之,野生动物偶有感染;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饮水也可以导致感染;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到21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该病对养殖业危害重大,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损失。

3.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一般有哪些?鉴别诊断时应与哪些疫病进行区分。

山羊临床症状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突然发热,发热的第2-3天体温达40-42℃,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以及舌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出现眼结膜炎;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小反刍兽疫诊断时,应注意与牛瘟、蓝舌病、口蹄疫、羊痘等做鉴别。

4.小反刍兽疫如何预防?养羊场(户)应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指导下,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前应彻底消毒。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有关法律法规,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对外来羊只,尤其是于活羊交易市场的羊调入后必须隔离观察30天以上,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发现可疑病例,要及时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

小反刍兽疫的症状表现与防控方法

小反刍兽疫的症状表现与防控方法

小反刍兽疫的症状表现与防控方法
小反刍兽疫是感染小反刍兽的严重的接触性、烈性传染病,小反刍兽疫对当地养殖业及外贸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反刍兽疫的症状表现与防控方法。

一、小反刍兽疫流行区域及感染范围
小反刍兽疫是1942年在非洲西部象牙海岸被首次报道发现,在随后的十年小反刍兽疫病开始迅速扩散几乎遍布了从撒哈拉沙漠到
赤道的所有国家,并迅速向东、向南、向北大范围扩展。

到2006年初,我国相邻及周边国家例如印度、尼泊尔、哈萨克斯坦等都先后爆发了大规模小反刍兽疫。

二、小反刍兽疫的症状表现
临床症状和牛瘟类似,成羊和羔羊都可被感染发病甚至死亡,致死率高达50%-80%,严重爆发期可达100%,该病以肺炎、腹泻、眼鼻有浆性分泌物、口腔炎、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

发病期间病羊持续3d-8d的40℃-41℃高热,有时表现为类似羊支原体肺炎的支气管肺炎,孕期母羊则会发生流产,病畜食欲明显减退,精神不振,鼻镜干燥。

如果病畜未死亡,将持续这种症状14天,即使康复的山羊也会有部分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三、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小反刍兽疫的方法,发病初期可以使用磺胺类
药物和抗生素对症辅助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

从疫区进口动物及胚胎、卵和畜产品严格限制,所有疫区动物都要经过严格检疫。

严密监控边境区域易感野生动物的活动,加强边境地区家养小反刍牲畜的贸易控制和饲养管理,从源头上切断疫病传播的可能。

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

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

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传播,是一种对动物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疫苗的免疫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疫苗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的疫苗免疫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疫苗。

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和疫情,选择适当的疫苗进行免疫。

同时要确保所选疫苗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有效的免疫效果。

2.免疫前的准备在进行疫苗免疫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保养殖场环境的卫生条件良好,减少疫苗接种后的交叉感染。

其次要对养殖动物进行身体检查,确保其健康状况适宜接种疫苗。

最后要做好免疫记录,详细记录每次免疫的时间、疫苗种类和剂量等信息,以便后续的跟踪管理。

3.按照免疫计划进行接种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时,应按照免疫计划进行接种。

一般来说,小反刍兽疫疫苗需要分为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两个阶段进行。

初次免疫一般在动物出生后的几周内进行,加强免疫则在初次免疫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

按照规定的免疫计划进行接种,能够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4.正确的接种方法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的接种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接种方法。

一般来说,疫苗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接种。

在接种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和卫生。

同时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避免出现接种不到位或者接种过深等情况。

5.观察免疫效果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后,需要观察免疫效果。

一般来说,接种后的24小时内要对养殖动物进行观察,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反应。

同时要定期观察免疫后的动物健康状况,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免疫的效果。

6.加强防疫措施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其他防疫措施。

例如,要做好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定期清理养殖场的环境,减少疫情的传播。

同时要加强对养殖动物的管理,确保其健康和饲养条件的良好,提高免疫的效果。

小反刍兽疫及其免疫预防

小反刍兽疫及其免疫预防

小反刍兽疫及其免疫预防作者:刘淑梅来源:《兽医导刊》 2014年第3期刘淑梅/ 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小反刍兽疫,( 又名小反刍兽伪牛瘟) 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

OIE 将其列为A 类疫病。

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一、病原学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 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与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

二、流行病学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山羊发病比较严重。

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

目前,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

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处于亚临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病毒。

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 4 ~ 6 d,最长21 d,《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1 d。

三、临床症状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

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高热达41℃以上,并可持续3 ~ 5 d;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

口鼻腔分泌物逐步变成黏液脓性,如果病畜不死,这种症状可持续14 d。

发热开始4 d 内,齿龈充血,口腔黏膜弥漫性溃疡和大量流涎,进而转变成坏死。

在疾病后期,常出现血样腹泻。

肺炎、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等。

本病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期死亡率为100%,中等暴发致死率不超过50%。

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

尸体剖检,该病与牛瘟相似,糜烂性损伤从嘴延伸到瘤、网胃交接处。

在大肠内,盲肠和结肠结合处出现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脏出现坏死病变和肺尖肺炎病变。

考虑到疫病的控制,对疑似死亡或濒临死亡动物建议及时无害化处理,不要随意剖检。

四、诊断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1.什么是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或伪牛瘟是又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绵羊和山羊等小反刍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征。

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

2.小反刍兽疫有哪些流行病学特点?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变现比绵羊更为严重。

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季节多发病。

奉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3.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有哪些?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

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

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

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4.小反刍兽疫有哪些病理变化?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5.如何确诊小反刍兽疫?当发现山羊或绵羊出现急性发热、腹泻、口炎等症状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传播迅速且出现肺尖肺炎病理变化时可判断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由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派人采集病羊口鼻棉拭子、淋巴结或血沉棕黄色层送指定实验室(必须在生物安全3级以上实验室进行)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阳性可判定为确诊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防控

小反刍兽疫防控

小反刍兽疫防控
继农业部通报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多地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后,重庆、四川、
湖北、浙江和山西等5省份接连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那么,怎样进行小反刍兽疫防控?
1、传统防控措施限制疫区的绵羊和山羊的运输,对来自疫区的动物进行严格检疫,限制从疫区进口动物及其产品;对染病动物及时扑杀,尸体要焚烧、深埋;
有疫情的畜舍应彻底清洗和消毒(可使用苯酚、氢氧化钠、乙醇、乙醚等);对小反
刍兽疫疫情认真做好监控工作。

2、使用羊全清+刀豆素+绿健先锋(头孢噻呋钠)。

用生理盐水稀释头孢
先锋和刀豆素,加地塞米松(2-5mg/100斤,怀孕羊除外)混合肌肉注射打在羊颈一侧。

羊全清单独使用(20毫升用于治疗200斤体重,预防可以用到400斤重)打在
羊颈另外一侧。

病情严重打3针。

动物疫病法规知识问答

动物疫病法规知识问答

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知识问答--动物疫病1、什么是动物疫病?答:《动物防疫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动物疫病是指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2、什么是动物传染病?答:动物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

以小反刍兽疫(羊瘟)为例,解释动物传染病。

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微生物:小反刍兽疫病毒。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易感羊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是指从感染病原到动物最早临床症状开始的时间。

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一般为4-6天,短的1-2天,长者10天,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最长潜伏期为21天。

小反刍兽疫的临床表现: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

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8天,口鼻分泌物严重增加,腹泻严重,有时有口腔溃疡;有时表现支气管肺炎,类似羊支原体肺炎;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小反刍兽疫为的羊的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传播,病羊的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可含有大量的病毒,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场等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播,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

3、什么是动物寄生虫病?答:动物寄生虫病是指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比如马蛔虫病,羊包虫病,牛羊疥癣病,鸡球虫病。

4、动物疫病分为几类?答:我国《动物防疫法》第四条规定,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本法规定的动物疫病分为下列三类:(一)一类疫病,是指口蹄疫、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对人、动物构成特别严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等措施的;(二)二类疫病,是指狂犬病、布鲁氏菌病、草鱼出血病等对人、动物构成严重危害,可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采取严格预防、控制等措施的;(三)三类疫病,是指大肠杆菌病、禽结核病、鳖腮腺炎病等常见多发,对人、动物构成危害,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及时预防、控制的。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简介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反刍兽类动物,如牛、羊和山羊等。

这种疾病会导致感染动物出现发热、食欲不振、腹泻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应对小反刍兽疫的威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措施一:加强动物管理和监测1.建立健全的兽药使用管理制度:合理使用兽药,严格遵守规定的兽药使用剂量和间隔时间,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兽药。

2.定期开展动物体检和病毒监测:定期对养殖场内的动物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并隔离,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同时,定期进行病毒监测,及时发现病毒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严格防疫和消毒措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动物饮水和饲料进行消毒处理,定期对圈舍、设备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措施二:加强养殖环境管理1.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减少环境污染和恶劣气候对养殖场的影响,提高养殖动物的抵抗力。

2.规范饲养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方式,确保饲养场干净卫生,防止疫情传播。

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和交叉感染。

措施三:加强人员卫生和安全管理1.加强培训和宣传:养殖场应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普及疫情防控的知识,引导人员正确掌握养殖技术和防疫措施。

2.健全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养殖人员遵守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3.及时报告和紧急处理:养殖人员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疫情,主动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尽量减少疫情的扩散范围。

措施四:加强监管和信息共享1.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管,确保养殖场落实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置违规行为,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

2.加强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养殖场的疫情情况和防控措施等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其他养殖场,提高整体防控效果。

羊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措施

羊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措施

羊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措施什么是羊小反刍兽疫?羊小反刍兽疫,简称“疫病”,是由家畜、野生反刍动物和鼠类等动物携带的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可以引起家畜的生殖器官、泌乳系统和关节等部位的炎症,严重时还会影响人的健康。

羊小反刍兽疫传播途径羊小反刍兽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直接接触感染: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直接接触,例如触摸、饲养或屠宰。

2.食物传播:食用了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的肉、奶或奶制品。

3.环境污染传播: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粪便、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污染了环境,人或动物接触到环境中的这些污染物后,也有可能感染布鲁氏菌。

综合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羊小反刍兽疫的传播,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动物防控1.确保良好的动物饲养和管理:避免动物过度疲劳、受寒、受热和挤压等不良饲养环境,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充足的营养供给。

2.定期进行检疫:养殖场、屠宰场等需要定期进行动物疫病检查,一旦发现病情,要及时隔离和治疗。

3.加强动物疫苗接种:羊的布氏杆菌疫苗接种是羊小反刍兽疫防控的关键措施之一,可以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率。

4.严格控制动物交易:加强动物交易检疫,禁止非法或无证养殖、贩卖和运输动物,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食品安全防控1.严格控制动物屠宰和产品加工:确保屠宰场设施完善、卫生条件达标,鼓励消费者选择放心食品并自觉接受检测。

2.对食品进行检测:对放牧的羊、山羊、牛等肉品和奶制品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有羊小反刍兽疫的痕迹,要进行深入调查、隔离和处理。

3.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向公众普及羊小反刍兽疫的传播途径、食品安全知识以及食品卫生和安全标准等,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消费习惯。

环境安全防控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与家畜接触的污水、污泥和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严格卫生操作规范,保持环境卫生清洁。

2.防治虫媒传播:定期清除垃圾堆、废旧物品等易孳生昆虫之地,设置虫媒诱杀器、喷洒杀虫剂等防虫措施。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随着近日小反刍兽疫的爆发,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及时对疫情进行控制和消除,各地政府和卫生部门纷纷采取了相关的防控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对疫区的消毒治理。

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展了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的研究,以应对疫情的蔓延和防控。

一、消毒物品的选择与制备1.消毒药剂的选择针对小反刍兽疫病毒,有效的消毒药剂主要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紫外线消毒等。

其中含氯消毒剂能够迅速有效地杀灭病毒,但对环境和人体有一定的腐蚀性,需要注意使用安全事项。

2.消毒药剂的制备在消毒药剂的制备过程中,应控制其浓度和稳定性,保证其消毒效果。

制备需要遵循科学工艺流程,确保条件的一致性。

二、消毒操作流程1.消毒前准备消毒前应对消毒工具、消毒药剂、保护用品等进行准备,确保消毒效果和操作安全。

2.消毒对象选择针对不同消毒对象,应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对于通风极好的场所,可以选用紫外线消毒法;对于较为密闭的场所则需选用雾化消毒法。

3.消毒方法各种消毒方法必须严格依照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消毒时间和剂量、保证消毒的渗透和覆盖面积,确保消毒效果,严格控制消毒药剂的浓度和稳定性,避免超量使用,以引起安全事故,并防止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三、消毒后处理1.消毒完毕后,应用清水进行清洗,让饮料和食材彻底的清洗掉消毒液,避免隔夜未洗的情况。

2.消毒场所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晾干。

在晾干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以保证室内外空气的畅通,更好地消毒。

3.对于下水道、垃圾桶、杀虫设备等处,应选择具有良好气味的杀菌剂,以达到除异味和杀菌双重效果。

小反刍兽疫的消毒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科学规范的进行操作。

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科学合理的药剂选择和制备,全面的消毒效果,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小反刍兽疫知识简介

小反刍兽疫知识简介

PPR全球分布情况
科 特 迪 瓦
尼 日 利 亚
苏丹
PPR全球分布情况
印度
沙特阿 埃塞尔 拉伯 比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巴 基 斯 坦
马里
PPR全球分布情况
土耳其
PPR全球分布情况
刚果
PPR全球分布情况
阿富汗
PPR全球分布情况
肯尼亚
一、概况
坦桑尼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PPR全球分布情况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柯 坪县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 内蒙古巴彦淖市乌拉特后旗 、杭锦后旗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 辽宁省锦州市
/
951 1063 116 24
70
111 431 32 11
2014.3.25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
……
360
234
小反刍兽疫历史疫点分布图
二、病原学
二、病原学
1.分类
PPRV属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 麻疹病毒属(Morbolivirus)成员。与牛瘟 病毒(RPV)、犬瘟热病毒(CDV)、 海豹瘟病毒(PDV)同为一个属。
四、临床症状
2.急性型(最常见)
潜伏期3-4天,表现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5d,患病 动物精神沉郁、感觉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 被毛逆立。 口、鼻、眼分泌物严重增加,并由浆液性转为黏液脓性。
口腔粘膜多处出现溃疡、坏死、糜烂;支气管肺炎,出现咳嗽现象。
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其中F和H是主要的
免疫蛋白 。
二、病原学
4. 血清型
PPRV只有1个血清型,但 从核酸水平上可分为有4 个群,其中Ⅰ、Ⅱ、Ⅲ 基因群主要分布于非洲,

关于小反刍兽疫症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关于小反刍兽疫症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关于小反刍兽疫症状及防治措施分析摘要:牛羊是农牧地区常见的饲养品种,在牛羊饲养过程中,做好牛羊病害的防治,对于牛羊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羊饲养过程中,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并不鲜见的病害,也被称作是肺肠炎、羊瘟等,一旦在牛羊群中出现小反刍兽疫,不仅会影响到羊的正常生长,而且由于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的病害,一旦发生,很有可能造成群体性的感染。

所以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对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进行介绍,其次,就小反刍兽疫的症状和病理机制进行探讨。

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症状;防治引言牛羊是高寒农牧区常见是饲养家畜种类之一,由于高寒农牧区饲养的牛羊通常数量较多,因此,做好牛羊的病害防治,尤其是一些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病虫害防治,也就显得意义十分重大。

小反刍兽疫是高寒农牧区牛羊饲养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种动物疾病,在亚洲、非洲等地区较为流行,一旦小反刍兽疫发生,不仅会影响到患病牛羊的生长,致死率较高,同时,由于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的病害,一旦发生,很有可能造成群体性的感染。

作为饲养人员,要重视对小反刍兽疫的认识和诊断,同时掌握必要的技能对小反刍兽疫进行有效的防治。

一、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小反刍兽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口炎、胃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

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潜伏期为4~5d。

在易感群中,严重暴发时致死率为100%,中等暴发时致死率不超过50%。

山羊高度易感,绵羊次之;2004年8月,苏丹出现了大量大型反刍动物骆驼感染PPRV;牛和牦牛亦可感染,但无临床症状,也不排毒;野生动物(如白尾鹿)偶有感染,猪可被实验性感染,未见人感染的报道。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在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小反刍兽疫的感染对象主要是小反刍动物,例如,绵羊以及山羊等,在亚洲与非洲等区域所流行。

小反刍兽疫病监测与防控

小反刍兽疫病监测与防控

146小反刍兽疫病监测与防控罗布占堆(改则县绒山羊良种扩繁场,西藏改则 859200)摘 要:小反刍兽疫病出现于反刍动物的养殖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较高的致死率。

当绵羊等小反刍兽受到小反刍兽疫病的感染时,会表现出发热、腹泻、口炎、肺炎等发病症状。

因此,为保护羊只的健康和安全,应当在深入了解小反刍兽疫病的概况后,采取有效的监测与防控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病;监测;防控0 引言由于小反刍兽疫病感染的对象为小反刍兽,例如绵羊、山羊、美国白尾鹿等,因此也被称为羊瘟。

该病在我国西藏地区首次爆发,随后依靠较强的感染性在我国普遍流行。

由于小反刍兽疫病具有高致死率,一旦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病畜的排泄物在羊群内迅速传播,羊养殖产业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我国需要重视小反刍兽疫病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并使羊养殖产业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减少小反刍兽疫病发病的频率并降低其传播速度,实现规模化养殖的经济效益。

1 流行特点与临床症状患病羊与隐性带毒羊在羊养殖场中产生分泌物和排泄物。

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小反刍兽疫病病毒,不仅污染了养殖场中的饲料、饮用水及周边的环境,还使健康羊在接触病毒后受到感染。

同时,隐性带毒羊生产出的小羊也会直接感染小反刍兽疫病病毒。

小反刍兽疫病能够在羊群中迅速传播,并导致养殖业中羊群的大面积死亡,危害十分严重。

当羊感染小反刍兽疫病病毒后,会在4~6d后出现口腔发炎、腹泻、肺炎、体温显著升高和出现大量分泌物等症状。

患病羊保持3~5d的高热状态后,会丧失正常饮食和休息的生活能力。

由于严重的腹泻和口腔黏膜溃烂所导致的唾液流失,患病羊在病发中后期会出现身体消瘦的情况。

除此之外,小反刍兽疫病还会使患病羊出现咳嗽和呼吸异常的临床症状,致死率高达60%以上,疫情的迅速传播和蔓延使羊养殖产业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

2 对于小反刍兽疫病的监测通过对养殖场中病死羊的解剖可以发现,因患小反刍兽疫病致死的病死羊脾脏、肝脏肿大为原先的3~5倍,且在直肠和结肠会出现线状出血状况。

羊小反刍兽疫病的防治

羊小反刍兽疫病的防治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06期的消毒工作落实到位,尤其在羊舍、羊饲养用具等方面,在喷施消毒过程中,可以使用3%苏尔溶剂、10%石灰水进行消毒。

在养殖场内部,如果发现绵羊链球菌病,应及时将该羊进行隔离,并对其它绵羊进行预防治疗和观察。

在绵羊饲料中还可以添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添加量可以根据绵羊体重来定,每头羔羊的给药量为15mg/kg ,连续用药5d ,从而提高对绵羊链球菌病的免疫能力。

3.2治疗措施在绵羊链球病早期,建议采用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来进行治疗,给药剂量根据绵羊体重,约20mg/kg ,1d 给药3次,连续用药3d 。

当病羊出现严重失水现象时,要先补充病羊体内水分,可以通过人工灌服生理盐水,而且在绵羊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维生素C ,增强病羊的抵抗力。

治疗前3d 要密切关注患病绵羊病情发展,使用抗生素治疗方式适用于早期患病绵羊,对于缓解其病情具有极大的帮助。

如果绵羊链球菌病处于中期阶段[2],需要通过100mL 0.9%氯化钠和500mg 维生素C 配合使用。

如果绵羊患病情况比较严重,伴有呼吸障碍,呼吸频率加快,这时可以使用强尼可刹米,注射的剂量为20~200mL ,从而确保绵羊能够保持正常的呼吸状态。

此外,如果绵羊的发热现象比较严重,体温在40℃以上时,可以肌注解热镇痛药物,从而将患病绵羊的体温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4小结针对绵羊链球菌病,养殖技术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绵羊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要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可行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对绵羊链球菌病进行科学防治,不断提高绵羊产量,增加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1]王中明.羊链球菌病的诊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7(2):65.[2]刘鹏.肉牛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10):83.【责任编辑:胡敏】摘要本文总结了羊小反刍兽疫病的发病症状、类型、诊断方法和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科学搭配饲料、合理控制饮水、药物预防、科学引种、合理育种、对病羊以及疑似病羊的羊只进行隔离治疗等措施,严格检疫监管,防止疫情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